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有機化學合成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1.現代有機合成之父,Robert B. Woodward,美國人, 1965年獲諾貝爾獎,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art of organic synthesis。16歲上MIT, 3年讀完本科,1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要不是只活62歲,肯定可以拿2次諾貝爾獎。他手下獲諾貝爾獎的就有4人。超級大牛啊!他的名言,"There is excitement, adventure, and challenge, and there can be great art in organic synthesis" 影響了很多的有機合成化學家。
2. E.J.Corey,美國人,曾和Woodward共事,發明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使有機合成方案系統化並符合邏輯。他根據這一理論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程序,於1990年獲獎。 完成無數精彩的全合成,現在還在harvard。
3. 因發名新反應新試劑而獲諾貝爾獎的人,如Geoge Witting, HC Brown, Sharpless 。
如果要詳細了解,樓主可以在google里搜索他們的名字。
2. 被譽為"有機化學之父"是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
1803年5月12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是一位德國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因此被稱為「有機化學之父」。作為大學教授他發明了現代面向實驗室的教學方法,因為這一創新,他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
中文名: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達姆施塔特
出生日期: 1803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873年4月18日
職業: 德國化學家
主要成就: 創立了有機化學,現代面向實驗室的教學方法
3. 諾貝爾有機化學家
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利雅因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獎。他因發明了格氏試劑與他的同事保羅·薩巴捷一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於1871年5月6日出生於法國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於法國里昂,一生之中著有科學論文6000多篇,對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有機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製得。又稱格利雅試劑。格氏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製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
4. 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機合成反應有哪些,誰發現的,哪一年的獎,反應式是什麼需要5個,跪求啊
Brown 硼氫化反應
Wittig反應
Suzuki反應
Heck反應
Negishi反應
5. 因研究有機化學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生平及貢獻
1.現代有機合成之父,Robert B. Woodward,美國人, 1965年獲諾貝爾獎,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art of organic synthesis。16歲上MIT, 3年讀完本科,1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要不是只活62歲,肯定可以拿2次諾貝爾獎。他手下獲諾貝爾獎的就有4人。超級大牛啊!他的名言,"There is excitement, adventure, and challenge, and there can be great art in organic synthesis" 影響了很多的有機合成化學家。
2. E.J.Corey,美國人,曾和Woodward共事,發明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使有機合成方案系統化並符合邏輯。他根據這一理論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程序,於1990年獲獎。 完成無數精彩的全合成,現在還在harvard。
3. 因發名新反應新試劑而獲諾貝爾獎的人,如Geoge Witting, HC Brown, Sharpless 。
如果要詳細了解,樓主可以在google里搜索他們的名字。
6. 當今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有哪些
給你查了一下諾貝爾化學獎從1990年算起的,這個算是世界范圍內都出名的化學家,國內的各個大學的化學專業老師的側重方向不同,所以不好判斷。
1990-美國科學家科里因創立關於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1-瑞士科學家恩斯特因對核磁共振光譜高分辯方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2-美國科學家馬庫斯因對化學系統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3-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在遺傳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學家史密斯因開創「寡聚核甙酸基定點誘變」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美國科學家歐拉因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5-德國科學家克魯岑、莫利納和美國科學家羅蘭因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6-美國科學家柯爾,英國科學家克羅托因,美國科學家斯莫利因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美國科學家博耶,英國科學家沃克爾,丹麥科學家斯科因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奧地利科學家科恩,英國科學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9-美籍埃及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因將毫微微秒光譜學應用於化學反應的轉變狀態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0-美國科學家黑格、麥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秀樹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1-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2-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恩和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規模光譜測定分析中發展了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方法;瑞士科學家庫特-烏特里希因核電磁共振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高分子三維結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3年 彼得·阿格雷、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因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4年 阿龍-西查諾瓦、阿弗拉姆-赫爾什科【以色列】、伊爾溫-羅斯【美國】三人因在蛋白質控制系統方面的重大發現而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突破性地發現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
2005年 伊夫·肖萬【法國】、羅伯特·格拉布【美國】、理查德·施羅克【美國】,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他們三人因為在綠色熒光蛋白(GFP)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將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2009年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0年美國化學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7. 大家說說有哪些有名的有機化學家,(有機化學
1990-美國科學家科里因創立關於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1991-瑞士科學家恩斯特因對核磁共振光譜高分辯方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1992-美國科學家馬庫斯因對化學系統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1993-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在遺傳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學家史密斯因開創「寡聚核甙酸基定點誘變」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4-美國科學家歐拉因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5-德國科學家克魯岑、莫利納和美國科學家羅蘭因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6-美國科學家柯爾,英國科學家克羅托因,美國科學家斯莫利因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7-美國科學家博耶,英國科學家沃克爾,丹麥科學家斯科因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8-奧地利科...
2010年美國化學家理查德·赫克,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3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1999-美籍埃及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因將毫微微秒光譜學應用於化學反應的轉變狀態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遺傳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英國科學家克羅托因。
2003年 彼得·阿格雷,英國科學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1-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國內的各個大學的化學專業老師的側重方向不同。
2005年 伊夫·肖萬【法國】、麥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秀樹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2-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恩和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規模光譜測定分析中發展了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方法。
2008年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所以不好判斷。
2009年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因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0-美國科學家科里因創立關於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6年、莫利納和美國科學家羅蘭因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
1996-美國科學家柯爾,英國科學家沃克爾、理查德·施羅克【美國】。
1991-瑞士科學家恩斯特因對核磁共振光譜高分辯方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
1995-德國科學家克魯岑、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他們三人因為在綠色熒光蛋白(GFP)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將各分得2008年度1/,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2-美國科學家馬庫斯因對化學系統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奧地利科學家科恩,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3-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這個算是世界范圍內都出名的化學家。
1994-美國科學家歐拉因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阿弗拉姆-赫爾什科【以色列】,具體地說,美國科學家斯莫利因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4年 阿龍-西查諾瓦,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7-美國科學家博耶。他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丹麥科學家斯科因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0-美國科學家黑格;瑞士科學家庫特-烏特里希因核電磁共振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高分子三維結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伊爾溫-羅斯【美國】三人因在蛋白質控制系統方面的重大發現而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突破性地發現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的過程、羅伯特·格拉布【美國】。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給你查了一下諾貝爾化學獎從1990年算起的、加拿大籍英裔科學家史密斯因開創「寡聚核甙酸基定點誘變」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8. 黃鳴龍是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他發明了
烏爾夫(Wolff)-凱惜納(Kishner)-黃鳴龍反應,該反應是一種將醛類或酮類在鹼性條件下與肼作用,羰基被還原為亞甲基的反應。
該反應經黃鳴龍改進在常壓下即可完成,反應時先將反應物與氫氧化鈉、肼和高沸點醇類的水溶液混合加熱,生成腙後,將水和過量肼蒸出,待溫度達到195~200℃時迴流3~4小時後完成
9. 20世紀因為有機化學反應領域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有哪些
1.現代有機合成之父,Robert B. Woodward,美國人, 1965年獲諾貝爾獎,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art of organic synthesis.16歲上MIT, 3年讀完本科,1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要不是只活62歲,肯定可以拿2次諾貝爾獎.他手下獲諾貝爾獎的就有4人.超級大牛啊!他的名言,"There is excitement, adventure, and challenge, and there can be great art in organic synthesis" 影響了很多的有機合成化學家.
2. E.J.Corey,美國人,曾和Woodward共事,發明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使有機合成方案系統化並符合邏輯.他根據這一理論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程序,於1990年獲獎. 完成無數精彩的全合成,現在還在harvard.
3. 因發名新反應新試劑而獲諾貝爾獎的人,如Geoge Witting, HC Brown, Sharpless .
10. 誰發明了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製造;然而在182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在實驗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種生物分子),自此以後有機化學便脫離傳統所定義的范圍,擴大為含碳物質的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