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認識是主體創造客體的過程,這句話對不對
按唯物論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這樣,主體就不可能創造客體,該說改造回.
而人們的認識是用來指導答實踐的,所以這話該說成"認識是主體改造客體的前提"
意識是人大腦皮層的潛在的反應,人不一定自己清楚他知道,是沒有在大腦里形成條理的東西,不能指導人的行動;
認識是對已知道的加以概括總結,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是理性的
(以上是我自己的認識,有不準的地方望指教)
Ⅱ 認識的主體與客體 認識的主體就是主觀,認識的客體就是客觀.這句話怎麼理解是對的還是錯的
錯.認知的主體是主觀認知,認知的客體是主觀對客體認知.沒有絕對的客觀,無論是什麼都是帶有主觀因素的.
Ⅲ 「認識是主體創造客體的過程」這個說法對嗎
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上來看,這句話是錯的,明顯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要說明的是認識的客體不同於物質的概念,它既包括物質,也包括意識范疇的理論和經驗。「認識是主體創造客體的過程」抹殺了實踐的意義。認識不能改造客體,更不能創造客體,這個任務是由實踐來完成的。
mfmfmmf所說犯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對主義錯誤。
Ⅳ 認識主體最本質的特徵是創造性
馬克思哲學認為認識抄的本質襲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
(1)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或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
(2)對認識的本質的規定的理
首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認識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觀自生,也不是直接來源於客體,而是通過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正如恩格斯所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或摹寫,即認識是以客體為原型的,認識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寫客體的內容.
第三,認識對客體的反映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徵,包括一定的選擇性、重構性,而不是簡單的、直接的摹寫.
Ⅳ 認識的主體與主觀意識以及認識客體與客觀事物的區別 111
認識的主體對應著認識的客體,是吧,主觀意識對應著客觀事物.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的話,你就可以說:前面兩者的概念多一層認知動作的意義,而後面的兩者的概念多一層實物定義的意義.
Ⅵ 簡述在認識主體的主觀條件的學習中的體會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是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
從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唯物主義哲學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認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哲學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做是先於物質、先於實踐經驗的東西。
(二)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
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的、被動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在繼承了就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合理前提的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首先,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以及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應用於考察認識的發展過程,科學的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辯證關系。
認識的反映具有摹寫性和創造性。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還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在,而且能夠進一步揭示事物的過去和未來;不僅能夠反映現實中的事物,而且能夠塑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人的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世界,而且能夠創造世界。
Ⅶ 誰知道「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主體與主觀意識,認識的客體與客觀事物的區別」幫一下忙,謝謝!
認識的主體:具備一定認識能力並從事一定的認識活動的人。認識主體是認識系統中的首要因素,對認識系統的形成及其諸要素的結合方式起著決定作用。在認識系統中,它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擔負著使實在客體向觀念轉化的任務。認識主體可以劃分為人類主體、社會主體、集團主體和個人主體四種形式。認識主體的特徵: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等。其中社會性是最本質的。
主觀意識: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反映。依賴於意識的對象和物質的實踐活動。有以下幾個特性:
首先,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它屬於人的主觀世界。意識是由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認識和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而且受人的主觀狀態(感情、興趣、知識結構、價值觀念、思想方法等)的影響。
其次,個體意識具有差別性。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存在著反映速度的快慢、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等區別。
再次,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動的。自由性、預見性、超前性和反思性等都是意識活動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錯誤的意識表現出來的虛幻性,則是從另一個側面表現的意識活動的相對獨立性。
認識客體:是認識活動中處於被動地位的一方,是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認識客體與認識主體是相對而言、相互規定的。某人是認識主體,是因為他認識著特定的事物(客體);某物是認識客體,則是因為有認識它的人(主體)。人既可以是主體也可以是客體。當某人從事一定的認識活動時,他就處於認識主體的地位;而當他成為他人的認識對象時,他又處於認識客體的地位。
認識客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具有客觀實在性,這是由客觀物質世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性所決定的。認識客體還具有對象性,這是因為認識客體首先是實踐客體,已進入人的實踐活動范圍,被人的實踐所捕捉,成為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因此,認識客體的廣度和深度依賴於主體的發展程度和水平。最後,認識客體還具有社會歷史性,因為認識客體的廣度和深度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是不一樣的,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客觀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一切事物,它與客觀存在屬於同一范疇。當客觀事物尚未進入人的認識領域時,它還只是自在的客觀實在;只有與認識主體發生一定的關系,它才具有認識客體的意義。客觀事物是無限多樣的,但在人類認識發展的某一歷史階段上,只有部分客觀事物能夠進入人的認識領域,成為認識客體。隨著人類認識的日益進步,客觀事物越來越多地向認識客體轉化。而促使客觀事物進入人的認識領域並向認識客體轉化的根本力量,仍然還是人們的社會實踐。因此,正如認識主體首先是實踐主體一樣,認識客體也必然首先是實踐客體。
Ⅷ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這是一種什麼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這是一種舊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現代辯證唯物主義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把實踐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指明認識是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否認實踐作用,把人的認識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了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
現代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貫徹於反映論,科學地說明了人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揭示了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認識直觀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學的缺陷。
狹義上的舊唯物主義承認物質第一性,這是唯物主義的。但認為事物都是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這又是機械的或形而上學的。時間和空間不是事物的儲藏所,而是運動著的事物的存在形式。
時間和空間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儲藏與被儲藏的關系,不是大與小的關系。把它們分割開來,就是把它們當作彼此孤立存在的東西,所以說這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時空觀。
Ⅸ 簡述認識的主體與主觀意識,認識的客體與客觀事物的區別.
認識的主體是進行認識活動的人,而主觀意識是指意識的形式都是主觀的,是意識問題,意識通常表現為情感、意志而認識是對世界的感知.
認識的客體是被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客觀對象當然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