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黃帝他發明了什麼

黃帝他發明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1-08-16 23:57:06

❶ 中國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❷ 朱元璋痛恨文人,於是他發明了什麼懲罰,士大夫顏面掃地

朱元璋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出身最低微的一位皇帝了,他曾經做過乞丐,也當過和尚,然後機緣巧合也是憑借自己的實力與才幹,最終他開創了大明江山,朱元璋這輩子最恨兩種人,第1種人就是貪官污吏,第2種人就是文人墨客,朱元璋恨貪官污吏,是因為他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就是被貪官污吏害死的。而朱元璋恨文人,是因為他認為文人不從事任何勞動只會誇誇其談,而且又瞧不起窮人,並且做什麼事情都是頤指氣使這是他對文人恨之入骨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這種懲罰手段並不是朱元璋首創,要知道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懲罰漢族的朝廷官員的,朱元璋只不過是延續了這種方法而已,在朱元璋當朝的時代,進行過三次比較大規模的廷杖,要知道在大明朝對文官進行廷杖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是打1~2個官員,而是一打就要打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官員,可以說這種廷杖的手段是極其羞辱讀書人的。

❸ 明朝一位帝王一生只娶一位女子,發明了一件東西如今人人都在用,這個帝王是誰

這個皇帝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他一生只有一位皇後,並且他還發明了牙刷。古代不要說帝王有著後宮佳麗三千人,就是普通的稍微有點錢的男人都要三妻四妾呢!但是朱佑樘身為帝王,一生只娶了一個女子,這簡直就是一夫一妻制最好的代言人啊!

即便是別人再勸他,他也沒有迎娶第二個人的打算,一生就只有皇後這一個女人,也真是難得。

❹ 一君王是個文盲,但又是個天才,他發明了什麼,現在至少值100億

朱由校發明了簡易的“折疊床”,把“折疊床”攤開以後,可以容納三個人,而且非常輕薄,一隻手就能夠提起來,現在這個“折疊床”已經成為了古董,如果拍賣的話可以拍到100億。

朱由校16歲開始繼承皇位,但是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文盲君王”,因為他沒有上過學,大字也不認識幾個,要說起他沒有上學的原因,就要從他的爺爺和他的父親說起,朱由校的爺爺在晚年的時候,他沉迷於煉制丹葯,以求得長生不老,所以他無暇顧及朱由校的父親和朱由校,而朱由校的父親,他只顧著自己享樂,他年紀輕輕就把皇位傳給了朱由校,所以朱由校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折疊床”的發明轟動全國,當時有很多老百姓前來,只為一睹“折疊床”的風采,現在,這個朱由校發明的“折疊床”已經放在了我國的博物館中,它的價值連城。

❺ 他發明了什麼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仿寫句子!!快啊!!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漢武帝打敗了匈奴,成吉思汗建立了元朝……但是有內一個皇帝,卻使國家衰容敗,走向了滅亡。劉凱仿寫道:秋菊是清瘦的,玫瑰是濃郁的,百合是孤潔的,素馨是悠閑的……但是有一種花,卻是不知名的,引不起人們注意的。

❻ 蔡倫是什麼朝代的他發明了什麼

蔡倫(?—抄—121)字敬仲,東漢桂陽襲郡人(今湖南郴州市)。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TS'Ai Lun)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紙是我們可敬的蔡倫發明的,真可謂「紙的父親」。

❼ 畢生是什麼朝代的人,他發明了什麼,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 升
畢 升(?-1051),英山縣草盤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子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畢升的生平
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
沈括只說他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一點都沒有交代。所謂布衣,從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作過官的普通老百姓。關於畢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推猜,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升應當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
關於畢升的籍貫,沈括也沒有交代,我們只知道畢升死後,他製做的泥活字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從這一點我們推猜畢升和沈家或者是親戚,或者是近鄰。沈括是杭州人,畢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當時雕版印刷較為發達的地區,活字版在這里發明,也是符合歷史規律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傳,畢升後人因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株連九族,僥幸逃脫之族人遂改姓田、萬。如今當地雖有地名叫畢家鋪,但田、萬姓多,畢姓無。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草盤地五桂村畢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經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湖北省文管會等單位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28名專家學者鑒定,確認無疑。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首先要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塊鐵版上,字下放一層脂蠟和紙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臘熔化後,再用另一塊鐵版在上面壓一壓,使字面平整,待鐵版冷卻,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鐵版上,這就是排版。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畢,將鐵版重新放到火上燒,脂蠟一化,便可將活字揀出來,再放回紙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備再用。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朴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復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❽ 三國時期的關羽剋星是誰,他發明了什麼沿用至今的成語

三國是一個爾虞我詐的一個時代,說不定誰把誰給「吃掉」,也是一個硝煙戰火紛起的一個年代,更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一個時代,經過一番的武力的對決,智謀的較量結果是三國鼎立,孫權、曹操、劉備各佔三分之一的天下,其餘的各諸侯國也就被吞並了,就是這么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三國的軍事謀士眾多,著名的有郭嘉,周瑜諸葛亮等等,武將也是比比皆是張飛、趙雲、典韋、呂布等,而文武雙全的還真不多,關羽是其中的一位。

關羽平時喜歡讀書,經常來讀春秋,那麼在文化上比張飛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張飛什麼事情基本都是靠武力來解決,關羽又是重情重義,關羽自己帶著劉備的大小老婆過五關斬六將,為的就是盡快的跟自己的大哥劉備會合,自己不辭辛苦的帶著劉備的女人,劉關張三兄弟結義之後可以說一直是在為興復漢室在做准備。

但是關羽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這個細節也是致命的一個細節,就是呂蒙,現在的阿蒙已經是大都督了,不是以前被孫權數落的呂下阿蒙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就是說的是呂蒙,呂蒙對外稱自己生病帶走一些士兵,關羽抽出大部分兵力進攻樊城,正中了呂蒙的計,這個時候也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最終把自己的命給丟了,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也是出自呂蒙之口。

❾ 西門子是什麼國家的,他發明了什麼

維爾納·馮·西門子
維爾納·馮·西門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年12月13日—1892年12月6日)世界著名的德國發明家、企業家、物理學家、電氣工程師,鋪設、改進海底、地底電纜、電線,修建電氣化鐵路,提出平爐煉鋼法,革新煉鋼工藝,創辦西門子公司。
中文名
維爾納·馮·西門子
外文名
Ernst Werner von Siemens
國籍
德國
民族
日耳曼
出生地
德國漢諾威
簡介
姓名:維爾納·馮·西門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

維爾納·馮·西門子
生於漢諾威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12個孩子中排行第四。因為家境貧困,西門子在念完中學後參軍。西門子在服役期間對電報技術產生了很大興趣,並發明了在十九世紀間流行一時的指南針式電報機。後來西門子因為跟他人決斗被判5年徒刑。在監獄中西門子建設了一個小型的電子實驗室,進行了一些電學方面的研究。
1847年,西門子和工程師約翰·喬治·哈爾斯克依靠自己堂兄投資的6842塔勒銀幣(1塔勒相當於3馬克)建立了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主要生產西門子發明的指南針式電報機,這個公司也就是後來西門子公司的前身。1848年西門子公司贏得了法蘭克福至柏林的電報線路合同,從此開始了大發展。
作為物理學家,西門子對技術的喜愛直接影響到了西門子公司的發展。創建時西門子除了依靠電報業務外,就以發展和推廣新技術支撐主要業務的發展。除了管理公司外,西門子更多的把時間放在了研究發明上。
1866年,西門子提出了發電機的工作原理,並由西門子公司的一個工程師完成了人類第一台自勵式直流發電機。同年,西門子還發明了第一台直流電動機。西門子研發的這些技術往往馬上被產品化投入市場,或者將其應用到新的產品中。例如電梯(1880)、電力機車(1879)、有軌電車(1881)、無軌電車(1882)等都是西門子公司利用其創始人的發明最先投入市場的。諷刺的是,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有所發展的電動汽車也是西門子公司在1898年最先發明的。

維爾納·馮·西門子
1890年,西門子退休。此前德皇弗里德里希三世授予其貴族稱號。西門子的名字也被用來命名電導的單位。
人物生平
天才降生
西門子全名恩斯特·維爾納·西門子,1816年12月13日出生於德國城市漢諾威附近倫特庄園的奧伯古特農庄。他的父親克里斯蒂安·斐迪南·西門子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德國人,年輕時投身於政治運動,曾為爭取德國的統一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部隊戰斗過。斗爭失敗後,他向一個領主租借了漢諾威附近的倫特庄園,當上了農民,並跟愛莉諾勒·戴西曼小姐結了婚,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西門子夫婦兢兢業業,吃苦耐勞,但他們的辛勤勞作並未得到應有的報償,生活並不富裕。農業生產雖未豐收,人口生產卻「碩果累累」。他們一生共有過12個孩子,其中3個夭折,9個長大成人。維爾納除了有一個姐姐,還有過一個哥哥,但哥哥出生不到兩個月便死去了,因此,他是這個家庭實際上的長子。19世紀的歐洲大陸戰亂頻頻,兵燹相連。那時德國尚未統一,是一個由許多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其中包括丹麥、普魯士、奧地利的一部分領土。因為戰爭,當時的漢諾威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他的父親嚮往自由之鄉,就在一位侯爵的領地租了門岑多夫,西門子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在這里度過了童年時光。他的外祖父去世後,外祖母也來與他們同住,負責教授孩子們讀書寫字,還教他們背誦許多詩歌來增強他們的記憶力。後來,父親又親自教他們世界史綱和民俗學綱要,他授課的內容豐富、新奇而又獨特,為西門子後來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
共4張
西門子和他的夫人和孩子
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斐迪南·西門子並沒放鬆對兒女的教育。孩子們的啟蒙老師是他們的外祖母,她教維爾納兄弟姐妹讀書寫字,並要他們背誦許多詩詞,以此鍛煉他們的記憶力。後來斐迪南·西門子又親自向兒女們傳授知識。

閱讀全文

與黃帝他發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