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當代中國文化創造力

當代中國文化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8-17 05:07:02

1. 何為文化創造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版狀況,大量呈現「為權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2.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2)當代中國文化創造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3. 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說明如何提升中華文化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 中華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這句話是對的嗎

中華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觀點,畢竟中華文化正在不斷的進行創新和進步。

5.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有沒有什麼例子

國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的表現堪稱典範,兩次地震使得國人空前的團結,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玉樹不倒,青海長青。

6. 怎樣提高中國文化的創新能力

文化的魅力在於創新,文化發展的動力在於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強盛的關鍵。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始終擁有源頭活水,也才可能在世界文化競爭中占據主動。
1、文化創新的核心是內容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是推進內容建設,生產出一大批原創的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實踐證明,只有那些植根歷史、反映現實,貼近群眾需求,緊跟時代潮流的文化產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創造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調動人的創造力,文化創新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新聞出版業近年來的實踐一再證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關鍵是要加快建立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前,我國文化領域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業要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進一步為文化生產力的大解放、為文化創造力的大迸發提供新的體制保證。
3、切實增強文化創造力,還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給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也充分說明,緊跟科技創新潮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是新聞出版創新之樹常青的秘訣。當前,科技發展浪潮滾滾而來,我們要跟上這股潮流,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業態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4、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進文化創新,關鍵是解放思想,前提是更新觀念。作為文化創新的主力軍,新聞出版工作者應時刻把追求文化創新當做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境界,要以真抓實乾的韌勁,敢於突破陳規陋習,把思想認識從過時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落後的體制機制桎梏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7. 如何理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所指出的:「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幾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國走出了一條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在國際上樹立起全新的大國形象,這正是得益於中國的執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巨大的勇氣和底氣,努力踐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華傳統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時代的變革與完善,「創造性」則是在前人沒有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發展」是在既有基礎上的向前開發拓展延伸,而「創新性」是在舊有基礎上新的發現、發明、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創造的文化基礎上,創新思想理論,創新價值觀念,並通過理論成果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教化國人,進而確立並形成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理念。
中華民族在歷盡百年屈辱之後痛徹意識到:只有國力強,文化才能強;文化強,國力則更強的深刻道理。我們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轉變發展模式,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物質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強國人文化需求的意識和文化消費能力是基礎;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服務體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統合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提升國民人文素質、文化修養、行為養成、藝術鑒賞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國粹、研究闡釋新義,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自信意識是要務;不懈努力,不斷推出和積累真正具有世界水準的人文學術研究成果和文藝作品,鼓勵藝術大膽創新實驗是核心;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拓展傳播渠道,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對話的參與和發聲意識是重要的舉措。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為中國的偉大變革與復興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動力支撐。

8. 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意義

1、樹立文化新思維
文化有自身的歷史文化傳承。它不僅僅是現實物質世界的簡單反映,而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相互交融滲透,具有強大的作用力。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沒有文化就沒有人的靈魂與尊嚴。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目標。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要全面領會十七大精神,樹立文化新思維,從戰略高度理解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意義,大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
樹立文化新思維,就要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在認知方式上,需要藉助空間向度,解決好傳統與現代、全球與地方的關系。在價值選擇上,需要「雙重批判」,以西方現代化批判中國過去的專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傳統為鏡鑒,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壞性後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莊大道。在行動目標上,需要落實為中國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文化創造力的培育,文化軟實力的輻射等。
2、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今天,在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力是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而且,它不僅生產文化產品,不斷滿足和豐富社會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將文化優勢轉化精神能源,轉化為區域優勢、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與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相比,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但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化也已起步。第三屆《中國·西部法治論壇》上,不少作者認為西部的經濟相對落後,但西部的文化並不落後。換言之,西部豐富的文化資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資源更具有開發潛能。因為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而且文化優勢的轉化、開發,不會以環境破壞、資源消耗為代價,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與自然資源相比,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近年來,西部一些地區成功的文化開發的實例,可以為我們提供相當的信心。如甘肅的《讀者》文化產業,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真善美的誘導力、精神的鼓動力,以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路等多種形式,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和管理運營方式,打造《讀者》品牌,開辟新型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產業,短短幾年就形成了一個品牌。這個集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城市遊憩為一體的開放式文化生態園林工程,已經成為西安重要的經濟平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必將極大地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提高我國文化生產力,打造文化軟實力增添強大動力。
3、用好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創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用好國際國內兩種文化資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都為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開拓的視野,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學習、借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先進文化。同時,要在借鑒吸收中有所創新,不斷豐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使我國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用好國內文化資源,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根基,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傳統文化熱,表現為國學熱、讀經熱等,孔子學院辦到了國外。傳統文化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當然,國學熱也要理性對待,不能刮風,不可搞狹隘民族主義,要古為今用,使其成為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動力和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我國現實的文化資源,深入推進和諧文化發展,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要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文化軟實力根植在每一位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之中。只有著眼於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才能築起人心的長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9.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有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

國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的表現堪稱典範
記得汶川地震以前見到網上有些對內於中華文容化的表現持懷疑態度的言論,但是兩次地震使得國人空前的團結,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玉樹不倒,青海長青。
所有這些,已足以說明中華文化的內涵,這時,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
甚至有個文化人說,不需要解釋,只要你來看看,就會明白中華文化的魅力。

閱讀全文

與當代中國文化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