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立陶宛發明

立陶宛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6 13:32:55

1. 立陶宛為什麼可以第一個從蘇聯獨立出來

二戰之後,蘇聯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可以和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競爭,甚至軍事方面還一度超過美國的勢頭。但是1991年,蘇聯徹底解體,而這一切是小國立陶宛最先開始的。在1990年,蘇聯解體前1年多的時間,立陶宛率先獨立,打開了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小國立陶宛,敢於第一個從蘇聯獨立?或者說立陶宛為何第一個帶頭獨立呢?

當時蘇聯面對立陶宛的獨立樂可派出了50萬大軍鎮壓,立陶宛組織了100多萬民眾到邊界,手來手成人牆,阻擋蘇聯軍隊進入。最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默許立陶宛獨立,這才險象環生,獲得了獨立地位。於是在立陶宛帶頭下,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仿效,於是蘇聯快速走向解體。

2. 立陶宛大公國的歷史,詳細

東歐封建國家。13世紀前期,明多夫格(1230~1263在位)統一立陶宛各部落,在涅曼河下游地區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末~14世紀兼並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斯的西部領土,建都維爾諾(今維爾紐斯)。此時受到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的侵略和莫斯科公國的襲擾。波蘭和立陶宛為了對付條頓騎士團的侵略,保持和擴大在羅斯地區領土而日益接近。1385年8月,兩國在維爾諾近郊的克列沃村簽訂條約。後通過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1351~1434)與波蘭女王雅德維佳聯姻並加冕為波蘭國王的方式,使立陶宛和波蘭聯合為一個國家,史稱克列沃聯合。此後,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保持著時松時緊的國家聯盟,立陶宛在聯盟中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兩國的聯合,既有利於促進立陶宛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利於兩國從條頓騎士團國家手裡收復波羅的海沿岸失地。但是,這一聯合也使波蘭捲入了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國之間的長期沖突,並促使波蘭貴族向東擴張。 1569年7月,波蘭與立陶宛在盧布林重新簽訂聯盟條約,規定兩國有一個共同的議會、共同的選王制和執行一致的對外政策,原來屬於立陶宛的烏克蘭地區直接並入波蘭版圖,史稱盧布林合並。從此兩國正式合並,建立波蘭-立陶宛王國。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波蘭權貴企圖繼續向東擴張,與俄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18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波蘭國勢的急劇衰落和沙皇俄國對波蘭的瓜分,立陶宛為沙俄所兼並。

3. 立陶宛簡介

國家概況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全稱為立陶宛共和國。國名源於波蘭語,意為「多雨水的國家」。面積6.53萬平方千米。人口346萬,主要是立陶宛族,其餘為俄羅斯族、波蘭族等。主要語言為立陶宛語、俄語,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貨幣為立特,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立陶宛國旗

國旗由三個平行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顏色為黃、綠、紅。

歷史沿革
公元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和波蘭曾三次聯合。1795年後,立陶宛愛步被沙俄兼並。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佔領。十月革命後,立大部分領土上曾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秘約,立陶宛被劃入蘇聯勢力范圍,旋即被蘇聯佔領。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進入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3月 1 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經濟文化民俗
農業高度發達。農產品主要有長纖維亞麻、馬鈴薯、穀物和豆類。乳肉兼用的畜牧業是農業中的專業化部門,主要飼養牛和豬。遠洋漁業發達。

首都維爾紐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800年的歷史,城市依山而建,層層升高,風光秀麗。市內有1 00多座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古建築,其中以聖安娜大教堂最為著名,被譽為哥特式建築藝苑中的明珠。此外,還有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舊居,被譽為「維爾紐斯」搖籃的格基明納斯古城堡。

聖安娜大教堂

立陶宛古教堂。位於維爾紐斯市的維爾尼亞河畔。建於16世紀。被譽為哥特式建築中的一顆明珠。教堂高22米,寬l咪。正面由33種不同截面的瓷磚鋪砌,結構復雜。頂端有主塔,凌空高聳,若干個小塔簇擁捧護,似眾星捧月。其線條奇特美觀,猶如彩雲懸掛。整個教堂似由線條、圖案和角塔構成的絢麗多姿的圖案,造型玲瓏剔透,雕刻精緻細膩。

立陶宛主要機場
Kaunas (KUN), Palanga (PLQ), Vilnius Airport (VNO)

立陶宛主要經濟數據
GDP: 同等購買力:
$49.21 (單位:10億) (2005 估.)
GDP - 真實增長率:
7.5% (2005 估.)
人均GDP: 同等購買力:
13,700 (2005 估.)
通貨膨脹率 (消費價格):
2.7% (2005 估.)
勞動力:
1.61 (單位:百萬) (2005 估.)
出口:
$10.95 (單位:10億) f.o.b. (2005 估.)
主要出口夥伴:
俄羅斯 10.4%, 拉脫維亞 10.2%, 德國 9.4%, 法國 7%, 愛沙尼亞 5.9%, 波蘭 5.5%, 瑞典 5%, 美國 4.7%, 英國 4.7%, 丹麥 4.3% (2005)
進口:
$13.33 (單位:10億) f.o.b. (2005 估.)
主要進口夥伴:
俄羅斯 27.9%, 德國 15.1%, 波蘭 8.3% (2005)
人口:
3,585,906 (July 2006 估.)
人口增長率:
-0.3% (2006 估.)
貧困線以下人口:
NA
主要行業:
金屬切割機械及工具, 電動車, 電視機, 冰箱和冰櫃, 石油提煉, 造船(小船), 傢具製造, 紡織品, 食品加工, 化肥, 農業 機械, 光學設備, 電子元器件, 計算機, 琥珀首飾
立陶宛公司注冊
難度排名(2006 世界銀行排名:共175個國家或地區)

雇傭工人: 119*
資產登記: 3*
合同執行: 4*
公司關閉: 30*
下表顯示注冊一個公司平均所需的步驟和時間:

指標 立陶宛 地區
程序 (個) 7 9.4
時間 (天) 26 32

立陶宛地圖

立陶宛主要港口

KLAIPEDA 克萊佩達
KOBE 神戶

4. 立陶宛的簡介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並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並。一戰時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並,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5. 立陶宛國家的歷史

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面積65300平方公里,人口335萬(2008年12月)。國境線總長1644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氣候。最高點海拔293.6米。1月平均氣溫—1℃,7月平均氣溫19℃。
歷史沿革
立陶宛大公維陶塔斯
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12世紀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世紀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1569年根據盧布林條約,波蘭和立陶宛合並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1795—1815年整個立陶宛(除克萊佩達邊區外)並入俄國。立陶宛人民參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8年12月至194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領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聯合組成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並宣布獨立。1926年9月28日,蘇聯政府同立陶宛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發動政變得逞。根據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立陶宛被劃歸蘇聯版圖,隨後蘇軍進入立陶宛,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再度佔領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國務委員會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社交習俗

立陶宛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位居東歐立陶宛,國民性格有特點;

內向文雅持穩重,儀表風度不死板;

喜歡幽雅的環境,樂於輕聲把話談;

「十三」、「周五」為凶兆,一火忌諱點三煙;

眾人面前厭耳語,否則會惹人生嫌。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立陶宛人在平時談吐中,「請」與「謝謝」非常普遍,即使對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與賓客攀談時,總習慣輕聲細語的氣氛及溫和、幽雅的場面。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注重「女士優先」。無論是行走、乘車等,他們都慣於對女士給予特殊的優先和照顧。他們喜愛清潔,從不隨便在公共場所亂丟廢棄物。設宴用餐總樂於保持餐桌潔凈、整齊和美觀。他們昵愛紅色。認為紅色為喜慶、歡樂、勝利之色。

五、禮節禮儀

立陶宛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在好友誼間相見時,大多施擁抱禮。在親友間相見時,還常施吻禮,吻額、吻面頰、吻手等都比較賞見。

六、信仰忌諱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數人信俄羅斯正教。他們對在眾人面前耳語的人很反感。認為這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他們在用餐時,對使餐具任意作響的舉止很忌諱。也不願聽到有人在用餐時發出咀嚼食物的聲音。他們忌諱詢問他人的工資、年齡、宗教等問題。主伙這些都屬於隱私的范疇,打聽這些屬不禮貌行為。他們對用一火為三人點煙很忌諱。認為這樣會給人帶來厄運的。他們對「13」數和「星期五」很反感。認為「13」和「星期五」是令人喪氣的數字和日期,因其會給人帶來厄運和災難。他們飲食上不喜歡吃蝦及海味的菜餚,也不愛吃清蒸類的菜餚。

七、飲食習慣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麵食、土豆、甜菜、白菜、豬肉、羊肉和奶製品等。火腿、香腸、熏豬肉是他們的傳統肉製品。他們一般都喜歡烤制食品,也愛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飯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餃子,豬肉熏腸也是他們的常用食品。他們喜歡俄式西餐,用餐慣於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們對中國菜餚也很感興趣,尤為喜歡熟透的風味菜餚。

立陶宛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講究菜餚要熟透,注重菜品要量大油重。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微辣味道。

③主食 以麵食為主

④副食 愛吃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魚及蛋類等;蔬菜喜歡土豆、捲心菜、豌豆、西紅柿、洋蔥、黃瓜等;調料愛有胡椒粉、蕃茄醬等。

⑤製法 對燒、炸、煎、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京菜、魯菜。

⑦菜譜 很欣賞什錦拼盤、干燒雞脯、烤肉、蜜煎海棠、鍋燒肘子、油爆雙脆、糖醋鯉魚、鍋塌豆腐、涮羊肉、焗大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對格瓦斯、葡萄酒、啤酒很喜歡,飲料愛喝礦泉水、果子露等。

⑨果品 喜歡葡萄、西瓜、荔枝、香蕉、蘋果等水果,乾果愛吃核桃仁、葡萄乾、花生米等。

6. 立陶宛和美國有什麼歷史淵源



立陶宛和美國的淵源主要體現在立陶宛從19世紀中期開始有大量移民前往美國,在很多大城市形成了有相當規模的移民社區。
當然,在這之前,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有立陶宛血緣的波蘭貴族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後來回到了波蘭,餘生都在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獨立和反抗沙俄的侵略而奮斗不息。)而自此以後,美國就成了很多波蘭-立陶宛政治流亡者和不願受沙俄殖民統治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的移民目的地。
隨著1861年沙俄開始改革,被沙俄瓜分的波蘭-立陶宛境內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大量的失地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謀生,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選擇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由於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在美國大多從事重體力勞動和低技術工作,工作條件惡劣,待遇低下。厄普頓·辛克萊的名著《屠場》,就描繪了20世紀初芝加哥立陶宛裔屠宰工人在社會底層的悲慘遭遇。
但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立陶宛移民在美國的生存境遇也不斷改善,也更多地參與到美國的社會生活中來。一個最明顯的事例就是立陶宛移民在美國廣泛參與了在美國普及中的籃球運動,並把這項運動帶回了祖國發揚光大。
二戰前後,為了躲避納粹德國和共殘主義蘇聯的迫害,有大量立陶宛人逃離祖國來到美國,其中包括著名人類學家、印歐語族群到來前古歐洲文化的卓越研究者瑪麗亞·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也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二十世紀東歐最偉大詩人之一的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而在更早的時候,很多猶太人就已經從維爾諾(Wilno)這一立陶宛-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將近700年歷史的東歐最大的猶太隔都(Ghetto)出發,走向歐洲,最終來到新大陸。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20世紀一代小提琴家之王——亞沙·海菲茲(Jascha Heifetz)。當然,很不幸的是,維爾諾大多數的猶太人都在二戰中被納粹德國及部分立陶宛人幫凶屠殺殆盡了。
蘇聯再次侵佔立陶宛並成立所謂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後,美國始終沒有承認這一佔領(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合法性。到蘇聯解體為止,美國始終承認立陶宛流亡政府的合法性並支持立陶宛境內民眾為爭取民族獨立而發起的一系列社會運動。
時至今日,美國境內的立陶宛裔公民共有65萬餘人;作為對比,今日立陶宛共和國境內立陶宛人人口不到三百萬。立陶宛裔美國人在美國各行各業仍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比如或許你看過的科幻電影《回到未來》三部曲和或許你一定看過的《阿甘正傳》,它們的導演就是一個來自芝加哥那個曾經的「屠場」貧民區的立陶宛人——羅伯特·贊米基斯(Robert Zemeckis,准確的發音應該是澤梅茨基斯)。

7. 立陶宛的獨立過程

立陶宛的獨立過程,具體內容如下:
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12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 1569年根據盧布林條約,波蘭和立陶宛合並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1795—1815年整個立陶宛(除克萊佩達邊區外)並入俄國。立陶宛人民參加了 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領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聯合組成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並宣布獨立。1926年9月28日,蘇聯政府同立陶宛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發動政變得逞。根據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立陶宛被劃歸蘇聯版圖,隨後蘇軍進入立陶宛,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再度佔領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1990年,立陶宛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決議脫離蘇聯,成立立陶宛共和國。獨立的第一步行動將是從蘇聯KGB手中接管邊境,其次是驅逐蘇聯駐軍。1990年 3月11日,立陶宛通過了獨立法案。3月14日,立陶宛政府要求蘇軍立即「體面」的撤離,否則雙方將成為「敵對」的國家。1990年4月,蘇聯開始對立陶宛進行了長達74天的經濟封鎖,停止了石油電力供應,要求立陶宛放棄獨立主張。同年,立陶宛無法承受嚴苛的經濟封鎖,被迫撤消了獨立法案...........
然而,蘇聯已經是風雨飄搖,國內矛盾層出不窮。這時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突然宣布廢除與蘇聯合並的協議,進入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過渡過程,最終將實現獨立。這又給了立陶宛一絲獨立的希望......
1991年1月2日,蘇軍進占里加,控制了所有的新聞出版單位。蘇軍空降兵和內務部隊閃電般的襲擊了立陶宛的主要城市,當地警察和准軍事部門基本上被解除了武裝。1月9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嚴令蘇軍「立刻消滅立陶宛的資產階級野心家」......
1991年1月10日,蘇聯當局佔領首都維爾紐斯的主要出版社,立陶宛實施軍事管制,與外界的通訊聯系基本中斷。
1991年1月11日,立陶宛成立「救國委員會」, 「將承擔起共和國的命運」。當天「救國委員會」要求與莫斯科對話,但是,莫斯科的回復是「總統戈爾巴喬夫正在用餐」。當日,維爾紐斯的鐵路、機場全部被蘇聯內務部隊接管..........
1991年1月12日,立陶宛「救國委員會」利用僅存的警察學校和政府警衛部隊組成了立陶宛獨立武裝力量,並且動員部分大學中接受預備役訓練的學生,任務是保衛還未被佔領的電視台.......
1991年1月13日,蘇聯又採取武裝行動佔了維爾紐斯的電視塔,在此過程中14被害,700多人受傷。自稱」救國委員會」宣稱政府已被推翻,不過最終未成功佔領最高蘇維埃等政府機構。
1991年蘇聯「八·一九事件」後,葉利欽把蘇共和俄共全部財產歸俄羅斯政府所有,蘇聯軍隊、內務、安全、外交、財政等重要部門被改組。葉利欽並接管了蘇聯國家銀行。戈爾巴喬夫大權旁落。
1991年9月6日,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國務委員會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2001年5月立陶宛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8. 立陶宛歷史簡介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

9. 立陶宛是以什麼最為出名

立陶宛海岸以產琥珀聞名選1。參考:http://..com/question/33082917.html?si=1

10. 立陶宛大公國的歷史

史書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是在奎德林堡編年史中,這個編年史記載日期從1009年開始。12世紀,斯拉夫編年史將立陶宛記載為羅斯人攻打的地方。起初立陶宛異教徒向波洛茨克進攻,但隨後勢力增強,並組織自己的小規模襲擊。在1180年至1183年的某一時刻,事態發生變化,立陶宛人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襲斯拉夫地帶,襲擊波洛茨克公國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脅到了諾夫哥羅德。這樣星星點點的軍事襲擊體現出立陶宛人在奧克什泰蒂亞的領土的鞏固。
軍事修士會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出現在這一地帶,前者在1202年建立於里加,後者1226年紮根於普魯士。基督教騎士團形成了對信奉異教的波羅的部落的重大威脅,並進一步促使這一地區形成國家。簽訂於1219年的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和約證明了立陶宛人與薩莫吉希亞人的合作。這份條約羅列出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來自奧克什泰蒂亞的高等公爵(日溫布達斯、道約塔斯、維利凱拉、道斯普倫加斯和明道加斯)和幾位來自薩莫吉希亞的公爵。盡管立陶宛人和薩莫吉希亞人雙方此前彼此交戰,但現在他們得面對共同的敵人。可能日溫布達斯擁有最大權力,至少幾位公爵來自同一家族。對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認,和建基於條約簽署人的統治階級的建立,預示著一個新生國家的興起。 南立陶宛公爵明道加斯在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條約中被提到,是5位高等公爵中一位。根據利沃尼亞押韻編年史,到1230年代中期,明道加斯就已得到統治整個立陶宛的最高權力。1236年,維金塔斯領導的薩莫吉希亞人在蘇勒戰役中擊敗利沃尼亞騎士團。該騎士團被迫成為普魯士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分支。這意味著,薩摩吉希亞這一將利沃尼亞與普魯士分隔開來的狹長地帶成為了兩大騎士團的主要目標。這場戰役讓騎士團和立陶宛在戰爭期間得以喘息,而立陶宛利用此機會向魯塞尼亞地帶進攻,吞並新格魯多克和格羅德諾。
1248年明道加斯與他的侄子陶特維拉斯和埃迪維達斯之間爆發內戰。後兩者與維金塔斯、利沃尼亞騎士團、加利西亞的丹尼爾和沃里希連的瓦西里科結成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明道加斯利用內戰與利沃尼亞騎士團結盟。他保證昄依基督教,並獻出西立陶宛的部分領土以換取騎士團對他的侄子的軍事打擊和王位。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英諾森四世發布教宗詔書,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內戰結束後,明道加斯在1253年被封為立陶宛國王,開始10年的相對和平時期。明道加斯試圖將其影響力向道加瓦河岸重要商業中心波拉茨克與平斯克蔓延。條頓騎士團利用這一時期在薩摩吉希亞和利沃尼亞加強地位,但卻在1259年的斯庫奧達斯戰役和1260年的杜爾貝戰役失利。這兩次失利激起瑟米加利亞人和普魯士人反抗騎士團。
在特萊尼奧塔的鼓動下,明道加斯撕毀與騎士團的和約,可能重新信奉他的舊神明,並與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結盟。他希望將所有波羅的部落聯合在立陶宛的統治下。因為軍事行動不成功,明道加斯和特萊尼奧塔的關系惡化。特萊尼奧塔與道曼塔斯在1263年刺殺明道加斯和他的兩個兒子魯克利斯和魯佩基斯。立陶宛此後陷入多年的內戰陰霾之中。 自1263年到1269年,立陶宛出現3位大公——特萊尼奧塔、瓦伊什維爾卡斯和斯瓦爾恩並存的局面。但是,國家沒有分裂,特萊德尼斯在1269年掌權。他加強了立陶宛在黑魯塞尼亞的控制權並與利沃尼亞騎士團交戰,取得了1270年卡魯塞戰役和1279年艾茲克勞克萊戰役的勝利。至於在1282年特萊德尼斯死後到1295年維特尼斯宣稱擁有大公之位之間的這一段時期,立陶宛大公是誰至今仍存較大爭議。這一時期騎士團定下他們的征服行動。1274年大普魯士起義結束,條頓騎士團繼續征服其他波羅的部落:1274年到1277年征服納德魯維亞人和斯卡爾維亞人,1283年征服約特溫吉亞人;利沃尼亞騎士團則在1291年繼續征服立陶宛最後的波羅旳盟友塞米加利亞。騎士團現在可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立陶宛了。由其他波羅的部落構成的「緩沖地帶」消失,立陶宛大公國被迫自己與騎士團作戰。
格迪米納斯王朝統治立陶宛大公國已歷幾個世紀,而維特尼斯是該王朝第一位統治者。他的統治時期被看做是與騎士團、波蘭王國和魯塞尼亞之間的連年交戰。維特尼斯被捲入與波蘭王權繼承權相關的斗爭之中,他在斗爭中支持馬佐夫舍的博萊斯瓦夫二世,後者與立陶宛女公爵高德蒙達結婚。在魯塞尼亞,維特尼斯試圖收復在明道加斯遇刺後失去的土地,攻下平斯克公國和圖羅夫公國。在與騎士團的沖突中,維特尼斯與里加市民結盟。里加利用其穩固的地位鞏固了貿易路線,並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根據地。大約1307年,重要商貿中心波洛茨克被軍隊包圍。維特尼斯也開始在尼曼河沿岸建設防禦工事網。這條防禦工事網逐漸成為對抗條頓騎士團的重要防線。 領土擴張在格迪米納斯治下達到高潮,此人建設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並建立了一個國土由黑海向波羅的海延伸的帝國。1320年,西羅斯人的公國不是向立陶宛稱臣,就是被立陶宛直接吞並。1321年格迪米納斯攻下基輔,流放統治基輔的最後一位留里克王朝成員斯坦尼斯瓦夫。格迪米納斯重建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永久首都維爾紐斯,這個首都可能是在1323年從特拉凱移過來的。包括16世紀的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在內的部分學者認為新格魯多克是13世紀立陶宛的首都。
立陶宛是基輔羅斯西部和南部的理想繼承者。幾乎周圍的所有國家被蒙古人劫掠或擊敗,但是蒙古的鐵騎卻在現在的白俄羅斯邊界停了下來,立陶宛大公國的大部分地方未受荼毒。立陶宛的擴張浪潮也加快了,因為蒙古人對他們征服的地方統治薄弱。羅斯諸公國從未被直接編入金帳汗國。相反,它們一直是附庸國,享有程度尚可的獨立性。立陶宛的擴張在東斯拉夫人的領土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而蒙古人對他們的抵禦也非常有限,立陶宛的崛起進入理想狀態。
但是立陶宛大公國不只建基於赫赫武功,外交與軍隊對立陶宛而言一向同樣重要。立陶宛所征服的絕大多數城市,但非所有城市雖然在戰場上未被打敗,但也情願向立陶宛大公國稱臣。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此前已向金帳汗國或莫斯科大公國稱藩,對它們而言這樣的決定不是放棄獨立,只是換了個主子而已。在諾夫哥羅德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個國家經常進入立陶宛的勢力范圍,但只是偶爾附庸立陶宛大公國。一定程度上,立陶宛的統治是城市內部斗爭的結果,這些城市試圖避免向馬佐夫舍投降。但是這樣建國並不穩固。城市內部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將其拉出立陶宛的統治范圍,諾夫哥羅德和其他東斯拉夫城市多次出現這種情況。 立陶宛在1387年昄依基督教。此次改宗由約蓋拉發起,而此人又將基督教祈禱文譯為立陶宛語。立陶宛在維陶塔斯大帝統治時期(1392年到1430年)國力達到頂峰。維陶塔斯是立陶宛大公國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他在1401年到1430年是大公,此外還是格羅德諾(1370年-1382年)與盧茨克(1387年-1389年)王公。維陶塔斯是科斯圖提斯之子,約蓋拉堂兄,和瓦西里二世祖父,他的堂弟約蓋拉在1386年成為波蘭國王。1410年,維陶塔斯親帥大公國軍隊參與格倫瓦德之戰。此戰波蘭-立陶宛聯軍對條頓騎士團取得決定性勝利。維陶塔斯支持國內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多次改革。維陶塔斯在統治時期內在立陶宛大公國逐步推行中央集權,他用忠於自己的地方長官取代那些與大公有著血緣關系的本地王公。這些地方長官為富有地主,形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貴族階層。維陶塔斯治下,拉齊維烏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開始獲得影響力。
但是,莫斯科大公國因其影響力的迅速擴張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敵人,在1478年吞並諾夫哥羅德後,莫斯科大公國確實是東北歐最突出的國家。1492年至1508年間,伊凡三世在關鍵之戰維德羅沙戰役取勝後,收復了基輔羅斯故土,譬如切爾尼戈夫和布良斯克。 立陶宛的領土遭到莫斯科的侵佔,以及後者對立陶宛國家產生威脅的局面,迫使立陶宛與波蘭走得更近,立陶宛與它的西部鄰國在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中合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兩國聯邦」)。根據聯合, 過去由在很大程度上被魯塞尼亞化的立陶宛大公國的諸多領土被轉給波蘭王國領地,立陶宛自身在波蘭的統治下也逐漸被波蘭化。大公國在聯邦仍保留諸多權力(包括也已擁有自己的政府、國庫和軍隊),直到1791年五三憲法通過。
波蘭立陶宛王國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佔,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並與沙俄君主伊凡雷帝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王國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沖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王國,並兼並大片土地,王國搖搖欲墜。18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王國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1795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正式滅亡。 在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後,前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被俄羅斯帝國直接吞並,而不置入波蘭會議王國(由聯邦的剩餘部分構成,君主是俄羅斯沙皇)但是,在1812年,在俄法戰爭前夕,前大公國領土發生反抗俄國的暴動。在拿破崙抵達維爾紐斯後,他宣稱成立立陶宛大公國臨時代表政府,並相應地重建波蘭立陶宛聯合。但是,因為僅半年後拿破崙的「大軍」被俄國擊退,並繼續向西撤退,聯合從未實現。1812年12月,維爾紐斯被俄軍重新佔領,將所有重建大公國的計劃畫上句號。

閱讀全文

與立陶宛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