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群星閃耀時不朽的逃亡者主要內容
《不朽的逃亡者》(《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講述的是新航路的開辟與地理大發現時期,叛亂者、亡命徒巴斯科•努涅斯•德•巴爾博亞「逃遁到不朽的事業中去」,在1513年9月25日,以「第一個西班牙人,第一個歐洲人,第一個基督徒」的身份發現了太平洋。
文章是以歐洲視角寫作的,「隨後,六十七人從山頂下來,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這一天,人類知道了地球上當時還不為人知的最後一片海洋」,人類指的也只限於歐洲大陸罷了。副標題「太平洋的發現」也僅僅指的是歐洲人視野中的發現。
在哥倫布誇大的吹噓和誇耀的影響下,巴爾博亞,和當時的許多人一樣,滿懷對黃金國的希望,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從這也看出這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富有實踐精神的人。這里絕非遍地黃金,但有著廣闊的土地、眾多的牲畜和「人畜」,按理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但巴爾博亞,和眾多的新來者一樣,「他們飄洋過海來到這里不是為了種小麥、養家畜的」,沒過幾個月就「徹底破產,無法向他的債權人交代」,典型的投機者的表現。
巴爾博亞走向不朽的第一個關鍵點是他將自己裝入木箱,逃過了總督和債權人設置的「嚴密的封鎖線」,登上了恩西索的船。巴爾博亞的機智與勇氣,讓他抵達了其他負債人遙不可及的船,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為走向不朽提供了可能。
巴爾博亞走向不朽的第二個關鍵點是他這個偷渡客在自身生命處於被棄置時,依然能對迷茫猶豫的船員提出建議,抵達達連,並在短時間里控制了全部權力。這里初步顯示了這個逃亡者的領導才能,從一個偷渡客成為真正的主人,並使得正統的主人恩西索被迫出逃。
巴爾博亞走向不朽的第三個關鍵點是在判決到來之前,在印第安部族的協助下,果斷地帶領190個士兵開展穿越巴拿馬地峽的行動。這個明智而果敢的決定,讓他真正成為了不朽者,實現了他名垂千古的願望。等待援軍,在當時的情境下已是危機遍布,果斷採取行動,既避免了即將到來的判決與處罰,也實現了他個人的野心。雖然艱辛,但唯有如此,他方能不朽。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這應該算是本文的主旨句,也是被廣泛引用的金句。不可否認這句話堪稱人生箴言。
只是用在本文的主人公巴爾博亞身上,似乎有拔高的嫌疑。個人認為,使命應該是崇高而正義的。巴爾博亞發現太平洋的不朽功業,其實就是歐洲殖民者殖民擴張、土著人民的血難史。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有野心的懶漢流氓利用好時機洗白並獲得榮譽的故事。巴爾博亞頂多就是一個成功的投機者。他的一切行動實質上是在逃避「慘死在斷頭台上」的命運,正如他所知道的「在那個時代,成就可以為每一種罪行辯護,向王室的財庫進貢大量黃金可以免受懲罰或推遲懲處」,於是他努力去尋找黃金,尋找能找到黃金的地方。不可否認,巴爾博亞取得了成功,他成為了第一個「同時看見環繞著我們這個地球的兩個大洋」的人類,這個成就是很偉大,但一個理性的時代,是不是不應該讓成就掩蓋了罪行呢!
不可否認,歐洲人發現太平洋,對於世界的發展有不可忽略的意義,但我們能無視其過程中對土著人的殘酷血腥嗎?
『貳』 寫出4個關於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
愛迪生,電燈泡。萊特兄弟,飛機。卡爾本茨,汽車。路易斯 巴斯德,巴氏殺菌
『叄』 寫出幾個關於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
1、張衡發明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
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2、華佗創制麻沸散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葯試製成功。
他又把麻醉葯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3、蔡倫改進造紙術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
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4、魯班發明鋸子
傳說鋸子也是魯班所發明,其實依考古學家發現,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加工和使用帶齒的石鐮和蚌鐮,這些是鋸子的雛形。魯班出生前數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銅鋸,「鋸」字也早已出現。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5、魯班發明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傳為魯班發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貯墨,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為一個小木鉤,稱為「班母」,傳為魯班之母親發明。班母通常離地面約一吋。固定之後,將已染色線繩向地面彈動,工地以此為地平直線標准。
又可以班母固定於高處,墨斗懸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將已染色線繩向壁面彈動,以此為立面直線標准。後石匠師父以斗線定採集下來的岩石形狀,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長石等形狀的石料。
『肆』 身殘志堅的人為人類做出不朽的貢獻
的 故事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
,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
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
跟隨父母,下放(山東)
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
,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
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
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
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
和
,並攻讀了大學
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
,先後翻譯了《
》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
》、《
》等書籍。其中《
》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
》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
」圖書獎。在《
》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
《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
,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
,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
》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
」。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
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
、
問題。
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
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
,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
。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
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
、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
、
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
》、《
》、《
》、《實用
》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
。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
,登門給病人
、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
,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
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
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
,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
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參考資料:《99位
》
的故事
(1951—),
。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
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
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
》等,帶有暴露「
」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
》,既是
,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
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
」上的意義。在「
」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
』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
·代後記》,
1983年版)。
史鐵
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
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
》)。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
》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
。
著有
《
》,
《
》,散文《
》等。
《
》、《
》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
獎,《
》獲首屆
。
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
,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
,挑戰命運的勇士。
智慧的大腦誕生了
,出生於
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
的狂轟濫炸中。
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
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
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
,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
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
」,即
細胞
。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
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
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
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
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
」;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
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
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
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
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
,探索著
。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
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
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
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
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
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
等,這就是有名的「
」。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
的
到
機制,霍金對
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
物理獎。
之王:
霍金的科普著作《
———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
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
榜,創下了
的一個
。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
和命運、黑洞和
等。
在
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於是我決定不寫什麼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
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提問者評價太晚了......不過還是謝謝.≥ ==== $ ★¤‰
『伍』 寫出幾個關於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
張衡發明地動儀
華佗創制麻沸散
蔡倫改進造紙術
『陸』 寫出幾個關於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是什麼
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
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魯班發明墨斗的故事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一個粉袋劃,受到啟發的結果。
墨斗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一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
有一天,魯班母親對他說:「你做個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一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一個。從此,一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
3、瓦特發明蒸汽機
瓦特小時候在祖母家。他喜歡待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
有一天,祖母在灶上放了一壺水,後來水開了,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盯著水壺看了好一會兒,感到很神奇,於是滿懷好奇地問祖母這是什麼緣故。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瓦特繼續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在推動它呢?"
但是祖母太忙了,沒有時間搭理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不要問這些。"瓦特很難過,他在祖母這里沒有找到答案,就只能靠自己來找答案了。
連著好幾天,瓦特就蹲在灶邊上觀察。瓦特觀察得很仔細,他發現:一開始壺蓋很安靜,過一會兒,等水開了,就會發出嘩嘩的聲音。很快,壺里的水蒸汽就會冒出來,壺蓋被推動起來,就開始跳動了。蒸汽越是往上冒,壺蓋越是跳動不止。
瓦特高興壞了,他不厭其煩地把壺蓋揭開又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反復復地檢查。他甚至還拿來了杯子,把杯子放在水蒸氣的上面。
經過多次試驗,瓦特終於弄明白了,正是水蒸汽在推動著壺蓋跳動。經過水蒸氣的啟發,後來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4、埃爾.迪克森發明創可貼
埃爾.迪克森是強生公司的一名職員,剛剛同太太約瑟芬.奈特完婚。夫妻二人十分恩愛,迪克森太太很喜歡為心愛的丈夫准備吃的,卻又笨手笨腳,時常傷到自己。而傷口用綳帶包裹好以後,又無法很好的固定,稍不留意就會讓綳帶自行脫落。
愛情的力量讓埃爾.迪克森靈光一現:他開始試著在每條綳帶的中間都貼上了紗布。這樣,當他太太再次受傷時,她就可以用這種綳帶快速包紮傷口,不會輕易脫落,只需不到三十秒便可以將傷口快速處理好。
5、椅子的發明
傳說在古代漢朝,蘭陽城一對恩愛夫妻,丈夫深夜讀書,愛人總是悄悄在身後抱他,他習慣於這樣溫暖,發明了椅子!
而據文籍記載,我國古代椅子出現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初名為胡床或馬扎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
『柒』 有哪些身殘志堅,為人類做出了不朽貢獻的人物,並寫出他們的一些事跡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這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實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群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因此他也成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貝多芬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
『捌』 寫出幾個關於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
造紙術火葯指南針地震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