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社會網路創造力

社會網路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8-16 20:02:05

❶ 粉絲文化、社交網路市場,對於重新想像創意產業有何啟發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粉絲文化和社會網路都十分得流行,但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呢?難道就任由他們發展么?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去擊敗他們。但在這個網路信息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比如說現在的快手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粉絲,他們也是靠粉絲才能生活下去。

❷ 社會網路的特徵有哪些

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
1960
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
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特徵:
(1)開放式的網路體系結構,使不同軟硬體環境、不同網路協議的網可以互連,真正達到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和分布處理的目標。
(2)向高性能發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採用多媒體技術,提供文本、聲音圖像等綜合性服務。
(3)計算機網路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網路的性能和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隨著社會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網的結合,可以使眾多的個人計算機不僅能夠同時處理文字、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

❸ 請問:社交網站有哪些最有創意

文化創意為主圖博社交網站,是現在最流行的模式,以文化、圖文故事為內容載體的門戶社交平台,是「慧生慧色「網站的主要特點,它是一個圖片門戶網站,感覺挺好的,看過後感覺內容豐富且很有創意,涵蓋了宗教、藝術、情感、兒童、漫畫、連環畫、科普、歷史、娛樂、獵奇、想像力、西方文藝、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胎教到臨終關懷,適合所有的地球人閱讀 。通過「慧生慧色」。能輕松有效的維護社會關系,通過它可以跟親朋好友、周圍的人保持更緊密的聯系;結識更多的新朋友。

❹ 社會網路的發展歷程

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社會網路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范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系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然而直到 1950 年代他們才開始系統化而自知地使用這一詞彙表示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邊界的社會群體(比如村莊和家庭)和將人看作分離的個體的社會類別(比如性別與種族)的聯系方式。自 1960 年代中期開始,一種詳盡的學說開始出現來幫助我們理解人們是如何以網路化方式相互連接的。
「社會網路」這一概念的興起,源於其對社會互動的恰當描述。如果將咖啡館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聯網上互動的人認為是一個有邊界社會群體,就會錯誤地認為他們是相互認識的,而對共同群體有歸屬感。然而事實上人們是在不斷地進入和退出一個社會網路,而這種社會網路中又具有復雜的結構,含有叢、裂痕和分離的聯結。而其中一些重要聯結往往是越過網路邊界的。

❺ 社會網路有哪些功能

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❻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法是一種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不是由個人而是由網路構成的,網路中包含結點及結點之間的關系,社會網路分析法通過對於網路中關系的分析探討網路的結構及屬性特徵,包括網路中的個體屬性及網路整體屬性,網路個體屬性分析包括:點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網路的整體屬性分析包括小世界效應,小團體研究,凝聚子群等。該方法目前在教育領域應用比較廣泛,主要探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者所構成網路的特點,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於該網路的改進策略。
從社會網路分析來看,傳播網路是一個包含了大量個體及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系統。近年來在對復雜網路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亦發現了眾多的冪律分布。例如:電子郵件網路、電影演員合作網路、引文關系網路,特別是互聯網這樣的社會性網路,雖然網路在結構及功能上是如此的千變萬化,相差迥異,但復雜網路中節點的度值k,相對於它的概率P(k)滿足冪律關系,且冪指數多在2和3之間,這一現象是如此的普遍,令人驚嘆不已,以至於人們給具有這種性質的網路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無標度網路Sacle-free。無標度是指網路缺乏一個特徵度值(或平均度值),即節點度值的波動范圍相當大,所以正態分布統計思想下無法洞察冪律分布下的網路動力學行為和結構,甚至我們可以把社會網路,傳播網路稱為冪網。
現在,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也正在對這方面的應用進行探索,進行了社會網路角度的引文分析,輿情與傳播擴散的研究,人際和群體傳播關系對微觀信息傳播行為和態度的影響等研究。
與此同時基於海量數據的關系數據獲取,將帶來數據挖掘技術與社會網路分析技術的融合,形成數據挖掘在社會網路分析中的社會和商業應用價值。
現在來看,社會網路分析可以解決或可以嘗試解決下列問題:
1、人際傳播問題,發現輿論領袖,創新擴散過程;
2、小世界理論,六度空間分割理論;
3、Web分析,數據挖掘中的關聯分析,形成交叉銷售,增量銷售,也就是啤酒和尿布的故事;
4、社會資本,產業鏈與價值鏈;
5、文本的意義輸出,通過追問調查研究文本的關聯和意義;
6、競爭情報分析;
7、語言的關聯,符號意義;
8、相關矩陣或差異矩陣的統計分析,類似得到因子分析和MDS分析;
9、恐怖分子網路;
10、知識管理與知識的傳遞,弱關系的力量;
11、引文和共引分析。

❼ 社會網路的群體性社會和網路化社會的區別

社會「網路化」的趨勢取代的是有嚴格邊界和明確秩序與認同感的「群體」組織形式。在這一轉換中人們常常忽視網路化趨勢中的個人主義成分,因為人們傾向於表現出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人們要麼以群體形式存在,要麼以個體形式存在,似乎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網路化社會既不是群體性社會,也不是個體社會。在網路化社會中個體並不是相互孤立的,但個體之間的聯系也不像群體社會中那樣有明確界限和秩序。 群體的外在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可以是家庭、社區、工作單位,甚至是志願服務組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與群體有所關系。群體由個人組成,群體以組織的形式出現時,具有嚴格的上下級關系和秩序性,比如軍隊中的首長和士兵,公司里的老闆和員工,家庭中的父母與孩子。每一個群體可以看做一個縮小化的社會,在群體中人們沒有充分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群體間的交流也是有限的,並且常常是點對面、上對下的淺層信息傳達。
但是,人們卻更願意呈現自己的群體身份。當考慮自己的社會關系時,人們總是刻板印象地把自己放到群體中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第一,在群體中可以進行廣泛的利益交換,因為人與人之間關系親密,互相幫助變成了一種義務,群體中每個人都兼有助人者和受益者的雙重身份;第二,群體使很多人獲得認同的來源,在群體中,每個人都被其他成員所接納,能力較強者通過群體樹立威信,獲得更高的地位,但是在給予成員社會支持的同時,群體也會限制他們獲得更多機會;第三,群體關系由於緊密更趨於固定性,相比之下,其他鬆散關系則會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具有不確定性。 人們對群體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漸減弱。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們不再將自己框定於有嚴格邊界、以群體為中心的世界裡;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社會關系也開始向網路化發展。人們不再僅局限於Facebook的小圈子中,而是通過更為廣泛的社交網路平台如Twitter、微博,在天南海北建立並不穩定的社會關系,以自己為節點向外發散。人們的工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項目的達成越來越需要創造力,因而團隊協作的重要凸顯。通過遠程技術,一個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團隊中工作,「互聯網辦公」成為新興的潮流。信息傳播更加自主化、個人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創造者。總之,一個靈活的、不斷變化的社會網路正在逐步代替現實中的組織和Facebook等基於線下關系的社交網站所建立的網路小圈子。
網路化社會並不是完全個人化的,互動性仍然是重要的社會特徵。人們的選擇會受到自己所在社會關系網中的其他個體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個人仍然無法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網路盡管是不可見的,卻是人們信息和社會資本的重要來源。
以美國的醫療保健為例,具有專業醫療水平的家庭醫生固然重要,但是網路化的個人還會去尋找一些個性化的醫療方式作為補充。人們的社會關系網越發達、越多樣化,就會獲得來自各個關系網的醫療信息和有價值的建議,比如在社交網站上發言詢問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回復,選擇也就越多,盡管人們通常只會採納自己信任的朋友和親戚的成功經驗。
社會是相互聯系的,處在網路中的人們既不是毫無關聯的一盤散沙,也不是休戚相關的小圈子,而是在開放和互動中保持一種若有若無的瑣碎聯系。 群體性社會與網路化社會特徵對比如下 : 群體性社會
(Group-Centered Society) 網路化個人主義
(Networked Indivialism) 群內或群間傳播
Contact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人際傳播
Contact between indivials 多對多交流
Group contact 一對一交流
One-to-one contact 基於社區的群體
Neighborhood community 多樣化群體
Multiple communities 單一聯系
Homogeneous ties 多元聯系
Diversified ties 以親戚和鄰居為基礎建立關系
Somewhat involuntary kin and neighbor ties 以朋友為基礎建立關系
Voluntary friendship ties 較強的社會控制
Strong social control 較弱的社會控制/轉向其他網路
Weak social control/shift to another network 與其他群體有嚴格界限
Tight boundaries with other groups 與其他網路界限模糊
Permeable boundaries with other networks 高度組織化
Organized recreational groups 多變性、不確定性
Shifting networks of recreational friends 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s 私人空間和線上活動
Private spaces and online 布告牌
Bulletin boards 社交網站平台
Facebook, Twitter 高度集中的工作集團
Focused work unit 網路化的組織
Networked organization 封閉自守
Autarky 全球化、對外聯系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❽ 社會網路 如何影響生活

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互聯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主題。當前,網路不僅是一種時尚和潮流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甚至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我國的計算機互聯網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也極其迅猛。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國內上網用戶人數已經超過2000萬,其中,85%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是高學歷未婚男性青少年。如此眾多的青少年上網都看些什麼呢?互聯網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青少年上網,是有益還是無益呢?就此,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的有關負責人為記者進行了分析。

記者:國內目前青少年上網是一種什麼狀況?

負責人:今年4月,中國社科院的有關學者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城市青少年運用互聯網狀況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結果顯示:青少年上網的用戶中,男生略多(56.6%),年級越高,用戶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學生佔小學生的25.8%。在用戶總體中,初中生所佔比例最高,為42%,其次是小學生和高中生。調查還顯示,父母學歷越高,其子女用戶比例越高。

調查報告還顯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戶從1999年開始使用互聯網。上網比例最高的是家裡(58%),其次是在網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辦公室(15%)。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12分鍾。青少年經常使用的門戶網站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戶上網,60.3%的時間用於大陸中文網站,25.2%的時間用於海外中文網站,14.5%的時間用於外文網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網的父母佔8.4%,大多數父母控制子女上網時間。

從調查情況看,青少年用戶上網目的分為實用目的、娛樂目的、網路技術使用和信息尋求。超過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網路游戲(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電子郵件(48.6%)。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青少年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得新聞」、「滿足個人愛好」、「提高學習效率」、「研究有興趣的問題」以及「結交新朋友」。

記者: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那麼,互聯網對青少年都有哪些影響呢?

負責人: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校園。在互聯網上的虛擬學校中上課,目前已成為國外大、中學校的一種新穎的教育模式。據統計,到2000年7月為止,我國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學校進行了域名注冊,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學校站點。青少年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學校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直接學習課程,和學校的老師進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難、獲取知識。諸多的網上學校的陸續建立,為青少年的求知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和廣闊的空間。

第二,互聯網為青少年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獲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網的第一目的。當前青少年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傳統媒體已無法及時滿足青少年這么多的興趣點,互聯網信息容量大的特點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為青少年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在成為青少年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

第三,互聯網有助於青少年不斷提高自身技能。美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將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青年所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在互聯網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類信息,對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青少年來說,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之不完的知識寶庫。

第四,互聯網有助於拓寬青少年的思路和視野,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開發青少年內在的潛能。由於互聯網的包容性,使上網的青少年處於和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在思考的過程中,青少年不僅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對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斷力;網路的互動性使青少年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廣交朋友,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發表觀點見解;而網路的無邊無際也會極大的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潛質和潛能能有效地開發出來。

記者:以上4點都是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那麼,互聯網對青少年有沒有負面影響呢?

負責人:互聯網也是雙刃劍,它對青少年的影響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逐漸接觸和深入網路空間,負面影響日趨凸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路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

記者:針對上述負面影響,我們有什麼好的對策呢?

負責人:與網路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相比較,其負面影響顯得更加突出而尖銳。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互聯網對青少年的積極作用,擯棄和遏制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盡快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機制,出台有關法規,採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或傳播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現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實現現有青少年組織和權益保護機構的網路化。

三、佔領網路陣地,建立一批有質量、有層次、有特色,能夠吸引青少年的網站和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加強互聯網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工作,正確制定應對措施。

五、大力培養適應網路時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六、加大宣傳力度,使青少年認識到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地減少和避免互聯網對青少年傷害,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作用。

七、在網上經常舉辦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材的活動,吸引青少年的積極參與,達到潛移默化的引導教育作用。

總體而言,互聯網對青少年影響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影響。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為它的積極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因素而因噎廢食。今年5月3日,胡錦濤同志在視察北京市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區時指出:「現在,互聯網迅速發展,逐步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聯網交上了朋友,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建設,努力使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個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積極防範互聯網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

❾ 簡述社會網路的功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它是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等。

社會網路理論有兩大分析要素為關系要素和結構要素。關系要素關注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性粘著關系,通過社會聯結的密度、強度、對稱性、規模等來說明特定的行為和過程。結構要素則關注網路參與者在網路中所處的位置,討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和第三方之間的關系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結構,以及這種結構的形成和演進模式。這兩類要素都對知識和信息的流動有著重要的影響。

網路信息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意識形態都是通過一定的信息表達出來,而特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又負載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因此,網路信息常常是信息發布者帶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傾向發布的,他想達到的就是意識形態效用和功能。

社會網路這一概念的興起,源於其對社會互動的恰當描述。如果將咖啡館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聯網上互動的人認為是一個有邊界社會群體,就會錯誤地認為他們是相互認識的,而對共同群體有歸屬感。

閱讀全文

與社會網路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