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認為最有用的發明是電腦 對電腦提問 英語
I think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 is the computer.
Computer questions
㈡ 電腦是怎麼發明的
電腦有稱"計算機",首先是應用在戰爭的.
㈢ 電腦怎麼發明的
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㈣ 電腦的發明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1935年,楚澤以自己的家為工作場地,獨自一人開始探索計算機的發明和製作。
1938年,楚澤完成了一台純機械計算機Z-1。該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或「1」。
1939年,楚澤對Z-1進行了改進。在大量使用繼電器的基礎上,他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
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它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製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並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楚澤已於1995年12月18日在德國黑森州的許恩費爾德市逝世。而就在1995年,比爾·蓋茨拜謁了楚澤。有趣的是,這位即將去世的計算機鼻祖為借計算機而成為世界首富的蓋茨畫了一幅肖像。直到現在,蓋茨還把這幅肖像畫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㈤ 電腦是怎樣發明的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
㈥ 電腦是怎麼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當時的電腦只是用於科學計算的計算機
㈦ 電腦是怎樣發明的
第一台計算機是在1946年的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賓州大學)誕生的,而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
舉世公認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在戰火紛飛的二次世界大戰,它的"出生地"是美國馬里蘭州阿貝丁陸軍試炮場。鮮為人知的是,阿貝丁試炮場研製電子計算機的最初設想出自於"控制論之父"維納(L.Wiener)教授的一封信。早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納就曾來過阿貝丁試炮場。當時彈道實驗室負責人、著名數學家韋伯倫(O.Veblen)請他為高射炮編制射程表。在這里,他不僅萌生了控制論的思想,而且第一次看到了高速計算機的必要性。
多年來,維納與模擬計算機發明人布希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共事,結下深厚的友誼。 1940年,在給布希的信中,維納寫道,現代計算機應該是數字式,由電子元件構成、採用二進制,並在內部儲存數據。維納提出的這些原則,為電子計算機指引了正確的方向。
㈧ 電腦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電腦是由計算機改變
而來.1946年2月14日,人類歷史上公認的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誕生,這是第一台電腦,它是以計算為主的.
㈨ 電腦是怎樣發明的啊(過程)
1672年1月,萊布尼茲搞出了一個木製的機器模型,向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們做了演示。但這個模型只能說明原理,不能正常運行。此後,為了加快研製計算機的進程,萊布尼茲在巴黎定居4年。在巴黎,他與一位著名鍾表匠奧利韋合作。他只需對奧利韋作一些簡單的說明,實際的製造工作就全部由這位鍾表匠獨自去完成。1974年,最後定型的那台機器,就是由奧利韋一人裝配而成的。萊布尼茲的這台乘法機長約1米,寬30厘米,高25厘米。它由不動的計數器和可動的定位機構兩部分組成。整個機器由一套齒輪系統來傳動,它的重要部件是階梯形軸,便於實現簡單的乘除運算。
萊布尼茲設計的樣機,先後在巴黎,倫敦展出。由於他在計算設備上的出色成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00年,他被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
萊布尼茲也是第一個認識到二進制記數法重要性的人,並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數的運演算法則。二進制對200多年後計算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萊布尼茲在法國定居時,同在華的傳教士白晉有密切聯系。白晉曾為康熙皇帝講過數學課,他對中國的易經很感興趣,曾在1701年寄給萊布尼茲兩張易經圖,其中一張就是有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圓圖」。萊布尼茲驚奇地發現,這六十四卦正好與64個二進制數相對應。萊布尼茲認為中國的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記數法。為此,他於1716年發表了《論中國的哲學》一文,專門討論八卦與二進制,指出二進制與八卦有共同之處。
萊布尼茲非常嚮往和崇尚中國的古代文明,他把自己研製的乘法機的復製品贈送給中國皇帝康熙,以表達他對中國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