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自律的發明近代道德哲學史

自律的發明近代道德哲學史

發布時間:2021-08-16 17:22:34

①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偉大的發明

一、雜交水稻(發明人:袁隆平)
理由:第二次綠色革命,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的貢獻已經惠及幾億人。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理由:首次用人工合成生命體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其意義與影響是巨大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多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三、數學機械化方法(發明人:吳文俊)
理由:給中國傳統數學注入活力
「文革」以後,吳文俊的研究興趣轉向了中國古代數學史,並開創了被稱之為數學機械化的研究工作。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被稱為「吳方法」。
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方法「把中國傳統的數學思想方法化腐朽為神奇」。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從此西方數學佔了上風,中國傳統數學只能「靠邊站」了。可吳文俊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結合當代計算機的原理,開創性地發明了「吳方法」。
四、陸相成油理論(發明人:李四光科研集體)
理由: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五、漢字激光照排(發明人:王選院士)
理由:讓印刷術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是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業的效率。它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對日、韓等國家的印刷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復方蒿甲醚
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葯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個亞非國家指定為瘧疾治療一線用葯,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② 請問,誰有郭齊勇老師《中國哲學史》的讀書筆記啊跪求!可以發QQ:[email protected]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讀書筆記 (一)先秦時期的哲學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中國古人堅信,人類文明沒有神創的影跡。伏羲創八卦並非「聽」,而是「觀」。表徵了重理性與重信仰的不同文化傳統的區別。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1、進入「五帝」時代,已有大規模的戰爭。 2、宣揚「禪讓」制度。 3、天下為公。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從公元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 商從湯到紂,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紀至前12世紀。 殷商西周的社會結構與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會組織結構
一方面作為統治階級的殷人,是以整個氏族的方式組成與面對被統治階級的;另一方面,作為被統治階級的人們,也以血緣親族的方式生存著,被管制著。
與殷商有別的是,周朝在統治者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區分了嫡庶的關系,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與世襲制;明確遠近親屬以及上下等級的不同,創設禮儀規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徵的信仰
固然保存著濃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卻擔負了社會的與國家政治的許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創世者」的身份獲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權力的。殷人是在打敗敵國獲得中土的最高權力之後,將自己的祖先神上升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識與敬德觀念
以「天」稱至上神,顯然凸現了至上神被賦予「上」、「大」意義後所獲得的超越意義。
「德」的發現,首先意味著周人正式地思考並提出了一個關於統治權在道義上的正當性問題。唯有「德」——承認他人、他族生存的權力與給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確保本族的統治權力而不失,終於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一條重要古訓。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點、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賦予了一種價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轉化,隱含著這種品格的轉變。 4、《尚書》與《易經》——中國最古老的經典
「六經」——尚書、周易、詩經、禮經、樂經、春秋。
詩經、樂經、禮記側重於性情與品德;尚書、易經、春秋側重於知識。
尚書是記述三代君王霍先聖先哲言論與行事的典籍,最有價值的是「德」的觀念的提出。 《洪範》:記住了周武王攻滅殷商之後,向其賢臣萁子討教治理國家的方略。五行出現。 《易經》:
1、以繁雜的莁法取代只問一正一反的的龜卜,意味著對宇宙多樣性的豐富感受。 2、以「易」為名,體現著古人對事物變化性的認識。
3、從數字到爻詞體現了對經驗事物矛盾運動的深刻了解,獲得宇宙論的支撐。後來的儒家藉助體認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則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經獲得中國傳統中又一重要的價值源頭的意義。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向
周平王東遷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國所滅,歷時420年。 春秋開始於前722年,止於前481年,戰國開始於前476年。
周平王東遷意味著周王室的分裂與諸侯國的離心。還有深層次的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的需要與可能。殷商處在半漁耕半農耕的時代,殷末周初,轉入以農耕為主,但主要生產工具是石器。由於生產力低下,耕作的方式是集體協作。全國土地歸王族所有,臣屬以井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田制方式劃分土地。先治「公田」,後治「私田」。西周末年,春秋時期,鐵器發明,牛耕使用,個體經營方式出現。這種階級變動所顯示出來的重要特徵,是貴族階級的衰落和戰國之際平民地位的上升。
2、變法潮流
1、廢棄氏族制的管理方式,轉向區域制,郡縣制的設置與推行既體現了這種轉向。 2、廢棄世卿世襲制,選賢能擔任官員,加速不同階級的上下流動。
3、打破「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做法,制定公開而嚴明的各種法律,貧民由之獲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 4、推行耕戰政策, 3、《詩經》的「憂患」意識與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 宗教信仰——價值理性——工具理性 《周頌》表現了周人的基本的宗教信念。「大雅」、「小雅」畢竟出現了一批具有濃厚「憂患」意識的作品。
天作為有靈性、有人格的神的意識進一步消退了,人們的思想進入了理性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人們還是持守著傳統中的「德」,持守著對良好秩序(禮)和良好教養的一種理想。這仍然是超越的,仍然具有宗教性。《詩經》在這些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氣質,正是貴族氣質。
降及戰國,各國內部的社會構成漸次由平民取代貴族,國與國的交往漸次功利化、權謀化,社會精神風貌由價值理性轉向工具理性。 四、「士」階層的活躍與「百家爭鳴」的格局 在西周時期,「士」不構成為獨立的階層。到春秋,「士」這一階層終於成為有教養、有學識,又有才乾的士人,而為社會看重。不同境遇、不同價值取向的士人都有志於構建自己的一套理論已立世,出現百家爭鳴。
《莊子。天下篇》把先秦思想區分為三個時期:
1、沐浴在神明的臨照時期:人們依一定的術數達到天意,生活在純一與和諧中。 2、浸潤在詩、書、禮、樂之教的時期:人們都顯得十分有理性和教養。
3、逮變為百家之學時期:個人只把捉住事物的一個片面卻自以為是,個人只顧及一己之私而自以為得。
人們開始自覺地思索宇宙的起源於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人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問題,並藉助這種思考構起種種理論形態。人的理性得到張揚,心靈與思想的自由得到巨大發展。
儒、墨曾經在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產生巨大影響,成為顯學,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著崇高的價值理想,作入世拯救的工作的,他們的淑世精神贏得了後人的永遠尊敬;道家、名家一度流播於戰國中期,立場是批判性的、解構性的,借對社會與文化及其「進步」的深刻反省;法家、陰陽家則受寵於戰國中後期,他們的努力是「重新建構」的,當陰陽(五行)家熱衷於對宇宙發生發展的藍圖的玄想時,法家卻依功利性的與工具的原則,為消解氏族貴族統治之後的、具平民化色彩的新的國家與社會運作體制提出了方案。 孔子
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已名存實亡,諸侯紛爭,社會動盪。在孔子看來,周禮是三代之治的總結,是典範。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范疇,並藉助「仁」與「命」的分立,凸顯了人的價值主體性,進而把仁同德聯系起來,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學說;再進而把德同治聯系起來,闡發自己的治國理想。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連接,構成基本思路。 「與命與仁」的觀念結構 從天到命的變化
到春秋時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懷疑,其人格神色彩淡化,孔子雖也提到天,但有的時候是指客觀世界的存在與變動情況,有時候指道德價值的終極來源於意義。從一開始就使儒學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礎上。
命——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一種盲目的客觀必然性,即「時命」。這種狀況是偶然的、暫時的。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堅信天道是公正的,具終極支配意義的。天道就被賦予了道德的、價值的品格;作為公正的天道,其終極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轉,這就是「天命」。孔子沒有明確的把時命轉為天命,在孔子看來,生活在時命不濟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接受外在條件的限制的。 「仁」的凸顯與「仁學」的關系
1、仁的情感性。仁從孝悌出發,以孝悌為本,表明孔子立足於親親之情論仁。愛作為一種價值理念,被賦予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的意義。
2、仁的普遍性。人都有可能將這種親親之情向外推開。
3、仁的族群本位性。個人的本質是被放置在族群關系中予以定位的。 4、仁的踐行。關注人的日常具體行事。 「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
明確的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 仁作為道德的基本意識
1、道德義務意識。愛人就是一道絕對命令。
2、道德責任意識:仁的體現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全他人、寬容他人,在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中,有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3、道德自律意識:仁的實施方式是克己。剋制物慾。控制的標準是仁道。為仁道而犧牲自己是克己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仁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
1、處理親屬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處理一般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忠恕、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溫、良、儉、讓。 3、最高的道德要求
中庸。中行者善於調節各方面的關系,勇於進取又考慮全局,為人耿直而又善於與人合作。中庸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系的高度和諧。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從而使相關的雙方共生、共存、共發展。 「仁」與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 1、求之於己。 2、篤信好學。 3、躬行實踐。 最終目標是成聖。
「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 「道之以德」的治國方針
只有實行德治和禮治才能贏得民心。齊之以德不僅處於維系公共秩序的要求,也出於個人道德修養的需要。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的理性精神即體現於一種有序生活中。
至於道之以政和齊之以刑,孔子雖然認為他們不能控制人心,但也沒有完全否定他們的作用。 「無為而治」的領導方式
最小的領導行為,一是修己,二是用人。 「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國目的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庶——富——教,是孔子的安民三部曲。 孔子哲學的思想史價值
仁學由內聖開出外王。依照道德的應然性編制理想世界,並藉此理想世界來觀照、批判現實世界,力圖把理想世界對象化為現實世界。孔子的偉大之處,他不僅把外王——追求理想社會看成是崇高目標,而且同時把內聖——追求理想的人格作為崇高目標,由於理想社會取決於時命,因此成就理想人格甚至有更優先的意義。
一方面表現為具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另一方面表現為有教養、有節制的孔顏樂處

③ 蘇格拉底是誰

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清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佔他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拉底藉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自律的發明近代道德哲學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