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徐志摩與創造社

徐志摩與創造社

發布時間:2021-08-16 11:23:11

1. 比較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異同 在藝術主張上的異同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尤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分別引領著當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思潮而並行。兩者同為二十年代的文學社團,但文學取向卻不同。前者」文學為人生」,後者」文學為藝術」,直接顯現著其思想傾向,此時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大文學社團。但其本相同。
所謂本質相同,也要看是在哪個歷史時期,隨著中國當時國情戰局的變化,到了40年代的時候,創造社轉型,現實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終於與文學研究會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另外,有的作家分別擔任這兩大文學社團的重要成員也是主要的原因,如郭沫若等。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大眾。
2、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回答滿意嗎?希望可以幫上你的忙哦 ~\(^o^)/~

2. 請問新月社的代表人物,語絲社的代表人物,文學研究會的代表人物,創造社的代表人物各是誰,請詳細列舉。

1、新月社來:胡適、徐志摩自、聞一多、梁實秋

2、語絲社:孫伏園、周作人

3、文學研究會: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孫伏園

4、創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

(2)徐志摩與創造社擴展閱讀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

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小說創作佔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鄭振鐸先後主編了《小說月報》。

創作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3. 徐志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徐志摩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3)徐志摩與創造社擴展閱讀

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4.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求解

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祝考試順利

5.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初期著名的文學團體,由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等人發起。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
祝考試順利

6. 徐志摩是哪個學派

一、是新月派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二、新月詩派,講究詩歌音樂、繪畫、建築的美。
新月社成立於1928年,是五四後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團體,主要成員包括胡適、梁實秋。因為它擁有聞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華、有成就的詩人,又以提倡格律詩而獨樹一幟,形成了現代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人稱「新月詩派」或「格律詩派」。
起初,他們多在《晨報》副刊和《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1926年4月《晨報》副刊《詩鐫》專欄的開辟,可以看作該詩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創刊,由徐志摩、聞一多任編輯。而1931年《新月詩選》(陳夢家編選)的出版,則可以看作該詩派的一個總結,也標志著該詩派的結束。 為新月社詩歌理論作出了最重要貢獻的是聞一多。他曾系統地提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詩是「做」出來的,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並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齊整)。

三、徐志摩詩的特點
1. 對光明和自由的追求 。
這是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為要尋一顆明星》、《無題》、《海韻》等這類詩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時期的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詩人希望祖國擺脫落後、貧困,走向進步、富強的願望。這類詩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詩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資本主義社會。
2. 對現實的抨擊。
對現實的抨擊是徐志摩後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大帥》,以及《秋蟲》、《西窗》等。這類詩的情況比較復雜。由於徐志摩的理想在現代中國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稱為「中國布爾喬亞的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他在幻滅之中便常常表現出不滿和失望。詩人的不滿既表現在對軍閥戰爭的揭露,對下層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現在對無產階級革命的不解和攻擊方面。
3. 對愛和美的歌唱。
愛情詩在徐志摩詩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較重要的地位。其中,許多詩歌歌唱純真的愛情,委婉優美,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如《雪花的快樂》等。值得一提的是還有許多表現追求光明、抨擊現實的作品都是以愛情詩的面目出現的,如《海韻》等。
4. 音樂美的表現。
徐志摩的詩表現手法多樣,音樂旋律突出。他在創作中,善於根據詩歌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詩歌格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優美和諧的音樂旋律。如《雪花的快樂》中三句「飛揚」的重復,既造成雪花的輕盈感,又產生出輕松愉快的情調;《沙揚娜拉》一首中「道一聲珍重」的連用,既寫出了日本女郎的禮貌謙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別之情;《再別康橋》中三句「輕輕的」,給人一種飄逸之感。這些都較好地表現出詩人的情感和藝術才華。 物:徐志摩、聞一多

註:中國現代著名的詩歌流派
20世紀初至1920年代: 嘗試派、文學研究會(人生派)、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派、新格律詩派(新月派)、中國早期象徵詩派。
1930年代: 中國現代派詩群、七月派、漢園三詩人。
1940年代: 中國新詩流派、九葉詩派。
1950年代: 中國現實主義、新現代主義(現代派詩群)、藍星詩群(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群(創世紀詩社)。
1970年代: 朦朧派(今天派)、白洋淀詩群、中國新現實主義。
1980年代: 新邊塞詩派、大學生詩派、第三代詩群(新生代詩群、新世代)、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詩派、圓明園詩派、撒嬌派、他們詩群、丑石詩群、非非主義(紅色寫作)、神性寫作、新鄉土詩派、知識分子寫作詩群。
1990年代: 網路詩歌(網路詩人)、民間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中間代、信息主義、70後詩人。

7.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以優美的文學作品和人格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歸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熱潮尚在,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追求「為人生的文學」的文學研究會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已經確定文學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積極參與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7)徐志摩與創造社擴展閱讀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8. 中國近現代有哪幾派詩人,比如徐志摩是新月派

嘗試派、文學研究會(人生派)、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派、新格律詩派(新月派)、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等。

1、嘗試派

1920年,胡適的個人詩歌專集《嘗試集》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代詩歌個人專集,因此有更多的詩人開始效仿胡適的白話詩體寫作,形成了中國的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流派「嘗試派」。

1918年劉半農、沈尹默也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詩,中國的現代白話文詩歌從此誕生。

代表人物有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大白等。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統照、周作人、冰心、魯迅、朱自清、劉延陵。

3、創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創造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4、湖畔詩派

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和馮雪峰於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詩社,被稱為中國的湖畔派詩人。

湖畔詩社於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詩歌合集,在此之後有魏金枝、謝旦如、樓建南等詩人加入詩社。

詩社沒有固定的組織和章程,只是一種友愛的結合,其成員絕大多數是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

他們曾先後出版馮、應、潘、汪的詩合集《湖畔》(1922),馮、應、潘的詩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靜之詩集《蕙的風》(1922)和《寂寞的國》(1927)等。

5、七月派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長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領導工作,與周恩來等黨在後方的領導人保持緊密的聯系。

他先後主編《七月》、《希望》雜志和《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寫下大量文藝理論、評論文章,推出和評介了大量國統區進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區作家的作品。

艾青、田間、鄒荻帆、阿壠、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崛起於文壇,在他的帶動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學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歷時甚長、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劇命運的進步文學流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詩歌流派

9. 徐志摩和老舍分別是怎麼死的

徐志摩之死

三十年代印象中是一張發了黃的舊照片,只有黑白對比的輪廓。女子端坐著
兩手半握雙肘微抬專注的看著前方,穿著窄領西裝的男子梳著扁平的分頭則站在
女子身邊,微微傾著身體。她也許還燙了卷發,能看到的旗袍是黑色的,但原來
也許是玫瑰一樣的紅。三十年代是安靜的,沒有現在喧嘩,是無聲電影記錄片中
留下的失真影畫,是有軌電車發出叮當的聲響,是張愛玲筆下三十年前的月亮,
還是《邊城》中翠翠一聲清亮的呼喊「爺爺」。

發自歐洲的遠洋郵輪馬達發出了長長的嗚鳴。上海灘上的歐式建築出現在水
平線上,遊客們發出了歡呼,向岸上揮手,歸國的遊子流下了熱淚。徐志摩那一
刻緊握著船舷上的欄桿,上海在那一刻給他留下了最美的印象。他在四年後1926
年和陸小曼移居上海,他喜歡這個有些歐洲味道的城市。他在英國留學期間開始
寫詩,回國前他寫下了《康橋,再會吧》。

康橋,再會吧;
我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我當年
辭別家鄉父母,登太平洋去,
(算來一秋二秋,已過了四度
春秋,浪跡在海外,美土歐洲)
扶桑風色,檀香山芭蕉況味,
平波大海,開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變了夢里的山河,
渺茫明滅,在我靈府的底里;
我母親臨別的淚痕,她弱手
向波輪遠去送愛兒的巾色,
海風鹹味,海鳥依戀的雅意,
盡是我記憶的珍藏,我每次
摩按,總不免心酸淚落,便想
理篋歸家,重向母懷中匐伏,
回復我天倫摯愛的幸福;
......

1922年回國後在報紙上大量的發表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
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他的志願本是
做個政治家,大概所有的詩人都有過這樣的理想。但是詩人的政治理想都太單純,
沒有實現的希望。胡適《追悼志摩》「……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信仰太單純了,
而這個現實世界太復雜了。他的單純的信仰經不起這個現實世界的摧毀。」詩人
重要的並不是用文字寫表達自己而是行動,徐志摩一生都在行走中。1915年畢業
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
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
詩鐫》,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曾先後任光華大學,
,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郵
政飛機到北平,機墜身亡。1935年,林徽音發表了《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
,「……凝望著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憶許多不相連續的殘片……」。她將徐
志摩乘坐的焚燒過的一塊飛機殘片拿回家置於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辭世。

詩人是文人但和其他文人不同的是,內心強烈的不安,「我的心靈的活動是
沖動性的,簡直可以說痙攣性的。」徐志摩《落葉》。詩人又都是好動的「我的
思想也彷彿就跟著跳盪。我做的詩,不論它們是怎樣的「無聊」,有不少是在行
旅期中想起的。我愛動,愛看動的事物,愛活潑的人,愛水,愛空中的飛鳥,愛
車窗外掣過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閃動,草葉上露珠的顫動,花須在微風中的搖動
,雷雨時雲空的變動,大海中波濤的洶涌,都是在在觸動我感興的情景。是動,
不論是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
生命。......」,徐志摩《落葉》。而詩人又是孤獨者,脆弱的象孩子。甚至沒
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詩人是這個有序的世界的對立物,試圖逃逸出這個世界。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裡加鞭;——
向著黑夜裡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為要尋一顆明星》

生命就是奇跡,光輝就在臉上,詩人從雲雲眾生中突兀出來,那是個孤獨的
生命個體。詩人站立在群體對面,而他並不強大,隨時會受到傷害。詩人總在危
險中。在那個灰色的三十年代,徐志摩象顆流星,在天空閃耀一道光亮而墜落。
死亡是詩人最好的歸宿,海子卧軌死了,顧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對於詩人
並不可怕,甚至被死亡誘惑。雪萊死於大海的擁抱,拜倫以英國公民的身份而成
為希臘的民族英雄,在一場大雷雨中結束了生命。

現在我
真正可以死了,我要你
這樣抱著我直到我去,
直到我的眼再不睜開,
直到我飛,飛,飛去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風,
呵苦痛,但苦痛是短的,
是暫時的;快樂是長的,
愛是不死的:
我,我要睡……
———《愛的靈感》

勇敢的面對死亡並不是消極的人生態度,他在這篇題為《落葉》的講演的最
後用英語呼喊出「Everlasting yea!」「永遠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普
希金死於和情敵的決斗,詩人死於情場是最適合的。徐志摩一生最為密切的三位
女性: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都是出身於江南豪門淑媛。張幼儀是徐志摩的
第一任妻子,因為追求林徽英而離婚。在語絲派」及「創造社」中徐志摩與胡適、
陳西瀅、梁實秋、聞一多及梁思成林徽音夫婦,同為歐美留學生,私誼篤厚。徐
志摩苦戀林徽音十年,死在看望她的路上。徐志摩生命中的三個女性,雖都是出
於名門但性格卻不相同,張幼儀賢良淑德,在離婚後依然孝敬公婆,撫養兒子,
後出洋事業有成。林徽音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領麗人:既是建築學家又是傑出的詩
人,對於徐志摩的追求保持了友誼的關系。陸小曼則是北平交際明星,她琴棋書
畫,英文法文,無所不通,性情奔放。

「徐志摩的人生追求為什麼會失敗呢?為了女性?為了愛情?還是僅僅緣由
於他『單純的信仰』---『愛,自由和美』?他詩人的稟性註定了他一生的命
運。對於愛的追求,是想誰能接受一個拋棄了自己的妻子滿世界追求別人妻子的
人。徐志摩的老師梁起超,胡適都曾經相歸勸過。張幼儀其兄張君是當時中國社
會政界和財界頗有影響的大人物,林徽音的父親曾任父林長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
總長,也曾是徐志摩的忘年交。陸小曼的父親是位學者和外交官。她的前夫王賡
,美國西點軍校畢業,與二戰英美盟軍總司令、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是同學,
歸國後任張作霖東北軍的高級將領。這樣一個權貴林立的世界裡,徐志摩專門做
些有傷人體面的事,還是最傷顏面的那種,簡直是前無古人奇恥大辱。而這些人
又都是最有面子的人。三天兩頭就在報紙上露面的公眾人物,怎麼可能能容的下
他的存在。

徐志摩死於航空事故是值得懷疑的?他應該是被殺掉的。一個詩人死於自殺
都能接受,但是死於謀殺似乎讓人難以接受,他所傷害到的每一個人的顏面,張
君,王賡,都是完全有能力殺掉他的人,他只是個文弱的書生。而嫌疑最大的是
王賡。由於他無意中引「郎」入室,造成了徐陸二人相識相戀,最後鬧得不可收
拾,由畫家劉海粟等從中斡旋,王賡退出情場,徐陸二人方才子佳人得以結合,
一時成為北平文化界的一大逸聞。而王賡則成了最大的笑柄。雖然他有在美國學
習生活的經歷,但是這畢竟還是在中國。明目張膽的殺一個著名詩人,實在在輿
論上也說不過去。再說奪妻之仇雖大,但也罪不至死。身為東北軍高級將領的王
賡太有理由殺了徐志摩,當友誼變成仇恨,那仇恨就會加深。即使當時有風度的
退出情場,算是對陸小曼的尊重,或者在公眾輿論下,也沒有辦法做什麼。但是
徐志摩竟然還和林徽音糾纏不清。王賡就是為了陸小曼也有理由殺了徐志摩。但
可惜不是決斗。

在1931年11月,前夕,東北軍某部或者是別的什麼特務機關接到一個密令。
破壞由南京飛往北平某次航班。命令中只有行動的目標,沒有其他內容。這次行
動沒有什麼難度。行動迅速准確,在冷靜的專業操作中順利完成。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
老舍之死
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紅衛兵裝到文廟,在震天的口號聲中,跪著被輪番毆打,3小時候後,被拖回單位,老舍繼續被毒打至深夜,最後因為稍有反抗,被斥為"現行反革命",抓到派出所。遍體鱗傷的老舍,終於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繼續到單位報到。第二天,老舍獨自前往太平湖,在那裡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投湖自殺。
更為可惜的是,老舍先生已經被內定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因諾貝爾不授予已死去的人,所以評獎委員會特地到中國調查,確定先生已死,而當年的諾貝爾獎還要照顧東方,就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使我國和諾貝爾失之交臂,這是讓我現在想起來還氣憤的事。

閱讀全文

與徐志摩與創造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