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油是誰發明的
#是指汽油辛烷值指標。90號,93號,97號,98號。
所謂的97號汽油,就是97%的異辛烷,3%的正庚烷。在引擎壓縮比高者應採用高辛烷值汽油,若壓縮比高而用低辛烷值汽油,會引起不正常燃燒,造成震爆、耗油及行駛無力等現象。
汽油標號的高低只是表示汽油辛烷值的大小,應根據發動機壓縮比的不同來選擇不同標號的汽油。壓縮比在8.5-9.5之間的中檔轎車一般應使用93號汽油;壓縮比大於9.5的轎車應使用97號汽油。目前國產轎車的壓縮比一般都在9以上,最好使用93號或97號汽油。
高壓縮比的發動機如果選用低標號汽油,會使汽缸溫度劇升,汽油燃燒不完全,機器強烈震動,從而使輸出功率下降,機件受損。低壓縮比的發動機硬要用高標號油,就會出現「滯燃」現象,即壓到了頭它還不到自燃點,一樣會出現燃燒不完全現象,對發動機也沒什麼好處。
車輛越高檔對燃油質量的要求也越高,例如30萬元以上的中高檔車,就只能加95號或97號汽油,而這里說的95號和97號代表的只是汽油中的辛烷值能量的大與小,並不能說明97號汽油就比93號汽油清潔。而高檔汽車對汽油的清潔度卻要求極高,如果汽油的標號不夠,對車輛的影響很快就能表現出來,如加完油後馬上出現加速無力的現象;如果汽油雜質過多,對汽車的影響就要一段時間後才能反應出來,因為積碳或膠質增多到一定程度才會影響汽車行駛。
國家對車用汽油有嚴格的標准。它不僅要求汽油有一定的辛烷值(俗稱汽油標號),同時對汽油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烯烴的含量過高,汽車不能完全燃燒,從而產生一種膠狀物質,聚積在進氣歧管及氣門導管部位。在發動機處於正常工作溫度時,無異常現象;而當發動機熄火冷卻一段時間後,這些膠質會把氣門粘在氣門導管內。這時起動發動機,就會發生頂氣門現象。
並不是標號越高越好,要根據發動機壓縮比合理選擇汽油標號。
在汽車發動機的參數中,大多數崇尚動力性的車友都只是注意到了功率和扭矩這兩個指標,但另一個重要指標卻往往被人所忽視,這就是壓縮比。壓縮比就是汽缸內活塞的最大行程容積與最小行程容積的比值,也等於整個活塞的運動行程上止點和下止點在不同行程位置的容積比值。目前,絕大部分汽車採用所謂的「往復式發動機」,簡單地講,就是在發動機汽缸中,有一隻活塞周而復始地做著直線往復運動,且一直循環不已,所以在這周而復始又持續不斷的工作行程之中有其一定的運動行程范圍。就發動機某個汽缸而言,當活塞的行程到達最低點,此時的位置點便稱為下止點,整個汽缸包括燃燒室所形成的容積便是最大行程容積;當活塞反向運動,到達最高點位置時,這個位置點便稱為上止點,所形成的容積為整個活塞運動行程容積最小的狀況,需計算的壓縮比就是這最大行程容積與最小容積的比值。例如壓縮比為10的發動機就是將可燃混合汽壓縮為原來體積的1/10。
一般來說在發動機的其他設計不變的情況下,壓縮比越高的車功率越大,效率越高,燃油經濟性方面也會好一些。但是壓縮比過高會造成穩定性下降,發動機壽命縮短。而且壓縮比也不可能無限制地提高,因為可燃混合汽在壓縮過程中溫度會急劇提高,如果在沒有到活塞的上止點處溫度就已經超過可燃混合汽的燃點,則可燃混合汽就會爆燃,這就是俗稱的敲缸,可以聽到明顯的金屬撞擊聲,嚴重的爆燃甚至會使發動機倒轉,給發動機造成致命的傷害。
汽油發動機在運轉時,吸進來的是汽油與空氣混合而成的混合氣,在壓縮過程中活塞上行,除了擠壓混合氣使之體積縮小之外,同時也發生了渦流和紊流兩種現象。當密閉容器中的氣體受到壓縮時,壓力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若發動機的壓縮比較高,壓縮時所產生的氣缸壓力與溫度相應提高,混合氣中的汽油汽化得更完全,加上高壓縮比的作用,當火花塞跳出火花時就能使混合氣在瞬間內完成燃燒,釋放出能量,成為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反之,燃燒的時間延長,能量會耗費並增加發動機的溫度,而並非參與發動機動力的輸出,所以,高壓縮比的發動機就意味著具有較大的動力輸出。
Ⅱ 食用油是誰發明的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 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 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Ⅲ 煤油是誰發現的
《福爾摩斯》
因為周筆暢有唱「福爾摩斯發現了沒有(煤油)」
Ⅳ 火葯是誰發明的
唐高宗,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4)火油誰發明擴展閱讀
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
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們就開采它。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磺,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
Ⅳ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在秦朝就有記載,基本可以確定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隋唐時期的孫思邈在總結了前人的方法之後,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配方方法。
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里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葯的配方。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Ⅵ 煤油是那一年發明的
1856年 年輕的迪格多.郎塔尼(DIGUEDO LETANI)在法國北部布萊(BRAY)地區的日爾貝路瓦(GERBEROY)的一個村莊里,發明了煤油燈;
希望採納
Ⅶ 煤油燈是誰發明的
1856年
年輕的迪格多.郎塔尼(DIGUEDO LETANI)在法國北部布萊(BRAY)地區的日爾貝路瓦(GERBEROY)的一個村莊里,發明了煤油燈;
Ⅷ 食油是誰發明的
漫話中國食用油的歷史
作者:朱偉 來源:GLULU清真美食文化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Ⅸ 煤油燈誰發明呢
1856年 年輕的迪格多.郎塔尼(DIGUEDO LETANI)在法國北部布萊(BRAY)地區的日爾貝路瓦(GERBEROY)的一個村莊里,發明了煤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