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誰
鄧稼先,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原子彈、氫彈的主要組織者、設計者和研製者,人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鄧稼先祖籍安徽,生於北平清華園,畢業於北平崇德中學,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8年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物理系,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58年擔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主任,肩負起研製原子彈的偉大歷史使命。「文革」期間受到「四人幫」的迫害。1986年7月29日病逝於北京。
鄧稼先的幼兒時代是在清華園度過的。其父鄧以蟄教授是留美歸國人員,同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教授私交甚好,兩家同居於清華園西院。父輩間良好的關系也影響到了楊振寧和鄧稼先之間的感情。楊振寧僅比鄧稼先大兩歲,他們同在一所小學、中學讀書,只是相差兩個年級。楊振寧天資聰穎,才思敏捷;鄧稼先則聰明中透著沉穩,為人厚道。他們常常在課余時間一起復習功課,一起遊玩,一起海闊天空地閑聊。兩個人的成才經歷也出奇的相似。抗戰期間兩人先後進了西南聯大,後來又在美國相見,都獲得了博士學位。
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以後,就以最快的速度辦好一切手續,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返回祖國。他重回祖國參加建設的心情太急切了,竟沒來得及向楊振寧辭別。他相信還會有和楊振寧再談天說地的機會,誰知這一別竟是21年!
從美國回來後,鄧稼先在錢三強、王淦昌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工作中,鄧稼先扎實的理論基本功很快就顯示了出來。他多次發表優秀論文,完成了多項科研任務。1956年,鄧稼先得到組織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也是黨對他回國後工作成就和思想素養的充分肯定。1958年春天,他接到組織通知,奉命研製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從此以後,鄧稼先的名字就從公開場合和報紙、雜志等多種出版物上消失了。親朋好友甚至連他的妻子許鹿希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兒,只知道他在執行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任何人都不得接近。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努力,鄧稼先和其他科學工作者終於使原子彈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上升了起來。這時已經是1964年10月了。此時鄧稼先已經離別妻子和其他親朋好友長達六年之久了。然而,他們都不知道原子彈的試爆成功凝聚著他六年的心血。
鄧稼先的岳父是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許德珩老人。當他聽到我國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後十分興奮。有一次,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嚴濟慈來拜訪他,他對嚴老說:
「咱們中國人自己能夠造出原子彈了。這下美國佬再也不敢欺負咱們了。你知道是誰造出來的嗎?這個人真了不起。」
「這個問題嘛,你以後去問你的女婿好了。」知道實情的嚴老用手拍著他哈哈大笑起來。許德珩老人似乎忽然領悟出了這話的意思,也跟著朗聲大笑起來。
1971年,鄧稼先兒時的夥伴楊振寧從美國回來,提出要見這位21年沒見的老朋友,可是當時的鄧稼先正受到「四人幫」的迫害,被秘密囚禁在西北某地。楊振寧提出要見鄧稼先,周總理才知道了鄧稼先的危險處境,馬上叫人把他接回北京。在首都機場,兩位兒時的夥伴終於又見面了,然而此時此地,他們竟相見無語。
楊振寧一直想打聽我國原子彈試爆方面的問題。可是,他知道這樣機密的事情鄧稼先是不會對他說的。於是,楊振寧准備從側面來問。去上海前,在首都機場,楊振寧問鄧稼先:「據說中國試驗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著搞的。這消息是否確切?」
這個問題使鄧稼先犯了難。如果說自己不知道,等於是欺騙朋友;如果否認,不等於說明承認自己參與了原子彈試驗工作嗎?他仔細想了想,決定來個緩兵之計,對楊振寧說:「你先上飛機吧,我以後再告訴你。」
在楊振寧到達上海後,鄧稼先把這個問題向上級做了報告。最後周總理親自做了指示:「一定要讓鄧稼先如實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製造出來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鄧稼先得到總理的親自批示後,連夜給楊振寧寫了一封長信,告訴了具體內情,並派人立刻送到上海,轉交楊振寧。當楊振寧接到信,知道實情,竟百感交集,熱淚滾滾而下。
中美建交後,楊振寧每次來華,都要與鄧稼先會面,暢談友情、學術理論和中國科學的發展。鄧稼先身患絕症,楊振寧得到信息,特地從美國趕回來到醫院看望他,並送了一束極大的鮮花。
鄧稼先在臨終前對夫人和同事們說:「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都已經試爆成功,我已經死不足惜了。」
鄧稼先逝世後,國防部長親自在他的追悼會上致悼詞。自此,廣大中國人才知道,這位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極其榮耀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鄧稼先的名字這才為世界所熟悉。
由於鄧稼先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黨和政府決定授予他「兩彈元勛」的榮譽稱號。
B. 為中國研製原子彈做出貢獻的幾位科學家
1、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河南開封人,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它是中國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的先驅,也是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出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航空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中將軍銜。他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他被評為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和對象。
4、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工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人之一,浙江湖州人,在鈾核裂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5、王大恆(191502.26~2011.7.21)是一位光學專家,出生於江蘇省吳縣。中國光學產業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我國國防光學工程的發展與促進。
C. 現代中國原子彈發明家
中國兩彈元勛一共有23人:分別是:
1、錢三強(1913-1992)
2.錢驥 (1917-1983)
3.姚桐斌 (1922-1968)
4.趙九章 (1907-1968)
5.鄧稼先 (1924-198+6)
6.王淦昌 (1907-1998)
7.彭桓武 (1915-2007 )
8.程開甲 (1918- )
9.黃緯祿 (1916- )
10.屠守鍔 (1917- )
11錢學森 (1911-2009
12.周光召 (1929- )
13.楊嘉墀 (1919-2006 )
14.陳能寬 (1923- )
15.陳芳允 (1916-2000 )
16.吳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孫家棟 (1929- )
19.朱光亞(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
22.於敏 (1926- )
23.郭永懷 (1909-1968)
D. 誰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在他51歲生日之際,研製出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錢三強不僅為原子彈的研製做出了貢獻,也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為培養中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4)中國原子彈發明家擴展閱讀:
1、原子彈是核裂變鏈式反應,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
2、美國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掌握了必需的資源,從而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3、「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4、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E. 中國原子彈之父有幾個人
只有一人。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
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
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
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F. 中國哪兩個科學家發明原子彈
朱光亞、鄧稼先。
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還參與組織領導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鄧稼先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6)中國原子彈發明家擴展閱讀:
原子彈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
核能價值
作為武器的原子彈和氫彈終究是要被消滅的。但是作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卻在和平建設中有著吸引入的應用前景。由於核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特別巨大,所以它能使許多用其它方法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以完成。
核爆炸可以用來開山、辟路、挖掘運河、建造人工港口等。例如,有一個方案,只需四次核爆炸就可開鑿一個能停泊萬噸巨輪的海港。
首先,進行一次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級的核爆炸,就可炸出一個直徑300多米、深30多米的大坑。然後進行三次規模較小的核爆炸,開出一條運河來把大坑和深海連接起來。只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當海潮把產生的少許放射性物質沖走後,這個海港就可安全使用了。
至於利用地下核爆炸的高溫高壓,將石墨變成金剛石,利用地下核爆炸的強大中子流生產超鈾元素,則已開始實踐了。
核爆炸還可以改造沙漠,使沙漠變成良田。很多乾旱的沙漠地帶其實也有一些雨水,但是這些雨水多半從地面流進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點則很快蒸發淖了,因此地面上沒有一點水分,沙漠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積水層—「地下水庫」。
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前景確實是令人神往的。歷史將雄辯地證明:人民將徹底埋葬超級大國的原子彈;幾代科學家的辛勤勞動成果,必將完全用來造福於人類。
朱光亞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朱光亞與其他22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G.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誰發明,發明家叫什麼名字
隱姓埋來名30年!她是中國的王承自書!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個國慶節後半個月剛剛平靜下來的中華大地又沸騰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王成叔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不禁熱內容滿面為了兒女揚眉吐氣雖然他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不折扣不折不扣的工程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報刊中的喜訊也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他還是心甘情願繼續隱匿自己的姓名繼續為祖國和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王承書為祖國心隱姓埋名30年直到逝世那年人們才在報紙上讀過他的業績知道他的名字王承書這個書香氣十足的名字將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畫卷上熠熠生輝! 1 · 因為王承書是在1956年放棄名利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是1961年隱姓埋名一心投入祖國研製原子彈工作直到去世。 2、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但他還是心甘情願隱若自己的姓名繼續為核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3、這些主要記述了著名女課學家王承書為祖國和武器研製默默無聞工作的感人事跡, 熱情地歌頌了他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 !
H. 哪些科學家參與了中國原子彈的製造
1964年10月16日,是一個永載中國史冊的日子。當天下午3時(北 京時間),新疆羅布泊上空的一聲巨響,宣布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參與原子彈製造的人主要有王淦昌博士、錢三強博士、彭桓武博士、李四光先生;還有德高望重的趙忠堯先生,他是第一個親眼看到核爆炸的中國物理學家。
中國研製原子彈關鍵的一步是在1957年夏天邁出的:在二機部下面成立了 一個核武器局,對外稱九局,後來又改稱九院。出任局長的是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覺少將。他的三位副手是:吳際霖,他原是學化學的;朱光亞,畢業於 西南聯大,並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郭英會,他是周總理的科研秘書,在九局負責與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
隨著九局的組建,大批風華正茂的中青年科學家被調到這個研製原子彈的第一線,其中就有被稱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
I. 中國的原子彈是誰發明的,只有一人啊!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9)中國原子彈發明家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他們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主席果斷做出了自力更生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原子能研究被列為第一項重要任務。
創建初期的中國的核工業,曾得到過蘇聯的少量技術援助。但是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拒絕向我國提供有關資料,不久又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有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員參加到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攻關中。他們隱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籌備初期,物理學家錢學森找到科學家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爆竹」,要你來做這個「爆竹」。當晚,鄧稼先通宵不眠,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他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而拼搏的時候,連他的岳父許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麼。
1964年10月16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掌握了核技術。恰好在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當人們得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全場沸騰了。
同一天,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的巨大鼓舞。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體現出的那種精神力量,也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J. 在中國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
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於1992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