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厚植創造土壤

厚植創造土壤

發布時間:2021-08-16 13:41:51

㈠ 苔蘚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土壤條件

苔蘚植物生活於沙磧、荒漠、凍原地帶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斷裂的岩層上,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分泌酸性物質,促使土壤分化,年深日久,即為其他高等植物創造了土壤條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是最早參與土壤形成的植物.
故選:B.

㈡ 為什麼說企航和楊彥濤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厚植營養土壤呢有什麼依據

整體上來講,中小企業缺少的不是未來,而是缺少眼下的發展「土壤」。古語有雲,任何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市場的良好環境就是「天時」,胸懷夢想的中小企業家就是「人和」,而「地利」就是企業發展的土壤。楊彥濤和企航從中小企業企業自身的內在因素中找到了最主要的企業戰略和企業文化。從而得以讓中小企業在發展的時候能夠接地氣,也能夠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㈢ 56.栽培上如何創造適宜園林植物生長的土壤水分光照條件舉例說明。

結合自然條件,施肥,澆水;光照么,沒有辦法創造,只能有效利用。什麼環境栽什麼園林植物。

㈣ 創造良好土壤結構有何措施

土壤結構決定土壤的性質
如鹽鹼地的土壤,容重大,如改變黏粒結構的土壤鹽鹼度自然就小得多。

㈤ 造就出最肥沃的土壤

沒有肥沃的土壤,就沒有綠色的植物,也就沒有眾多的動物,更不會有我們人類。因此,地球母親造就出的廣袤大地及肥沃土壤,就是各種生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巨大溫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土壤是由岩石演化形成的。岩石表層經過漫長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而風化,形成碎屑狀的母質土地,這些疏鬆的風化產物具有通氣性、透水性和保墒性,而且含有風化過程產生的礦物質及其可溶性化合物。當有機物質成分出現在土壤中以後,土壤就變得更有活性、更有肥效了。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於生命的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和施入的有機肥料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關,對土壤性狀、作物生長和化肥的施用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植物養分的重要來源。土壤有機質分解以後可為植物提供各種養分,特別是氮素。因為土壤礦物質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主要是有機質分解後提供的。土壤有機質分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此外,有機質也是土壤中磷、硫、鈣、鎂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所以有機質多的土壤,養分含量也就高。

(2) 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緩沖性。土壤有機質中的有機膠體帶有大量負電荷,能吸附大量的陽離子和水分,其陽離子交換量和吸水率比粘粒要大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土壤對酸鹼的緩沖性。

(3) 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土壤有機質的黏性遠遠小於粘粒,只有粘粒的幾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減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質量; 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團聚性,改善其過分鬆散的狀態。土壤有機膠體是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不可缺少的膠結物質,所以有助於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結構,改變土壤孔隙狀況和水、氣比例。此外,由於有機質色暗,有利於吸熱,可以提高地溫。

根據土壤有機質的這些重要性質和作用,不難看出,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其肥力水平較高,不僅能為作物生長提供較豐富的營養,而且保水保肥能力強,能減少養分的流失,節約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機質含量較少的土壤,情況則相反。

沃土良田對於我們人類的生存十分重要。地球表面由七分海水與三分陸地組成,陸地總面積是 1. 35 億平方千米,其中常年的冰雪地區佔去 10%,凍土地區佔去 4%,沙漠地區佔去 20%,陡坡、溝谷地區佔去 16%,剩下可以供我們人類利用的土地僅僅有 50%。現在,地球上共有耕地 13 億公頃,中國佔有耕地數量排在美國、印度、俄羅斯之後,僅為 1. 22 億公頃。

土壤是非常珍貴的。人們都知道地球厚度即地球半徑大約為6370 千米,而地表的土壤只有幾個到幾十個厘米的厚度,能達到幾米厚度的極少。地表上如此薄薄的一層土壤,卻維持了各種花草樹木與各類莊稼的正常生長。土壤不但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讓動物和人類得以生存,還提供了豐富的葯用植物與工業原料、能源資源,讓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科學家們曾給出這樣的計算結果:地球土壤創造的生物物質總量已經達到 4 × 1027噸,即 4000 億億億噸,相當於地球水圈質量的 16 倍,或相當於對流層大氣質量的 30 倍。可見,地球土壤作出了何等驚人的貢獻。而且綠色植物通過自身的葉綠體,利用太陽光的能量,把吸進的二氧化碳與水分子合成為儲藏熱能的有機物; 通過光合作用過程,還可以釋放出大量的人類與動物不可或缺的珍貴氧氣。從而使地球早期的原始大氣 (二氧化碳、甲烷、氨氣、氫氣和水汽) ,逐漸增多氧氣,組成更加適合於動物與人類需要的現代空氣。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細菌來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隨動物排泄物及其屍體進入土壤的細菌。它們大部分在離地面 10 ~ 20 厘米深的土壤處存在。土層越深,菌數越少,而暴露於土層表面的細菌由於日光照射和乾燥不利於其生存,所以數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另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等。土壤中的微生物絕大多數是對人體有益的,它們參與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分解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固定大氣中的氮,供給植物利用。土壤中還可以分離出許多能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進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

理想的土壤成分是礦物質占其中的 45%,空氣和水分各佔25% 左右,有機物質占 5% 。另外,有關土壤營養元素之說,是指土壤中有 N (氮) 、P (磷) 、K (鉀) 、Ca (鈣) 、Mg (鎂) 、S(硫) 、Fe (鐵) 、Cu (銅) 、B (硼) 、Mo (鉬) 、Se (硒) 、Mn(錳) 、I (碘) 、Cl (氯) 、Na (鈉) 、Si (硅) 、Co (鈷) 、Ti(鈦) 等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O (氧) 、C (碳) 、H (氫) 三種元素植物也需要,但是它們是由空氣來供給的。根據植物對土壤中不同的營養元素吸收量的差異,一般將它們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需要吸收的大量營養元素,包括 N,P,K; 第二類是需要吸收的中量營養元素,包括 Ca,Mg,S; 第三類是需要吸收的微量營養元素,包括 Fe,Mn,B,Zn,Cu,Mo,Cl,Se 等。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決定其對植物吸收的有效性,通常是離子狀態的營養元素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農作物各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在作物體內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因此,當某種營養元素在農作物體內缺乏時,會導致一系列物質代謝和運轉上的障礙,而使其表現出某些特殊的症狀,也稱為營養元素 「缺乏症」或 「生理性病害」。玉米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如果缺乏,玉米植株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苗期缺氮元素,植株生長緩慢,株型細瘦,葉片呈黃綠色,抽穗遲。旺盛生長期缺氮,葉片呈淡綠色,老葉從葉尖沿著中脈向葉片基部枯黃,枯黃部分呈 「V」型,葉緣仍保持綠色而捲曲,最後全部乾枯,果穗小,產量低。馬鈴薯缺磷元素時,植株細小,葉柄和小葉向上直立,葉片縮小,色暗綠,塊莖易發生空心,薯肉銹斑,硬化煮不爛,產量低。大豆缺鉀元素時,老葉邊緣變黃,逐漸皺縮向下捲曲,但葉片中部仍保持綠色,而使葉片殘缺不全,根系發育不良,吸收能力下降; 生育後期缺鉀,上部小葉柄變棕褐色,葉片下垂而枯死,種子不飽,種皮皺縮。水稻缺硫元素時,葉色全面退綠,呈淡綠色或黃綠色,葉細窄,分櫱差。大豆缺硫元素時,上部葉片葉色變淡,新葉黃化。玉米缺硫元素時,新生的葉片和鞘莖呈淡綠色……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土壤,植物養分的 60% ~70%是從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養分種類很多,應根據作物吸收利用情況合理施肥。包括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配合,各種營養元素如氮、磷、鉀之間的比例,化肥品種的選擇,經濟施肥量,適宜的施肥時期和方法。合理施肥所要求的兩項重要內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經濟效益,增產增收。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土壤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同水和空氣一樣,都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人類由土壤取得飲水和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並在土壤上從事各項生產活動,土壤是人類寶貴的資源之一。人類依靠土壤生存,人類活動也可以影響土壤環境; 人類和土壤之間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土壤解剖圖

(資料來源: 作者提供)

關愛地球母親

土壤中微生物的來源

(資料來源: 作者提供)

關愛地球母親

金色的麥田

(資料來源: http: / /www. haiyang2012. com)

關愛地球母親

桃樹林

(資料來源: http: / /blog. tznews. cn)

關愛地球母親

熱帶雨林

(資料來源: http: / /www. fxqx. net)

關愛地球母親

茂密的油菜花

(資料來源: http: / /www. 6long. com)

關愛地球母親

㈥ 栽培上如何創造適宜園林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舉例說明

土壤改良,換土等.
常見的就是移栽時帶母土移栽,就是帶土球的那種.
還有就是酸性土壤里加石灰等.
都是在創造適宜土壤條件.

㈦ 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土壤結構的類型、特徵及改良:
①塊狀結構體:近似立方體型,長、寬、高大體相等,走私一般大於3cm,1-3cm之內的稱作核狀結構體,外形不規則,多在粘重而乏有機質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黃土常見此結構,由於相互支撐,會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發跑墒,多有壓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長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適時耙耱,冬季凍土後,輾壓,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也可摻河沙或爐渣灰來改良.
②片狀結構體:水平面排列,水平軸比垂直軸長,界面呈水平薄片狀;農田犁耕層、森林的灰化層、園林壓實的土壤均屬此類.不利於通氣透水,造成土壤乾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鬆土施用有機肥,公園街道綠地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可進行透氣鋪裝、種植地被植物或進行必要的圍欄保護,結皮和板結的可採取適墒深翻,增施有機肥解決.
③柱狀結構體和棱狀結構體:沿垂直軸排列,垂直軸大於水平軸,土體直立,結構體大小不一,堅實硬,內部無效孔隙占優勢,植物的根系難以介入、通氣不良、結構體之間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過深翻施肥和深翻種植綠肥.
④團粒結構體:這是最適宜植物生長的結構體土壤類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價值.其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能協調土壤養分的消耗和累積的矛盾;能調節土壤溫度,並改善土壤的溫度狀況;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長伸長條件.

㈧ 創造出充分濕潤的土壤環境,就可以恢復幼苗的生長嗎

苗壯的「四苗」要求,為玉米豐產打好基礎。該階段又分播種椚??鍍諍腿??鍍跅拔節兩個時期。生長非常緩慢,因為之後面臨高溫,乾旱缺水,生長過慢的話可能會導致死苗的現象,務必重視。現在應該是玉米的盛長時間,那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玉米幼苗生長緩慢的具體原因。

也可以看看,是不是草比較多,注意除草,因為草多了,玉米得不到營養,就自然長不大了重施小苗和弱苗肥,注意側深施,促進「小苗趕大苗、弱苗趕壯苗」,實現玉米苗期平衡生長。易受到的地表害蟲危害。應隨時觀察苗情長勢,在蟲害危害早期,選擇合適的殺蟲劑,及時打葯。或形成小老苗,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大水滿灌,再噴施葉面肥來的促其正常生長發育。

㈨ 人類最初如何對土壤的認識和利用的

如果將女媧摶土造人看作人類對土壤的認知,應該也是完全可以的。因為女媧假如不知道土壤有這個特性,也就談不上新的創造,而這一點恰恰契合了人類最初對土壤的認識和利用。

春秋以前,先人們已認識植物對土地的依賴性。《周易·離·彖辭》中已有"百穀草木麗乎土"之說,不過當時對土的概念還非常模糊、籠統。

到春秋戰國時,開始有了土和壤的概念。《周禮》的"土宜之法"中,已有"二土"和"二壤"的說法,明確將土和壤作了區分。

㈩ 土壤改良的基本措施是什麼

熟石灰,苛性鈉,過強,和小蘇打一般使用的是過於昂貴,乙酸,鹽酸是酸性的,還沒有改善葡萄糖。

閱讀全文

與厚植創造土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