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休克療法」是哪位俄羅斯領導人
"休克療法」是葉利欽在上世紀90年代推行的.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70425/08153537479.shtml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這一醫學術語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經濟領域。是薩克斯被聘擔任玻利維亞政府經濟顧問期間所為。薩克斯根據玻利維亞經濟危機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經濟綱領和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經濟自由化、經濟私有化、經濟穩定化。實行緊縮的金融和財政政策,由於這套經濟綱領和政策的實施,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在短期內可能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震盪,甚至導致出現「休克」狀態,因此,人們借用醫學上的名詞,把薩克斯提出的這套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經濟綱領和政策稱為「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失敗: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獨立,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豐厚的遺產令葉利欽喜上眉梢,可窮家難當,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業,外加1萬億盧布內債和1200億美元外債,也讓其夙興夜寐,坐卧不安。葉利欽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改革成效甚微,於是他認為俄羅斯應該要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此時,年僅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在薩克斯的點撥下,炮製了一套的經濟改革方案,葉利欽「慧眼識珠」,破格將其提拔為政府總理,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
休克療法的重頭戲,也是第一步棋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了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1991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通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料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於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死循環。
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幾乎同步出台。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減了公共投資、 軍費和辦公費用,將預算外基金納入聯邦預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彌補赤字。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貸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實行貸款限額管 理,以此控制貨幣流量,從源頭上抑制通貨膨脹。可是,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於稅負過重,企業生產進一步萎縮,失業人數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濟補貼和直 接投資,財政赤字不降反升。緊縮信貸造成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日益嚴重。政府被迫放鬆銀根,1992年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
休克療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規模推行私有化。蓋達爾認為,改革之所以險象環生,危機重重,主要在於國有企業不是市場主體,競爭機制不起作用,價格改革如同沙中建 塔,一遇到風吹草動,便會轟然倒塌。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政府最初採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經有關專家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的1/3約為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也要童叟無欺,人人有份。於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啟動,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因此這個措施使大批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盡快轉手盈利,職工既領不到股息,又無權參與決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生產經營無人過問,企業效益每況愈下。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
休克療法的失敗使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GDP總量只有美國的1/10。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燃料、電力和冶金工業成了民族經濟的關鍵部門,其比重在GDP中約為15%,在工業總產品結構中為50%,在出口中為70%多。實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如果說原料和能源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標的話,其它部門則遠遠低於美國同類指標20%~24%。70%多的生產設備服務期超過十年,高於經濟發達國家一倍。這種局面是國內投資特別是實際經濟部門的投資大幅度減少的直接後果。外國投資不願進入俄羅斯,吸收的外資總額累積只有115億美元。俄羅斯科技開發支出全面減少,投資不足,對創新重視不夠,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和質量競爭力的產品越來越少,特別是在民用科技產品市場上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排擠,俄羅斯產品還占不到1%的份額。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羅斯人的貨幣收入總量不足美國人的10%,健康狀況和平均壽命也在惡化。有專家估計,俄羅斯人均GDP生產要達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長速度也需要15年的時間。
「休克療法」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完全背離了俄羅斯的國情,失敗是必然的。這是俄羅斯民主派改革家們在俄羅斯經濟轉軌過程中所犯的最本質的錯誤。曾在莫斯科度過近20年記者生涯的義大利人朱利葉托·基耶薩對此評論道;「是因為俄羅斯民主派改革家們不顧俄羅斯自己的傳統與特點,丟掉了俄羅斯精神,照抄照搬西方也有爭議的新自由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的東西,結果使俄羅斯陷入了今天這樣的災難性的境地」。
由於改革的失敗,俄羅斯副總理蓋達爾不得不於1994年1月16日被迫辭職。葉利欽也被迫在1994年2月的國情咨文中宣布放棄「休克療法」的改革,並在1996年大選時承認「過去在改革中試圖抄襲西方經濟的做法是錯誤的」。
② 前蘇聯的「休克療法」
那是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
③ 俄羅斯當年為什麼要採用「休克療法」
因為葉利欽相信了美國的承諾,美國說美國將會給俄羅斯大筆的經濟救助。
葉利欽也認為,自己是美國人的朋友。
於是休克療法之下,俄羅斯經濟一夜之間全線崩潰。
但是,此時美國卻給救助附加了大量的俄羅斯無法達成的條件,俄羅斯當場懵逼,飢民四散!
美國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達到了,第二個沒實現。
第一個:讓俄羅斯資產的產權貶值為廢紙,然後美國大量收購,掠取俄羅斯的資產(實現了)。
第二個:讓俄羅斯解體成多個無足輕重,無法對抗美國的小國(沒實現)。
第二個目的沒實現的原因是葉利欽終於醒悟過來,盡管醒悟得很晚。其實葉利欽一直執迷不悟,他醒悟得原因是車臣戰爭,這件事情讓葉利欽終於明白,美國從來沒把他當朋友,美國只希望俄羅斯解體!
,
④ 原蘇聯的「休克療法」是誰提出了的
薩克斯
休克療法本是醫學術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引入經濟領域。當時玻利維亞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經濟負增長12%,民不聊生,政局動盪。 薩克斯 臨危受聘,向該國獻出錦囊妙計:放棄擴張性經濟政策,緊縮貨幣和財政,放開物價,實行自由貿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規,短期內造成經濟劇烈震盪,彷彿病人進入休克狀態,但隨著市場供求恢復平衡,經濟運行也回歸正常。兩年後,玻利維亞的通貨膨脹率降至15%,GDP增長21%,外匯儲量增加了20多倍 。薩克斯的反危機措施大獲成功,休克療法也名揚世界。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獨立,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豐厚的遺產令葉利欽喜上眉梢,可窮家難當,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業,外加1萬億盧布內債和1200億美元外債,也讓新總統夙興夜寐,坐卧不安。作為前蘇共的反對派,葉利欽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補補,白白斷送了蘇聯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羅斯要避免重蹈覆轍,重振大國雄風,不能再做小腳老太太,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此時,年僅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在薩克斯的點撥下,炮製了一套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葉利欽「慧眼識珠」,破格將其提拔為政府總理,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
休克療法的重頭戲,也是第一步棋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了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1991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通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想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於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死循環。
對此,俄政府似乎早有準備,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幾乎同步出台。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減了公共投資、軍費和辦公費用,將預算外基金納入聯邦預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彌補赤字。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貸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實行貸款限額管理,以此控制貨幣流量,從源頭上抑制通貨膨脹。可是,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於稅負過重,企業生產進一步萎縮,失業人數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濟補貼和直接投資,財政赤字不降反升。緊縮信貸造成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日益嚴重。政府被迫放鬆銀根,1992年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
休克療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規模推行私有化。蓋達爾認為,改革之所以險象環生,危機重重,主要在於國有企業不是市場主體,競爭機制不起作用,價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風吹草動,便會轟然倒塌。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政府最初採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經有關專家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也要童叟無欺,人人有份。於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啟動,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因此這個措施使大批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盡快轉手盈利,職工既領不到股息,又無權參與決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生產經營無人過問,企業效益每況愈下。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
休克療法的失敗使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GDP總量只有美國的1/10。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燃料、電力和冶金工業成了民族經濟的關鍵部門,其比重在GDP中約為15%,在工業總產品結構中為50%,在出口中為70%多。實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如果說原料和能源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標的話,其它部門則遠遠低於美國同類指標20%~24%。70%多的生產設備服務期超過十年,高於經濟發達國家一倍。這種局面是國內投資特別是實際經濟部門的投資大幅度減少的直接後果。外國投資不願進入俄羅斯,吸收的外資總額累積只有115億美元。俄羅斯科技開發支出全面減少,投資不足,對創新重視不夠,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和質量競爭力的產品越來越少,特別是在民用科技產品市場上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排擠,俄羅斯產品還占不到1%的份額。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羅斯人的貨幣收入總量不足美國人的10%,健康狀況和平均壽命也在惡化。有專家估計,俄羅斯人均GDP生產要達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長速度也需要15年的時間。
⑤ 哪位俄羅斯領導人在位時期提出了"休克療法"這一改革方案
葉利欽。他當俄羅斯總統時,採納了蓋達爾等人主張的休克療法。
⑥ 何謂"休克療法"這一改革的歷史背景產生哪些作用結果如何
「休克療法」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後來,這一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治療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通貨膨脹。此種經濟葯方的基本用意在於:採取嚴格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輔以壓縮消費的手段,強行彌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達到短時間內遏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由於上述經濟措施具有很強的沖擊性,社會經濟會受到極大的震盪,甚至處於「休克狀態」,故有了醫學上的「休克療法」的比喻。 其實很多人看不透前蘇解體的實質,讓我來告訴你們,凡是支持前蘇休克療法的,恰恰是不重視人民利益的人。他們認為政治第一綱,經濟第二綱。也就是所謂支持制度決定一切的人。(實際上是西方制度決定一切)。如果用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些人就是披著多元論外衣的一元論刺蝟。實際上,他們還不懂,按照自由主義理論,世界上沒有能決定一切的東西。制度、文化、政治、經濟都是相對而言。 改制,無非是讓制度更先進,讓人民能決定國家大事。但是改制改出了大貪污犯,改出了寡頭家族,改出了恐怖分子,而且這些人將利用改制的名義,逍遙法外。支持他們的人是真關心人民大眾么?我看這些人才是被YSXT沖昏了頭。 不要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你們恨是應該的,但是不能打倒一個王八蛋,又捧起一個王八蛋。但是這個世界王八蛋太多了。而很多人都是憤青,被荷爾蒙控制,經常干打倒一個王八蛋,又捧起一個王八蛋的事情。 休克療法與溫和療法 ○是的,這個問題不論是在國內國外爭論都很大。我們首先要確立統一的標准。比如許多德國學者把休克療法理解為財政、貨幣雙緊縮,從而認為前東德是惟一避免了"休克"的地方,但波蘭學者科沃德科,卻從私有化的角度認為只有前東德搞的才算"休克療法",其他東歐國家包括波蘭,實際上都沒有出現這種實踐。 ○"休克療法"本是指以財政貨幣雙緊縮來治理通貨膨脹,這個術語在拉美經濟實踐中出現時就是此意,其下葯雖猛,但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與"主義"無關,其目的在於糾正經濟失衡而非改變經濟體制,是一種穩定經濟而非改造經濟的葯方。但在東歐,這個術語有時被泛化為指稱變革經濟體制的一切激進做法,包括放開價格,大規模私有化,對外開放等等。狹義的"休克療法"只追求經濟穩定,與意識形態無關。廣義的"休克療法"則追求經濟改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把捷克和波蘭視為東歐實行"休克療法"的典型,而左派復出以前的匈牙利則是不搞"休克"的典型。俄羅斯和愛沙尼亞是前蘇聯的"休克"典型,而經濟水平與俄相當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拒絕"休克"的典型。 ○的確,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搞得很糟糕,但別的辦法是否會好一些則很難證明。畢竟進行了激進改革的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與波羅的海三國經濟轉軌都比俄羅斯強得多,而沒搞休克療法的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如今的經濟狀況況決不比俄羅斯好。其實,就前蘇東地區各國的比較而言,激進改革的國家在中長時段上付出的總代價一般要小於"漸進"的國家。在1992年初的俄國,狹義與廣義上的休克療法實際上都很少迴旋餘地。當時俄國已經連續兩年經濟滑坡,又突然面臨經互會"大家庭"經濟空間與聯盟統一經濟空間雙重解體的沖擊,1992年通脹率已達到1354%,經濟失衡已到了無論什麼"主義"者都無法容忍的地步,以緊縮制通脹的"休克"大概是誰在台上都難免要搞的。事實上,無論激進還是漸進的方案都不是萬應靈葯,但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關鍵在於任何方案都有其行為邏輯,其有效性取快於這種邏輯能否貫徹到底,無論激進還是漸進,都比一忽兒激進,一忽兒保守,沒有章法要好。而在當時葉利欽與議會的拉鋸戰中,任何療效都不能貫徹到底,其療法不佳也就不奇怪了。]△緊縮從邏輯上說是可以糾正失衡的,但這種糾正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如果一直找不到根治的措施,它還會產生更糟糕的效果。從緊縮的實際效果看,許多國家都產生了暫時的療效。這種"療效"的不能持久是"休克療法"的特點之一。 ○它的邏輯關系是這樣的:財政一緊縮就導致企業生產萎縮,生產萎縮就會帶來"二度失衡"。這個難題困擾著所有的東歐國家。不緊縮失衡得不到治理,經濟狀況就一直無法改善,但不會象"休克"、"陣痛"感到的難么難受,社會黨上台前的匈牙利、保加利亞以及烏克蘭、白俄羅斯就是這種情況。但一緊縮,雖然立竿見影就有效果,但若改造措施跟不上,不能恢復企業生機,短暫的"舒適。後新的不平衡帶來的"二度陣痛"就會接踵而來。所有搞過"休克"的國家短期效果都有,長期效果只有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比較突出。只有捷克例外,它的平衡問題不嚴重,"休克"是直接與私有化相聯系的。 △新自由經濟學有個理論,說"休克"壓縮的需求是有效需求,而它壓縮的供給是無效供給。按照這種說法,在"休克療法"中遭到破產的是沒有競爭能力、產品無市場的企業,有競爭能力、產品對路的企業在大浪淘沙的選擇是能夠留下來的。 ○實際操作中情況比較復雜。在俄羅斯"休克"中受打擊最大的就不是在經濟中處於長線地位的重化工業,而是輕工業、消費品工業,這恰恰是俄國最需要發展的領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放開以後還有一個外部環境。在一國之內搞緊縮或許可以見效,但如同時又在一個國際環境中,就會產生消費品需求轉向進口產品,國內廠家就會同時面臨資金短缺和改造壓力兩難處境。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大規模外來資金的介入。做到這一點的有兩個國家,一是東德,被西德徹底買斷。二是匈牙利,徹底開放市場,門戶暢開到任何領域,以外來投資解決國內產業的資本更新問題。俄羅斯的悲劇在於首先它的緊縮是不徹底的,緊縮了幾個月又放鬆銀根,接下來又緊縮又放鬆,反反復復,等於說從來沒真正徹底搞"休克療法",但又始終一直處在"休克"狀態。其次,俄國在"休克"過程中,企業體制改革一直陷於"內部人控制"的陷阱,外資無法進入,同時對國外產品又全面放開市場,造成的結果是第一壓縮需求的成效遠遠不及壓縮供給的成效大。第二,壓縮有效供給的成份也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具體說,對消費品工業的打擊最大。道理很簡單,在一下子放開的情況下,國家沒有加大資金支持,外資又不進來,企業無法進行資產更新、結構改造,自然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俄國的主導思想與匈牙利不同,它為外資進入設置了很多障礙,使得在轉制過程中很少有新資金注入。 總而言之,如果僅從技術層面看,"穩定"這個措施是需要的,是和"主義"無關的,是無論哪個主義的人在台上都要搞的。但是,正因為"穩定"是個技術措施,它實際上是不能解決體制問題的。如果體制本身有問題,採用這個辦法只能延緩矛盾,不能根治矛盾,危機還在積累,過一段時間它會以更嚴厲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穩定是不能單獨見效的,它必須要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跟上來。 △是否可以這樣概括:狹義"休克療法"只是以嚴厲的緊縮來糾正經濟中的破壞性失衡以不良穩定經濟,由於它是向以前造成失衡的邏輯原因對症下葯的,因此它的"療效"具有邏輯保證。但同時具有邏輯性的是,"休克療法"可以創造平衡,卻不能維持平衡。要把平衡維持下去,就得有"看得見的手"(行政性的計劃機制)或"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前蘇東各國的"療效"逆轉現象,雖然各有其具體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共同原因就在於"休克療法"作為一種緊縮政策只能穩定經濟而不能改造經濟,因此它本身不能維持平衡。從這點上來說,東歐既不同於80年代的拉美諸國也不同於1988年後的越南、中國。前者原有市場機制,"休克"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見的手"維持之;後者原有計劃機制,"休克"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見的手"維持。對於東歐國家來說,"休克"之後選擇便只剩下一個:加速經濟改造,趕快產生"看不見的手",這就使大力推進私有化成了轉軌第二階段的中心。
⑦ 被稱為"休克療法"之父的是誰
休克療法的最早提出,是薩克斯被聘擔任玻利維亞政府經濟顧問期間所為。玻利維亞是南美一個經濟落後的小國,由於長期政治局勢動盪不安,政府經濟政策不斷失誤,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大量積累而又得不到解決,終於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1985年玻利維亞政府的預算赤字達485.9萬億比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3,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1984年的外債為50億美元,應付利息近10億美元,超過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間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正是面對這樣一種險惡的經濟形勢,受聘於危難之際的薩克斯,大膽地提出了一整套經濟綱領和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實行緊縮的金融和財政政策,壓縮政府開支,取消補貼,放開價格,實行貿易自由化,通過貨幣貶值實現匯率穩定,進一步改革行政和稅收制度,將部分公營 部門和企業民營化,重新安排債務和接受外援等等。由於這套經濟綱領和政策的實施,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在短期內可能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震盪,甚至導致出現「休克」狀態,因此,人們借用醫學上的名詞,把薩克斯提出的這套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經濟綱領和政策稱為「休克療法」。
⑧ 休克療法的成功案例
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的成功實施
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的最初實施,收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效。該療法實施不到一周,惡性通貨膨脹便得到了強有力的遏制,物價從暴漲趨於穩定。1986~ 1987年通貨膨脹率僅為10~15%,1988年為21.5%,1989年為16.6%。國民經濟經過短暫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實行休克療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2.9%,但隨後幾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長勢頭。同時由於採取了有效措施,債務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緩解,並最終使玻利維亞克服了嚴重的債務危機。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的初戰告捷,為薩克斯贏得了較高的聲譽。玻利維亞發生的驚人變化,被世人稱為「玻利維亞奇跡」,薩克斯本人也被譽為「國際金融界的金童」,休克療法也由此享譽世界,備受世人矚目。
⑨ 下面哪個國家因為進行"休克療法"而使國家陷入衰退
前蘇聯 由美國經濟學家主導的休克療法 在蘇聯本土水土不服 進而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危機 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