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百慕大電音創造

百慕大電音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17 03:22:51

⑴ 超級金剛捍衛「百慕大」,死亡三角地底真有另一個世界嗎

電影里的超級金剛捍衛「百慕大」應該只是虛構的而已,屬於人們的創造想像。但沒准還真有,這也說不定。關於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更是版本多多,關於是另一個世界的這個說法也是

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

這里很多人將會聯想到了UFO,百慕大三角是外星人在的確的一個秘密基地。讓人聯想到可能埃及金字塔也是外星人建造的這種說法。的確,就目前科學計算來說無法做出相應的解釋說明。而且現在的推測也有許多種。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科技愈發先進,謎底也就慢慢的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了。你我仍需等待科學的考證說明。

⑵ 歷史上的百慕大三角真有靈異事件發生嗎

沒有靈異事件發生,只不過因為百慕大三角有很多未解之謎,所以才會很神秘。

⑶ 主角去百慕大三角考古穿越到異世,主角叫葉楓,有一把高科技的刀,還創造了一種游戲頭盔。種馬類型的小說

有一部叫異世之風流掌門,主角叫楠楓,不知道是不是這一部

⑷ 百慕大三角 有很多的歷史事件仍然還沒找到答案!是不是百慕大可能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交接的地方呢 兩點之

不是不要速度,而是速度很快,兩個空間重合,但又處於相對獨立的面,面與面的穿越需要極大的速度支持,瞬間的力產生一個足夠鏈接兩個位面的蟲洞,而蟲洞是極不穩定的,維持它的穩定需要龐大的能量,可能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能量,誰知道呢。。穿越極不穩定隨時可能崩塌的蟲洞需要極大的速度,極大的速度又可產生極大地破壞力更加速蟲洞的摧毀,在地球科技之下,速度大超越音速就會產生音爆,相同的道理。假設外星人能到地球來而且用的是這種方法,我們至今也沒發現蟲洞的存在,可能是三個原因要麼是政府隱而不報,要麼是外星人的科技已經達到隨開隨畢的境界,可產生蟲洞的力量大得驚人,在兩個位面都會有巨大影響,不可能不為人知,要麼就是外星人也無法掌控蟲洞,只能靠隨機的蟲洞進行時空穿越。
我還是覺得外星人是通過漫長的時空旅行到達地球,建立隱蔽的基地的可能性大。
個人意見~~~~!

⑸ 百慕大是真的那麼奇怪嗎

百慕大是個騙局,

馮·丹尼肯所持外星球生物來訪過地球的論點是對早期人類聰明才智的一種輕視。與此相同,一味相信「超科學」說也是對人類健全發展起來的運用「正常」感官能力的一種輕視。再也找不出任何相信超科學,即相信有超出科學可知性范圍的事,會比相信百慕大三角更為糟糕的了。百慕大三角是超科學、偽科學、科學幻想和宣傳上胡作非為的最典型的例證。

對百慕大三角最普遍的錯覺是,為證實想像中的奧秘,所報道的失蹤事件乃是對「遠處」正在發生的情況的描述:盡管關於原因的解釋可能不同,盡管對是否需要作出超科學可知性的解釋可能有爭論,但我們「的確知道」遠處確實發生了非比尋常的事情: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對這件事從根本上作出解釋。這種推理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經常發生奇異失蹤事件的百慕大三角只是存在於紙上和電影中,只是靠一些拙劣的調查資料和謠傳來證明和支持的,既屬謬見,又缺乏邏輯性。

要了解有關百慕大三角的幻想是怎樣產生的,最好是仔細看一下我在寫作《百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決》(1975)時我所研究的兩個奧秘。這本書已被倫教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及其他有名望的組織和科學家譽為這一問題上最有權威的著作。書中還有大約六十五個例子也可以看一下。

1972年,我在開始撰寫關於百慕大三角的書之前,已經收集了許多雜志、報紙的文章和書中的章節,這些文章和章節將百慕大三角說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下秘密話題。照這些文章的說法,自哥倫布時代以來水手們就談論著百慕大三角,談論著輪船如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們說,這完全可能是一種巧合,然而經資料證明的奇怪情況太多了。人們說,一切普通的解釋,如風暴、機件失靈和人為的過失等,都不足以解釋這一奧秘:還說,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和第一流的科學家也迷惑不解。

支持這種「超出現今科學所知范圍的」現象的證據,主要由一張假想的船舶、飛機和船員的神秘失蹤事件清單構成。當我開始寫書時並沒有想到我會發現什麼,或者我的調查研究將會得出什麼結果。我也沒有想去試圖揭示這一奧秘,而只是想報道我對它所能發現的每一件事。

1972年談論百慕大三角最多的資料是自由作家文森特·加迪斯寫的兩篇文章。他的「致命的百慕大三角」一文刊登在人的冒險活動雜志《大商船》1964年2月號上。翌年,這篇文章經過稍微修改和補充,成為他《看不見的地平線》一書中的第十三章「死亡的三角」。加迪斯談論的事件成為神秘事件的核心。

我所研究的第一批事件中,有一件是「薩達弗科」號案件。據加迪斯稱,「薩達弗科」號是一艘貨輪,它於1926年「由紐瓦克港(新澤西)向南航行時,連同它的二十九名船員從此一去不復返」。整個神秘事件只牽涉到一艘輪船。然而,案件對情況陳述之簡短,使我懷疑加迪斯實際上究竟作了多少調查。我納悶的是,這一事件是真的神秘莫測,還是僅僅由於缺乏資料。一些人對這兩者分辨不清。我注意到有些作者提出的資料同樣簡短,他們明顯地用加迪斯的著作作為資料來源,並且不耐煩去做進一步的核實。對新奇事物調查研究的慾望看來低得驚人。

要得到這艘船的資料並不難。紐約時報對於輪船遇難事件有著出色的報道,它先後發表過五篇有關這艘貨輪的文章。據第一篇文章揭露,貨輪失蹤後的三個半星期內,輪船公司方面一直未能請到海軍去搜索「薩達弗科」號的蹤跡。文章的最後一句寫道:「薩達弗科」號沿著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而加迪斯和其他作者一次也沒有提起風暴之事。據其餘幾篇文章報道,搜索未獲進展,最後於五月初大家公認這艘船已經丟失。我還發現了一篇關於「阿基塔尼亞」號遠洋航輪的文章。這條船到達紐約時,「薩達弗科」號正離開港口。「阿基塔尼亞」號船長報告說,船是在他前所未見的糟糕夭氣里航行的。「象熱帶旋風一樣的大風」迫使輪船不得不返航。

2 [轉]百慕大三角騙局

我的結論是,以「薩達弗科」號作為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一件難解之謎,乃是草率研究的結果。

在我進行研究的初期,我發現了一本當時還鮮為人知的1969年版平裝書,書名為《一去不返》,作者是約翰·華萊士·斯潘塞。當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其中大部分是經過改寫和節略的紐約時報文章(在斯潘賽描述「薩達弗科」號輪船的一節中,有一個二十二字的句子,除了變換一個動詞的時態外,與紐約時報文章中的報道完全雷同)。然而,斯潘塞的書中卻不見該報中最關鍵的一句:「『薩達弗科』號沿著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他在報道其他幾則神秘事件時也做了同樣的刪節。

1974年秋季,在我的手稿完成後六個月,離該書出版也還有六個月時,另外有兩本關於這一題目的書問世。理查德·威納爾寫的《魔鬼的三角》和查爾斯·伯利茨寫的《百慕大三角》都說到《薩達弗科》號事件是一個未解之謎。從詞句上看,威納爾的寫作材料取自紐約時報,而貝里斯的則取自加迪斯的文章。他們誰也沒有提到大風暴。應當說,加迪斯、斯潘塞、威納爾、伯利茨及其他一些作者遺漏了這一關鍵的情節,至少也是研究中的疏忽。我在研究其他一些事件時發現,所有將這一問題寫成神秘事件的作者都是仿照這種蹩腳研究方式行事的。

也許,百慕大三角的主要故事之一「埃倫·奧斯汀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個例子說明各個作者如何處理一份並不可靠的給定「原始」資料。對大多數作者來說,不論他們是否已經知道,這一故事的出處是1914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占星家談話集》的書,作者是魯珀特·古爾德。以下是他的全部敘述:

「最後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適於航海的環境中出現棄船的情況。英國輪船「埃倫·奧斯汀」號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了這種情況,時間是1881年。「埃倫·奧斯汀」號派遣一小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陌生棄船的甲板,並指示他們開往紐芬蘭的聖約翰,那也是「埃倫奧斯汀」號的目的地。兩條船在濃霧中分手了,幾天後再次相遇。那條陌生船隻又遭遺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們和他們的前任一樣,也永遠消失了。

遺憾的是,古爾德沒有讓他的讀者知道,他是從哪裡得到這一資料的。為了與以後的文章對比,現將古爾德文章的基本材料列舉如下:

字數統計:86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於航侮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幾天後兩船再次相遇,這條陌生棄船再次被遺棄
棄船的最終命運:未提及

這一故事後來又在文森特·加迪斯的文章和書中出現。他承認古爾德的文章是他書中資料的來源。加迪斯1964年的文章摘要如下:

字數統計:115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一切正常,有(在暴風雨中)掙扎過的痕跡。
兩船分離的原因:暴風
第二次發現:縱帆船被拋棄,新船員消失
最終命運:在第二批救援隊員經勸說登上被拋棄的船隻之後,又颳起暴風,使兩船分開。縱帆船及其船員即不復見

在加迪斯一年後出版的書中,描述情況與他的文章不同,也與推測中他取材的古爾德的文章不同。

字數統計:188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合於航海的天氣,一切正常,無任何物件丟失,無(在暴風雨中)掙扎過的跡象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兩天後,濃霧消散,船長發現被拋棄的船隻。他看到它的航線飄忽不定而感到驚奇,遂命令舵工使船接近它。給予信號,而無反應。登船人員搜索了陌生船隻的每一角落,但未發現有關失蹤人員命運的任何線索

最終命運無法勸說「埃倫·奧斯汀」號的其餘水手再次登上棄船。「埃倫·奧斯汀」號駛離時,它被遺留在後面,最後消失在地平線處

加迪斯關於這一事件的兩次說法相當矛盾。他在書中的描述比他資料來源的古爾德報道要長一倍多,主要是由於他增添了描述的細節。他告訴我們,船長曾感到驚奇,棄船的航線飄忽不定,船長給舵工下達了命令,向棄船發出信號,並搜查了它的每一個角落等。如果這一事件當真發生過,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合乎邏輯的,而且完全可能如此。然而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他作出如此詳盡的敘述,但在其引以為資料來源的著作中又沒有這樣的描述,這就是不正當的了。

3 [轉]百慕大三角騙局

在加迪斯的兩次報道中有幾處重大的矛盾,其中包括地點的矛盾。他在文章中寫道:「有掙扎跡象」,但在書中寫的是「無掙扎過的跡象」。這可能是由於排字工人在文章中排漏了一個「無」字,因此這一矛盾不一定是加迪斯的錯誤。可是,古爾德唯一提到縱帆船當時所處環境是適合於航海的。加迪斯沒有絲毫根據可以說有掙扎跡象或者無掙扎跡象。兩種情況的證據他都沒有。關於掙扎的任何說法都會使讀者以為加迪斯實際上掌握著更多的資料。

兩次說法中關於兩船分離時所處環境的矛盾以及救援隊員人數的矛盾,表明研究工作做得既匆忙又粗糙,可靠程度很小;然而,我也不贊成將事實小說化,例如描寫船長的驚奇以及古爾德書中所沒有的另外一些情節。如果這看起來有些吹毛求疵,那麼讓我們研究一下以下有關這個事件的報道。

伊萬·桑德森在七十年代出版的《看不見的居民》一書中說明,他使用加迪斯和古爾德的書作為他敘述「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來源。我再總結如下:

字數統計:對事件的描述——242,分析——187,合計429
地點:大西洋北部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上無人,其他情況完全正常。發現時船隻完好,食物和水都很充足,無暴力或事故的跡象。船舵受到波浪沖擊,船隻處於下風,在微風吹拂下飄忽不定。橫桅索松開。船長向縱帆船發出詢問,未獲回答,於是派出登船搜查人員,並決定由押送捕獲船的人員設法援救
兩船分離原因:當他們駛向紐芬蘭時,天降大霧
第二次發現:大約兩晝夜後,大霧消除得見縱帆船在海上飄忽不定。它再次被舍棄了。但船上一切都很正常。索具已修復,船帆已揚起
最終命運:其餘船員拒絕登上縱帆船,船被留在後面

桑德森在分析這一事件時報道說:這一事件可能與海上搶劫、(通常為得到保險金而謊報輪船遇難的)欺騙行為或「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員有關;在第一次發現縱帆船後並沒有找到船的證件;救援隊寫的臨時航海日誌或已丟失,或未找到,也沒有進一步提到。(「進一步」這三個字的意思是,這件事曾經提到過,但他不說是在哪裡提到過。)桑德森提出,這件事可能是個神話,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麼押送捕獲船的船員,或許他們已經被謀害。但另一方面他卻寫道:「他們的名字已記錄在案」(也不說記錄在什麼地方)。還說,剩下的船員能若無其事地干一場暴行,而每個人又頂住盤問,這未必可能。(他並不說明假定他們受到的審訊的細節或根據推測從哪裡可以得到關於這一事件的記錄。)這里請再讀一下古爾德的著作,它會使我們想到這就是桑德森所用資料的直接出處,也是他通過加迪斯的著作所得資料的間接出處。然後,請想一想,桑德森告訴讀者的其他「資料」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查爾斯·伯利茨於1974年寫的《百慕大三角》一書中也講到「埃倫·奧斯汀」號的故事。他在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加迪斯和桑德森的書名,但沒有明確談到關於「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是從哪裡來的。雖然,出處很明顯是加迪斯的文章,他卻沒有列舉出來。他也沒有列舉古爾德的著作,顯然他並不知道,這本書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資料。

字數統計:172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被拋棄,一切井井有條,船帆捲起,索具完整
兩船分離原因:風暴驟然而起
第二次發現:兩天後重新發現棄船,派人登上該船,前一批登船人員已消失,無跡象表明他們為什麼離開和到哪裡去了。伯利茨還告訴我們船長堅持查清情況,船員的態度有保留,但他最後說服第二批船員登上棄船
最終命運:又颳起一場暴風,失去聯系,縱帆船和第二批船員均不復見。伯利茨並未將該船的目的地告訴讀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故事怎樣發展起來以及著作者創造偽科學的生動例子。桑德森報道中對船長的行動、船桅的鬆散支索、修復的索具的詳細描寫以及對航海日誌的渲染,使人們看起來好象作者確實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少讀者在聽了這些完美的細節之後,最終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切是否真正發生過?作者真正了解的有多少,有多少又是虛構的?

4 [轉]百慕大三角騙局

現在,流行著一種荒誕的說法。認為有些作者在思考超科學可知范圍的問題,深入研究院的科學家們看來不敢涉足的領域,探索「科學的邊緣」方面是領路人,他們是勇敢地用光輝照亮崎嶇小路的先驅者,有朝一日墨守成規的科學研究機構也將不得不遵循他們的道路。我完全不能贊同這種說法。我發現,有一些人的意見和這類作者對自己作用的看法相反。這些作者往往以不合邏輯的錯誤資料和公眾的錯誤意願將科學界搞得混亂不堪,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或至少妨礙了公眾對科學進步的了解。我在他們身上著不到一點對問題的好奇心和徹底的探究精神,看到的只是十足的輕信和疏忽。他們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的兜售者。

我不知道,對「埃倫·奧斯汀」號和其他一些事件十分好奇,因而去作一些有益的研究並試圖找到當時對實際發生事情進行報道的作者現在哪裡?我也不知道,由於十分尊重群眾智慧因而將實際情況告訴他們的作者在哪裡?我希望了解「事實真象」,並開始親自去弄清「事實真象」。

在開始調查研究之前,我分析了古爾德對這一事件的描述,其他說法都是由它而來的。我認為他的資料來源和報道都是不充分的;否則他所報道的日期會更加精確。人們未予注意的一個關鍵之點就是他所報道的事件發生地點為大西洋中部,那是至少在百慕大以東1000英里處。任何人如果把這一事件寫作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區之內或附近,那麼他不是十分粗心就是以為他的讀者是十分粗心的,以為讀者不會自找麻煩地到地圖上查找這個地點。然而我在調查研究了其他事件之後,了解到百慕大三角的「邊界」是極為靈活的,它的「邊緣」十分寬廣。有些作者把百慕大三角描述為「佛羅里達海岸附近的一小片海洋」,但他們把實際發生在「百慕大三角邊緣地帶之謎」包括到遠至紐芬蘭、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甚至令認不可思議地遠至太平洋!為了探討這一誤差的范圍,如條件允許,請參看一下地球儀,否則看看地圖也可以。首先請確定一下百慕大—佛羅里達—波多黎各三角地帶的位置:然後看看上述的其他地方位於何處,並自我詢問一下,另外的一些作者怎麼會出現這樣大誤差?

我從事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訪問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這一機構保存著此類海上事件的記錄(要不是古爾德死了30多年,我還要找他詢問此事)。不過,這次事件是異常復雜的,因為不知道縱帆船的名字,因此勞埃德船舶協會不能找出有關它的任何資料。我查閱了許多講述船隻失事的權威書籍,但一無所獲。我也查閱了《紐約時報》和倫教《泰晤士報》的索引,這兩家報紙對於研究船隻事件頗有價值,但沒有一份列出這一事件。由於報道中說那船是開往紐芬蘭聖約翰港的,所以我與當地圖書館取得聯系,看看他們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結果在檔案中或在1881年的《電訊晚報》上都沒有查到有關資料。我借了聖約翰另一家報紙《紐芬蘭人》的縮微膠片,由於不知道確切日期,我就從1881年1月1日到1882年7月1日,逐日、逐頁、逐欄地查閱,也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資料。細讀這種通常沒有大字標題的文章中的小而模糊的印刷字體,是一件使人厭煩的工作。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每晚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在1881年,聖約翰完全不是世界觀注的中心,任何一件有趣的當地新聞都能登上頭版甚至可能冠以大字標題。然而在那一年及其後的半年內,根本沒有提到「埃倫·奧斯汀」號或任何一艘船隻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假如發生過那樣轟動的事件,會在報紙上登載好幾天。有些遠為遜色的船隻事故都以顯著的地位刊登了。

正當我結束對「埃倫·奧斯汀」號事件的調查研究之時,在1974年下半年出版的里查德·威納爾所著《魔鬼的三角》一檔中又出現了關於這一事件的新說法。作者提出的日期是1881年8月20日,地點為巴哈馬群島和百慕大之間,目的港為波士頓。威納爾在此書的第198頁上寫道「許多作者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多少有點歪曲事實。但完全歪曲事實,就是聳人聽聞了。」威納爾在這段話里,明顯地寬恕了「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歪曲事實」的作法。而且,這種作法的一個實例卻充分表現在他在「埃倫·奧斯汀」號的論述中。他的大部分論述讀起來象是一部小說,而且明顯地超出了他的實際知識范圍。他談到當縱帆船停駛在大西洋巨浪中時,靠三眼滑輪拉緊的索具如何隨著緩慢漂移的船身節奏而令人悲嘆地嘎嘎作響」。他描述了現代的上面鋪有砂石磨面的柚木艙面,整齊捲起的船帆、縱帆前緣的主帆、旋線和隨著船身擺動而不時砰然開關的廚房門。他寫道,貝克船長為了證實他的四名船員仍然和他同在,如何「扭頭從右肩上向後觀望」,以及當他揮舞科爾特左輪手槍指揮這四名船員隨著他向前沖時,如何把一隻拇指大小的蟑螂踩在腳下。威納爾甚至「告訴」他的讀者,當這位船長登上棄船的甲板時還在想著「瑪麗·賽萊斯特」號。按照威納爾的說法,當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棄船的甲板後,風暴把這兩條船吹散了。幾天以後,有人發現這只船在海上飄忽不定。人們登上棄船的甲板,看到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的食物原封未動,床鋪也沒有睡過,哪裡也找不到新的航海日誌,而縱帆船看上去還是初次被發現的樣子。威納爾詳細地敘述了保證第二批登船人員安全的預防辦法以及這只縱帆船如何在一個午後雨天的潮濕濃霧中慢慢地消失了,從此再也沒有看到這只船或聽到它的消息。

5 [轉]百慕大三角騙局

我懷疑報道中冗長而又添枝加葉的虛構故事,但還是重新開始調查,希望能根據這一新的日期和地點我到當時發表的某一報道。過去在倫敦勞埃德船舶年鑒上、《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上沒有找到,現在我必須核查波士頓的報紙。查找了當年到10月15日的那些結果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的文章或記載,僅僅從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獲知,的確有過一隻名叫「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可是無法證明確實發生過棄船事件。

我長時同研究的結果表明,那些談論所謂「埃倫·奧斯汀」事件的作者們的立足點並不穩固,他們以想像出來的、小說化了的說法作為依據,卻不想提供有權威性的資料出處。他們不能證明事件確實發生過。他們實際上在告訴讀者要毫不懷疑地信賴他們。在調查研究了這些作者們撰寫的其他事件並發現他們常常是錯誤的之後,我不能接受他們對這一事件的說法。「埃倫·奧斯汀」號事件是「超科學可知范圍」報道的一個典型例證。公眾應該要求作者們為他們說過的一切提供依據,而不是接受報道的本身。

在我深入研究百慕大三角同題時,我調查了將近七十起「令人費解的神秘事件,」按照推測,這些事件提供的證據表明,百慕大地區存在著奇異的力量。我在《百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決》一書中逐項表明的調查結果是十分廣泛的,此處就不打算概括了,但卻可以介紹一下結論。

▲沒有一種全面的統一的「理論」能以恰當、簡潔和標語式的語句去說明所有的船隻失蹤事件,這些事件是彼此無聯系的。

▲沒有證據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地帶失蹤的飛機和船隻數目高於別處海洋。不過,可以肯定,被人們虛偽報道為神秘地失蹤於百慕大三角地帶的船隻數目卻比任何地方都要多得多

▲人們發現,對於能找到當時資料的每一事件來說,都有合乎邏輯的、實事求是的解釋。

▲僅有的一批「懸而未決」的不幸事件就是那些尚未找到資料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無法提供文獻,至今沒有人能證明象描述的那樣發生過那些事件。唯一的證據就是作家的話。但現已發現,他們對其他一些能取得資料的事件的描述,是一貫不可信的。不能將缺乏資料誤認為是奧秘。

▲許多據信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帶的失蹤事件實際上發生在遙遠的愛爾蘭、紐芬蘭、非洲等地和太平洋中。

▲有些船隻可能通過了百慕大三角地帶,而且人們公認這些船隻並未在那裡「失蹤」。

▲由於時間的流逝,或缺乏通訊系統,幾乎完全不知道某些船隻失蹤的地點;而搜索目標則是大面積的海域,而且有時是在船隻失蹤幾個月後才行動的

▲大多數失蹤事件是「追溯以往的奧秘」。在這些事件發生後許多年:直到作家們尋找新的事件去補充有關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時,它們才成為「奧秘」。實際上,所有的例子都已有人作過變動,使這些事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與通常的故事相反,在許多這樣的事件發生時,天氣是惡劣的,但作者們往往並不提及這一點。或許這是故意的,或許是研究工作做得不慎密

▲大多數對百慕大三角之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糟的。作者和電影製片人依靠的是未經很好調查的第二手報道,而不願花費必要的時間去找出可靠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與神秘之謎相矛盾)。

▲在許多情況下,作者們會將明顯可以解答失蹤之謎的消息隱瞞下來。

▲飛行、航運、航海、迫降、搜尋和無線電技巧的技術細節已簡化到不精確的程度。

我將百慕大三角客氣地稱之為「虛構之謎」。另外有些作者更為直率地稱它為徹頭徹尾的騙局或詐騙行為。一些作家和電影製片人有效地利用了粗心的研究,各種各樣的錯覺,錯誤的推理,技術上的誤差和聳人聽聞的手法,將這一傳說說成是不朽的。

從百慕大三角之謎的解答中也可以吸取到積極的教訓。我們必須極其謹慎地對待我們讀到或看到的事情。「言論自由」的意思,一方面是作者們具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可向他們的讀者談論任何他想要談論的事情,而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有權指出這些在真理和邏輯面前站不住腳的錯誤。

作者簡介

拉里·庫什是亞利桑那州坦佩人,現已飛行170多小時,其中包括民航飛行、教學飛行、儀表飛行、儀表教學飛行和研製飛行的額定時間。他對百慕大三角發生興趣,利用可靠的原始資料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875年問世的《百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決》是他的處女作,書中包括研究結果和結論,認為百慕大三角是「虛構之謎」。這本書在許多國家出版,受到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和其他團體及科學家的稱贊,被譽為關於這一問題的最權威的著作。庫什在1980年又寫了一本書,名叫《第十九飛行小隊的失蹤》,其中對五架海軍復仇式魚雷轟炸機和一架偵察機於1945年12月5日起飛後未返航這一百慕大三角地帶最有名的失蹤事件作了詳盡的研究。庫什為進行研究親自按失蹤飛機的航線作了飛行。他已有好幾百次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並在美國許多大學里作過演講。

(張瑚 譯 蔡偉蓉 校)

⑹ 百慕大三角是如何得名的拜託各位大神

百慕大三角區(又稱「魔鬼三角區」)是大西洋中的一個三邊形區域,大致位於邁阿密、百慕大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之間。飛機、船隻和人進入到百慕大三角區後,其中有一些就出不來了。這本身並非是異乎尋常的。對旅行者來說,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都是非常危險的。而這個三角區有名,主要是因為這些船隻和飛機往往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殘骸,沒有屍體,無人生還。 百慕大三角區傳說的歷史淵源要追溯到歐洲人第一次橫穿大西洋之時。於1492年出航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碰上了一個名為「藻海」的奇特海洋現象,而「藻海」位於這個三角區的中央並非是出於巧合。那片「藻海」是一個巨大的浮動海藻群,沒有人曾目睹過這樣的東西。它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危險,但實際上無甚危害。每年都有成群的鱔魚遷徙到那裡交配後死去,而這同樣也是表面看起來比實際情形要危險得多。 哥倫布在其航海日誌中記錄了羅盤方位在這一地區中出現了異常,並寫道曾目睹了一個發光的球體(可能是隕石)從天空中墜落。在19世紀中期,出現了大量關於無法解釋的失蹤事件和神秘的棄船的報告。美國在這一地區最早的船隻失蹤記錄始於1918年3月,當時美國軍艦「獨眼巨人號」消失不見了。而在這一地區失蹤的飛機則包括:1948年的一架載有27名乘客的DC-3型飛機和1951年的一架載有53名乘客的C-124型「全球霸王」飛機。位於失蹤船隻之列的還有1963年與船上39人一起消失的「海上硫磺女王號」油輪。 不過,這一地區直到1964年8月才得名,當時文森特·蓋迪斯為《艦船》雜志撰寫了一篇封面故事,內容是關於一個出了差池的美軍訓練團——第19飛行大隊的失蹤事件,文中杜撰出了「百慕大三角區」一詞。這篇文章開啟了一種近乎作坊式的神話創作手法。而這個現代版的百慕大三角區傳奇並非是發生在海上的,而是在天空之中。1945年12月5日,名聲不佳的第19飛行大隊在這個三角區展開了一項訓練任務。 第19飛行大隊是從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羅德代爾堡的海軍航空站出發的。當天下午2點10分許,5架TBM「復仇者」魚雷轟炸機載著14人升空,執行例行的航行訓練任務。由教練海軍上尉查爾斯·泰勒指揮的這次任務,是要飛行一個三角形路線,進行一些轟炸科目的演練。轟炸演練剛開始沒多久,泰勒就徹底地迷失了方向。1945年,在水域上飛行的飛行員必須要有羅盤,並且要知道他們在某個方向上的航距和航速。而泰勒飛機上的兩個羅盤明顯都失靈了。飛行通訊記錄顯示,他沒有戴手錶。大海之中也沒有任何地標。當夜晚臨近時,這幾架飛機不斷變換著方向進行飛行。聽說泰勒曾制訂了一個方案:一旦某架飛機用完了燃料,所有5架飛機就在海面上進行迫降。「復仇者」飛機非常重,空載時重量超過4500公斤。迫降時,它們會猛烈急速下降。在遠海降落中有人生還的可能性是渺茫的,而在寒冷的水域中捱過夜晚的概率幾乎就是零。 雖然曾經實施過一次大規模的陸地和海上搜索,但既沒有發現屍體也沒有發現殘骸。而且,在救援飛機中還有一架和其13名機組人員一起失蹤了。所有這一切在當地催生出一個精彩的奇幻故事,不過卻算不上我們時代重大的超自然神秘事件之一。而創造了百慕大三角區傳奇的那個人則是查爾斯·貝里斯。 1974年,貝里斯出版了一本粗糙濫制的「非小說類」圖書——《百慕大三角》,列述了各種失蹤事件,對其肆意添枝加葉,並且對這種(失蹤)趨向提供了多種解釋,有些解釋比其它解釋還要荒唐,如外星人綁架、亞特蘭蒂斯的失落科技、由奇異磁暴造成空間之門的開啟,以及與時光旅行有關的模糊理論。客觀地講,貝里斯的行文風格還算出色,部分上歸功於此,這本書成為了一本極其成功的暢銷書,一版再版,為眾多電影以及數不勝數的無線電視台專題記錄片提供了靈感。有些時候,貝里斯只是把失蹤事件的現有官方記錄進行了添枝加葉。而在另一些時候,盡管證據是截然相反的,但他還是無中生有地弄出了一些所謂的事實來。 為了解釋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區的事情,出現了許多奇談怪論。這些失蹤事件被歸結於超大海怪、巨型烏賊,或天外來客的陰謀。外星人劫持、由不明生物創造的神秘三維空間的存在,以及海樣氣脹(海水突然間噴發大量截留的沼氣)都被看作是罪魁禍首。 而有許多人則認為,現實要平淡無奇得多。他們認為,變化無常的大自然、人為錯誤、差勁的工藝或設計,以及純粹的厄運都可以為這么多的失蹤事件提供解釋。根據美國海軍對百慕大三角區發表的官方聲明所言,「有無數理論試圖對這一地區歷史進程中的眾多失蹤事件提供解釋。最切合實際的理論似乎都是與環境有關的,以及那些引證是人為錯誤造成的理論。」 考慮到羅盤是報告中提交的第19飛行大隊的失蹤原因,海軍指出,這個三角區是世界上兩個羅盤既指向磁場北極又指向「真北方向」的地區之一。一般來說,羅盤對於「北方」和「真北方向」的指向是擁有巨大差異的,而這種現象就需要航海員配備特殊的標度。在東半球的相應地點有一個相似的地區,也是以失蹤事件而聞名的。 根據一份官方聲明所言,「美國海岸警衛隊對以超自然方式來解釋海難不以為然。」 官方的懷疑態度也許是存在的,不過,對許多人而言,百慕大三角區的神秘仍在延續。

⑺ 百慕大海底到底有什麼為什麼科學家不敢公布真相

不是他們不敢公布,是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下面到底有什麼,百慕大作為神秘三角區的存在,並不是浪得虛名的。

盡管現在有很多關於百慕大的傳說,也有各種各樣猜測表示下面有另一個世界,有黑洞,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但是官宣的並沒有。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公布,而是還沒有研究出來。

畢竟其實百慕大的傳說比它本身名氣還大,被媒體報道外加一些文學作家的潤色,百慕大就成了一個神秘的存在,但是很多卻是沒有真正的求證過的。

所以說,有可能百慕大本身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算有,現在還沒有研究出來,而不是科學家們不說。

⑻ 「魔鬼三角」百慕大事件

作者:惠家明
編輯: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島,人口不到10萬,離北京有一萬公里之遙。照理說,這個地方與我們的生活沒什麼關聯。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號,當代年輕人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

在我們從小讀到大的課外書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鏡率相當之高。所謂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邁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連成的三角形區域。傳說中,這個地區靈異事件頻發,無論是飛機還是輪船,一進來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圖示。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說法認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時空隧道,會把飛機傳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間蒸發”。還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亞特蘭蒂斯神話,或是外星人聯系起來,猜測那些失蹤人口是被神秘勢力捉走了。

這些靈異故事確實很吸引人,簡直能拍成好幾部科幻大片。不過,大家可千萬別當真。現實中的百慕大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禁地,也沒有你嚮往的時空隧道,有關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過編造和扭曲事實得來的。 所謂的魔鬼三角本質上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流行文化現象。

(現實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樂土,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圖片來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靈異事件聽上去神秘莫測,其實也不外乎這兩類:要麼是船隻失事,要麼是航班失蹤。可是要問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輪船飛機,相關的論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確的數字。有民間愛好者曾統計過,該地區200年來一共有900餘起交通失事,但這一數字很可能有所偏頗 [1] 。實際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間專家們從沒想過用驚人的統計數字來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撲朔迷離的個案故事。

在船隻失事類故事中,最常被用來佐證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軍艦失蹤案和幽靈船(在海上如幽靈般漂盪,沒有人駕駛的船),經典案例當屬“獨眼巨人號(Cyclops)”和“卡羅迪林號(Carroll A. Deering)”。獨眼巨人號是海軍運輸艦,船上載員300多人,排水量近兩萬噸。1918年3月,它滿載著礦石出發,結果在途徑魔鬼三角區的時候突然失蹤,連船帶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2] 。設備強大、噸位相當於輕型航空母艦的鋼鐵巨船居然會莫名其妙消失,甚至連痕跡都沒留下,這確實讓人很詫異。

(獨眼巨人號運輸艦舊影。 圖片來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靈船卡羅迪林號的經歷就被描述得更加詭異。這艘多桅帆船建於1919年,平時就負責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貨物,結果剛下水沒兩年,船就不見了。直至1921年,人們在美國北卡州海岸發現了它,船體是完好無損,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個也沒有了 [3] 。

同樣的,軍機失蹤案也是廣為流傳。1945年12月,五架轟炸機外出訓練,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號消失。緊接著,海軍派出一架水上飛機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飛機不久之後也失蹤了 [4] 。加在一起,這一天共有6架飛機和27名飛行人員失蹤。

(失蹤的海軍轟炸機舊影。圖片來源:Lt. Comdr.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這幾個經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靈異故事還有不少,但故事結構都差不多,講的大多是某類交通工具到了該地區就無端失蹤的案例。乍一聽上去,百慕大好像確實邪門,並且給人們灌輸了這樣的觀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險,交通工具的失蹤有悖於生活常識,無法用科學解釋,而只能引入時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講得通”。但實際上,這種觀念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因為百慕大並不危險,該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學解釋 ,並且被拿來和時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無根據。

全球最危險海域,百慕大連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關的交通失事案確實存在,另有少部分是憑空捏造,當時的新聞報紙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它們被誇張的成分實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細節又被故意抹除。

客觀的說,軍艦軍機失事是一件很遺憾、但也很常見的事。 就說過去這兩年,我們的南亞鄰國幾乎每個月都會墜毀一架軍機,海軍事故十年來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圍內軍艦潛艇失事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而在GPS還沒有誕生、計算機還沒廣泛應用、飛機還在用螺旋槳、天氣預報多半靠猜的19世紀初至20世紀上半葉,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飛機輪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更何況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統計過全球航運事故高發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區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灣等地,而百慕大連前十名都沒排進去 [5] !而且,船隻或飛機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尋找其殘骸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撈針”,所以人們很難發現其蹤跡,容易形成一種“無端端失蹤,沒留下任何痕跡”的錯覺。

至於所謂的幽靈船,那更是一點也不稀奇。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海岸僅2017年就漂來了100多艘幽靈船。這些船隻的主人可能在海難中逝世,而屍體被海浪沖走。也有可能本來是停在碼頭無人看管,後來纜繩斷了,就被沖進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區的一些幽靈船,很可能就是這么出現的。另外像前面說的卡羅迪林號,據當時的目擊者稱,它應該是遭到了海盜襲擊,船員逃走或被殺死,所以被發現時才空無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庫社(Larry Kusche)的飛行員(同時也是圖書館學碩士)從自己的駕駛經驗和文獻記載出發,專門寫了一本書來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發現,以往有關船隻飛機失事的靈異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天氣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颶風。 圖片來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經常有颶風或雷暴天氣出現,這對海上交通來說是個很大威脅。像獨眼巨人號,其事故報告中就已經提到,船隻很可能是遇到了時速50-70公里的暴風雨而沉沒。在此之外,該地區很多船隻航班失蹤案件的當天都有惡劣天氣發生。不過,熱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卻故意不提天氣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屬性。畢竟,如果失蹤案只是惡劣天氣的結果,那可能就不會引起太多關注了。

一場流行文化的狂歡

總的來說,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靈異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所謂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麼自然界現象,更不是科學家發現的學術成果

但如果要問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們應該回答:它確實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作為虛構的文化現象存在於人類的書本、電視、網路和腦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為虛構的文化現象存在。圖片來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誕生伊始就是一個文化產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個作家。1964年,他寫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發表在《大船》(Argosy)雜志上。關鍵在於,這個雜志其實是一本流行文化雜志,上面發表的內容大部分是虛構小說,相當於我們中國人熟知的《故事會》。而《大船》雜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兒童文學雜志,相當於我們小時候讀的《童話大王》。

試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會》或是《童話大王》發了篇文章,講了講某地頻發的靈異事件。你會覺得這是虛構的小說,還是真實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學創作出來的,和自然科學研究一點關系也沒有。不過,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確實很吸引人們的眼球,因為這一海域是上世紀的熱點地區。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遊勝地弗羅里達,南邊是冷戰交鋒前線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貿易航線。而在時間上,它又剛好趕上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UFO熱”。一口氣蹭了四個熱點,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難。一時之間,各類有關百慕大三角的雜志、電視節目、B級電影、文化衫等等周邊文化產品噴涌而出 [7] 。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受到啟發,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類接觸》。後來,百慕大三角的說法傳入中國,成了不少80、90後的“集體記憶”。

(百慕大三角,曾經蹭了度假勝地佛羅里達的熱點。 圖片來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來,百慕大三角雖然是虛構的,但確實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內容,甚至還激發了我們身邊許多青少年投身科學研究的興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還給百慕大以真實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虛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Wallpaper Abyss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rmuda_Triangle_incidents
[2]The Washington Times, 19 April 1918, page 11, column 2
[3]Ghost Ship of Diamond Shoals, The Mystery of the Carroll A. Deering (2002), Bland Simpson
[4]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2/12/bermuda-triangle-mystery-disappearance/
[5]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2806362
[6]Kusche, Lawrence David (1975). 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7]Brett Neilsen.Deterritorializing the Bermuda Triangle: Popular Geography and the Myths of Globalization. Space and Culture, 2000.

⑼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靈異事件,到底騙了你多少年

作者:惠家明

編輯: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島,人口不到10萬,離北京有一萬公里之遙。照理說,這個地方與我們的生活沒什麼關聯。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號,當代年輕人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

在我們從小讀到大的課外書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鏡率相當之高。所謂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邁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連成的三角形區域。傳說中,這個地區靈異事件頻發,無論是飛機還是輪船,一進來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圖示。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說法認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時空隧道,會把飛機傳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間蒸發”。還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亞特蘭蒂斯神話,或是外星人聯系起來,猜測那些失蹤人口是被神秘勢力捉走了。

這些靈異故事確實很吸引人,簡直能拍成好幾部科幻大片。不過,大家可千萬別當真。現實中的百慕大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禁地,也沒有你嚮往的時空隧道,有關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過編造和扭曲事實得來的。 所謂的魔鬼三角本質上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流行文化現象。

(現實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樂土,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圖片來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靈異事件聽上去神秘莫測,其實也不外乎這兩類:要麼是船隻失事,要麼是航班失蹤。可是要問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輪船飛機,相關的論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確的數字。有民間愛好者曾統計過,該地區200年來一共有900餘起交通失事,但這一數字很可能有所偏頗 [1] 。實際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間專家們從沒想過用驚人的統計數字來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撲朔迷離的個案故事。

在船隻失事類故事中,最常被用來佐證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軍艦失蹤案和幽靈船(在海上如幽靈般漂盪,沒有人駕駛的船),經典案例當屬“獨眼巨人號(Cyclops)”和“卡羅迪林號(Carroll A. Deering)”。獨眼巨人號是海軍運輸艦,船上載員300多人,排水量近兩萬噸。1918年3月,它滿載著礦石出發,結果在途徑魔鬼三角區的時候突然失蹤,連船帶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2] 。設備強大、噸位相當於輕型航空母艦的鋼鐵巨船居然會莫名其妙消失,甚至連痕跡都沒留下,這確實讓人很詫異。

(獨眼巨人號運輸艦舊影。 圖片來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靈船卡羅迪林號的經歷就被描述得更加詭異。這艘多桅帆船建於1919年,平時就負責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貨物,結果剛下水沒兩年,船就不見了。直至1921年,人們在美國北卡州海岸發現了它,船體是完好無損,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個也沒有了 [3] 。

同樣的,軍機失蹤案也是廣為流傳。1945年12月,五架轟炸機外出訓練,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號消失。緊接著,海軍派出一架水上飛機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飛機不久之後也失蹤了 [4] 。加在一起,這一天共有6架飛機和27名飛行人員失蹤。

(失蹤的海軍轟炸機舊影。圖片來源:Lt. Comdr.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這幾個經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靈異故事還有不少,但故事結構都差不多,講的大多是某類交通工具到了該地區就無端失蹤的案例。乍一聽上去,百慕大好像確實邪門,並且給人們灌輸了這樣的觀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險,交通工具的失蹤有悖於生活常識,無法用科學解釋,而只能引入時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講得通”。但實際上,這種觀念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因為百慕大並不危險,該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學解釋 ,並且被拿來和時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無根據。

全球最危險海域,百慕大連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關的交通失事案確實存在,另有少部分是憑空捏造,當時的新聞報紙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它們被誇張的成分實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細節又被故意抹除。

客觀的說,軍艦軍機失事是一件很遺憾、但也很常見的事。 就說過去這兩年,我們的南亞鄰國幾乎每個月都會墜毀一架軍機,海軍事故十年來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圍內軍艦潛艇失事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而在GPS還沒有誕生、計算機還沒廣泛應用、飛機還在用螺旋槳、天氣預報多半靠猜的19世紀初至20世紀上半葉,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飛機輪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更何況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統計過全球航運事故高發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區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灣等地,而百慕大連前十名都沒排進去 [5] !而且,船隻或飛機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尋找其殘骸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撈針”,所以人們很難發現其蹤跡,容易形成一種“無端端失蹤,沒留下任何痕跡”的錯覺。

至於所謂的幽靈船,那更是一點也不稀奇。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海岸僅2017年就漂來了100多艘幽靈船。這些船隻的主人可能在海難中逝世,而屍體被海浪沖走。也有可能本來是停在碼頭無人看管,後來纜繩斷了,就被沖進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區的一些幽靈船,很可能就是這么出現的。另外像前面說的卡羅迪林號,據當時的目擊者稱,它應該是遭到了海盜襲擊,船員逃走或被殺死,所以被發現時才空無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庫社(Larry Kusche)的飛行員(同時也是圖書館學碩士)從自己的駕駛經驗和文獻記載出發,專門寫了一本書來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發現,以往有關船隻飛機失事的靈異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天氣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颶風。 圖片來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經常有颶風或雷暴天氣出現,這對海上交通來說是個很大威脅。像獨眼巨人號,其事故報告中就已經提到,船隻很可能是遇到了時速50-70公里的暴風雨而沉沒。在此之外,該地區很多船隻航班失蹤案件的當天都有惡劣天氣發生。不過,熱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卻故意不提天氣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屬性。畢竟,如果失蹤案只是惡劣天氣的結果,那可能就不會引起太多關注了。

一場流行文化的狂歡

總的來說,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靈異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所謂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麼自然界現象,更不是科學家發現的學術成果。

但如果要問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們應該回答:它確實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作為虛構的文化現象存在於人類的書本、電視、網路和腦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為虛構的文化現象存在。圖片來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誕生伊始就是一個文化產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個作家。1964年,他寫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發表在《大船》(Argosy)雜志上。關鍵在於,這個雜志其實是一本流行文化雜志,上面發表的內容大部分是虛構小說,相當於我們中國人熟知的《故事會》。而《大船》雜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兒童文學雜志,相當於我們小時候讀的《童話大王》。

試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會》或是《童話大王》發了篇文章,講了講某地頻發的靈異事件。你會覺得這是虛構的小說,還是真實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學創作出來的,和自然科學研究一點關系也沒有。不過,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確實很吸引人們的眼球,因為這一海域是上世紀的熱點地區。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遊勝地弗羅里達,南邊是冷戰交鋒前線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貿易航線。而在時間上,它又剛好趕上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UFO熱”。一口氣蹭了四個熱點,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難。一時之間,各類有關百慕大三角的雜志、電視節目、B級電影、文化衫等等周邊文化產品噴涌而出 [7] 。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受到啟發,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類接觸》。後來,百慕大三角的說法傳入中國,成了不少80、90後的“集體記憶”。

(百慕大三角,曾經蹭了度假勝地佛羅里達的熱點。 圖片來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來,百慕大三角雖然是虛構的,但確實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內容,甚至還激發了我們身邊許多青少年投身科學研究的興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還給百慕大以真實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虛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Wallpaper Abyss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rmuda_Triangle_incidents

[2]The Washington Times,19 April 1918, page 11, column 2

[3]Ghost Ship of Diamond Shoals, The Mystery of the Carroll A. Deering(2002),Bland Simpson

[4]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2/12/bermuda-triangle-mystery-disappearance/

[5]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2806362

[6]Kusche, Lawrence David (1975).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7]Brett Neilsen.Deterritorializing the Bermuda Triangle: Popular Geography and the Myths of Globalization. Space and Culture, 2000.

⑽ martingarrix是百慕大第一電音嗎

2016年是百大DJ第一

閱讀全文

與百慕大電音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