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6 23:07:35

㈠ 中國第一顆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發射時間,詳細點,最好是精確到秒

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發射成功。

中國第一枚元子蛋: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試報成功。

中國第一枚輕蛋: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試報成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㈡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

張勁夫,1914年6月6日生,安徽省合肥縣(今肥東縣)人,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1956年至196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主持中國科學院的日常工作,在毛主席、周總理,以及聶帥的領導下,積極組織中國科學院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為中華民族贏得國際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從建議我國搞人造衛星,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方案的提出,衛星本體的設計、研製、試驗到初樣的成功,以及空間環境的探索和地面遙控系統的建立等等,都是中國科學院為主完成的。隨著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成立,第一顆衛星的最終設計、研製和發射,是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面做了奠基性、開創性的工作。。

㈢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1955年的一天,前蘇聯航天設計局負責人科羅廖夫忽然靈機一動:既然火箭可以把核彈頭射到數百千米遠的地方,為什麼不可以把核彈頭取下,換上衛星呢?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前蘇聯政府終於在1956年1月30日做出了決議,批准發展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R-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格外肅靜,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傲然矗立在發射台上,火箭上載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大地猛地顫動起來,火箭帶著長長的焰尾沖上了雲霄。幾分鍾後,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入了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衛星內的無線電發射機通過星外天線發射出無線電波,地面監控人員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成功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歡呼起來。由此,人類邁向太空的桂冠,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前蘇聯人的頭上。

㈣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東方紅一號」抄(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衛星是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錢學森是帶頭人,但是算不上發明。因為中國衛星上天的時候已經落後前蘇聯10多年了!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

㈤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意義是()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文化領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領域來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體現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相關的尖端科技,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又一象徵,表明了中國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資源、實現科研創新、凝聚民心、增強國家競爭力等一系列遠大目標的決心與行動。嫦娥一號在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成功發射升空,無疑是對中共十七大獻禮的最好禮物。這將極大的振奮全國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共的執政威信。歷史已經多次證明,在事關全民族利益、指向國家改革開放深化的重大時代事件面前,民眾與中央上下同欲,其產生的集中效應不但能確保 「嫦娥奔月」成功,也能在以後的日常建設中起到領航燈作用,保證社會又快又好地和諧發展。嫦娥奔月的成功,還將意味著在國際空間開發和探測上,中國必將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具有發言權。這也是中國在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後,要求成為國際空間站第17個成員國的原因所在。

從經濟領域來看,將帶動信息、材料、能源、微機電、遙科學等其它新技術的提高,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進步和深空探測的深入,對相關材料的需求必將促進相關行業、產業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月球上特有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是對地球上礦產資源的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月球表面具有極其豐富的太陽能,月壤中蘊藏的豐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變的材料,應用前景廣闊。

從軍事領域來看,表明我國的導彈打衛星和激光摧毀衛星的技術已經日臻成熟。雖然這次嫦娥一號衛星沒有攜帶任何與軍事有關的設備,但是中國的運載火箭可以在發射出現故障時實施緊急關機,飛船和衛星可以在外太空實施數次變軌,當衛星發生故障,可以用彈道導彈或者激光予以摧毀,顯示我國如果要在外太空實現軍事用途也並非難事。

從科技領域來看,將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中國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月球探測將推進宇宙學、比較行星學、月球科學、地球行星科學、空間物理學、材料科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又將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目前中國科學家對月球的了解和認識往往依賴於他國提供的材料,這樣就喪失了許多研究月球的機會。

從文化領域來看,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探月給人類本身帶來了社會發展理念的 「顛覆性改變」,人類第一次將思維與身軀同時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進入到地球以外的無限宇宙空間中,實地接觸了月球表面,人類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種科學理論得到部分驗證或反證。人類文明編年史從國家疆域、地球視野進入到「光速世界」,堪稱又一大跨越。

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就如當年中國爆炸原子彈之後全世界華人的欣喜。中國歷來都是一個大國,可是中國卻在很久以前丟掉了自己的強國地位。每一次成功帶來的國家強大的希望對於中國人都是激勵,這種激勵又進一步刺激了新的成功,獲得巨大的民族動力。「嫦娥奔月」所帶來的攻堅精神、創新意識都成為了全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嫦娥奔月」是舉國關注的公共事件,通過媒體以各種形式傳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識、時代意義,公眾接受了氛圍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啟蒙。

㈥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創造

「東方紅一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衛星是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錢學森是帶頭人,但是算不上發明。因為中國衛星上天的時候已經落後前蘇聯10多年了!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

㈦ 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叫什麼

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叫東方紅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1965年9月,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取得一定進展的情況下,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了由趙九章任院長、代號叫「651」的衛星設計院(公開名稱為「科學儀器設計院」),並把中國第一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從此,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正式開始。

(7)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擴展閱讀:

東方紅一號技術特點:

一、觀測裙

東方紅一號衛星直徑只有1米,為了使地面「看得見」,技術人員把衛星外形設計成由72面體組成的一個球體,目的之一是使衛星在軌運行時能閃光,因為該衛星是採用自旋穩定方式穩定,所以當它轉起來以後,由於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一閃一閃的效果,這樣在地面就比較容易觀測。

二、設計技術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上天,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該星不僅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質量比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1顆衛星質量總和還要超出29.8千克(美國的第1顆衛星只有8.2千克)。

三、設計外形

該衛星外形為近擬球體的72面體,直徑約1米,質量為173千克,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轉速為120轉/分,利用太陽角計和紅外地平儀測定姿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方紅一號衛星

㈧ 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叫什麼

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現代火箭淵源於古代火箭。宋代,我國就製成了用火葯推進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古代火箭推進系統是在竹筒或紙筒中裝滿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葯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這就是現代火箭發動機的雛形。作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相當於現代導彈武器的彈頭。箭的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的作用。

我國明代發明了一種「一窩蜂」火箭,一次能發射32支火箭,殺傷力較大,曾在戰爭中使用。另一種用於水戰的武器「火龍出水」火箭,達到了更高的技術水平。火龍有龍頭、龍身和龍尾,龍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龍體外周裝有4個火葯筒。發射時,先點燃龍體外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飛行,繼而點燃龍體內的數枚火箭,再度加速。通過多枚火箭聯用和兩級火箭接力,火箭可以在水面上飛行數里之遙。我國古代這種多級火箭設計思想是極有創見的。

中華民族雖然有著高度的古代文明,但在尖端技術方面,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卻是一片空白。我國是古代火箭的發源地,我們應該研究現代火箭技術。1956年10月1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剛從美國回來不久的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任院長,把研製導彈和火箭技術作為我國高科技的一個主攻方向。1958年,在前蘇聯專家幫助下,我國一方面開始進行導彈研製基地和發射場的建設;一方面開始仿製前蘇聯P-2近程地地導彈。仿製工作的開展,加速了我國掌握導彈、火箭技術的步伐。

1960年前後,我國又從全國各學校挑選了幾千名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他們滿懷獻身祖國尖端事業的豪情,投身到火箭技術隊伍的行列中,技術隊伍得到迅速擴大。但是,當我國仿製P-2導彈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前蘇聯撤走全部專家。由於這一突然行動,給我國導彈仿製工作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但也從反面激發了我國導彈研製人員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精神。他們刻苦學習,邊學邊干,克服工藝技術、器材設備以及火箭燃料等方面的困難,把仿製工作繼續推向前進。1960年11月5日,用國產燃料成功發射了第一枚仿製的導彈,於是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導彈。1964年6月29日,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發射獲得成功,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發展歷史上新的一頁。通過中近程火箭的研製,我國年青的火箭隊伍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表達了我國人民發展航天技術、向宇宙空間進軍的強烈願望和決心。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負責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1964年11月,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的基礎上組建運載火箭研究院。這時,我國研製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條件已經成熟。

1965年1月,錢學森上書中央提出,自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五院對這些新技術都有過研究,現在看來,研製彈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礎,進一步發展中遠程火箭,即能發射一定重量的衛星。計劃中的遠程火箭無疑也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1965年4月,國防科委提出了1970至1971年期間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想。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研製,運載火箭由當時國防部五院轉成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研製。地面觀測、跟蹤、遙控系統以科學院為主,第四機械工業部配合研製。搞人造衛星採取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方針。

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人造衛星設計院,正式實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研製計劃。確定衛星起點要高,在技術上要做到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衛星入軌後要抓得住、測得准、預報及時。為保證第一顆衛星發射需要,在全國疆域內建立相應的觀測網、信息傳遞系統和計算機控制中心。

1966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被命名為「東方紅1」號;運載火箭命名為「長征1」號,採用兩級液體燃料火箭加第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組成,計劃在1970年發射。

「東方紅」1號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成功,我國的多級火箭技術取得突破,為發射「長征1」號火箭奠定了基礎。另外,早在1967年第一個衛星發射工程已經完工。1970年4月2日,周恩來召集會議聽取「東方紅1」號衛星和「長征1」號火箭情況匯報。4月23日,毛澤東親自批准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宣告我國也進入了航天時代,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1」號衛星為多面球體,重173千克,用20.009兆赫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地面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一個大突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雖然比前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晚13年,但畢竟是在我國當時經濟技術比較落後的時候,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的,顯示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㈨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又是誰發明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

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9)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擴展閱讀

人造地球衛星可分為觀測站、中繼站、基準站和軌道武器四類。

1、觀測站

衛星處在軌道上,對地球來說,它站得高,看得遠(視場大),用它來觀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於衛星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不受大氣的各種干擾和影響,所以用它來進行天文觀測也比地面天文觀測站更加有利。屬於這種功能的衛星有下列幾種典型的用途。

2、中繼站

在軌道上對信息進行放大和轉發。具體分為兩類:一類用於傳輸地面上相隔很遠的地點之間的電話、電報、電視和數據;另一類用於傳輸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電視和數據。

3、基準站

這種衛星是軌道上的測量基準點,所以要求對它測軌非常准確。

4、軌道武器

這是一種積極進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間防禦和空間攻擊的職能。

㈩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發射成功的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由於電池壽命有限,衛星運行28天後(設計壽命為20天),電池耗盡。

在此期間,衛星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1970年5月1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停止發射信號,《東方紅》樂曲停止播放,衛星結束了其工作壽命。

(10)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背景:

1958年,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