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普通話在中國是誰創造的啊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 朱文熊 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 瞿秋白 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 1 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准,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普通話的語法 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 ,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希望採納
㈡ 普通話是神馬時候開始被創造並使用的如題 謝謝了
1、普通話的定義演變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通俗叫法,又稱現代標准漢語,台灣地區稱為國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則稱為華語,也有部分人稱其為中文。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用來交際的、包括口語與書面語在內的語言,也是目前中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更是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同通用語文。 1902年,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歸來後,首次提到「普通語」之名。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與留日學生組織「演說聯系會」,擬定簡章中也出現「普通話」名稱。1906年,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三大類別,第一次明確提出「普通話」名稱,並定義為「各省通行之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文中說到,「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對普通話的名稱定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了體現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尊重,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中國決定對國語及其文字進行改革。1951年,毛澤東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必須簡化漢字。」 1955年10月15~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參會代表共207人,分別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央文字改革、教育、科學、作協、外交、郵電、新聞、廣播、出版、民委、總政、全總、青年團、婦聯等部門。張奚若作主題報告:「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所以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意為「普遍」和「共通」。 2、普通話的地位演變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的內涵明確規定和闡述了普通話標准,使普通話定義更科學、更周密。 語音方面,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而不是「以京音為主、也兼顧其他方音」,語音標準是就整體而言,並非北京話每個音都是規范和標准。詞彙方面,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而不是以北京話為標准,因為詞彙流動性大、相互滲透力強,系統性不如語音嚴整,不能使用某地方言為標准或基礎,否則過於狹窄。語法方面,普通話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是指現代優秀作家、理論家如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性優秀作品,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論著和國家發布的各種書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1956年1月,首批簡體字被創造出來。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實施《漢語拼音方案》,開始推廣普通話。1958年1月10日,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指出:「要把六億漢族人民的方言逐漸統一起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作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究竟多長?就要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我們的工作,但是只要我們不斷認真地工作,這個任務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1959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2238個簡體字。1957年-1962年,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發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1962年,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頒布《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第三編)》。1977年,國務院又公布853個簡體字,給語文和社會生活造成一定混亂,1986年宣布取消。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1998年,中國政府確定每年9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確立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3、普通話的英語翻譯 普通話英語詞彙為「Mandarin」,或直接使用漢語拼音「Putonghua」,實際生活中也有人使用「Chinese」這個詞彙。普通話英譯為「mandarin」並非「滿大人」諧音,明朝就和中國官方來往的葡萄牙人開始使用該詞專指中國官員,後來其他歐洲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泛指中國官員、中國官話、國語等。 普通話是在明清時期才英譯為「mandarin」,西方人所用名稱「mandarino」從葡萄牙文動詞「mandar」而來,意指「指揮、管理」。利瑪竇在《中國札記》(台灣地區譯為《利瑪竇中國傳教史》)說:「所有軍職或文職大臣都稱官府,意思是司令官或主管,其尊稱或非官方稱呼則是老爺,意思是指主人或父親。」葡萄牙人稱中國官員為「Mandarin」,是由「Mandando」或「Mando Mandare」而來,即指揮或命令。英文「Mandarin」及義大利文「mandarino」均來源於葡文「mandarim」,「mandarim」則由葡文「mandar(命令)、mando(權力、命令、軍權、 裁決)」等派生而來。 現存最古老的澳門平面圖(約繪於1615~1622)已標有葡文「mandarim」一詞,可見明朝萬曆年間葡萄牙人已將中國官員稱為「mandarim」。1749年的澳門平面圖中則把前山寨用兩種文字分別標作「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 Witte Hof , Huiz des Mandaryn」,說明「mandrin、mandaryn」等均為「mandarim」的轉寫。 四、普通話與漢語方言 漢語方言是中國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地域分支,並非與普通話並列的獨立語言,而是從屬於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與社會發展及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變革密切相關,舊中國長期處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體制下,小生產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封閉式小農經濟,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逐步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漢語方言。廣闊的地域、山川的阻隔等地理條件,更是進一步促進了各地方言的自我封閉式發展。 1955年,羅常培、羅叔湘在《現代漢語規范問題》文中將漢語方言分成八大片區,分別是:北方方言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中原、江淮、西南等地區)、吳方言區(包括蘇南、皖南、上海、浙江)、閩方言區(包括福建、海南、粵東等地區,東南亞國家及海外部分華人深受閩語影響,可細分為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閩東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廣義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粵方言區(包括廣東、香港、澳門和部分海外華人)、湘方言區(湖南大部,通常分為新、老兩類,新湘語更接近北方話,以長沙話為代表,老方言以雙峰話為代表)、贛方言區(包括江西大部、湘東等地區)、客家方言區(以梅州話為代表,包括粵東北、閩西、贛南、桂東南等地)。 1988年,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又將漢語方言劃分為十大片區,分別是:官話區(包括東北官話區、北京官話區、冀魯官話區、膠遼官話區、中原官話區、蘭銀官話區、西南官話區、江淮官話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包括閩南區、蒲仙區、閩東區、閩北區、閩中區、瓊文區、雷州區、邵將區)、粵語區、平語區、客家話區。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召開期間,與會者就普通話基礎方言的選定爭論激烈,最後採用投票辦法,從漢語區十五種主要方言中選出普通話基礎方言,各方言投票結果按照得票率排序如下: 北京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52票 西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准音):51票 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准音):46票 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准音):25票 中原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話為基礎方言、以開封語音為標准音):7票 冀魯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魯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濟南語音為標准音):6票 江淮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揚州語音為標准音):6票 閩語(以閩語為基礎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語音為標准音):2票 東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東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沈陽語音為標准音):1票 西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蘭州語音為標准音):0票 膠遼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膠遼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旅大語音為標准音):0票 晉語(以晉語為基礎方言、以太原語音為標准音):0票 客家語(以客家語為基礎方言、以梅縣語音為標准音):0票 贛語(以贛語為基礎方言、以南昌語音為標准音):0票 湘語(以湘語為基礎方言、以長沙語音為標准音):0票 棄權:11票 五、北京話,並不只是北京人的話! 北京話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讀音標准不是偶然。元明清三朝除明朝初年短短幾十年以南京為都外,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均為北京,從皇帝到大臣、從文人雅士到凡夫俗子,無不以會說北京話為榮。七百餘年以來,北京話實際發揮著中國貴族語言、官方語言和民族通用語言的作用,既有厚重的歷史積淀,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民國初年,中國政府曾有將廣東話定為國語的議案,結果不了了之,後來的「京國之爭」也同樣以北京話勝出而收尾。 北京話,並不只是北京人的話!
㈢ 中國普通話是誰創立的
這種問法是不成立的呢。你只能說普通話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因為普通話的發展不是短暫的時期內一兩個人就能完成得了的。它是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的,就像中國的歷史一樣,你不能說是由誰誰誰創造的一樣。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這里有關於普通話更詳細的說明。http://ke..com/view/4591.htm
㈣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即現代標准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准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位。
㈤ 古代人都講什麼語言 每個朝代都有創造一種國語嗎一個國家這么大 人文學科都不便通 他們用交流
古代各地和復現在一樣還都制是有不同的方言,而歷代一般以國都周圍的語言為國語,一般稱為雅言。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西岐(今寶雞市東岐山縣)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自此,洛邑的語言就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歷史上人群遷移的原因,古代的方言和現在也是不一樣的,就比如周代的雅言(洛陽方言)其實是接近於現在的粵語的,唐朝的雅言(長安方言)則類似於現在的客家話·······
其實把整個中國文化聯系在一起的是文字,不是語言,文字都是通用的,也正是古代地域交流的不便,不同地方交流起來也是很麻煩的,歷代皇帝都很頭疼方言的問題,很多王朝也曾在朝廷裡面推廣「普通話」,就是當時的官方語言,歷史上也有因為地方官因為國語說的標准而被皇帝重用的例子。
㈥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起就開始有普通話的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其實那時候好象不認識的人很難交流。
我記得光緒皇帝不喜歡康有為,就是因為康有為說不來北京話。而光緒又聽不懂廣州話。
不過另外一方面。那時的人出趟遠門也挺難的。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交流的問題吧。
還有就是北京話那時被稱為官話。有的地方比較發達, 北京人來得也多,比如蘇州。他們的方言就攙雜了很多官話,變得和周圍不同了。
㈦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7)中國創造國語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㈧ 中國的普通話是怎麼發展來的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相繼召開,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確定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標准,為普通話下了科學的定義: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台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㈨ 普通話是怎麼創造的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准,那麼這些標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准,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é)」說成「hàn」,把「蝴蝶(húdié)」說成「húdiěr」,把「告訴(gàosu)」說成「gà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詞,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這也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普通話的標准讀音。因此,普通話的語音標准,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范。
就詞彙標准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准,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棒子」,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話的詞彙都作為普通話的詞彙,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方話地區的方言詞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方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普通話詞彙行列。普通話所選擇的詞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面上的詞語。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對普通話詞彙進一步作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