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紡織發明時間

紡織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16 23:39:36

❶ 紡織歷史

紡織業的歷史

世界各個地區開始紡織生產的時間遲早不一,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發祥地區都已就地取材開始了紡織生產。

如北非尼羅河流域居民利用亞麻紡織。

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紡織,這個時期的原始紡紗工具紡專和原始織機零件已在中國河北、浙江等地區出現。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還保存了倚膝立地豎式紡織紡紗的古代工藝。

南亞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國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紡織;小亞細亞地區已有羊毛紡織。

希臘保存的公元前550年的紡織品上,有用吊式紡專紡羊毛的古代手紡圖像,

南美安第斯地區則把卧式紡專放在腿上紡紗。原始織機有懸掛式和平鋪式兩種,平鋪式織機的兩根軸用四根木樁固定於地面上,稱地織機。

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年的陶碟上繪有這種地織機的圖像。還有一種織工用雙腳抵經軸的平鋪式織機,而把織軸縛於腰間者,是原始腰機。

秘魯出土公元前200年的陶碗上繪有古老的原始腰機圖像。懸掛式織機的經軸掛在上面,經紗靠自身重量或懸吊小錘自然下垂,依次織入緯紗。

北美奧傑布韋部落曾用這種織機編織麻袋,稱豎織機。另有一種狹幅的織帶機用方形或多邊形綜板開口,稱綜板織機。在埃及公元前900年、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公元前200年的遺物中都曾發現這種織機。

原始織機最初是直接用手指分開經線,後來改用棍子開口兼打緯。這種棍子逐漸演化,在形狀、粗細和功能上有了區別,即有了綜竿(或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的分工。綜竿也由一根發展到數根或十數根,以適應織花紋的需要。

位置也從兩組經紗之間移到經紗平面上方,繞於竿上的綜環則下垂而逐一套在一組經紗的每一根上,形成吊綜竿。這種吊綜竿加上外框就是後來廣泛使用的綜框。

墨西哥格雷羅和北美洲西南普韋布洛地區的傳統豎織機上還保存著這種早期樣式的綜框。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已使用礦物顏料著色,如中國山頂洞人和歐洲克羅馬農人。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代著過色的織物。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使用茜草和靛藍;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秘魯地區居民很早就掌握製取蟲紅染料的方法。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產品主要是各種短纖維織物。如北非尼羅河流域的亞麻織物;南亞恆河、印度河流域的棉織物;南美華加普利安特地區的棉、

毛交織布和瑪雅人織制的棉、劍麻交織布;裏海、愛琴海沿岸和西亞兩河流域的毛織物;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絲織物。

在這些織物上,有的用手繪花紋,有的用織紋構成簡單圖案,有的用刺綉。有人認為高加索地區的古代居民甚至已有了原始印花。

紡織業的現狀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中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

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

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1)紡織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紡織業將面臨的問題:

環保政策常態化行業洗牌加速自2017年環保要求全面收嚴,2018年各類環保政策法規密集落地,2019年環保高壓仍將持續,新一輪中央環保督查全面啟動,環保常態化成為必然趨勢。

2019年1月1日,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同日,號稱為「史上最嚴」,

在治理防治污染方面做出了諸多「令人乍舌」的嚴格規定的《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也開始施行。環保政策壓力下,「散亂污」企業將進一步淘汰。

近些年,東南亞(其中尤以越南和孟加拉)紡織服裝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歐美客商的青睞,部分來自歐美市場的訂單轉向東南亞。

在產能過剩和國內環保政策的壓力下,中國部分紡織企業紛紛轉戰東南亞一帶。但於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當地工人文化低、紀律散、工作效率低下,員工技術培訓成本高,

工資薪資漲幅過快,政府營商環境不佳,行業開放水平還有待提高等問題不少,且對紡織企業來說,東南亞轉移成本也是不小的負擔,同樣的還有東南亞局勢安全問題。

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發展迅速,給當地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很多崗位,工人們可以就近在家鄉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江浙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工人的觀念由工資多少轉向了是否有休息時間,以前在工廠都會為了討個好彩頭,初八復工。可是如今工人復工時間越來越晚,正常生產一般都要到正月十五左右了。

對於很多紡織老闆來說,2019年用工或將是一個大難問題。另一方面,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

❷ 第一個紡織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在我們國家,其實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紡織機,手搖紡車在漢朝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多人在用的了。在漢代時期的一些墓穴當中,人們在墓穴當中發現了一些圖畫,就是有關於這些手搖紡車的圖像。所以人們推斷,從那個時候就有過這種紡織機的存在。後來又逐漸研發形成了腳踏紡車,因為有了這樣的一些機器的存在,大大的推動了人們的進步,提高了當時人們的生產工作效率,對於生產產品的增長那些工人勞動力的提高都是有幫助的。

無論世界上第一台紡織機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一台紡織機都是源於中國的,因為只有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上,紡織機出現的時間是最早的。

❸ 紡織業是什麼年代開始的

黃道婆是我國元代著名的女紡織革新家。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華涇鎮)人。

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對紡織技術的貢獻,在勞動人民長期流傳。據傳說,她小時候給人家當童養媳,由於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門,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今海口市)。從此,她在海南島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間,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不僅全部掌握了先進技術,還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紡織工具帶回家鄉,並以她的聰明才智,逐步加以改進和革新,使家鄉以至江南地區的紡織水平有所提高。經過她改進推廣的"擀(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黃道婆之前,脫棉籽是棉紡織進程中的一道難關。棉籽粘生於棉桃內部,很不好剝。13世紀後期以前,脫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鐵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當低,以致原棉常常積壓在脫棉籽這道工序上。黃道婆推廣了軋棉的攪車之後,工效大為提高。

在彈棉設備方面,黃道婆之前江南雖已有彈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長,效率很低。黃道婆推廣了4尺長、裝繩的大彈弓,使彈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紡織的各種工具而論,最值得注意的還是紡車的改進。棉紡車來源於麻紡車,而麻紡車是由紡絲的莩車演變而成的。黃道婆推廣了3錠棉紡車,使效率大為提高。在王禎<農書>里可以看到這類棉紡車的圖像,它是用腳踏發動的。多錠紡車在沒有發明機械化的握持工具"羅拉"以前,單憑雙手握持3個棉筒捻緒,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手工紡織技術之極高的水平了。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過,當未發明珍妮紡紗機時,德國有人發明了一種有兩個紗錠的紡車,但能夠同時紡兩根紗的紡織工人卻幾乎和雙頭人一樣不易找到。可見黃道婆在這方面的成就之不易得了。

此外,黃道婆還推廣和傳授了"錯紗配色,綜線挈花"之法,後來松江一帶織工發展了這種技術且更加精益求精。她還把"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授給鎮上的婦女,一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遠銷各地。原來"民食不給"的烏泥涇,從黃道婆傳授了新工具、新技術後,棉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到元末時,當地從事棉織業的居民有礙1000多家,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的棉織業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

黃道婆就是這樣以自己的傑出貢獻,而被載入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史冊,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

❹ 布最早何時發明出來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起源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

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4)紡織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❺ 中國最早發明紡織的人是誰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紡輪,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5)紡織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先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已經懂得就地取材,並能夠分別採集野生的麻、葛、蠶絲等天然纖維,同時利用鳥獸的羽毛,以績、搓、織、編等方法做成簡陋的衣服,以代替蔽體的獸皮和草葉。

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我國一位著名的農村勞動婦女黃道婆,基於原有的技術,在紡織技術上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創造,並研製出一套彈、扦、織、紡工具及一整套錯紗、綜線、配色、挈花等較為完善的工藝技術,從而在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歷史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在紡織行業中也有固定的紡織神,一般來講,人們將黃道婆視為紡織行業的行業神,並在一定的時間對行業神進行隆重的祭拜,祈求她保佑人們不斷做出優秀的紡織品。

黃道婆(1245-1330年),也稱黃母、黃婆,元代著名的棉紡織家。她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使用制棉工具與織崖州被的技巧。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年),黃道婆返回故鄉,並廣為傳播紡織技術,她教當地人制棉的方法,並傳授,推廣了「捍(攪車,即軋棉機)、紡(紡車)、彈(彈棉弓)、織(織機)等紡織工具及「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

由於黃道婆的努力,很快使得當地的紡織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松江布也因此獲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稱。後來,松江人民為感念她的恩德,便為她立祠,而且還會定期為她舉行拜祭儀式。

❻ 關於紡織的歷史

中國紡織歷史: 中國紡織歷史起於何時,今無定論。從考古實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紡輪一類的紡織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和甘肅永靖商代遺址出土的麻布實物,其細密均勻的程度,完全可與現代細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時的紡造技術以處於成熟階段。我國最早的紡織品所採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薴麻)、葛纖維。大麻和薴麻都是優良的紡織原料,我國是大麻和薴麻的原產地,所以國際上又將大麻稱為「漢麻」,將薴麻稱為「中國草」,其中用薴麻織成的夏布,潔白清爽,清涼吸汗,很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前,以出現多綜提花技術,能夠織造出幾何花紋紡織物。湖南長沙戰國墓出土的一塊平紡織物,每厘米經緯紗分別為28根和24根,其細密程度甚至超過了現在的細布。秦、漢時期,古人在紡織實踐中不斷創新,將提綜改為腳踏,利用多根踏桿提沉多片綜框,這種能織出復雜花紋的織機,被稱為「多綜多躡花機」。湖北江陵馬山楚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紋樣精美,組織復雜,色彩豐富的絲織物,大多出自這種織機。
唐、宋之後,有關織造工藝的文獻傳世很多,這些著作不僅對織機的構造、操作程序紀錄得十分詳盡,而且多附有圖示,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紡織情況提供了詳細依據。元代的黃道婆被稱為我國紡織業的革新家。元貞年間,她把崖州(今海南島)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紡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❼ 紡織的起源

紡織是一種服務於人類穿著的手工行業,紡紗織布,製作衣服,遮醜飾美,禦寒避風,防蟲護體,大約便是紡織起源發展的重要動機。古史傳說中國先民是從"不織不衣"、"而衣皮葦"然後演變到"婦織而衣"這種傳說是與穿著文化的發展規律相吻的。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謂衣裳,便是指用麻絲織成布帛而縫制的衣服。這則記述反映的正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業誕生,麻、絲衣服開始出現並流行的真實情況。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文化出土的陶紡輪,表明原始的紡織業在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歷史。

❽ 布帛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商周之前就已經有紡織業了吧

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發明的,像河姆渡文明遺址就出土有原始的織布機、紡錘、骨針等用具,織布的材料主要是從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纖維,還有就是蠶絲,成品有麻布葛布絲帛之類.五千年前祖先們進入父系社會後,手工業和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交換,最早的紡織業也就產生了.

❾ 紡車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哪一年

「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國發明家)是一個普通工人。他既能織布,又會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個善良勤勉的紡織能手,她起早貪黑,一天忙到晚,可紡紗總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緊張又勞累的樣子,總想把這老掉牙的紡車改進一下。
一天,他無意中把家裡的紡車碰翻了,他看到原來水平放置的放車錘變成了垂直豎立,仍在不停地轉動。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啟示:既然紡錘豎立時仍能轉動,要是並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好幾根紗了嗎?他說干就干,終於試製成裝有8個紡錘的新式紡織機,並給它命名為「珍妮紡織機」。這項發明比舊紡織機提高效率幾十倍,被恩格斯作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

❿ 中國的紡織歷史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黃帝時代就有織布的記載。黃帝玻妻嫘祖和次妃嫫母是傳說中的發明織布機和抽絲機的第一人。

閱讀全文

與紡織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