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哈洛的介紹
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辨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它動物的智力水平。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❷ 有人聽說過哈洛美嗎怎麼樣啊
這個真沒聽說過,是什麼東西,動漫嗎?還是一個品牌,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你覺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全頻你自己。別人給你的建議都只是參考,最好親自體驗一下這樣比較好,你說是吧。
❸ 哈洛的概況
在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們喜歡使用「順從、一致、認知、次要刺激」這樣的詞彙,但哈利·哈洛(HarryHarlow)卻更喜歡談論「愛」。一天,在一次研討會上,當他每次使用「愛」這個詞的時候,另外一位心理學家總是打斷他,說「你的意思是『親近』嗎?」 最後,哈洛忍無可忍了,他回擊道:「可能你所理解的『愛』就是『親近』,感謝上帝,我還不至於這么弱智。」這就是典型的哈利·哈洛風格——說話刻薄,完全不給其他人面子,所以討厭他的人和喜歡他的人一樣多。
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年出生在愛荷華州,父親是一名不太成功的發明家,而他的母親,根據哈洛在一本沒有完成的自傳中回憶,也不是那麼和藹可親。在學校,他不合群,所以在10歲之前,他把他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畫畫。在他的圖畫世界裡,哈洛創造了一個叫做Yazoo的地方,在那裡,有許多會飛行的動物和長著角的怪獸。當他每畫完一幅畫,他就用粗黑線條把怪獸切開。
哈洛在斯坦福大學跟隨著名的智商研究專家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在特曼的建議下,他把自己帶有濃厚猶太色彩的名字改為了哈利·哈洛。後來,他和特曼的女兒——智商高達155的克拉拉 ·米爾斯(ClaraMears)結婚。特曼為此特地寫了一封賀信,他在信中寫道:「我很高興看見克拉拉卓越的遺傳物質和哈利作為一個心理學家的生產率的結合。」這聽起來不像是恭賀一段婚事,倒像是在描述兩個良種動物的成功交配。
1930年,哈洛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找到一份工作。他本來計劃研究老鼠,但隨後轉而研究恆河猴。一開始的時候,他設計了一個研究猴子智商的實驗,但他很快又開始對其他的東西產生了興趣。
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及同類隔離開,結果他發現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小猴子為什麼喜歡這些毛巾呢?依戀一直被認為是對於獲得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我們愛我們的母親是因為我們愛她們的奶水。研究員克拉克·赫爾(Clark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Spence)也曾經說過,人類的依戀是基於需求減降論(driverection):飢餓是我們首先需要減降的需求,其次是飢渴和性。從20世紀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減降論及其與愛的關系從來沒有受到質疑。
但哈洛開始對此提出了質疑。當他把奶瓶從小猴子的嘴邊拿走的時候,猴寶寶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們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當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時候,猴寶寶就開始尖叫,在籠子里滾來滾去。哈洛對此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興趣。正如他的傳記作者DeborahBlum寫道的,了解內心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打碎。哈洛備受贊譽但充滿殘忍的職業生涯就此開始了,他因此還獲得了一個「猴子先生(MonkeyMan)」的外號。
恆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但對於這些與人類從某種程度上有著親戚關系的實驗對象,哈洛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憐憫。「我只關心這些猴子是否能幫助我完成可以發表的論文,」他說,「我對它們毫無感情,從來就沒有過。我壓根就不喜歡動物,我討厭貓,討厭狗,我怎麼會去喜歡猴子呢?」
哈洛用鐵絲做了一個代母,它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然後,哈洛又用絨布做了一個代母。他寫道:「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一開始,哈洛把一群恆河猴寶寶和兩個代母關在籠子里,很快,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在幾天之內,猴寶寶把對猴媽媽的依戀轉向了用絨布做成的那個代母。由於絨布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寶寶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代母那裡喝幾口奶水,然後又跑回來緊緊抱住絨布代母。
這是一個意義極其重大的發現。從20世紀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兒科專家,比如本傑明·斯帕克(BenjaminSpock),都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另一個知名哺育專家約翰·沃森(JohnWatson)寫道:「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但哈洛認為,千萬不要跟寶寶握手,而應該毫不猶豫地擁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證明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猜測,臉是愛的另外一個變數。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個逼真的猴面具,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寶寶就已經誕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寶寶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徵的絨布代母關在一起。猴寶寶愛上了無臉代母,吻它,輕輕地咬它。但當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後,小猴子一看見這張臉就嚇得連聲驚叫,並躲到籠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許多人都認為哈洛的實驗對於那些實驗對象來說太過殘忍,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他的實驗提供了一些對於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我們不惜任何代價與他人建立連接關系,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張臉在我們心中是最可愛的臉。
盡管哈洛研究愛,但他的愛情生活卻並不如意。他的老婆克拉拉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離開了他,而他也有了另外一個「女人」——鐵娘子(IronMaiden)。鐵女人是哈洛設計的一種特殊的代母,她會向小猴子發射鋒利的鐵釘,並且向它們吹出強力冷氣,把猴寶寶吹得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桿,並且不停尖叫。哈洛聲稱,這是一個邪惡的母親,他想看看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正是因為這個實驗,使得哈洛的名聲更糟了。他製作了各種邪惡的鐵娘子,它們有的會對著小猴子發出怪聲,有的會刺傷小猴子。無論是什麼樣的邪惡母親,哈洛發現猴寶寶都不會離它們而去,反而更加緊緊地抱住它們。
在1958年,作為新當選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主席,哈洛在華盛頓該學會的年會上發表了一場叫做「愛的本性」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後,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備的實踐價值。他說,美國女性正在職場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帶來了一些好消息:美國的男性在一些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撫育後代方面競爭。
在演講後不久,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發表了一份新聞稿,宣稱「為母之道已經倒掉」。哈洛立即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以證明用布料做的代母比保姆更重要,甚至和真實的母親同樣重要。一時間,哈洛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專門為他拍攝了紀錄片。
但哈洛的實驗結果出現了一些問題。他發現那些由用布料做的代母撫育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們的性格極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現了孤獨症的症狀。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代母。
根據哈洛的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猴類研究專家的倫納德·羅辛布林(LeonardRosenblum)的話說,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羅辛布林說:「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數: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羅辛布林繼續強調說:「真是令人驚訝,我們的神經系統僅僅需要這三樣就能保持正常。」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的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部分是因為哈洛的緣故,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當然,更要感謝哈洛,正是他的實驗使我們開始重視動物權益的保護。幾年前,動物解放前線組織(AnimalLiberationFront)在威斯康辛大學的猿類研究中心舉行了一場示威遊行,以悼念數千隻在實驗中死亡的猴子。
有人說,哈洛之所以名聲不好,就是因為他言語不慎。羅辛布林說:「哈洛的問題出在他描述事物的方式上。比如他不會說猴子的生命『終結』了,而是說『被殺死了』。他為什麼一定要把強迫不能性交的母猴子與公猴子交配的裝置叫做『強暴架』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對他的這種毀譽參半的評價了。」
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離世後,他也到明尼蘇達州的梅約醫學中心(MayoClinic)接受治療。在那裡,他接受了一系列電擊治療,就像一隻動物一樣被皮帶綁在桌子上。回到麥迪遜之後,人們說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停止了對剝奪母愛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生物精神醫學興起,出現了通過葯物減輕精神狀況的可能,而這引起了哈洛的極大興趣,他再次開始在恆河猴身上進行實驗。
他建造了一個黑屋子,把一隻猴子頭朝下在裡面吊了2年。哈洛把這叫做「絕望之井」。那隻猴子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鬱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即使在放出之後9個月,那隻小猴子還是抱著胳臂獃獃坐著,而不像一般的猴子東張西望探索周遭。
最後,哈洛死於帕金森綜合症,死前他抖動個不停。
❹ 哈利·哈洛的生平
在1958年,作為新當選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哈洛在華盛頓該學會的年會上發表了一場叫做「愛的本性」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後,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備的實踐價值。他說,美國女性正在職場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帶來了一些好消息:美國的男性在一些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撫育後代方面競爭。
在演講後不久,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發表了一份新聞稿,宣稱「為母之道已經倒掉」。哈洛立即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以證明用布料做的代母比保姆更重要,甚至和真實的母親同樣重要。一時間,哈洛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專門為他拍攝了紀錄片。 但哈洛的實驗結果出現了一些問題。他發現那些由用布料做的代母撫育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們的性格極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現了孤獨症的症狀。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代母。
根據哈洛的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猴類研究專家的倫納德·羅辛布林(Leonard Rosenblum)的話說,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羅辛布林說:「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數: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羅辛布林繼續強調說:「真是令人驚訝,我們的神經系統僅僅需要這三樣就能保持正常。」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的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部分是因為哈洛的緣故,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當然,更要感謝哈洛,正是他的實驗使我們開始重視動物權益的保護。幾年前,動物解放前線組織(AnimalLiberationFront)在威斯康辛大學的猿類研究中心舉行了一場示威遊行,以悼念數千隻在實驗中死亡的猴子。
有人說,哈洛之所以名聲不好,就是因為他言語不慎。羅辛布林說:「哈洛的問題出在他描述事物的方式上。比如他不會說猴子的生命『終結』了,而是說『被殺死了』。他為什麼一定要把強迫不能性交的母猴子與公猴子交配的裝置叫做『強暴架』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對他的這種毀譽參半的評價了。」 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離世後,他也到明尼蘇達州的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療。在那裡,他接受了一系列電擊治療,就像一隻動物一樣被皮帶綁在桌子上。回到麥迪遜之後,人們說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停止了對剝奪母愛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生物精神醫學興起,出現了通過葯物減輕精神狀況的可能,而這引起了哈洛的極大興趣,他再次開始在恆河猴身上進行實驗。
他建造了一個黑屋子,把一隻猴子頭朝下在裡面吊了2年。哈洛把這叫做「絕望之井」。那隻猴子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鬱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即使在放出之後9個月,那隻小猴子還是抱著胳臂獃獃坐著,而不像一般的猴子東張西望探索周遭。
最後,哈洛死於帕金森綜合症,死前他抖動個不停。
❺ 復印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切斯特·卡爾森發明第一台復印機。這一設計最終被哈洛伊德公司全部買下。公司回把它的名稱答改為「施樂靜電復印機」。第一台復印機於1950年投放市場。
發展進程:
20世紀初,文件圖紙的復印主要用藍圖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較藍圖法方便、迅速,得到廣泛的應用。後來又出現了染料轉印、銀鹽擴散轉印和熱敏復印等多種復印方式。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將一塊塗有硫磺的鋅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帶電,然後在上面覆蓋以帶有圖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後撒上石松粉末即顯示出原稿圖像。這是靜電復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復印機問世;1959年又出現了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復印機。自此以後,復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復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復印方法。
60年代開始了彩色復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後成為四色復印。70年代後期,在第三次國際靜電攝影會議上發表了用光電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報告,這比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又前進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激光彩色復印機。
❻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誰他們在經濟學方面有何貢獻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羅伯特·威爾遜以及保羅·米格爾羅姆。羅伯特·威爾遜是斯坦福教授,他對於經濟方面的貢獻有非線性定價理論,對博弈論和拍賣理論等方面都有貢獻。而保羅·米格爾羅姆他在經濟方面的貢獻在拍賣理論,市場設計和產業組織等方面都有貢獻。而此次授予他們倆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以表彰他們在改進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其實,沒有得到這個獎項的人,也不是說他不優秀,只不過是得獎者更優秀。當然我們看到不僅僅應該是一個獎項,更應該是一種對世界貢獻的精神。
❼ 簡述哈洛的實驗與環境倫理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哈洛。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華生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他對母愛的定義是:
1、太多的母愛是危險的,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你的孩子,比如,和他握手,但別擁抱和親吻他們;
2、孩子對愛的需求來源於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們對愛的需求。
哈洛英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辯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它動物的智力水平。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哈洛被稱為猴子先生,他用猴子做的「母愛剝奪實驗」,被稱為改變了全人類。
哈洛認為母愛源自「舒適性觸摸」,他用一群猴子作了大量的實驗,基本的觀點是反對華生的「食物媽媽」理論。基本內容是:給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媽媽,一部分猴子的媽媽是鐵絲做得,稱為鐵絲媽媽,一部分是絨布做得,稱為絨布媽媽,喂養方式完全一樣。
以下是他實驗的一組驚人數據:
1、給猴子們相同的食物,猴子們吃的差不多,但是鐵絲媽媽養的猴子,消化不好;
2、如果受到驚嚇,小猴子跑向絨布媽媽,不管誰喂的他們;
3、小猴子會擁抱、親密絨布媽媽,如果沒有絨布媽媽,小猴子就嚇得蹲在地上,團成一團,戰栗、吃手指、搖擺……
4、如果小猴子和代理媽媽分別三十天,當被送回到代理媽媽身邊時,絨布媽媽養育的孩子會飛快地撲向絨布媽媽,擁抱、親熱、高興……,鐵絲媽媽代理的孩子,只會找個角落蹲下來,冷漠。
5、猴子孤兒一般都會出現吃手指、搖動的現象。
當代理媽媽們養的小猴子長大後:
鐵絲媽媽養育的小猴子:
1、冷漠、呆滯,類似於自閉兒童行為。
2、所有的公猴子都失去了尋偶和交配能力,未能有下一代。
3、有18個母猴子自願「結婚」了,有18個母猴子「強迫結婚了」。
4、這36個猴子「結婚」的猴子,僅有20隻生了小猴子。
5、這20隻生了小孩子的、鐵絲媽媽養大的母猴子,有個極其笨拙地喂自己的孩子,有7個對自己的孩子視而不見,毫不理睬,有8個毆打、虐待自己的孩子,還有4個竟然殺死了自己的孩子!
絨布媽媽養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正常地生活了……
這個實驗很殘酷,歷時三年,後來實驗室被關閉了,哈洛因他的實驗結果被授予美國總統科學獎。
哈洛本人是個冷酷、殘暴的人,他結合自己在的成長經歷認為華生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他的母親在食物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對他和冷漠,如有身體上的接觸也是挨打,so,他萌生了做實驗來推翻華生的觀點想法……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母愛,緣於舒適性接觸、搖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❽ 哈洛的實驗
概況
2歲的安一點都不能離開媽媽。從出生至今每當媽媽不在家托別人幫帶安時,不管給她多好的玩具,多香的食物,多動聽的故事她都以大哭大鬧置之。只有媽媽回來把她摟在懷里她才破涕為笑。
8歲的安因為扁桃腺腫大要做一個割離手術,她驚恐萬分,雖然醫生給她打了麻醉劑,但是使她安靜下來的卻是媽媽塞進她懷里的那件絨球毛衣,因為安總是摟著媽媽這件毛衣親小絨毛,那樣她就會感到滿足和安全。
18歲的安已經成人了,是個很優秀的女孩,即將離開父母去上大學。而她依然沒有改掉摸到毛衣就想親親的毛病。
讓孩子吃飽喝足,只滿足他的生理需要,就能夠讓他與父母建立起至真的親情,就能健康成長了嗎?對孩子來說,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及與媽媽身體的接觸。隨著孩子的長大,母子雙方都會對親密的身體接觸感到不好意思了,他們也許會有意無意的再找一個類似這種感覺的「替代母親」來繼續滿足孩子對媽媽身上那種特殊溫暖的需要。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發現,一些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喂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可行為上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現象。同時,那些被隔離的猴子對放在籠子里的粗布衣十分依戀。哈洛的研究給了我們有意義的啟示。
基本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後續實驗
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實驗結論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用他的話說就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數: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育兒啟示
1、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
2、不做「布料」媽媽,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做親子游戲時,父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哈洛等人的研究發現給了我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示,它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喂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
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系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肌膚接觸,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胸、背等讓孩子體味著「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對大一些的孩子也應如此。
◆盡量避免父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造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親自擔當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必須分離,應與孩子做好溝通並堅決離開。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做親子游戲時,父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堅強、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樂意探索、具有處事能力的人。 哈洛進一步讓他的助手做了一個逼真的猴面具,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嬰猴就已經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嬰猴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徵的絨線代母關在了一起。嬰猴愛上了無臉代母,吻它,輕輕的咬它。而當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後,小猴一看見這張臉就嚇地連聲驚叫,並躲到籠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啟示:
1、臉是愛的變數。愛孩子,先得愛自己做父母的那張「臉」——情緒管理很有必要。
2、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我們努力與他人建立連接關系,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張臉在我們心中是最可愛的臉,(刻板現象),而且很難被修改。 聲名狼藉的實驗,但卻是關於愛的。
「鐵娘子」實驗 是哈洛設計的一種特殊的代母,它會向小猴發射鋒利的鐵釘,並且向它們吹出強力冷氣,把小猴吹的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桿,並且不停尖叫。哈洛聲稱,這是一個邪惡的母親,他想看看這會導致什麼結果。他製作了各種邪惡的鐵娘子,它們有的會對著小猴發出怪聲,有的會刺傷小猴。令人吃驚的是,無論什麼樣的邪惡母親,哈洛發現小猴都不會離去,反而更加緊緊的抱住它們。
啟示:
受傷的小孩唯一傾向就是去找媽媽。受到驚嚇的的幼兒是不計一切代價要緊貼母親的。 聲名狼藉的實驗,但卻是關於愛的。1960年代,生物精神醫學興起,出現了通過葯物減輕精神症狀的可能,而這引起了哈洛的極大興趣,他再次在恆河猴身上進行實驗。他建造了一個黑屋子,把一隻猴子頭朝下在裡面吊了兩年。哈洛把這叫做絕望之井。那隻猴子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鬱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即使在放出來9個月之後,還是抱著胳膊獃獃坐著,而不像一般的猴子東張西望探索周遭。
啟示:
1、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使孩子的主要社會反應淪為恐懼。
2、長期剝奪幼童的母愛,會導致其沮喪、絕望、焦慮、心理殘傷和死亡,會在其身心方面上發生嚴重而久遠的影響,直至終生。
3、父母盡量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造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親自擔當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必須分離,應與孩子做好溝通並堅決離開。
❾ 得了白癜風的溫妮·哈洛為什麼成為了維密舞台上最亮眼的存在
建議到正規地方檢查下,別錯過了好時期。
❿ 哈洛美李飛揚為什麼要創建哈洛美
因為他想做一款真正有品質的洗發水讓大家都用上,並且是對頭皮眼睛面部沒有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