A.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商業利潤是怎樣產生的.
利潤的來源:
如果撇開運輸、保管等,就「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純粹職能」,即單純為商品的買和賣而支出的商業資本,不管這部分資本是由產業資本家,還是由商業資本家投入的,它都不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只是為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起中介作用。因此,由於商業資本是在流通領域中獨立地執行職能的資本,它和產業資本一樣,也必須獲得平均利潤。但是,既然商業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那麼,這種平均利潤是從哪裡來的?馬克思指出:「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餘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商業利潤是來源於產業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剝削的一部分剩餘價值。
那麼,這部分剩餘價值是怎樣從產業資本家那裡轉移到商業資本家手中的呢?馬克思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把商業利潤看成是由於單純的加價而產生的,這是一種假象。商業利潤是產生於商品的銷售價格與購買價格之間的差額,但這個余額並不構成商業利潤的全部,因為其中一部分必須用來補償商業資本家所支出的純粹流通費用。在這里為了便於研究,暫時撇開補償純粹流通費用這部分,假定這個余額的全部構成商業利潤。
就產業資本家而言,商品的出售價格和購買生產要素價格之間的差額,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或者,就社會總資本而言,等於商品的價值與資本家耗費在商品上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又歸結為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總量超過物化在商品中的有酬勞動量的差額」,即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產業利潤。商業資本家則不同,他的活動范圍僅限於流通領域,它不能創造價值,僅能實現價值,因此,商業利潤只能形成於商品購買價格和出售價格之間差額,即在購買價格上加價後出售。不過,商業利潤通過加價而實現的,這只是一種假象,如果把假象當作本質,就會錯誤地認為:商業利潤是商品賤買貴賣的結果。
其次,商業利潤不是以單純加價的方式實現的。(1)原先假定產業資本家都是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或價值賣給商業資本家的,商業資本家按高於商品生產價格或價值的價格出售,獲得商業利潤,其實,這種情形是違反價值規律和生產價格規律的要求,是背理的。(2)原先假定,各部門之間的競爭,使利潤平均化,那時撇開了商業資本,即假定商品資本沒有參加利潤的平均化。其實,隨著商品資本獨立化形態即商業資本的出現,它獨立地執行資本的職能,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由於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共同參與利潤的平均化,這就要揭示商業利潤從何而來的秘密。
再次,商業資本取得商業利潤的關鍵,在於商業資本參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馬克思通過一個例子加以說明,由於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共同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他們都要獲得平均利潤,這樣產業資本家按照成本價格加產業利潤的價格,即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再按照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來出售商品,從而獲得商業利潤。
更次,由於商業資本參與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使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概念,在更確切的意義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闡明。在單獨考察產業資本運動時,平均利潤是由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總利潤決定,生產價格等於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由於商業資本參加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平均利潤就由總生產資本加上總商業資本之和與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總利潤相比來決定了,相應地商品實際生產價格就等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馬克思指出:「我們以後要在剛剛闡明的更確切的意義上使用生產價格這個名詞。」所謂更確切意義上的生產價格就是指產業部門的生產價格,它等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而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馬克思稱之為實際生產價格,或者說,「商品的實際價格=商品的生產價格+商業利潤。」這樣「產業資本家的利潤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超過它的成本價格的余額」,「商業利潤等於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家之所以能取得商業利潤,是因為產業資本家在商品的價格中實現的並非全部剩餘價值或利潤,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讓渡給了商業資本家。可見,商業資本家雖然不生產剩餘價值,但卻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分配。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在社會總資本構成中,同產業資本相比,如果商業資本占的比重越大,產業利潤率就越小;如果商業資本占的比重越小,產業利潤率就越大。
2 、由於商業資本家參加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平均利潤的分配,使得「直接從事剝削的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率所表現的利潤率小於實際的利潤率。」從而進一步掩蓋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
3、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業資本的相對量,是和它的周轉速度成正比的,因此,也是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活力成正比的。即商業資本周轉得越快,再生產過程的活力就越大,所需要的商業資本量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4、商業資本參加平均利潤的分配,不會使商品價值本身發生任何變化,因為它沒有對商品價值加入任何要素。商業資本家所獲得的商業利潤,「只等於商品價值中沒有被生產資本計算到商品的生產價格中去的部分,即它放棄的部分」。即等於商品出售價格與購買價格的差額,或者說等於商品實際生產價格與生產價格的差額。在商業資本的運動中,商業資本家的貨幣資本不過是把最後消費者的支付提前而已。如果不是由商業資本家獨立地經營商品的買賣,而是由產業資本家直接把商品售賣給消費者,也不會影響商品資本的價值量。但是必須注意,這個結論只是在商業資本家不支出任何流通費用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如果商業資本家支出了運輸、保管等生產性流通費用,它們不僅能轉移舊價值,而且也創造新價值,如果它們加入,會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的。
參考:
http://course.fjnu.e.cn/fjnu/courseware/521/tpl_course_0719y71.html
B. 為什麼商業利潤是平均利潤商業資本是什麼
商業利潤是平均利潤
對商業資本家而言,其參加對剩餘價值的分配,不僅要獲得商業利潤,而且還要同產業資本一樣獲得平均利潤。這是因為產業資本運動中,其商品銷售階段與生產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生產過程創造的,凝結於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必須通過售賣階段,使商品轉化為貨幣,最終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在流通過程中獨立執行職能的商業資本必須與在不同生產部門中執行職能的產業資本一樣,能夠獲得平均利潤。如商業利潤率低於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商業部門中的資本就會向生產部門轉移;反之,如商業利潤率高於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則會引起生產部門中的資本向商業部門轉移。通過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資本在生產部門和商業部門之間自由轉移,最終使商業利潤率與產業利潤率平均化,分獲平均利潤。
商業資本是由於商業資本專門從事商品買賣,具有產業資本家所不具備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優勢,產業資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業務專門交給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資本職能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成為商業資本。
C. 商業利潤的來源、實現途徑和實質是什麼
商人只能從他所售商品的價格中獲得商業利潤。撇開地租不說,他出售商品所賺得的利潤,等於商品的購買價格和它的出售價格的差額中扣除純粹流通費用 K+b以後的余額。這里的問題仍在於,相應於平均利潤率的完成形式,生產價格也必須按它的完成形式來計算。如果僅僅從生產資本著眼,生產價格就抽象地=成本價格 K+預付資本×按生產資本計算的平均利潤率。例如,一年間預付的總生產資本 c+v=720+180=900,m′=100%,則商品價值c+v+m=720+180+180=1080,平均利潤率為180/900=20%。這樣,產業資本的出售價格=900+900×20%=1080,正好等於商品的價值總和,也就是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 這個價格同時就是商人的購買價格,其結果必然導致商人的出售價格高於生產價格,商業利潤好象來自商品價值以上的加價,顯然這是違背價值規律的。實際上,生產價格應該是商人的出售價格,商人的購買價格或產業資本的出售價格應該小於生產價格。但這應該是按完成形式的利潤率所計算的生產價格,等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純粹流通費用。在上例中,如果還有商業資本150,其中B=100,K+b=50,完成形式的平均利潤率為(180-50)÷ (900+150)=12.38%,則產業資本家的出售價格(即商人的購買價格)=900+900×12.38%=1011.43。商業資本家的出售價格=1011.43+150×12.38%+50=1080。這樣,商人還是按價值出售商品,在其商品的出售價格1080和購買價格1011.43的差額 150×12.38%+50中,扣除純粹流通費用50,餘下的150×12.38%=18.57,便構成商業利潤。以上的計算似乎會造成這樣一種印象,由於商業資本參與平均利潤的形成,它會降低平均利潤率。其實,如果沒有獨立化的商業資本,產業資本將有更大的部分作為流通資本發生作用。隨著商業資本同產業資本的劃分,會同時出現流通費用的集中使用和節約,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從而提高平均利潤率。
商業利潤的源泉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家獲得商業利潤的方法是商業差價,即產業資本家用低於商品生產價格的價格(出廠價格),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把商品賣給消費者,賣價和進價之間的差額就是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形成商業利潤。這是商業利潤的主要來源。 商業利潤要靠商業雇員的勞動來實現。商業雇員的某些勞動,如包裝、保管、運輸等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是生產在流通中的繼續;商品買賣、簿記等勞動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商業利潤的實質是剩餘價值,它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商業利潤反映著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的關系以及商業資本家剝削產業工人和商業雇員的關系。 商業店員同產業工人一樣,也是勞動力的出賣者,他們雖然不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但卻為商業資本家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商業店員的勞動時間也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實現的剩餘價值,用以補償商業資本家用來支付商業店員工資的可變資本;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實現的剩餘價值,除其中一部分用來補償工資以外的商業資本家的各種費用開支外,其餘的部分則被商業資本家作為商業利潤無償佔有。商業資本家就是通過剝削商業店員的剩餘勞動,來獲得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的。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生產。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剩餘價值的本質和來源。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餘價值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勞動力和勞動的科學區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僱傭勞動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內容。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化與擴展。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資本主義積累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及其對工人就業的影響。
D. 商業利潤是商業職工( )。 A.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剩餘價值 B.剩餘勞動時間實現的剩餘價值 C.
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商答業利潤不過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商業資本家直接僱傭的是商業職工,純粹從事買賣活動的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只實現價值而不創造價值。所以商業利潤的最終來源只能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商業資本直接剝削的是商業職工的無酬勞動。產業資本通過佔有產業工人的無酬勞動來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則通過佔有商業職工的無酬勞動來減少實現剩餘價值的費用,並據此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一部分剩餘價值。
E. 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D 本小題考查的是商業利潤。沒有難度,只是對基礎知識的再現。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F. 商業利潤的來源是什麼
此題回答要點包括:(一)什麼是商業利潤?(二)商業利潤從何而來?如何形成的?(三)商業部門的利潤率是 。『一,江、 ,、孤一_.公t「』,商業利潤指的是商業資本家從商品經營浦油中所取得的利潤。從表面北看3商業利潤似乎是在流通咖過懈貴妙生州嘀業資崛觸低。價格買進商品,姍用較高的價格賣出去於但實際上商業利潤並不是在流通中產生的。馬克思指出:「認為商業利潤是單純的加價,是商品價格在名義上高於它的價值的結果,這不過是一種假象。」(《資本論》第3卷,第「『4頁)因為在流通過程中,商l箔僅發生形查的變化(即由商是的形式轉變為貨頂妙形式),「西不創造任何價值和剩餘價值。;J成喃娜敘匕、商業秘潤仍基在生產領城電創造的,一是產過倉工人在生產電創造出來的:剩餘價植矛幽予嗽筍業資本家替產業資本家推銷商品神滬業資本家就必須將他剝削到的剩餘價值的一業資本象。遴種割讓,是通透價格差額來實現的:產業資本家用低於生產價格妙商要資本料『商業資本家再按照生ha格把產品賣給消費者。
G. 商業利潤形成
選A「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勞動者只有在剩餘勞動時間里才能創造出剩餘價值,而在必要勞動時間裡面,他們只是創造了資本家付給他們工資那麼多的價值,也就是「自有價值」,而在剩餘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就是剩餘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資本家要在工資沒漲的情況下,要延長工時的原因,因為他們想榨取剩餘價值。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立場基礎上來分析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實質的,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揭示。
我認為之所以不選D的原因是,價值的實現在於通過商品交換這個過程實現,如果沒有商品交換,就沒有價值的實現,而只是價值的創造。在商品生產過程中,還沒到流通領域,因此不涉及交換,所以也無所謂價值的實現,只是價值的創造!!
H. 商業利潤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是什麼意思
商業利潤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是什麼意思?
1.那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版學對剩餘權價值來由的一段表述,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對剩餘價值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
2.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商業利潤不過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3.商業資本家直接僱傭的是商業職工,純粹從事買賣活動的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只實現價值而不創造價值。所以商業利潤的最終來源只能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商業資本直接剝削的是商業職工的無酬勞動。產業資本通過佔有產業工人的無酬勞動來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則通過佔有商業職工的無酬勞動來減少實現剩餘價值的費用,並據此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一部分剩餘價值。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9720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