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早的戰略轟炸機部隊何時組建
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飛機的轟炸雖然顯示了它的威力,但是並沒有被人們真正認識。當時,大多數國家都認為飛機只是陸軍的一種有用的附屬物。另一原因是當時飛機數量少、性能差、航程短,尤其是發動機拉力不足,組建轟炸機部隊缺乏物質條件。因而世界大多數國家未組建戰略轟炸機部隊。
意土戰爭之後的一些轟炸作戰,飛機攜帶量小,目的只局限於支援地面部隊的戰術行動。1914年後,隨著飛機數量的增加、性能的提高,人們對戰略轟炸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戰略轟炸理論得到了很大發展,各國戰略轟炸部隊相繼出現。
世界上第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是蘇聯1914年12月組建的重型轟炸機大隊。這支戰略轟炸機部隊裝備的是幾十架「伊里亞·穆羅梅茨」號重型轟炸機(1914~1918年間共生產了73架),並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了波蘭境內的一個目標。在這期間組建成戰略轟炸機部隊的還有英國、法國等國。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第3聯隊組建於1916年7月,裝備的是素普威思「11/2支柱」單發轟炸機。法國在意土戰爭之後,組建了裝備有瓦贊「推進式」轟炸機的幾個中隊,並於1915年3月20日進行了首次遠程戰略轟炸。
⑵ 如何造轟炸機
噗噗噗...吐血中。。。
就算最最簡單的「轟炸機」好不好,咱能飛能扔石頭就算「轟炸機」行不。
引擎:200馬力至少兩台,就算用二手汽車發動機單台價格二萬左右。兩台四萬。
骨架:高強度合金材料,什麼鈦合金、碳纖維我們就不要了,民用硬鋁好吧,2萬左右。
蒙皮:算了,就用鐵皮。千把塊就能搞定的。
傳動系統:要不直接買輛車,把它的傳動系統用上。一兩萬吧。
操作系統:儀表、集成線路、集成主板、操作軟體(價格不知)。估計要個三五萬吧。
七七八八:零件、工具等等,要個一兩萬吧。
上面只是最最簡單的也是必備的一些東西,還包括一些其他的材料,大約也要十來萬。
對了,我只是根據做航模的經驗來說的,實際操作可能有偏差。
最好能再上面花費的基礎上再准備一筆錢,私自上天飛,要麼空軍送個導彈給你,要麼下來罰你錢。注意隱蔽啊、、、
⑶ 轟炸機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范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台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現代轟炸機的特點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於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後,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於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後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准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禦敵方截擊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後,由於空空導彈的發展,炮塔自衛已失去意義。現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採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能力。
現狀和趨勢 60年代以後,各種制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大為提高,所以戰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能力差的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展。隨著殲擊轟炸機航程和載彈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轟炸機的任務也可由它來完成。自從出現中、遠程導彈後,戰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明顯下降。70年代以後,只有美、蘇兩國尚在繼續研製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是變後掠翼飛機,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地形跟蹤系統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能在復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遠程超音速轟炸機易於分散隱蔽,不易受敵方核導彈摧毀,同時使用靈活,便於打擊機動目標,已成為彈道導彈的重要補充打擊力量。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製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於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塗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製 「隱身」戰斗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拚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製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戰斗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又稱殲擊轟炸機。它是既能執行轟炸任務,又能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
1915年,德國的 「齊柏林」飛艇不斷地轟炸英國本土,英國臨時將3架泰洛伊德小型戰斗機改裝,攜帶炸彈成功地攻擊了德國的飛艇基地。這是戰斗轟炸機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戰斗轟炸機」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的F—80,它在朝鮮戰場上多次執行轟炸和空戰的雙重任務。早期的戰斗轟炸機都是由戰斗機改裝的。
第一種專門設計的戰斗轟炸機,是美國於1955年首次試飛的F—105 「雷公」式戰斗轟炸機。它最多可載5900公斤炸彈,還可攜帶核彈。F—105在越南戰場上大量執行轟炸和空戰任務。
70年代後,美、蘇、法等國戰斗轟炸機,其載彈量和航程相當於輕型或中型轟炸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空對空導彈,飛行性能提高,其空戰能力也遠高於以前的專用戰斗機。
*中國現有轟炸機種類包括國產轟六、轟七、殲轟七(即飛豹戰機,FBC-1),以及向俄羅斯購買之SU30MK攻擊機。其中轟六為一九六○年代產物,系仿製前蘇聯TU-16型轟炸機,現仍為解放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主力,未來除將強化其掛載武器性能外,並將部分改裝為空中加油機。轟七相當於俄制Su-24多用途戰轟機,載彈量為五噸,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戰半徑八百五十公里,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飛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是解放軍第一種採用線傳飛控的戰機,為空軍本世紀初主力轟炸機。
殲轟七為自行研發的戰斗轟炸機中最為優異的攻擊戰機,其最大飛行速度為一點七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戰半徑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載彈量六點五噸,並可以一馬赫的速度貼地飛行。該機型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導彈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Kh-31A和Kh-31P反輻射飛彈、Kh-41空射式反艦飛彈。
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羅斯采購一一四架Su-30MKK攻擊機(每批各為三十八架),該機為Su-27戰機衍生機種,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該型機最大飛行速度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極速可達二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個掛載架,可攜帶R-73E短程空對空飛彈,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對空飛彈,Kh-29L/T中程空對地飛彈、Kh-59M長程空對地飛彈,Kh-31P(反輻射)、Kh-31A(反艦)等型空對地雷射導引飛彈。未來將配備自製HN-3長程空射式巡航導彈(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對敵人航母戰斗群形成威脅。
⑷ 世界上最好的十大轟炸機是什麼
一名:B-2A「幽靈」。 B-2A是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隱身戰略轟炸機,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利用於優異的隱身性能,從高空或低空突破敵方的防空系統,對戰略目標實施核轟炸或常規轟炸。該機可進行空中加油。兩個內置武器艙內的旋轉式發射架一共可帶16枚SRAMⅡ短距攻擊導彈或AGM-129先進巡航導彈以及各種核彈或常規炸彈。
第二名:B-1B「槍騎兵」。 B-1是美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多用途戰略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戰略突防轟炸、常規轟炸、海上巡邏等任務,也可作為巡航導彈載機使用。機身內共有3個武器艙,可以攜帶的武器有:8枚AGM-86B巡航導彈、AGM-69短距攻擊導彈、12顆B-28或24顆B-61/B83核炸彈,常規武器有84顆227千克的Mk82或24顆908干克Mk84炸彈。機身下的8個外掛架可以攜帶14枚AGM-86B或AGM-69導彈,8顆B-28,14顆B-43/B-61/B-83核炸彈,14顆Mk84或44顆Mk-82常規炸彈,也可攜帶副油箱。
第三名:圖-22M「逆火」。 圖-22M中程戰術轟炸機是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圖-22M是前蘇聯的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可以攻擊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如果經空中加油,還可以直接對美國本土目標進行攻擊。該機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生存能力大大高於前蘇聯以往的轟炸機,並且具有核打擊、常規攻擊以及反艦能力。,最大武器載荷24000千克。
第四名:B-52同溫層堡壘,又名「巴夫「,」飛騎炮兵「。(有人叫它最醜陋的轟炸機~~我怎麼不覺得呢?)B-52是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機翼下吊裝了8台發動機,主要用於遠程常規轟炸和核轟炸。最大平飛速度1010千米/小時(H型、高度12200米),巡航速度800-896千米/小時,實用升限(G、H型)16770米,最大爬升率17米/秒,最大載油量時航程(H型)16090千米。
第五名:圖-160「海盜旗」。 圖-160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稱之為「海盜旗」(B1ackjack),不僅能以亞音速、低空突防進行攻擊,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數大於1)的情況下作戰。攜帶巡航導彈和近距攻擊導彈時,能夠對預先確定坐標的目標進行核打擊,在今後裝備了高精度常規精確制導炸彈後可以攻擊機動目標或戰術目標。彈艙內可載自由落體武器、短距攻擊導彈或巡航導彈等,兩個12.80米長的武器艙,前艙的旋轉發射架可帶6枚Kh-55MS巡航導彈,後艙的兩個旋轉發射架可帶24枚Kh-15P短距攻擊導彈。最大武器載荷40,000千克。 第四名:B-52G/H「同溫層堡壘」。 美國空軍研製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機翼下吊裝了8台發動機,主要用於遠程常規轟炸和核轟炸。在彈艙內和翼下可掛27.2噸常規炸彈和核彈;G型可帶12枚AGM-86巡航導彈,8枚AGM-69近距攻擊導彈,H型還裝有一門20毫米六管炮。在彈艙內和翼下可掛27.2噸常規炸彈和核彈;G型可帶12枚AGM-86巡航導彈,8枚AGM-69近距攻擊導彈,H型還裝有一門20毫米六管炮。最大載油量時航程(H型)16090千米。第六名:圖-95「熊」。 圖-95「熊」(Bear)是前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具有穿越北極攻擊美國本土的遠程轟炸能力。圖-95又叫圖-20,圖-95是一種四發渦輪螺旋槳式亞音速轟炸機。採用圓形截面的細長機身,大展弦比後掠機翼和單垂尾的總體布局。機身彈艙內可載15~25噸常規炸彈,也可裝載水雷、魚雷、遙控炸彈和核彈等。最大載彈量25000千克。第七名:圖-16。 圖-16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雙發中程轟炸機,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是「獾」(Badger)。 圖-16採用 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後掠角。圖-16有許多改型,但各型外形基本相同,僅僅設備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修改。其主要型別有:圖-16A,戰略轟炸基本型,帶核彈和常規炸彈,乘員7名,機頭下有小型雷達罩。 第八名:FB-111。 FB-111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在F-111戰斗機的基礎上研製的變後掠翼中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FB-111A在F-111的基礎上加長了翼展,並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改裝機載設備。FB-111可用於常規和核轟炸,以高空高速和低空高速突防,對目標進行核轟炸或發射近距攻擊導彈,主要機載設備包括MKII-B導航/轟炸系統,武器投放計算機,攻擊雷達,APQ-128地形跟蹤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等。可攜帶GBU-15激光制導炸彈和「不死鳥」空空導彈,也可攜帶常規炸彈,或6枚69A型近距攻擊核彈頭導彈,或5000千克核彈。
第九名:圖-22「眼罩」 這是俄國的一種服役的超音速轟炸機,該機有效載荷是26500磅,或者是一枚AS-4導彈對地面或海上目標實施攻擊。其後續機型就是圖-22M「逆火」轟炸機。
並列第十名:英國「堪培拉」轟炸機。 「堪培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第一種雙發輕型多用途高亞音速噴氣轟炸機,設計始於1945年,原型機試飛於1949年5月13日,1951年1月開始服役。1955年8月29日,一架堪培拉飛機創造了20079米升限世界記錄;1957年,又一架改型機(帶火箭助推器)刷新了上述記錄,達到21336米。 「堪培拉」呈現機身圓柱流線形,機尾尖削,機頭有一個半球狀突出雙座座艙蓋或(後期的)象戰斗機那樣的略偏左置長水泡形全透明座艙蓋。小展弦比梯形平直中單翼兩側裝有2台「埃汶」型噴氣發動機,也有在翼尖掛副油箱的總掛彈量4500千克。
第十名:前蘇聯的IL-28。 也被稱為H-5。這種飛機有著巨大的產量,前蘇聯生產了超過6300架,其它國家總產量也達2000架。這種轟炸機曾經在包括以色列-阿拉伯等戰爭中出現果,它超常的服役時限(從1949年就開始服役),以及不可低估的有效載荷(可載彈6600磅),不容人對它小視。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⑸ 轟炸機怎麼製作
轟炸機是一座空中堡壘,除了投炸彈外,它還能投擲各種魚雷、核彈或發射空對地導彈。轟炸機可以分為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三種類型。輕型轟炸機一般能裝載炸彈3~5噸,中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5~10噸,重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10~30噸。現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轟炸機有俄羅斯的22M中型轟炸機,美國的B-52重型轟炸機。
⑹ 轟-5飛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中國航空工業哈爾濱公司,於1963年接受了研製和開發輕型轟炸機的任務。其參照機種是前蘇聯生產的伊爾-28型轟炸機。
伊爾-28轟炸機是前蘇聯40年代末的產品,該機於1947年研製成功,1950年投入使用。是該國第一代輕型噴氣式轟炸機。伊爾-28轟炸機全長17.65米,高6米,翼展21.45米,機翼面積60.8平方米。空重12890公斤,最大載油量66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12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900公里。實用升限12300米,爬升率為每分鍾900米。最大航程2260公里。機上主要武器裝備是,通信電台、轟炸雷達、光學瞄準具、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攜帶武器狀況是,可攜帶4顆400公斤或12顆250公斤炸彈,也可攜帶小型戰術核彈。機翼下有8個掛架,能夠掛火箭彈、炸彈;機頭兩側和機尾炮塔各裝HP-23機炮2門。整機最大載彈量為3000公斤。該機具有20世紀50年代的先進水平。
我國研究人員在吸收伊爾-28設計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了設計創造。因為,該項目立項時,中蘇關系早已經破裂,前蘇聯領導集團連已經簽訂的合同都單方面撕毀,沒有合同的東西怎麼可能讓中國得到呢?所以,只能參照其機型和一些零散的材料,不可能獲得伊爾-28轟炸機的准確材料和數據。中國的航空工程人員,幾乎從零開始,經過3年的努力,瞄準伊爾-28的標准,研製出了我國第一架輕型轟炸機,該機於1966年9月首次試飛成功,並定名為轟-5型轟炸機。經過飛行試驗,證明設計合理,符合戰術要求,獲得批准後,次年投入批量生產並開始裝備部隊。
⑺ 轟炸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試驗飛機轟炸地面目標。1911年,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駛一架「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千克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卻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從此,專門從事空中轟炸地面目標的轟炸機誕生了。
早期轟炸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當然不行了。
1913年,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它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俄國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尤以美國的B-29最為出名,正是它向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還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
噴氣式轟炸機在20世紀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了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它可載兩枚重500千克的炸彈。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千克。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式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與前蘇聯對抗,研製了能高空高速突防、深入前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B-58型轟炸機。B-58的最高時速達2100千米/時,是音速的2倍,可載彈5000千克以上。
隱身轟炸機也是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的。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1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1B在外形、塗料、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做了防雷達和紅外線探測處理,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隱身」作用。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臭鼬工程」計劃,即秘密研製「隱身」戰斗機——F-117。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拼接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特殊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紅外線探測裝置發現。
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因此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次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轟炸機曾給參戰國家的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日本帝國主義者為了佔領中國,曾大量使用轟炸機對中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狂轟濫炸。
⑻ 第一架轟炸機是什麼時候製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有的國家就利用飛機向敵方陣地投擲手榴彈,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轟炸了。第一架轟炸機是俄國1913年製造的「穆羅麥茨」飛機。穆羅麥茨是一位俄羅斯勇士的名字。「穆羅麥茨」轟炸機裝有4台活塞式發動機,最大載彈是800千克,飛行速度137千米/小時,航程540千米。這種飛機是當時最先進的飛機。
⑼ 轟炸機的由來是什麼
飛機在偵察飛行中順便丟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其實在飛機被應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了。
1911年11月,在義大利和土耳其爭奪利比亞殖民利益的戰爭中,義大利派出了一架飛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榴彈。這駕飛機是一架改裝的偵察機,使用的炸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等到飛機接近目標時,飛行員要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雖然這架飛機的最後戰果甚微,但這卻是世界上首次空中轟炸。
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出了世界上首架專用轟炸機並且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伊里亞•穆羅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對地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斤。隨後,俄國用「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這種重型轟炸機載彈量可達8到9噸,航程為2600到7000公里。其中,以美國-29轟炸機最為著名,它就是投向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的載機。
後來轟炸機上裝有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能保證飛機准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