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綠茶的發明

綠茶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7 03:25:30

A. 綠茶最早是出現在那個朝代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這么看來原始社會就有綠茶加工

B. 茶葉 是誰發明的

茶起源於中國,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最早可以追述到石器時代的炎帝神農氏。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怎麼這么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才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於茶樹的起源,有這幾個學說: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怎樣鑒定茶葉的好壞?
【九項指標】
外形五項:整碎、色澤、嫩度、條形、凈度;
內質四項: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C. 綠茶是不是我國發明的它有多少年歷史了

是的。
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綠茶加工的開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蒙頂山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

D. 綠茶是誰發明

不是誰發明出來的,應該是誰最早發現並開飲用。

E. 茶葉是誰發明的

(一)時代起源說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地流傳著諸葛亮做茶的傳說,還塑了雕像。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3]
(二)功能起源說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於瑤草,或歸於嘉木,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檟蔎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於葯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雲:「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F. 茶葉是誰發明的

茶葉的起源無從考究。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6)綠茶的發明擴展閱讀

茶葉形態特徵: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厘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G. 綠茶是怎樣誕生的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綠茶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
五)再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在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H. 綠茶的歷史和它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蒙頂山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綠茶最早起源於巴地(今川北、陝南一帶),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巴人為犒勞周武王軍隊,曾「獻茶」。《華陽國志》是信史,可以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川北(七佛貢茶)的巴人就已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
綠茶據傳發源於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領農民起義,羊樓洞茶農從軍奔赴新(疆)蒙(古)邊城。他們在軍中見有人飯後腹痛,便將帶去的蒲圻綠茶給病者服用。服後,患者相繼病癒。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記在了心裡。當了皇帝後,朱洪武和宰相劉基到蒲圻找尋隱士劉天德,恰遇在此種茶的劉天德長子劉玄一,劉玄一請朱皇帝賜名。朱洪武見茶葉翠綠,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賜名「松峰茶」,又將長有茶葉的高山,命名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飲羊樓松峰茶成習慣,遂詔告天下:「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因此,劉玄一成為天下第一個做綠茶的人,朱元璋成為天下第一個推廣綠茶的人,羊樓洞成為天下最早做綠茶的地方。

I. 綠茶殺青是誰發明的

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J. 茶葉的發明人是誰

茶葉的發明人是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專帶的先民就開始植屬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



(10)綠茶的發明擴展閱讀:

價值功效

19世紀初,茶葉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

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閱讀全文

與綠茶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