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皇帝皇十四子帶的兵馬叫什麼
清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宮中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這親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雍正帝登基後將胤禎幽禁起來,直至雍正帝死後,胤禎才恢復了自由。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胤禎聰明過人,才能出眾,「甚有義氣」本為康熙所厚愛,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胤禎比雍正皇帝小十歲,兩人雖系一母所生,感情並不深厚。胤禎與皇八子胤禩卻稱得上情投意合。在皇太子胤礽被廢前後,他積極追隨其兄胤禩參加爭奪儲位的活動。為此引起康熙的不滿。後來,父子之間甚至發展到對立和沖突的地步。四撕毀七年(1708年)九月,當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禟慫恿胤禎說:「爾我此時不言,何待?」於是,胤禎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這使康熙更加憤怒,「出所佩刀欲誅胤禎,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少解,命諸皇子撻胤禎,將胤禟、胤禎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幾記耳光,臉部紅腫,胤禎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艱難。
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時,康熙十分高興,大封諸皇子。胤禎被冊封為貝子,爾後又封固山貝子。但他同其父的關系依然緊張。同年四月,康熙巡行塞外,因擔心胤禩一夥聚眾鬧事,便命胤禩侍從,不讓胤禎、胤禟、胤衤我扈隨。但胤禎設法要和允禩一塊去,他「敝帽故衣,坐小車,裝作販賣之人,私送出口,日則潛蹤而隨,夜則至阿其那(胤禩)帳房歇宿,密語通宵,蹤跡詭異」。
在胤禩的奪嗣計劃遭到失敗以後,胤禎變得更加活躍起來,「虛閑下士,頗有所圖」。因康熙在建儲問題上曾多次徵求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胤禎便召見李的門人陳萬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通過陳與李聯系,使李在康熙面前為他進言,並以此來博得大臣和士人的好感,在朝野內外為他傳播聲譽。當時社會上有關「十四王爺虛閑下士」的流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康熙五十年,胤禎隨父皇出巡塞外,時年二十三歲;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氣派。
當時,康熙決意由皇子領兵遠征策旺阿拉布坦,盡快平息西北地區的戰火。他環顧諸皇子,選中了年輕有為、頗具軍事才乾的胤禎,從而給了他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的極好機會,引起人們的矚目。五十七年(1718年)閏八月,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由固山貝子超授王爵,「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十二月,胤禎統帥西征之師起程時,康熙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胤禎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胤禎望闋叩首行禮,肅隊而行。」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禎抵達西寧,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胤禎在軍中被稱為「大將軍王」,在奏摺中自稱「大將軍王臣」。
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以後,意識到乃父對他的莫大信任,因而更加垂涎未來的御座。他臨行前,就同胤禟頻繁接觸,對胤禟說:「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須時常給我信息。」到了西寧後,他和胤禩、胤禟「密信往來,曾無間斷,機計莫測」。
為了提高胤禎在西北軍中的威望,康熙降旨青海厄魯特首領羅卜藏丹津,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胤禎也注意做好對青海各部頭目的團結工作,耐心說服他們:「爾等應謹遵皇父此旨,共相和睦,務以爾祖父等所遺禮法為要,各將軍馬、口糧、器械備辦齊整,嗣後當竭力奮勉,方可嘉獎。再爾等受皇父厚恩多年,無分內外,予皆視同兄弟,惟此次受任以來,不敢存有私見,良者我必奏明皇父;如有惡劣不遵法者,我亦無計,當以法律治之。」又說:「爾等皆皇父所封親王、貝勒、貝子、盟長,果能於一切事宜,持守中正,誰敢不遵?一切軍法,賞罪分明,現在我既親自來此,若如上年,斷難寬恕。」 胤禎的勸說和忠告,使羅卜藏丹津等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他們的通力協作,為胤禎西征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在一切准備就緒之後,胤禎即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胤禎命令延信送新封達賴喇嘛進藏,在拉薩舉行了庄嚴的坐床儀式。至此,又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禎也因此威名遠震。康熙諭令立碑紀念,命宗室、輔國公阿蘭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後,以碑文並不頌揚其父,「惟稱大將軍胤
綠旗
禎公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禎移師甘州(進陝西張掖),企圖乘勝直搗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於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沒有取得進展。十月,胤禎以軍務重大,密奏暫停進剿,得到康熙的贊同。十一月,胤禎奉命回京述職。經反復研究磋商,康熙決定爭取和平解決准葛爾問題,特致書策旺阿拉布坦,令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選派喇嘛位使,賚書前往招撫。翌年(1722年)四月,胤禎離京再赴軍前。
同年十一月,康熙病逝胤禛登基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他震呆了,不知所措。恍惚之中,他按新帝的旨令,把大將軍印務叫給平逆將軍延信,立即動身回京。他抵京後,即落入雍正布下的羅網,失去了行動上的自由。但他不肯屈服,在景山壽皇殿拜謁乃父靈柩時,見雍正也在那裡,他只是遠遠地給雍正叩頭而已,並不向雍正請安祝賀。侍衛拉錫見此僵局,連忙拉他向前。他大發雷霆,怒罵拉錫,並到雍正面前,斥責拉錫無禮,說:「我是皇上親弟,拉錫愛虜獲下賤,若我有不是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是處,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胤禎大鬧靈堂,使雍正十分惱火,斥責他氣傲心高,下令革去他的王爵,降為固山貝子。
同年,誠親王胤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宮運往遵化景陵安葬後,雍正諭令胤禎留住景陵附近的湯泉,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范時繹監視他的行動。兄弟倆的不睦和沖突,使處於極度悲痛中的孝恭仁皇後病情加重,不久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後之心」的幌子下,晉封胤禎為郡王,但未賜封號,注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致使胤禎「並無感恩之意,反有憤怒之色」。
隨著雍正統治地位的日漸穩固,雍正對胤禎也愈來獄嚴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獲悉胤禎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納蘭峪總兵官范時繹進行搜查,強令交出。胤禎氣憤難忍,當晚「在住處狂哭大叫,厲聲徑聞於外,半夜方止。」三年(1725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參劾胤禎在大將軍任內,「違背聖祖仁皇帝訓示,任意妄為,哭累兵丁,侵擾地方,軍需帑銀,徇情糜費,請將胤禎革退多羅郡王,降為鎮國公」。雍正當即革去胤禎王爵,降授固山貝子。接著,諸王大臣進一步參奏胤禎在任大將軍期間,只圖利己營私。貪受銀兩,固結黨羽,心懷悖亂,請即正典刑,以彰國法。雍正認為,胤禎當同胤禩、胤禟有別,將他繼續禁錮於景陵附近,嚴加看守。恰在這時,有一個自稱是滿洲正黃旗人的蔡懷璽來到景陵,求見胤禎。胤禎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見。蔡便把寫有「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後等語」的字帖扔入胤禎住宅之內。胤禎看後既不奏聞,又把字帖內的重要字句裁去,塗抹,然後交給馬蘭峪總兵范時繹,並派人向范說明:「因為此系小事,所以貝子不奏聞皇上,然又有些干係,故交把總送至總兵處完處。」雍正接到范時繹奏報,異常重視,立即派遣貝勒滿都護、內大臣馬爾賽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馬蘭峪,親自審訊蔡懷璽和胤禎。胤禎不服,「辭色很怒」,對范時繹「憤欲吞噬」,說蔡懷璽投書猜系把總華過柱及總兵范十繹所指使,有說「把總容留此人吃飯、飲酒」、總兵「何將此人置之不問」,「大肆罵詈」。雍正認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會上定有一股反對自己、企圖讓胤禎等人上台的勢力在活動。於是他加緊了對胤禎等人的鎮壓,革去胤禎固山貝子,諭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六月,諸王大臣羅列胤禎的十四條罪狀,再次奏請即正典刑。雍正仍沒有同意。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被雍正相繼殺害之後,諸王大臣再次合詞奏議,要求將胤禎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脅胤禎說:「阿其那在皇考之時,爾原欲與之同死,今伊身故,爾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聽爾意。」胤禎回奏:「我向來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於是,雍正下令「暫緩其誅,以徐觀其後,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從此,胤禎銷聲匿跡,過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胤禎和胤礻我,以圖緩和政治上的緊張氣氛。乾隆二年(1737年),胤禎被封為奉恩輔國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羅貝勒,十三年(1748年)晉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後,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謚「勤」。
2. 康熙的資料
康熙
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是大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的第三子,後被封為皇太子,繼而即位為大清之君。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歲喪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後的教導下長大成人。他雖年幼,卻年少老成,十六歲便鏟除了鰲拜,繼而平定三藩,穩定了西南邊陲;他收復台灣,擴大了大清的版圖,他討伐准格爾葛爾丹,更加穩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康熙皇帝在位61年,憑借其聰明才智以及愛民之心,不僅將中國的版圖擴張,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老百姓創造了一個和平盛世。康熙皇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大事年表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 鄭成功收復台灣。江南蘇、松、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罷內閣,復內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 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系,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至五十里,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廟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謚。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父子於昆明。鄭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親祭地於方澤。
八月 宗人府、禮部遵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願撫養女者,奏准撫養,隨養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尊皇後為仁憲皇太後,母後為慈和皇太後。
十一月 吳之榮告發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後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發生。
五月詔天下錢糧統歸戶部,部寺應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後上尊謚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後。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於孝陵,孝康皇後、端敬皇後與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宮成,奉安太祖、太宗寶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鰲拜奏內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復舊。
三月 修繕歷代帝王廟。輔政大臣議欽天監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後懿旨,聘輔臣索尼孫女、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後,行納采禮。
九月 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自此鰲拜專權。
三月 輔臣索尼請皇帝親政,留中未發。
十一月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等罪,逮捕下獄。而輔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望淺,俱不能抗拒鰲拜。
十二月 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內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陳述當朝滿漢矛盾尖銳、制度廢弛。
七月康熙帝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宮聽政。命武職官一體引見。鰲拜殺蘇克薩哈及其子。賜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實錄》。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於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九月 康熙帝將巡邊,侍讀學士熊賜履、給事中趙之符疏諫。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陳。
十二月 治歷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監副吳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修乾清宮,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後懿旨:「皇帝現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也。以殿為宮,於心不安。可將乾清宮、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
二月 行南懷仁推算歷法。巡視近畿。
三月 結束清初的歷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
四月 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筵,嘉納之。
五月詔逮捕鰲拜交廷鞫。是日,在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 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 詔復被鰲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並予謚。
十月 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後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後於奉先殿。
八月 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後、皇太後首謁孝陵。
十月 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 命編纂《孝經衍義》。
三月 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置日講官。
四月 命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詔宗人閑散及幼孤者,量予養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以寰宇統一,告成於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後、皇太後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藉禮。朝日於東郊。
五月 《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裕親王福全、庄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岳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 上御經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僕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試漢科道官於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雲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 諭總管太監考察各宮太監勤惰情況。
十一月 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 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後頒內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新造儀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執總督范承謨,並邀台灣鄭經助攻。
五月 皇後赫舍氏因難產逝於坤寧宮。康熙帝為此輟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後梓宮於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 定以內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及扈從、執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閏五月 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 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 復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改順治年間十三衙門的相關機構分別為內務府的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上駟院,並於其下設立敬事房。詔令內務府三旗每旗編為五佐領,設驍旗、護軍參領,由驍旗參領兼管旗務。命翰林長於辭賦書法者,以所業進呈。任命靳輔為河督,整治河務。
七月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間及前代朋黨之弊端,諭嚴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為奉聖夫人,頂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級。
八月冊立內大臣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後,佟佳氏為貴妃,赫舍里氏為僖嬪,李氏為安嬪,章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內務府總管大臣向二十家內管佐領傳諭:宮內一應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進宮,公事畢即應出外,不許久停閑坐,將外間事向內傳說,並竊聽宮內事往外傳說。
九月 上發京師,謁孝陵,巡近邊。
十月 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 制《四書講疏義序》。皇後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謚曰孝昭皇後。
三月 吳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陽)稱帝,年號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入值南書房。吳三桂於衡州稱帝。
八月 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御經筵,以《御制詩集》賜陳廷敬等。吳三桂死。頒行《康熙永年歷》。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為烏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御午門宣捷。
三月御試博學鴻詞於體仁閣,授彭孫遹等50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為總裁。
七月 視純親王隆禧疾。京師地震詔發內帑十萬賑恤。
八月 以地震禱於天壇。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十月 冊封胤禛之母烏雅氏為德嬪。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講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師。
三月 葬仁孝皇後、孝昭皇後於東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賜宴於瀛台,員外郎以上皆與,賜采幣。
十一月 定遠平寇大將軍等率軍入雲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十二月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門受賀,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晉貴妃佟佳氏為皇貴妃,冊封孝詔仁皇後之妹鈕祜祿氏為貴妃,晉惠嬪那拉氏為惠妃,宜嬪郭絡羅氏為宜妃,榮嬪為榮妃。頒發恩詔,賞賜宗室、外藩,予封贈,廣解額,舉隱逸,旌節孝,恤孤獨,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詔見直隸巡撫於成龍,稱其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制《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瀆、古帝陵、先師闕里。康熙帝齋戒於景山,為太皇太後祝壽。東巡謁陵,以皇太子胤礽隨從。
三月 康熙帝謁福陵、昭陵,駐蹕盛京。謁永陵。由山道前往烏拉行圍。望祭長白山。
七月 清廷以鄭氏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准備攻台。
九月 詔每日御門聽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詔重修《太祖實錄》,纂修《三朝聖訓》、《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談、彭春偵察雅克薩情形,還奏後康熙帝決定暫不進攻,派寧古塔將軍與之對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設漢軍火器營。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圍,木蘭圍獵自此始。
八月 命經筵大典,大學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額魯特入貢人數。
十月 設黑龍江將軍,駐黑龍江城(今愛輝南)。
十一月 以收復台灣,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經日講》成,康熙帝制序文頒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 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 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回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贊禮郎讀祝文對御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
二月 諭滿洲家奴及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凈身者,不宜內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廟碑文成,親書立碑。
四月 設景山官學,以訓練內務府三旗閑散子弟。
五月修《政治典制》。於文華殿東建傳心殿,舉行經筵前遣官於此祭先師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薩城(今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俄軍勢窮約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據雅克薩。
二月重修《太祖實錄》完成。文華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於傳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為長佳氏。
三月 命修《一統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讀、庶子以下各官學問不及者,以同知、運判外轉。清軍圍攻雅克薩。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來書請和,下令撤圍。
十二月 諭:「糾儀御史糾察必以嚴,設朕躬不敬,亦當舉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統、副都統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門視朝,諭大學士等詳議政務闕失,有所見聞,應入陳無隱。
四月諭纂修《明史》諸臣,修史應參照實錄,《明史》修成後,應將實錄並存於世,以便後世有所考證。
五月召陳廷敬、湯斌各試以文章。諭曰:「朕與熊賜履講經論史,有疑必問。繼而張英、陳廷敬以次進講,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廟碑文,御書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詣慈寧宮侍疾。
十二月以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親制祝文,步行祈禱於天壇。太皇太後逝。康熙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參奏明珠、余國柱等結黨,明珠、余國柱免職,明珠之黨遭罷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後靈柩奉安暫安奉殿。其後起陵,稱昭陵。
九月 喀爾喀部為准噶爾部噶爾丹攻破,遷徙近邊。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後尊謚為孝庄文皇後,升祔太廟,頒詔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聖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二月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謁明孝陵。命八旗科舉先試騎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贊序》及顏、魯、思、孟四贊,頒於學宮。
五月 頒行《孝經衍義》
七月初九日冊立貴妃佟氏為皇後。次日皇後崩,謚孝懿。派索額圖與俄國使臣會談於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十月 葬孝懿皇後於遵化東陵。
十一月 孝懿皇後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後於慈寧新宮。
(以上為部分,粘不了了,給你個網址吧)
大事年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472710100bu.html
介紹:http://www.hudong.com/wiki/%E5%BA%B7%E7%86%99
3. 清朝康熙皇帝的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3)康熙創造營擴展閱讀
康熙帝功績
1、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
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隨後,他開始著手統一台灣。
2、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直處於鄭氏子孫的統治之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進軍台灣,率軍統一了台灣。第二年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
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颱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3、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兵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佔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
4. 康熙十三子.十四子的詳細資料
1、皇十三子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總理戶部。
為人「敬謹廉潔」,雍正照例賜錢糧、官物,均辭而不受;對雍正「克盡臣弟之道」,總理事務「謹慎忠誠」,為雍正所賞識。三年,從優議敘,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後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又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
2、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後。與雍正、胤祚同母。但黨附胤禩,與雍正對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
五十七年,任撫遠大將軍,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六十年,率師駐甘州,進次吐魯番。雍正元年,晉為郡王。三年,被降為貝子。四年,革爵禁錮。乾隆即位時,命釋放,封輔國公。乾隆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晉恂郡王。二十年,卒,謚號勤。
(4)康熙創造營擴展閱讀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扞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5. 康熙的介紹
【一】 (1661—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二】俗稱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隻有一個年號,因為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終身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換得了近一百五十年的邊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蒙古朝聖基地,是為清朝「夏都」。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奪嫡,讓他心力交瘁.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家族列表
父親順治皇帝
長兄愛新覺羅•牛鈕,早殤
二兄愛新覺羅•福全,裕親王
五弟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
母親孝康章皇太後佟佳氏 (佟佳氏為漢軍旗人,佟佳氏的父親為佟國維,佟國維的父親是佟圖賴,佟圖賴的父親是佟養正,佟養正是明末抗倭援越的副總兵,後來在抗金的時候,戰斗失敗投降後金。)
妻子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生一子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十三皇子,怡賢親王。
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康熙諸妃中最長壽。
通嬪,納喇氏,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殤,一女。
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康熙諸妃嬪中最後一位去世。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死後,謚為殼惠皇貴妃。
順懿密太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太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
襄嬪,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一子,允祜。
靜嬪,石氏。一子,允祁。
熙嬪,陳氏,一子,允禧。
穆嬪,陳氏,一子,允禰。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皇後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納喇氏,二子,承慶、允褆。
宜妃,郭絡羅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榮妃,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
康熙後妃一覽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 (1654——1674)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即廢太子);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 (?——1678),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親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後,德妃被尊為皇太後,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順懿密太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太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祜。
靜嬪,石氏(?——1758)。一子,允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禰。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褆。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皇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詳。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管領阿布鼐之女。一廢太子之時,皇八子曾被眾大臣保舉為皇太子,深受父皇厭惡。康熙曾說:「(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清聖祖實錄》第261卷)辛者庫的意思是「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就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朝八旗官員獲罪後,本人以及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戒。衛氏本人的祖先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她大約是整個清朝妃嬪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以此條件,她只能充當宮女,從事一些粗活、重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自然大大少於其他宮女。但她竟然被皇帝看中,生育皇子,說明她的自身條件十分優越,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里說:「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這些傳說並不可信,但是起碼反映出衛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不僅在宮中聞名,在民間也有所耳聞。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爾佳氏(敦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當在40歲以上。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處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順懿密妃,王氏(?——1744),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為蘇州籍人氏,可能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帶回宮中的女子。康熙二十餘年進宮,時年大約十六七歲,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四十年生皇十八子(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太嬪,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允禮,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僖嬪,赫舍里氏 (?——1702),來貝(一個字,上面是來,下面是貝)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生允禹(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那拉氏。
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卒年不詳。
6. 康熙當政的歷史!
康熙皇帝 廟號 清聖祖 謚號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在世1654年-1722年 在位1661年-1722年 清聖祖康熙(仁)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字國諱。 清聖祖,名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順治病死後繼位,為清入關後第二個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病死(另一說為大臣隆科多害死),終年69歲,葬於景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康熙帝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燁的即位與其父不盡相同,應該說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玄燁六歲的時候,一次與其他皇子去給父皇請安,順治皇帝問他們長大要做什嗎,老二福全說要做一個好親王,輔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燁則說要做一個好皇帝,為百姓謀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褒獎。但好景不長,順治皇帝深深地愛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順治皇帝為表達對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決定立皇四子為太子。就在這時,玄燁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燁就要死去,為了避免傳染,玄燁被移到了宮外救治。誰知,天花不知從何途徑傳染給了皇四子,雖經太醫的輪番診治,皇阿瑪,皇額娘的精心照顧,這個還沒來得及取名的小孩還是匆匆離開了人間。而不久,玄燁卻奇跡般的恢復了健康,失去了競爭對手,又得過天花得他,無疑成了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順治十八年(1661年),彌留之際的順治皇帝順理成章地將皇位傳給了玄燁,為大清王朝,也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說順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文皇後的英明決斷,是人力所為的話;那麼康熙皇帝的即位就應該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爺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繼位時,年僅八歲,由鰲拜等四位大臣輔政。致使鰲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了專權鰲拜及其黨羽,隨後康熙作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開始了其雄才大略的進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稱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變成了創業之君,締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 康熙的文治有許多可值得稱述的。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廢除了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康熙還修治大運河,使其全程暢通,溝通南北經濟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舉取士,開博學鴻詞科,破格薦用人才;籠絡漢族地主階極,團結漢族部分知識分子;又開明史館,組織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書籍。 唐熙還大力提倡自然科學,進行全國土地測量,完成《皇朝全覽圖》的繪制,在此基礎上進行稅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頒布法令,規定人丁稅根據戶籍冊上現有的人數為准,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間還多次蠲免賦稅。粗略統計,康熙時期蠲免賦稅達五百多次。這些措施對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中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個繁盛、統一的封建強國。 作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樹,還應該說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亂。所謂三藩是明朝的三個降清將領,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據勢力。康熙為了加強統一,於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聯兵,聲勢浩大,舉起反清大旗,數月之間,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於三藩之手。康熙帝臨危不懼,運籌帷幄,作出果斷的軍事反擊,同時採取政治攻勢,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康熙的這場勝利,也徹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遺民的反清之心,從此政治趨於穩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灣的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挾平定三藩勝利之勢,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據了四十年的台灣重新回到了大陸的懷抱,維護了全國領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驅逐了入侵後盤據雅克薩的沙俄軍隊,遏制了沙俄帝國勢力的侵略。沙皇俄國乘清朝內部動盪之機,入侵中國黑龍江省流域,並盤據雅克薩城。康熙派兵驅逐了盤據黑龍江省流域雅克薩的沙俄勢力,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並設立黑龍江將軍,駐守北部邊疆。 隨後康熙進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疆域,這是康熙皇帝對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最大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為了表示敬老,曾將65歲以上的滿漢在職官員,以及告老還鄉,得罪被遺送回原籍的舊官員,統統召入乾清宮,飲酒吟詩,直到黃昏才散席。參與盛會的有一千多人,故稱為「千叟會」。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諸子為了搶奪儲位,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鬥。他為挑選繼承人問題而費盡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允釢為皇太子,三年後感到不適當他廢掉。兩個月後,又重新立允釢為皇太子,二十四年後他感到太子權力過重,直接威脅到自己的皇權,同時生前過早地公開立儲君的弊端過多,所以他再次廢掉其長子,准備在臨終前留下傳位遺詔,暗立繼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題,他特地任命允題為撫邊大將軍,派往邊陲去扭轉關系重大的西北戰局,以讓他建立功績,提高威望,為繼承皇位創造條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渾身發燒,經太醫醫治後好轉,就在暢春園靜養。據說,此時康熙親手寫了立允題為繼承人的遺詔。當時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負責京師警衛的步軍統領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禎的舅舅和親信,一心想讓胤禎繼位。然而康熙卻不中意於胤禎。隆科多趁機將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傳成「傳位於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為隆科多所害。
7. 康熙的各個阿哥的介紹
皇長子:胤褆(tí),生母惠妃納喇氏,康熙十一年生,享年63歲;
胤褆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其初在康熙帝諸子中排行第五,因為前面四個皇子均早殤,按封建禮法,在成年皇子中他的年齡最大,所以被列為皇長子。但是,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遠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後的身份高貴,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為皇太子。胤禔表面上遵從父命,內心裡對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覬覦。
胤禔在諸皇子中是比較聰明能乾的,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三次隨康熙帝出征、巡視,都有所作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年僅十八歲的胤禔奉命隨伯父撫遠大將軍福全出征,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他與內大臣索額圖領御營前鋒營,參贊軍機,這年三月,26歲,被封為直郡王;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隨同父皇巡視永定河河堤,任總管,還銜命祭華山。三次都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系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胤禔迷信喇嘛教"魘勝"巫術,企圖以喇嘛巴漢格隆的匿術咒死皇太子胤礽,以便取而代之。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塞外行圍時胤礽被廢,胤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胤禔,讓他負責監視胤礽,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胤禔認為時機已到,便向父皇進言,要殺死胤礽。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聯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渝:"如果誰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胤禔奪嫡失敗時只有三十七歲,他被囚禁在高牆內達二十六個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終年六十三歲。
皇次子:胤礽(réng),生母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生,享年51歲;
皇三子:胤祉(zhǐ),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六年生,享年56歲;
皇四子:胤禛(zhēn),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七年生,享年58歲;
雍正(中國清朝皇帝在位1722—1735年,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姓愛新覺羅,名胤禛,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立中體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任皇帝。經過眾多兄弟激烈的競爭後取得了皇位,以統治手段嚴苛而聞名。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攤丁入畝」,將人頭稅並入土地稅之中,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徵收人頭稅的歷史,有利於窮人,也對人口迅猛增長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動官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在中央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以此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威;加大懲治貪官的力度。他勤政務實的13年統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蕭殺恐怖的氣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所生之子,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胤禛採取表面竭盡孝心,暗地結交朝臣與江湖術士的隱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後,他內倚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讀的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四子」遺詔的安排下,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對他們分化瓦解,撤職監禁,予以嚴厲打擊。為表明繼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極為隆重的喪禮,將聖祖葬入景陵,使其成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動用先皇遺物為由,將清帝處理政務之所,從乾清宮移至養心殿,養心殿從此而成為清廷的政務中心。在整肅皇族中反對派的同時,對當年的功臣、即位後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也毫不手軟,以「居功自傲,蔑視皇權」為由,施以削權、調任、抄家、遣戍,直至處決的嚴酷懲罰。
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後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鑒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咸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卒謚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泰陵」。
皇五子:胤祺(qí),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十八年生,享年54歲;
皇六子:胤祚(zuò),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九年生,享年6歲;
皇七子:胤佑(yòu),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十九年生,享年51歲;
皇八子:胤禩(sì),生母良妃衛氏,康熙二十年生,享年46歲;
胤禩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在皇帝面前誇他「心性好,不務矜誇」。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因爭儲位被奪貝勒,並受拘禁。胤礽獲釋,胤禩復為貝勒。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更名為"阿其那",既而又更名為"塞爾黑"。同年,死。
胤禩的生母衛氏出身於食辛者庫(內管領下奴僕)之家,是皇家的家奴,地位低微。他自幼聰明機靈、工於心計,不甘心因母家卑賤而屈居眾皇子之後,不但千方百計地討得父親歡心,而且盡量交結可資利用的各階層人物。同時他很善於與其他皇子搞好關系並使其中的一些人成為自己的支持者。皇九子胤禟皇十胤俄、皇十四子胤禵都黨附於他,就連大阿哥胤禔也曾為其所用。對於其他王公大臣、各級官吏,甚至江湖術士,只要有利用價值,都是他收買的對象。除此之外,他還想方設法在社會上博得好名聲,以為將來進身獲取更多的資本和輿論支持。當時有許多文人儒士都贊揚他好學,是個好王子。
胤禩的目標很明確,他不想只作一位所謂的"賢王",他瞄準的是太子的寶座。然而,要實現這一夢想對他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他只能慢慢網羅私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康熙三十七年,皇帝首次分封皇子,17歲的胤禩受封為多羅貝勒,是得爵皇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說明此時的胤禩還是很得康熙的歡心的。從此以後,他的"奪嫡"行動開始日益公開化。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皇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不久,康熙命大臣們推舉太子人選。實際上皇帝是希望大家給個台階,讓胤礽重登太子寶座。結果大臣們推舉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皇帝此時意識到了胤禩在朝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如果不家以抑制的話,將來會危害到社稷的安危。於是對胤禩極其同黨進行了嚴厲的打擊。由此,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終於使得康熙痛罵他"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張明德之言,大背臣道,僱人謀殺胤礽,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險倍於二阿哥也",並宣稱"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玄燁臨終前宣布皇四子胤禛為嗣皇帝,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聞聽此言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胤禛即位之初,對胤禩一夥各以不同的手段對待,他知道八弟在朝野上下有一定的影響,便採取欲擒故縱的策略,在父皇去世的次日,任命胤禩及其黨羽大學士馬齊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日又破格晉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此後的兩個月中,先後授與他兼管理藩院、上駟院、工部的權力;對其子弘旺賜予貝勒銜;其母舅噶達渾解除辛者庫賤籍、賜世襲佐領世職;一些原屬胤禩集團的官員也被提升重用。
但恩寵只是一時的,大權在握的雍正皇帝當然不會輕易放過胤禩一夥政敵。他首先將胤禵、胤禟分別軟禁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青海西寧軍中,又借故將胤俄革爵拘禁,這樣就斷絕了胤禩與其同黨兄弟的聯系,將其控制在皇帝身邊,使之孤掌難鳴。從雍正二年起,胤禛便開始為徹底消滅胤禩集團做輿論准備以及外圍的工作。首先,他指責胤禩不以事君事兄為重,勾結胤禟、胤禵為私黨,有不臣之心。然後,將胤禩黨中的骨於之一貝勒蘇努被革爵。雍正三年,又將胤禩同黨胤禟革除貝子爵位。
雍正四年,胤禛在解決權臣年羹堯、隆科多之後,感到大局已經穩定,應該對胤禩一夥開刀了。
這年的正月初五日他便召集親王、貝勒、貝子、公及滿漢文武大臣傳諭,宣稱:"廉親王允禩狂悖已極。朕若再為隱忍,有實不可以仰對聖祖仁皇帝在天之靈者"。然後歷數其康熙時期和胤禛繼位以來種種惡行,而自己嗣位之後如何對他寬容忍讓、委以重任,胤禩如何心懷不滿、怨尤誹謗,做出種種侵害皇權之舉,最後宣布;"允禩既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宗姓內豈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惡之人?"命將其黃帶子革去,開除宗室籍,同黨的胤禟、蘇努、吳爾占也一並開除宗籍。胤禩嫡福晉烏雅氏也被革去封號、斥回母家嚴行看守。二月,將胤禩由宗室親王降為民王、削去其所屬住領,隨即又革除王爵、囚禁於高牆之內,並將其名字改為"阿其那",滿語意為"豬"或"俎上凍魚",後更名為"塞爾黑",滿語意為"狗"。
這年的九月十四日,46歲的胤禩禁不住百般的折磨,身患嘔吐之症,不進飲食,死於獄中。
皇九子:胤禟(táng),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二十二年生,享年44歲;
胤禟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康熙皇帝的第九子,和皇五子胤祺同母。母親宜妃郭洛羅氏是
盛京內務府掌關防佐領三官保之女。頗得康熙的寵愛。但胤禟本人的才具一般,終康熙
朝也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胤禟只有支持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禎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
胤禩拉胤禟入伙的主要目的是藉助他的財力。胤禟在諸皇子中以家資豐厚著稱。有
了胤禟也就有了充足的活動經費。康熙晚年,胤禩在諸位爭奪中處於劣勢,幾次遭到康
熙的責罵,還曾被康熙削爵。胤禟隨身藏著毒葯,以此證明自己對胤禩忠心耿耿。康熙
末年,胤禩深知自己為康熙所厭惡,於是轉而扶植自己集團中的胤禎,胤禟和他的八哥
一條心,也全力支持胤禎謀奪儲位。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
兵三十萬進剿策妄阿拉布坦,胤禩等人都認為這是老皇帝看中了胤禎,要他歷練,以積
累資歷和威望,好繼承皇位。胤禟自然不甘落於人後,對出兵在外的胤禎千方百計給予
經濟上的協助,除此以外,他還特意幫助胤禎設計了一種戰車,命人依樣畫好圖紙,帶
往西寧,對其支持可謂不遺餘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帝駕崩,臨終以皇四子胤禛為繼承人。胤禩集團的希望徹
底落空了。從此胤禟開始連遭厄運。
胤禛繼位之後,以軍前用人為名胤禟發到青海,把他和胤禩分開,命親信年羹堯嚴
加監視,對胤禟的一些黨羽也陸續加以懲治。但胤禟並不收斂,反而開始公開和雍正皇
帝對著干。
皇帝命他前往青海,他又以種種借口拖延時日,遲遲不肯動身;至青海後傳旨欽差
既不皇帝命他前往青海,他又以種種借口拖延時日,遲遲不肯動身;至青海後傳旨欽差
既不出迎,也不謝罪,反而口稱自己已是出家離世之人,不願聽從皇帝約束;胤禟在青
海期間還以秘密手段與同夥互通消息。他與親信穆景遠(西洋傳教士)住處相鄰,特將
後牆開了一個窗戶,二人常由此往來,暗中密謀。他又利用穆手中的外文書籍,想出了
一種以西洋字母拼讀滿語的辦法,教給兒子,然後便以此做為"密碼"互相通信,傳遞消
息;為不被發現,把密信縫在騾夫的衣襪里,真是費盡了心機。
胤禟的這些作為根本瞞不過雍正的眼睛。雍正三年他將胤禟監禁在西寧。四年正月
,宣布將胤禟與胤禩等人一並開除宗室籍。四月,奉旨由青海押解回京,並改其名為"
塞思黑",滿語是"豬"的意思。六月,胤禟被解往保定監禁。
胤禟被羈押在直隸巡撫衙門之前的三間小房裡,四面圍以高牆。胤禟入居後前門即
被封閉,設轉桶供傳遞飲食之用,院子四周由官兵晝夜輪班看守。胤禟在此監禁期間的
日用飲食之物都按犯人之例,而不像一般被軟禁的宗室貴族那樣可以享受較好的生活待
遇。當時正值酷暑季節,過慣了養尊處優貴族生活的胤禟很快就被折磨得病弱不支。到
當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胤禟已不省人事,看守人員不請醫生調治。八月二十七日卯時,胤
禟凄慘地結束了一生,時年四十三歲。
皇十子:胤礻我(é),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康熙二十二年生,享年59歲;
輔國公允礻我,聖祖第十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敦郡王。五十七年,命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允礻我與允禟、允禵皆黨附允禩,為世所惡。雍正元年,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詣京師,謁聖祖梓宮,俄病卒,上遣送靈龕還喀爾喀,命允礻我齎印冊賜奠。允礻我託疾不行,旋稱有旨召還,居張家口。復駐行禳祈,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為上所知,斥為不敬。兵部劾奏,命允禩議其罪。四月,奪爵,逮京師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釋之,封輔國公。六年,卒,詔用貝子品級祭葬。
皇十一子:胤禌(zī),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二十四年生,享年12歲;
皇十二子:胤祹(táo),生母定嬪萬琉哈氏,康熙二十四年生,享年79歲;
皇十三子:胤祥(需要注音麽= =||),生母敏妃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生,享年45歲;
清康熙帝第十三子,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密。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胤禛念國儲關系民生,即位不久,命領戶部,管理三庫事務。他以「國家休養生息,民康物阜」為務,針對前朝財政積弊,清理天下賦稅,稽核出納,量入為出,致府庫充盈,國用日裕。天下浮糧,害民甚劇,在胤禛支持下,竭力剔除,僅江南之蘇、松,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計每年減除60多萬兩,直省正供蠲免多達數百萬兩。
三年(1725),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將直隸分作四區,區設專官,負責疏浚河渠,築堤置閘,區分疆畝,經劃溝騰,千里之內,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淺塞,因其倡導興修,數十州縣,河流暢通,幾千頃良田,悉獲灌溉之利。因官吏徵求、苛索,兩淮鹽政一直不振,自總理戶部,便力加整飾,取消一切浮費,由此商力日蘇,鹽務漸見起色。
七年(1729),准噶爾部策妄阿刺布坦、噶爾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廷決定對西北兩路用兵,奉命參與帷幄,籌劃建立軍機處,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全權籌措兵馬糧草以及各類軍需之轉輸。以所領度之儲備充足,調度得宜,而屢博獎諭。
一心濟人利物,為國為民。經其奏准,寬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積逋」,恢復了一切「詿誤」。存心忠厚,聽斷公明。曾奉命訊鞫大案,審訊中,不用重刑,堅持以誠感人,以理服人,重證據,不輕信口供,雖涉及人眾,而不株連無辜,使數十件大獄,件件處理平允。
精於騎射,每發必中。詩詞翰墨,皆工敏清新,可惜遺存甚少。臨危不懼,猝變不驚,曾隨康熙圍獵,猛虎突出林間,張牙舞爪,直面撲來,面不改色,從容操刀,一擊而斃,見者無不稱其「神勇」。他如漢侍衛之管理,守衛圓明園八旗禁兵之督領,養心殿用物製作,雍邸事務,諸皇子事務,雍正陵寢,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皆其一人籌劃料理,而且「無不精詳妥協」,甚合皇上心意。
蒞事八載,精白一心,從不居功,又極謙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謚號曰「賢」,以褒眾美,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謚法之上,以示寵褒。還特於奉天、直隸、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報。
皇十四子:胤禎(禵)(zhēn)(tí),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二十七年生,享年68歲;
胤禵(1688-1767年)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宮中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這親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雍正帝登極後將胤禵幽禁起來,直至雍正帝死後,胤禵才恢復了自由。
"世宗奪嫡"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登上金鑾寶座的,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康熙帝本意傳位於第十四子(胤禵),臨終前寫下"傳位十四子"的遺囑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狡詐的胤禛(雍正帝)設法得到遺囑,在"十"字上加上一橫一勾,變成"傳位於四子";一說康熙帝病重時,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參湯將父皇毒死,然後才奪得了皇位;也有的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皇孫弘歷(乾隆帝),因而把皇位傳給弘歷之父胤禛,以望相承。種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實際上前兩種說法各有各的漏洞,只有第三種說法能得到史家的認可。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十歲,兩人雖系一母所生,感情並不深厚。允題與皇八子胤禵卻很說得來,稱得上情投意合。當康熙四十七年胤禵因奪嫡而被鎖拿時,胤禵拚命保允禩,並說:"八阿哥無此心。"當時把康熙帝氣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當場殺死胤禵。後來允禩受到幽禁至死的處置,胤禵卻逐漸在政治活動中嶄露頭角。康熙五十年隨父皇出巡塞外,時年二十三歲;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氣派。 雍正帝在軍事上不如胤禵有作為,當廢了皇太子胤礽以及奪嫡的弟兄均失敗後,他卻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在代替康熙帝處理政務或祭祀大典等活動中,都比其他皇子的機會多。康熙帝病危時,他正代皇上在南郊行大祀禮,每日都派護衛至暢春園請安。第五天康熙帝將他召回寢宮,命鎮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臨終前正式宣布皇四子繼皇帝位。
康熙帝病故時,胤禵正出征西藏,轉戰邊陲,屢建戰功。雍正帝即位,諭總理大臣;"西路軍務大將軍職務重大,但於皇考大事,若不來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胤禵應召回京,對胤禛稱帝很不服氣,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禮。雍正帝對這位享有眾望、統帥大軍的弟弟無可奈何,只好採取攏絡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實際上是奪了胤禵的兵權。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皇帝封胤禵為郡王,胤禵仍不服氣。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劾胤禵任大將軍時任意妄為等罪名,請降授鎮國公。雍正帝胤禵降為固山貝子,發落到馬蘭峪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胤禵在馬蘭峪也一直不屈服於雍正。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諸王大臣又劾請將胤禵正國法;雍正雖然沒親手殺死這位同胞兄弟,卻從馬蘭峪將胤禵撤回,以逐惑眾聽等種種罪名,將胤禵禁錮在景山壽皇殿,直至雍正帝死後才獲得自由。乾隆帝不僅釋放了親叔叔胤禵,還將他晉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胤禵薨,時年六十八歲,葬黃花山。其第二子多羅貝勒弘明也隨葬在他墓旁。
皇十五子:胤禑(wú,也有讀xú的),生母密嬪王氏,康熙三十二年生,享年39歲;
皇十六子:胤祿(lù),生母密嬪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享年73歲;
皇十七子:胤禮(lǐ),生母勤嬪陳氏,康熙三十六年生,享年42歲;
皇十八子:胤衸(jiè),生母密嬪王氏,康熙四十年生,享年8歲;
皇十九子:胤禝(jì),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一年生,享年3歲;
皇二十子:胤禕(yī),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五年生,享年50歲;
皇二十一子:胤禧(xǐ),生母熙嬪陳氏,康熙五十年生,享年48歲;
皇二十二子:胤祜(hù),生母謹嬪色赫圖氏,康熙五十年生,享年33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qí),生母靜嬪石氏,康熙五十二年生,享年73歲;
皇二十四子:胤秘(mì),生母穆嬪陳氏,康熙五十五年生,享年58歲
8. 徐熙娣是《創造營的導師》,小S的毒舌般點評會如何
像小S的話一直就是一個比較毒舌的人,所以說我覺得如果是小S當創造營的導師,那真的是會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所以說也希望明年會有一檔綜藝節目能夠把小S選過去當導師,因為像我是特別喜歡看康熙來了的一個人,所以說像小s在康熙來了裡面,對於各位嘉賓的點評也確實是特別的毒舌,甚至有很多的嘉賓,就是因為小S對於自己的評價,然後就特別的火爆,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所以說像小s的話也確實是因為自己的這種讀者成全了很多的人,讓很多想進入這個圈子的人在這一行發展的比較好。
1、小s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多人的喜歡?
像小s的話,他在說話這一方面並不是一個會嘴下留情的人像這種人一般來說是不會得到大家的喜歡,但是像小s的話卻能夠得到這么多人的一個喜歡,我覺得跟自己本身的素養也是有關的,因為像小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比較拎得清的人,開玩笑的時候是開玩笑,在談感情的時候又是談感情,所以說像這種時候大家肯定就是會比較喜歡這一類主持人了。
9. 如果小S徐熙娣是青春有你和創造營的導師,會有什麼梗
我們都知道小S徐熙娣是非常搞笑的,因為她之前也去主持過康熙來了,這檔節目主持了很久,然後就是非常的搞笑,然後徐熙娣也是非常的有梗,就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是能夠讓大家覺得非常的搞笑,就是他不能說的一些話呀,就算是說的比較的過分,但是也不會有人真正的生他的氣,因為他其實就是半開玩笑的,再說這個話而已,再一個加上徐熙娣,他其實是一個非常情商高的一個女人,他在很多方面,他就讓他說話已經過了,隔斷是很多人都不會去生他的氣了。
10. 康熙皇帝怎樣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勤政愛民,平定了三藩之亂,准噶爾叛亂,收復了台灣,他也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人,對西方數學、幾何都很有研究,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由於幼年時期得過天花,並且痊癒,出過天花的人以後就不會再得,所以順治皇帝死前將皇位傳給了年僅8歲的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對自己的兄弟都非常好,沒有出現雍正朝那種相互迫害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