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榴槤的皮(殼)可以干什麼用
榴槤殼可以拿來煲湯、煮水洗澡、合成肥皂。
榴槤殼裡面的白色部分,可用來煲湯或水煮,具有極強的降火功效。
用榴槤殼煲湯,味道十分新鮮可口,而且很清熱,除了能降火之外,還能起到補血益氣、滋潤養陰的作用。
榴槤殼是治療皮膚病的良好葯材,用榴槤殼煮的水來洗澡,不僅可以美膚養顏,而且還能治療皮膚瘙癢。
榴槤殼和其他化學物一起,還能用來合成肥皂使用。
(1)榴槤皮發明擴展閱讀
吃榴槤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榴槤不可一次吃得過多,否則其豐富的營養元素會因腸胃無法完全吸收引起上火。
二、榴槤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食後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三、榴槤性熱而滯,熱性體質的人或患喉痛咳嗽、感冒、氣管敏感患者都不適合多吃榴槤,否則會使病情惡化。
四、榴槤與酒性質相剋,不宜同食,食後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貳』 榴槤是誰發現的
關於發行榴槤的起源,有以下兩種說法:一種是它原產在馬來西亞,大城王朝時代傳入泰國。馬來語稱榴槤為「徒良」,泰語一直保留這樣叫法,中文譯為「榴槤」。另一種說法是它從緬甸的他懷,瑪立和達瑙詩等地引進來的。
其一是公元一七八七年暹羅軍進攻緬甸時,意圖奪取他懷,但無法攻克。在圍城期間。
由於運輸困難,軍中糧草缺乏,將官只好命令士兵四處尋找野果充飢,士兵在林中找到一種碩大而有刺的果實榴槤。當他們設法剖開嘗試之後,出乎意料的香甜可口。
後來回師曼谷時,官兵中不少人把榴槤果核隨身帶回,在自己房屋周圍種植。據說,以前在曼谷地區,曾到過緬甸的官兵後代庭院中,多生長有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的榴槤樹,由於1871年和1942年先後發生兩次大水災,這些榴槤樹死亡殆盡。
其二是說由往返與泰緬之間的商船傳入泰國南部,後來從素叻他尼府傳到曼谷等地。
(2)榴槤皮發明擴展閱讀:
功能效果
1、榴槤果皮——滋潤養陰,用榴槤皮內肉煮雞湯喝,可作婦女滋補湯,能去胃寒。榴槤皮的食用是只食用裡面白色的部分,用榴槤的白色的皮肉加點瘦肉或者是雞一起來煲湯,味道十分的鮮甜,而且很清熱,在炎炎的夏天能起到降火的作用,具有補血益氣、滋潤養陰等的作用。
2、榴槤果核——溫和補腎
3、榴槤核也有一定的葯用價值,民間就有用榴槤核煲湯的做法。相對榴槤果肉,榴槤的核質較溫和,曬干煮湯有補腎、健脾的作用。可用於精血虧虛須發早白、衰老等症。可用於風熱等症。可用治黃疸。可用治疥癬、皮膚瘙癢等症。
『叄』 榴槤餃子包法
1、食材准備:榴槤餡料、生粉、白糖、盒裝牛奶等。
2、放入榴槤+白糖+生粉、倒入盒裝牛奶,攪拌均勻。
3、用大火蒸15分鍾,拿出來備用
4、現在開始加鹼面和面,加入泡打粉、加入白糖、加點豬油、加涼水把面和面。
5、和好的面要放置半小時左右。
6、面醒好後,就開始擀餃子皮。
7、把面團擀成一張薄厚均勻的1~2mm厚圓形面片。
8、在切成餃子皮!
9、包入榴槤餡即可。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