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1999年國內外的重大戰爭都有那些
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馬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兩伊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法越戰爭,金門炮戰,中印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共VS國軍
解放軍VS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南韓李承晚集團)
越共VS美軍
埃及等VS以色列
英軍VS阿根廷軍隊
美軍VS伊拉克軍隊
美軍VS前南斯拉夫
伊拉克VS伊朗
阿富汗VS蘇聯 阿富汗(塔利班)VS美軍
伊拉克VS美軍英軍等
2. 有關戰爭理論的書籍
戰爭理論,是關於戰爭問題的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和知識體系。
科學的戰爭理論,是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的正確反映,是戰爭准備與實施的指南。它是軍事學術的骨幹,由戰爭觀、戰爭准備和戰爭實施理論組成一個整體。其基本功能是:揭示戰爭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揭示戰爭的本質、性質、目的和歷史作用,從而明確對待戰爭的態度,揭示戰爭與革命、戰爭與和平的關系;揭示戰爭與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自然條件等因素的相互關系,進而闡述在戰爭中利用這些因素的指導理論與原則;創造指導戰爭和作戰方法的理論與原則等。戰爭理論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是血的經驗升華的結晶,它受鐵面無情的戰爭實踐的檢驗。其先進與否,對戰爭的勝負影響極大,關繫到國家和軍民的生死存亡。戰爭理論還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徵,民族特有的愛國精神和尚武精神,對戰爭理論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戰爭理論還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符合時代、戰爭的發展方向和能反映未來戰爭實踐需求的戰爭理論,才有生機和戰鬥力。
戰爭理論的書籍有:
德國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馬漢《海權論》義大利人馬基雅維利寫下了《君主論》、《戰爭藝術》等軍事著作,被認為是近代軍事理論的先驅。在18世紀,俄國大元帥蘇沃洛夫的《制勝的科學》,法國大元帥薩克森伯爵的《幻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戰爭原理》,以及拿破崙的一些回憶錄和軍事評論,均為重要的軍事著作。至19世紀30年代,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若米尼的《兵法概論》先後出版,雙雙被公認為近代西方軍事理論的奠基之作。此後,以建立思想體系、闡明戰爭性質為宗旨的總論性著作逐漸減少,而注重分支研究的軍事著作則大量涌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海軍少將馬漢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和《海軍戰略》等著作,被認為是海權論的開創性之作。法國元帥福煦出版了《作戰原則》和《戰爭指導》等多部軍事著作,對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英國學者麥金德出版了《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書,是西方地緣政治學的奠基之作。曾任德國總參謀長的施利芬出版了《坎尼戰》,是速決戰、殲滅戰理論的代表作。美國軍事理論家索普出版了《理論後勤學》,是西方最早的軍隊後勤理論專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義大利杜黑的《制空權》、美國米切爾的《空中國防論》,都是空中戰爭論的代表作。英國富勒的《裝甲戰》和《機械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德國魯登道夫的《總體戰》提出了「全民戰爭」的總體戰理論。英國利德爾·哈特的《戰略淪》闡發了「間接路線」的戰略思想。……()
3. 2017還有哪些國家正在戰爭。
1、中東地區,現在主要有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葉門的極端組織以及沙特和埃及等國境內的恐怖組織。特別是伊斯蘭國組織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恐怖極端組織。從廣義上來說,泛阿拉伯地區的敘利亞也處於戰亂中。
2、非洲地區,確切說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些國家國內斗爭不斷,而且突然發生突然結束,外人毫無規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戰亂恐怖組織也在增加。以活躍在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為代表的恐怖組織嚴重危害當地以及周邊國家安全。
3、烏克蘭。烏克蘭沖突,是由烏克蘭親美勢力,幕後美國政府支持下演變的示威運動,後通過街頭抗議活動,以及烏克蘭軍方倒戈,由俄羅斯扶植的烏克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逃亡俄羅斯。
4、中美洲地區,比如海地、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地,販毒武裝和國內正規軍天天打仗。
(3)戰爭創造國家理論7年戰爭擴展閱讀:
2018年敘利亞當地4月14日凌晨,美英法聯軍動用航母、艦船和飛機,對敘利亞進行「精準打擊」。
美國:約100枚導彈打入敘境內
美國軍方透露,至少一艘位於紅海的美軍戰艦參與了打擊行動;B-1B轟炸機參與行動;約100枚導彈打入敘境內。
英國:四架「狂風」+四枚「暴風影」
英國國防部消息,英國皇家空軍的四架「狂風」戰機當天各攜帶一枚「暴風影」巡航導彈參與行動。
法國:海空雙線發射巡航導彈
法國國防部公布的視頻顯示,位於地中海的一艘法國戰艦向敘境內發射了巡航導彈。與此同時,「陣風」戰機也從法國本土基地起飛參與了打擊行動。
4. 2017還有哪些國家正在戰爭
敘利亞內戰、緬北戰爭、蘇丹達爾富爾爭奪戰、伊拉克「伊斯蘭國」殘余勢力戰爭、利比亞沖突等。
1.敘利亞: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其戰爭一直延續至今。2017年4月4日,親反對派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稱當天早上在伊德利卜南部,敘利亞政府空軍或者俄羅斯空軍實施空襲,並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了至少58人死亡,其中11人為兒童。
收治此次空襲受害者的醫院在下午遭到了空襲,死傷情況不詳。俄羅斯否認實施了襲擊。法國已經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次襲擊。
2.緬北戰爭:2015年元旦以來,緬北地區的戰火因為克欽獨立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與政府軍之前的沖突再次點燃,戰火一度蔓延至中緬邊境地區,給當地中國居民的生活帶來威脅。直到2018年5月13日,緬北沖突致流彈落入中國境內,中方呼籲立即停火。
3.蘇丹達爾富爾問題: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2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略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迄今,沖突已造成1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4.伊拉克isis極端宗教組織:阿拉伯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稱為「達伊沙」(DAESH),「al Shams」的意思是「大敘利亞」,即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該組織的目標是消除二戰結束後現代中東的國家邊界,並在這一地區創立一個由基地組織運作的酋長國。
2017年11月21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已經被剿滅。
2018年9月,26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在阿富汗首都被捕。
5.利比亞戰爭: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利比亞分崩離析。「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群雄割據,各種地方勢力崛起,為爭奪地盤,沖突不斷。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台采訪,承認出兵利比亞是任內最大錯誤。
5. 腓特烈在7年戰爭中輸了幾場
外交與戰爭
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啟蒙哲學思想熏陶的腓特烈大帝繼位被當
腓特烈二世
時人們認為這將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親的巨人擲彈兵團(留一個中隊作儀仗護衛),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當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就曾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說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時間真就能從歐根親王那裡學到些什麼本領,但是歐根確實曾經盛贊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邁年高的歐根親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0年,奧地利1739年方才結束對土耳其戰爭所產生的破綻,剛好為普魯士所利用通過這場戰爭,他為四分五裂,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一塊極具經濟價值的西里西亞地區,同時為普魯士賺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在這次戰爭,弗里德里希二世和陸軍元帥什未林的庫特·克里斯托弗伯爵為普魯士贏得了西里西亞。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他成功保衛了這一地區。這場戰爭,普魯士沒有全程參與,只打了一前一後兩段,全都是為了吞並奧地利的西里西亞省,對於普魯士來說,就稱為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所以這兩場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一部分。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腓特烈初次親身領軍,在幾次戰役中盡顯了他的軍事才華。
盡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里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佔整個普魯士歲入的1/4。在這十年裡,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准備。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從來也沒有忘記卧薪嘗膽,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准備收復西里西亞。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在七年戰爭中他的部隊打進了薩克森王國。之後普魯士同時和三個鄰邦大國作戰,就是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這三國在奧地利外相柯尼次的發起下組成了聯盟)。當時普魯士和聯盟的軍隊人數比為1:3,人口數之比更達1:20。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魯士亦一躍成為歐洲五巨頭(其餘四國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一。在伏爾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見證下,他在那群雄爭霸的年代創建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家。
在他的倡導下(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當時奧地利和1764年新近與普魯士結盟的俄羅斯處於武裝沖突邊緣。為了自身利益,弗里德里希二世用波蘭的土地去滿足兩國對土地的慾望。普魯士武力兼並了所謂的波蘭-普魯士,即是西普魯士。從此他自稱為腓特烈大帝,普魯士之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兩屆前任,稱自己為普魯士里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發動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使得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企圖沒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時去換取巴伐利亞的大部分。奧地利的這個計劃導致了普魯士組成君主聯盟(1785年)。
內政與改革
在內政方面,他推行了農業改革(土豆)、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實施排水工程,廢除了刑訊還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向國王求助。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他的准則「國王是國家的第一公僕」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對此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級觀念會作祟。「我很不高興,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窮人,處境是如此艱難。還有他們動輒就會被拘捕,比如來自東普魯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為一單訴訟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將他逮捕了。後來我讓警察釋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高低之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弗里德里希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長的信)
腓特烈二世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他當政時期的特色。同時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諾教徒,天主教徒)寬容開放,也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園(Forum Fridericianum)那裡,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緻。腓特烈後來還說:「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為:縱然行事方式各異,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對猶太人的歧視,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訂後的總特權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1763年猶太瓷器規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在普魯士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但在國王的屬地上卻能逐步實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新開辟的地區里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當出於國務原因而需要延長農奴合同的時候,這些幫工,雇農和女僕會被問及他們僱主的情況及待遇,管理不善的僱主,其手下的雇農將有可能被調派到有妥善管理記錄的僱主處。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統治時期,普魯士興建了數以百計的學校。鄉村學校的師資素質良莠不齊,而且偏低。這些學校只能培養出一些有讀寫能力缺陷的軍官。
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伏爾泰有書信來往並且曾在波茨坦會面過。他自己寫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在歐洲非常有名。在書中,他用批評,進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政治觀點。廣為流傳的無憂宮磨坊主傳說被視為腓特烈二世對法律的一次較量。但經證實,這個逸談是假的。
安然逝世
1786年8月17日,弗里德里希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這時距離法國大革命僅有3年。他的意願是在無憂宮露台他的愛犬旁下葬,但他的繼任,也是他的侄子卻將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馬堡的伊莉薩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費迪南德的發起下被遷到霍亨索倫城堡。但直到德國統一後1991年8月17日,這位國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話「Quand je suis là,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這位思想自由的共濟會員在教堂里尋不得安靈。他願意自己的愛犬離他更近一些。
人們在英靈殿(Walhalla)為他塑半身像以作紀念。在他過身後人們樹立很多紀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騎馬像。二戰時塑像倖存,並在民德時期重建。
2軍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為政治家的作為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
腓特烈大帝漫畫(18張)
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佔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認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軍事偉人。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有譯為軍事教令,德語: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裡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裡公開刻印出版。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羅斯巴赫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家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後世拿破崙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贊譽之詞」。
1785年西里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將軍(Cornwallis),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啟蒙老師
6. 近10年來有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
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是2008年8月8日至8月18日,喬治亞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
緬甸內戰,緬甸政府軍與果敢同盟軍的一場獨立戰爭。
敘利亞內戰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沖突。
伊拉克與ISIS極端組織的為了爭奪領土的戰爭。
葉門內戰是指葉門北部什葉派武裝與葉門政府軍的一場爭奪葉門最高統治權。
伊拉克戰爭2003年美英盟軍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悍然發動對伊拉克的進攻。
2001年,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攻擊,在反塔利班武裝的支持下, 美英盟軍推翻塔利班政權。
7. 1945年以後各國所發生的戰爭
1、海灣戰爭
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2、科索沃戰爭
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其持續時間從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徹底被擠出了東歐原有勢力圈。
3、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4、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2016年7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放緩美軍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將在2017年1月其總統任期結束前在阿保留大約8400名美軍士兵。
5、朝鮮戰爭
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8. 戰爭創造國家,國家發動戰爭這句話是誰說的
美國著名學者查爾斯·蒂利所言:「戰爭創造國家,國家發動戰爭」,其意思就是國家的建立就是通過戰爭得來的,而國家機器主要作用就是捍衛政權的穩固,也是通過戰爭來完成的。
9. 中國七幾年是什麼戰爭和哪個國家對戰
只有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後,宣布越南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通過十年邊境戰爭,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促進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並為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打開了道路。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破壞了越北地區的軍政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10. 為什麼說7年英法戰爭
英法之間的戰爭通常被稱為「百年戰爭」吧?沒聽說過英法7年戰爭的說法。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原因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政治
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Aquitaine)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
腓力和愛德華都沒考慮過向對方妥協,事實上,作為真正的中世紀騎士,他們都有打一場騎士戰爭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1340年,愛德華宣告鑒於與美男子腓力的血緣關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國國王。此後的400年裡,只要是公開的禮儀場合,英國王室都會反復重申愛德華的這項聲明。
經濟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問題才是兩國交惡的罪魁禍首。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Flanders)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因此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
然而,佛蘭德斯伯爵卻是一位法國王侯,佛蘭德斯貴族也認同自己為法王一脈。對他們來說,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
社會關系
英國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獲得英國人所佔領的土地,進而無法進行領土擴張以及有效地進行中央集權統治。
中世紀後期,長子繼承權意味著一切。
1314年被譽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逝世,由此觸發嚴重的危機。根據王位繼承規則,王位應由腓力的三個兒子繼承,後來腓力的三個兒子也死了,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是1328年,始於987年的法國卡佩(Capet)王朝王室男性子嗣滅絕。
按理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因為其母系腓力的女兒伊莎貝拉;然而,不巧的是這位外孫恰好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法國貴族一致反對將法王王冠授予英國國王,為此他們專門推舉腓力的侄子、瓦盧瓦王朝領袖為新法王。
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稱腓力六世(Philip VI)。愛德華很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