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鞭炮的發明故事鞭炮的發明故事
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傳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於是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
梁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
用火葯製成的爆竹,最早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煙火大起」。
《夢梁錄》、《武林舊事》、《都城記勝》都有關於「爆仗」的記載。 到16世紀,中國的爆竹已經五花八門。 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雜記》記載,大響聲的叫「響炮」,飛得高的叫「起火」,帶炮聲的叫「三級浪」,不響不起,而在地上旋轉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兒」,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鍋兒」,用紙包的叫「花盆」。李約瑟認為,第二種「起火」顯然是火箭,第四種「地老鼠」十分重要,它可能是原始的火箭推進器。《齊東野語》還記載「地老鼠」煙火飛到太後腳下,使太後驚慌失措。
爆竹使用的火,葯是硝,石66.6%,硫16.6% 碳16.8%。火葯放入硬紙筒,再用薄紙卷火,葯作引,信。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宋理宗時,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花的故事。
到元、明年間,許多詩人、文學家都有有關鞭爆煙花這方面的記述。自清代以來鞭爆煙花使用普遍。
煙花的化學原理和爆竹大同小異,其結構都包含黑,火,葯和葯,引。燃放煙花後,產生化學反應引發爆,炸,而爆,炸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絕大部分轉化成光能呈現在我們眼中。製作煙花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發光劑和發色劑能夠使煙花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
發光原理為金屬鎂或金屬鋁的粉末氧化。當這些金屬燃燒時,會發出的強光及熱能。發色劑是一些金屬化合物。金屬化合物含有金屬離子。當這些金屬離子被燃燒時,會發放出獨特的火焰顏色。不同種類的金屬化合物在燃燒時,會發放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如:氯化鈉和硫酸鈉都屬於鈉的化合物,他們在燃燒時便會發出金黃色火焰。同理,硝酸鈣和碳酸鈣在燃燒時會發出磚紅色火焰。煙花便是利用金屬的這種特性製成的。製作煙火的人經過巧妙的排列,決定燃燒的先後次序。這樣,煙火引燃後,便能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出鮮艷奪目、五彩繽紛的圖案。
❷ 火炮是何時發明的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2)我愛發明發明蹲炮圖片擴展閱讀:
火炮的發明過程:
東漢時期,魏國曾發明過一種拋石的機械,它可以把石塊拋出很遠以殺傷敵人。這種炮也稱之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葯箭,火葯箭始於唐末宋初年間。即在箭頭上附上火葯,點燃後發射出去。我國歷史上試制火炮的先驅者是公元1000 年的唐福和1002 年的石普,他們所製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金屬炮的發明和製造,中間經過了100 多年的時間。由於火槍和突火槍的射程有限,人們想通過提高槍膛里的爆炸力,來延長其射程。但由於突火槍的槍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裝多了又會炸傷自己人。遲至元朝,終於出現用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這類炮統稱「火銑」,又因為它威力大,被人尊稱為「鐵將軍」。
❸ 炮是誰發明的
19世紀70年代前後,西方各國的冶金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先是德國專克虜伯鋼廠發明屬以坩鍋鑄造大鋼塊,能製造大口徑之鋼炮。克虜伯鋼炮在普法戰爭中大顯神威,聲名大振。戰後各國紛紛採用克虜伯鋼材製造火炮,使炮身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法國在1865年發明平爐煉鋼法後,也開始使用高質量的鋼 材製造炮身。英國在1878年由托馬斯改進了貝色馬1856年所創造的轉爐煉鋼法,降低了鋼的含磷量,製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奧國則由馬卡梯斯少將於1874年發明了硬青銅炮
麻煩採納,謝謝!
❹ 我想找有圖片小發明小製作
拾蛋器
我家是養鴨專業戶,爺爺每天要在水塘邊拾幾百隻鴨蛋.蹲下去,站起
來……把爺爺累得腰酸腿疼.為了減輕爺爺的勞動量,我經過好多次試驗,
設計了拾蛋器,爺爺不用貓腰,就可以把蛋拾起來,裝入籮筐里.
找一節長25厘米左右,直徑比鴨蛋直徑略大的竹筒,一端被竹節封死,
另一端鋸成斜口.沿著竹筒圓端面,把下部的1/4鋸掉.再把一個木柄裝在
竹筒側面.製作即完成了.
使用的時候,把竹筒平放在地面,斜口向著鴨蛋,把蛋撮入筒內.一次
可撮起五隻蛋,裝入筐內.
彭彩艷
自動喂雞器
在幫媽媽喂小雞的過程中,我發現給雞添飼料也是一門學問:添多了,
吃不完,雞會上去亂踩亂刨,浪費飼料;添少了,雞會挨餓.要是有自動添
食的食槽就好了,吃多少自動添多少,吃飽了就不添了.
根據這種設想,我設計了自動喂雞器(如圖):飼料放在上面長方形的
料箱里,料箱的底和食槽由一塊鐵皮彎成,料箱的底和前側板間有一條剛能
漏下糧食的縫隙.雞啄食的時候,食槽振動,飼料就從縫隙不斷落下,補充
食槽里的飼料.停止啄食,飼料也不往下漏了.
朱德鐫
自動喂水器
這種喂水器構造簡單,家禽,家畜喝水很方便.
像右圖那樣,在水槽邊上釘一根立柱,立柱上釘兩個鉛絲彎成的瓶夾子.
先往水槽里倒些水,再將瓶裝滿水,用手指堵住瓶口,把瓶子倒過來放在夾
子上,讓瓶口正好挨著槽里的水面.松開手指,瓶里的水並不會流出來,這
是大氣壓在起作用.小雞去喝水,槽里水面下降到脫離瓶口的時候,空氣就
會由瓶口進入水瓶,水就會流到槽里一些.當槽里的水面和瓶口齊平的時候,
水又不流了.這就是一個能自動添水的喂水器.
如果要給家畜喝水,可以像左圖那樣,制一個大的喂水器.但是要注意
的是,牆後的水桶蓋必須蓋嚴,不能有漏氣的地方.
王軍
自動虹吸管
給魚缸換水最方便的辦法是用虹吸管把舊水吸出,再注入新水.以前,
往虹吸管里注水要用口吸,或在虹吸管內加上活塞,這兩種方法都不方便.
於是,我設計了自動虹吸管.
自動虹吸管如圖所示.在一段乳膠管(或塑料管)的下端,裝一個用塑
料葯瓶改制的篩罩,管的上端裝上一個皮球改制的氣囊.皮球上有兩個孔,
一孔內裝自行車內胎上的氣門管,再把乳膠管套在氣門管上;另一孔作出水
孔.
使用時,先把出水孔用手指堵住,把皮球捏癟,把篩罩那端浸入水中,
慢慢放鬆皮球,等水吸滿乳膠管時,把出水孔一端下垂,水就自動流出來了.
李晨
磁性拌草棍
過去,生產隊有一頭牛病死了,從胃裡取出不少鐵東西.實行責任制後,
我家餵了一頭牛.每次喂牛,爸爸都要精篩細挑,把草料里的鐵釘,鐵絲,
鐵屑挑出來.
誤吃鐵東西有這么大危害,怎樣才能把它們很快撿干凈呢 我在拌草棍
的下端裝上一塊舌簧喇叭上的磁鐵,一邊拌草一邊就把草料中的鐵東西都吸
住了.我給它取名叫磁性拌草棍.
楊建安
讓貓狗怕小雞
我們隊里有幾戶人家養了貓和狗.它們一看見小雞就抓來吃.1981年有
一戶買了300多隻小雞,不到20天,全都被狗和貓吃掉了.我家也有小雞,
還養了貓和狗.貓和狗不吃小雞,還有點怕它們.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媽媽買了小雞,也不敢放在地上,而是裝在籃子里,吊在高處的
鉤子上.我上學的時候,看到一群蜜蜂,就想:人比蜜蜂大,卻怕蜜蜂,就
是因為怕挨蟄.我們不會想個法子來嚇一下狗和貓,讓它們怕小雞嗎!
我右手抓起一隻小雞,讓雞頭從虎口伸出來,拇指和食指捏著一根針,
針尖比雞的嘴長一點點.然後把貓狗抓來,用藏在雞頭下的針去扎貓和狗的
嘴和鼻子,紮上十幾次,連續扎了三四天.哈!真有效!貓和狗看到小雞就
怕,不但不敢撲小雞,還給小雞讓路.貓和狗在吃食的時候,小雞去搶著吃,
貓和狗一見小雞來到碗前,就躲開了.
臧榮華
翻板捉鼠缸
經過多次試驗,我設計了一個捉拿老鼠的好方法.
找一個深一點的水缸(水桶也可以).用三合板或其他薄板,鋸成直徑
比水缸內徑小5毫米左右的圓片,圓片中線固定一根比水缸外徑長一些的細
棒,做為翻板.翻板的材料越輕越好.
翻板做好後,將細棒兩端頭搭在缸口,翻板的一邊也搭在缸口,使板面
與缸口平行.使翻板能在缸口翻動自如.
使用的時候,水缸里放少許水;翻板不搭在缸口上的那邊固定少許老鼠
愛吃的食物.只要貪食的老鼠踏上翻板,必定逃脫不了淹死的命運.
張逮湘
沉砂器
我們學校用水泵抽水,可是抽了一會兒就不上水了,我們科技小組把水
泵拆開一看,原來井水帶上來的砂子積在水泵里,把葉輪卡住不動了.
為了防止砂子流入水泵,我們在葉輪前裝一層紗罩.不料,抽了一會兒
水以後,又不上水了,原來是砂子把紗罩前邊的管道堵死了.
最後,我們在紗罩前邊裝上一根垂直向下的管子,管子下端用蓋子密封,
製成了這個沉砂器.隨水抽上來的砂子被紗罩擋住後,自動進入下邊的管子
里.這樣,水泵終於正常工作了.
崔成華
提水車
你們能提起一大桶水嗎
我能!找六根結實的木棍和兩只軸輪(其他輪子也可以),按圖裝輛提
水車.在車的頭部掛一隻鐵鉤.提水的時候,把水桶吊在鉤子上,用手推著
車子走就行.這種車還可以用來運煤或其他的東西,並不費力.
提水車利用了杠桿原理.
郭 灝
水位報警器
爸爸在苗圃地照管抽水機.抽水機房在坡下,水池在高坡上,離得遠遠
的.在機房根本看不見水池裡的水滿了沒有,所以常常要跑到水池邊去查看.
為了免得來回跑動,我幫爸爸設計了一個水位報答器.
如圖,把帶有觸片的方木固定在水池邊上,帶有電鈴,電源,電閘的木
板固定在機房裡.抽水的時候,合上閘刀,水抽到一定的水位,鐵絲上的觸
片隨著浮子的浮力上升,與固定的觸片相接,電路接通,機房裡的電鈴一響,
就知道水池裡的水滿了.
不抽水的時候,把閘刀拉開.
鍾永平
稻田灌水水位控制器
為了奪取水稻豐收,管水員常常要根據水田情況給稻田灌水.我們根據
浮力和杠桿原理,設計了這個水位自動控制裝置.把它裝在稻畦閘口的位置
上,只要打開閘門,根據需要的水位調好浮筒,就可以放心地放水了.等到
水位達到要求,它會自動關閉閘門,停止灌水.
裝置如圖所示,閘門用牽繩拉開,再把制動桿提起來別住活栓,就可以
灌水了.如水位達到預定高度,將浮筒托起,杠桿將制動桿向下壓,釋放活
栓,閘門就被橡筋拉下來,關住進水口.
江西省奉新縣城鎮小學科技小組
不沉的水桶
在我農村老家的門口有眼井.打水的時候,常常有人把水桶掉到井裡去,
費好大的勁才能撈上來.我想啊,想啊,有了!可以做一隻雙層底的水桶.
雙層底之間有個空間,使它不進水.這樣的桶掉在井裡,就能浮在水面上,
撈起來很方便.雙層底空間的大小,應該使水桶盛水重量大於鐵桶本身的重
量.
張曉歌
帶閥門的提水桶
打井水的時候,要擺動井繩使桶倒過來.有時候擺動半天桶也不倒,真
急人.
我想了一個辦法,在提水桶的桶底開一個比雞蛋大些的洞,洞口蓋一塊
較厚的膠皮,膠皮一邊用釘子固定.這樣,提水桶放到井裡,水從洞口涌進
桶.桶里水滿了,向上一提,水的壓力把膠皮壓了下去,蓋住洞口,就好比
在桶底裝了閥門一樣.
這種水桶專門作提水用,省時又省力.
沈文華
磁鐵找桶
水桶掉在深井裡,很難打撈.
如果水桶是鐵的,可以用繩子拴一塊磁鐵放下井去,轉上幾圈,就可以
碰到鐵桶,然後吸在桶上.根據磁鐵指示的位置,再把撈鉤放下去,就可以
大大縮小搜尋的范圍,很容易就把桶撈上來了.
鄭阿濤
保險轆轤
用轆轤搖水,萬一脫手,轆轤把很容易打傷手臂.
我給轆轤裝上了圖示的防倒轉齒牙,就不會倒轉了.放水斗時,只要把
絆牙搬上去就可以了.
田永麗
風車繞線
我媽媽在家裡做手工,常常要繞線.把一大軸"寶塔線"繞到木軸上,
真不容易啊.我看到把房間里的前後門都打開,穿堂風很大,又看到《中國
少年報》介紹了一個風力小製作,於是,我就做了一個利用穿堂風的繞線機.
做法請大家看圖.
吳象樞
塑料粘合器
塑料袋或塑料薄膜用品壞了,可以自己動手修補一下.我根據塑料受熱
熔化,加壓粘合的道理,設計成一個簡單的粘合烙鐵.使用效果較好.
拿一個銅幣(或小圓鐵片),在圓心鑽一小孔.找一段金屬管(長度自
定),一端按銅幣半徑為深度開一條槽,槽端鑽一對小孔.把銅幣放進槽內,
圓心孔對准小孔,用鐵絲作軸,穿過小孔,把銅幣固定在金屬管槽端.注意
銅幣必須能在槽內滾動自如.在金屬管的另一端套一段塑料管或竹管,作為
手柄.
粘補的時候,先把要修補的塑料薄膜放在桌上,上面墊一張玻璃紙,把
粘合器加熱到攝氏一網路左右,用適當的壓力從玻璃紙上滾過.溫度高,滾
動速度要快,壓力可以小一些;溫度低,滾動速度要慢,壓力大一點.
❺ 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這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回炮。
小說答中的一聲炮響,指的不是作戰用的炮,你問的是大炮還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❻ 鞭炮是誰發明的
由於歷史久遠,鞭炮的發明者已無法考證,只知道鞭炮發明於北宋時期。
古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6)我愛發明發明蹲炮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鞭炮的傳說:
孫隱崖和煉丹台中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
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傳統的鞭炮製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製作,火葯製作和引線製作。
❼ 虎蹲炮是誰研製的
虎蹲炮是中國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和使用的。他研究了當時的幾種輕型火炮後,為了克服發射時容易產生後坐造成自傷的缺點,在炮口安裝了支撐架,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該炮用熟鐵製造,長約590毫米,重約215千克。炮筒外加5道箍,使用時不易炸裂。發射時前身加鐵爪釘,後身加鐵絆,將其固定於地。虎蹲炮炮身短,射程不遠,但發射散彈,具有較大的殺傷面,而且體輕,機動性好,也可船載作戰。1598年11月18日夜,中國與朝鮮聯軍的水軍在露梁海峽附近海面對日軍的數百艘船隻進行突然襲擊。中國船上眾多虎蹲大炮連續猛烈地轟擊,日軍戰船紛紛中彈起火,日軍大敗。此戰後,日軍全部撤離朝鮮,20年中沒敢再侵犯朝鮮。
❽ 小學生小發明 製作方法 圖片
星空燈
所需材料:玻璃罐或者廣口瓶、一張小錫紙
製作步驟:
1、把錫紙剪成內剛好能放入玻璃罐中的大小容,在錫紙背面用筆畫出各星座的點陣圖
2、然後用錐子或者尖針按照星座點陣在錫紙上戳出小洞
❾ 1941年中國發明的鐵模鑄炮法的詳細流程是什麼樣的
如果1941年發明,那中國古人腦袋裝的都是大便,早已被滅亡,這技術在春秋時期已開始用於大規模鑄造鐵制農具,兵器。
龔振麟
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生;卒於1861年。晚清艦船、火炮研製家。
龔振麟和林則徐、魏源是同時代人,從政前為長洲縣監生,有革新思想,好研習西學,對西方的算學、火器有一定研究。道光十九年(1839)任浙江省嘉興縣縣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同年夏天,他奉調到寧波軍營監制軍械,克盡職責,多有建樹。英軍入侵舟山時,龔振麟奉命去甬東,見到英軍用蒸汽機驅動的火輪,他參考林則徐提供的《車輪船圖》進行仿製,先用人力驅動葉輪,在湖中試航成功,後又製成更大的艦只,可在海洋中行駛。1841年春,林則徐因抗擊英軍侵略,被清廷革職,令其「戴罪立功」。他來到浙江後,委派龔振麟把只能直擊的舊式炮架改成能上下左右改變射擊角度和方位的新式炮車。由於龔振麟平時注重學習科學技術,他監制的新炮車靈巧堅固,富有成效。1841年8月,英軍入侵浙江省蛟門地區,清軍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設炮局,趕鑄新炮,以應急需,仍委派龔振麟監制。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後需長時間才能幹透,從開工到出炮,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型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即鐵范)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不過,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龔振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率領清軍積極頑抗太平軍。1861年,龔振麟在台州知府任上,被太平軍擊斃於黃岩縣。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詳細地敘述了鐵模鑄炮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
(1)首先按鐵炮大小,分4—7節,作出泥炮。
(2)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後烘乾備用。泥型內放入預制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
(3)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乾後,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後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後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
(4)用鐵模鑄造鐵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再塗刷極細煤粉調制的第二層塗料,然後箍緊鐵模,烘熱、裝配泥芯,澆入鐵水。待凝固後,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除凈泥芯,得到成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型鑄造的國家,早在戰國時代就用鐵范成批鑄造生鐵農具和工具。《鑄炮鐵模圖說》所述鑄造工藝是在傳統金屬型鑄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才得以產生的。例如鐵模各瓣之間和各節之間採用的定位方法,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陶范和金屬型的榫卯定位工藝措施。又如鐵模把手分鑄、採用雙層塗料等,也是傳統鑄造的常規技藝。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還總結了鐵模鑄炮的七個優點。其中講到鐵模的特點是一模多鑄,成本低、工時少,「用一工之費而收數百工之利」,「用匠之省無算」;減少表面清理,鏇銑內膛的工作量;鑄型不含水分,少生氣孔,用後收藏,維修方便,如果戰時緊迫,能很快投產以應急需。所有這些,都講得相當真切,符合實際;在一些主要技術問題上,和現代鑄造學對金屬型的認識是一致的。用黑色金屬型鑄造重數百斤至數千斤的大型鑄鐵件,困難很多,即使在現代亦非易事。龔振麟首創鐵模鑄炮,無疑是一個出色的技術成就。他所撰寫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堪稱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金屬型鑄造的專著,只是由於清廷的腐敗落後,這一技術才沒能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提高。龔振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創新精神是值得後人敬慕和效仿的。
❿ 火炮是怎樣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來早發明和使用源火炮的國家。東漢時期,魏國曾發明過一種拋石的機械,它可以把石塊拋出很遠以殺傷敵人。這種炮也被稱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葯箭,火葯箭始於唐末宋初年間,即在箭頭上附上火葯,點燃後發射出去。中國歷史上試制火炮的先驅者是公元1000年的唐福和1002年的石普,他們所製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公元1126年,人們又創造了類似火炮的「霹靂炮」和「震天雷」等武器。《金史》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火葯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世界上第一門金屬炮出現在公元14世紀中葉的元朝。金屬炮的發明和製造,中間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由於火槍和突火槍的射程有限,人們想通過提高槍膛里的爆炸力來延長其射程,但由於突火槍的槍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裝多了又會炸傷自己人。
直至元朝,終於出現用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這類炮統稱「火銑」,又因為它威力大,被人尊稱為「鐵將軍」。現保存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火炮,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