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海底兩萬里中,發明什麼和誰即位了托利色利
上面看到的可怕景象,是諾第留斯號在航程中碰到的一連串海中災禍的開始,自從它到了船隻往來比較多的海中,我們時常看見遇難的船隻在海水中腐爛了,在更深的地方,海底下面,看到上了銹的大炮、子彈、錨、鏈以及其他許多鐵器。
不過,諾第留斯號總是帶著我們前進。我們在船上很孤獨地生活。12月11日,我們望見了帕摩圖群島,這群島位於南緯13度30分和23度50分之間,西經125度30分和151度30分之間,從度西島直至拉查列島,由東南偏東至西北偏西,在長五百里的海面上羅列起來。群島的面積共三百七十平方里,由約莫六十個小群島組成,在這些小群島中間,我看到了法國佔領的作為它的保護地的甘比爾群島。這些小群島全是珊瑚島。由於珊瑚這種腔腸動物所起的作用,造成地面緩慢地,但連續地上升,因此,將來一定有一天會把這些小島連接起來。以後,連接起來的新島又跟鄰近的群島銜接,久而久之,從紐西蘭和新喀里多尼亞島起,至馬貴斯群島止,便要出現一個新大陸,那就是未來的第五大洲。
那天,我在尼摩船長面前談我的新大陸構成的理論,他很冷淡地這樣回答我:
「地球上所需要的並不是新的大陸,而是新的人!」
在這次航行中,諾第留斯號偶然開到克列蒙端尼島——群島中最有興昧的一個島·它是18年,曲米涅娃號船長貝爾發現的。我因此得以研究太平洋中的小島所構成的造礁珊瑚體系。造礁珊瑚跟普通珊瑚不能混為一談,它們的纖維組織蒙上一層石灰質的表皮,表皮構造的各種變化使我著名的老師密爾·愛德華先生把它們分為五部。這些以分泌物累積成珊瑚樹的細小微生動物,是數以億萬計地生活在細胞裡面。它們分泌的石灰質逐漸累積,組成了岩石、礁石、小島、島嶼。在某一處,它們形成一個圓形的環,圍繞著一個珊瑚洲或一個內湖,邊緣有缺口,可與大海相通。在另一處,它們形成一些礁石的懸崖,跟新喀里多尼。亞海岸和帕摩圖群島好些小島所有的情形相仿。在別的地方,比如在聯合島和毛利斯島,它們築起礁石脈,跟壁立的)高牆一樣,高牆附近的海是非常之深的。
沿著克列蒙端尼島的懸崖僅僅走了幾百米,我對於這些微生物中的勞動者所完成的巨大工程十分贊賞。這些懸崖大半是稱為千孔珊瑚、濱珊瑚、星珊瑚和腦形珊瑚的造礁珊瑚類的傑作。造礁珊瑚類動物在海波激盪的表面一層特別繁衍,因此,它們的造礁工作是從上層開始,漸次及於下層的,上層帶著剩餘的分泌物,漸漸沉到下面去。達爾文的學說就是這樣,他應用這學說來說明環狀珊瑚島的構成——照我的意思,這學說比那以海面下幾米有浮出的山嶺或火山的峰頂作為造礁珊瑚的工作基地的學說,較為優越,較為合理。
我可以挨近這些新奇的牆垣觀察,因為它們是垂直的,測探器指示的深度超過三百米,我們船上的陣陣電光把這光輝的石灰石照亮了。
康塞爾問我這些巨大的牆垣積累起來要花多少時間,我回答他的這個問題說,根據學者們的意見,積累八分之一寸厚的珊瑚牆需要一個世紀,即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他十分驚異。
「那麼,」他問我,「造成這些牆垣要多少時間呢?」
」要十九萬二千年,老實的康塞爾,這就把《聖經》記載的時間特別拉長了。此外,煤炭的形成,即被洪水沖積的森林的礦化作用,玄武岩的冷化作用,需要更長久的時間。再說,《聖經》中的時間只是表明一個一個時期,並不指兩次舊出之間的時間,因為,照《聖經》的說法,太陽並不是開夭,闢地第一天就存在。」
當諾第留斯號回到海面上來的時候,我可以望見這個低窪的和多樹的克列蒙瑞尼島發展的全部過程。島上的珊瑚石顯然是由於旋風和風暴的沖刷,變成了肥饒的沃上。不知什麼時候,一些穀粒果核被暴風帶到鄰近土地,落在石灰質的地上,地里夾雜了魚類和海產植物分解出來的渣滓,成為很好的草木肥料。隨後又有一些可可果核被波浪沖來,漂到了這邊新開辟的海岸。不久種子發芽生根,漸漸長大,成樹,成林,貯蓄了水蒸氣。水流於是形成了。植物也就漸漸生長繁殖。叉有些微生動物,爬蟲,昆蟲,附在被大風吹倒的其他海島的樹幹上,輸送到這邊。龜鱉到這里來下蛋,禽鳥在嫩枝上結巢。動物就這樣在島上活躍起來。不久,人類被島上的青蔥和肥饒的土地所吸引,也在島上出現了。這就是群島——微生動物的驚人傑作的形成過程。
傍晚時候,克列蒙端尼島在遠處隱沒不見了,諾第留斯號的航路顯然是改變了方向。在西經135度上接觸到南回歸線的時候,船又上溯南北兩回歸線間的海水,向西北偏西駛去。雖然夏季的太陽光十分厲害,但我們一點不受炎熱的影響,因為在水底三十至四十米的深度,溫度總不超過十度到十二度。
12月15日,我們在東邊望到了使人留戀的社會群島和作為太平洋玉後的啊娜多姿的塔希提島。我早晨在距離幾里的下方,望見了這島上的高聳的山峰。沿島水產供應我們船上餐桌許多美味的魚,鰭魚、鯉魚、乳白魚,以及好幾種屬於鰻魚類的海蛇。
諾第留斯號已經走了八千一百海里的海程了。當它穿過東加塔布群島和航海家群島之間的時候,測程器的記錄已經到了九千七百二十海里;湯加塔布群島是從前阿爾戈號、太子港號和博蘭公爵號的船員喪生的地方,航海家群島是拉·白魯斯的朋友、郎格爾船長被殺的所在。不久我又望見了維蒂群島,島上的土人曾經屠殺過和合號的水手和指揮可愛的約瑟芬號的南特人布羅船長。
這群島所佔的面積,從北至南為一百里,從東至西為九十里,位於南緯6度至2度,西經174度至179度之間。這群島是由很多小島如維蒂島、萬奴島和甘杜朋等島組成的。
這群小島是塔斯曼在1643年發現的,那一年也就是托利色利發明風雨表和路易十四即位的一年。人們可以想一想,這三件事究竟那一件對人類最有益處、」隨後,庫克在1714年,當土爾加斯朵在1793年,杜蒙·居維爾在1827年都曾來過,群島的地理形勢是經杜蒙·居維爾勘察後,才弄清楚的。諾第留斯號駛近了魏利阿灣,那位狄勇船長在這里遇到過驚人冒險的事件,狄勇船長就是第一個把拉白魯斯沉船的秘密弄明白的人。
在海灣中我們打了好幾次魚,我們打到很多好吃的牡蠣我們是按照薛尼克的方法,在飯桌上把牡蠣剝開,盡量無節制地吃。大家知道,這種軟體動物是屬於貝殼蛇類,在地中海科西嘉島非常普遍。魏利阿海灣中一定有十分豐富的壯蝸,如果沒有各種消滅它們的原因,這些團結成群的動物必然要把這一帶海灣都填滿,因為光是一個牡蝸就可以產兩百萬個卵。
尼德·蘭師傅在這次大吃牡蠣中,對於他的貪食沒有後悔,因為牡蠣是從來不使人飽脹的唯一的食品。是的,供給一個人每日營養所需的三百一十五克氮素,要二百個左右牡蠣呢。
12月25日,諾第留斯號在新赫布里底群島間行駛,這群島在1606年由居洛斯發見,1768年,布幾威爾來探險,1773年,庫克才把現在新赫布里底的名字給了它。這一群島嶼由丸個主要大島組成,形成一條從西北偏北至東南偏南的一百二十里的長帶,位於南緯15度至2度,西經164度至168度之間。我們的船沿著奧盧島岸邊走過,在正午時刻觀察,這島好像一堆青綠的樹林,有一座很高的山峰聳立在上面。這一天是聖誕節,尼德·蘭似乎很後悔不能過節,因為聖誕節是基督教徒所熱愛的家庭團聚節。
我有七八天沒有看到尼摩船長了,27H早晨,他進客廳來,臉上的神氣總是像跟你分手不過五分鍾時間的樣子。
我正在看那平面圖上的諾第留斯號所走的航路。船長走向前來,手指著地圖上的一點,單單說出了這個名字:
「萬尼科羅群島。」
萬尼科羅這名字是有迷惑力的;它是拉·白魯斯的探險船隻在那裡失蹤的群島的名字。我立即站起來。
「諾第留斯號帶我們到萬尼科羅群島嗎?」我問。
「是的,教授。」船長回答。
「我可以去訪問羅盤號和渾天儀號毀壞沉沒的有名的島嶼嗎?」
「如果您高興,教授,我們可以去訪問。」
「我們什麼時候到萬尼科羅群島呢?」
「我們就到了,教授。」
我跟著尼摩船長,走上平台,從平台上,我眼光急急地向天際瞭望。
在東北方,現出兩座大小不等的由火山形成的島嶼,有四十海里長的環形珊瑚礁圍繞。我們現在就在萬尼科羅島面前了,杜蒙·屠維爾一定要叫它搜索島,它是在萬奴島的天然小港前面,位於南緯16度4分和東經164度32分之間。島上土地從岸邊的海灘,一直到內部的高峰,都好像有青紗帳蒙起來,島上有高九百米左右的加波哥山矗立,俯視全島。
諾第留斯號從窄狹的水道,穿過外圍的一道石帶,走在暗礁岩石裡面了,這里的海水深度為五十米至六十五米左右。我看見紅樹蔭下有十二三個土人,他們看見我們的船開來,表示極端驚怪。看見這長長的灰黑東西在水面上行走,他們可能認為是他們應當警戒的一條很厲害的鯨科動物呢?
這個時候,尼摩船長向我打聽拉·白魯斯失事遇難的情形,這事我是知道的。
「船長,我所知道的不過是大家都知道的罷了。」我回答他。
「您可以把大家知道的情形告訴我嗎?」他帶些譏諷的神氣說。
「那很容易。」
我把杜蒙·居維爾關於這事的最後著作中所談到的情形告訴了他,下面就是簡單的概述。
拉·白魯斯和他的副手郎格爾船長於1785年受路易十六的派遣,作環游地球的航行。他們乘羅盤號和渾天儀號兩艘三級艦出發,以後就再沒有聽見他們的消息了。
1791年,法國政府很關心這兩艘戰艦的命運,裝備了兩艘大運輸艦,搜索號和希望號,准備出發,做尋找的工作。,這兩艘大運輸艦於9月28日離開布勒斯特海港,由當上爾加斯朵指揮。「但兩個月後,從指揮阿伯馬爾號船的船長,名叫波溫的這個人送來的報告知道,失事的兩艘戰艦的殘骸在新佐治島沿岸看到了。當,土爾加斯朵並不知道這個報告——而且這報告也不很可靠——他向海軍部群島出發,前去找尋,固他根據韓德船長的一個報告,說這群島是拉·白魯斯失事遇難的地點。
他的搜尋完全沒有結果,完全落空了。希望號和搜索號甚至於經過萬尼科羅群島面前沒有停留,總起來說,這次、航行很不幸,因為當土爾加斯朵,他的兩名副手和他船員中的好幾名水手都丟了性命。.第一個把這次遇難人的無可爭辯的可靠遺物找出來的,是一位經常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老航海家狄勇船長。1824年5月15日,他的船聖巴土利克號,經過新赫布里底群島之一的第克貝亞島附近。在那裡,一個印第安人乘著獨木舟,靠近他的船邊,賣給他-把銀質的刀柄,柄上有鏤別的文字痕跡。這個印第安人又說,六年前,他在萬尼科羅島住下來的時候,曾看見過兩個歐洲人,他們是一隻遇難船砌船員,這船多年前撞在島附近的暗礁上了。
狄勇立即猜想到,這一定是拉白魯斯船上的遇難人員,周為這些船隻的失蹤是眾所周知的,曾經震動世界。他打算到萬尼科羅群島去,據印第安人說,那裡還有遇難船隻的、許多遺物,可是大風和海浪阻擋了他,無法前往。
狄勇回到加爾備答。在加爾各答;他想法使亞洲學會和印度公司注意他的發現。他於是得到一隻船,這只船命名為搜索號,由他指揮,1827年1月23月,他由一個法國人陪著,乘船出發,前往搜尋。
搜索號在太平洋好幾處停錨找尋,於1827年7月了日:到萬尼科羅群島前面停泊了,地點就是此刻諾第留斯號所在的這個萬奴島的天然小港中。
在這個地方,狄勇收集了遇難船隻的許多遺物:鐵制的用具,錨,滑車的鐵鏈環,小炮,一顆十八號炮彈,殘破的天文儀器,船後部斷片:另外還有一口銅鍾,上面有款識,寫著「巴贊給我造的」,這是1785年左右,布勒斯特軍械局鑄造廠的標記。這事是十分明確,不可以懷疑的了。
狄勇為了使自己所獲得的材料更完備起見,他在這遇難的地方留下,一直到同年十月。然後他離開了萬尼科羅群島,去紐西蘭,1828年4月7日到了加爾各答,然後回法摑,到了法國,他受到查理十世的熱情招待。可是,這個時候,杜蒙。居惟爾不知道狄勇所作的工作結果,已經先出發向別處找尋失事的地點了。因為他從一隻捕鯨船的報告知道,有好些徽章和一種聖路易十字勛章在路易西安尼省和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土人手裡發現。
杜蒙。居維爾於是指揮著渾天儀號,向大洋出發,在狄勇離開了萬尼科羅群島兩個月後,他的船停在何巴市面前。在何已市,他知道了狄勇所獲得的結果,此夕)他又從加爾各答輪船公司的和合號的船副。———個名叫何伯斯的人那裡知道,他在南緯8度18分和東經:56度30分之間的一個小島,看到這些地方的土人使用一些鐵條和紅色毛布。
杜蒙,居維爾心中相當為難,不知道對於這些不太可靠的報刊所登載的記事是否應該相信,最後他決定開到狄勇曾經到過的地方去。
1828年2月10n日,渾天儀號到了提科皮亞島面前,請了一個落戶在島上的逃兵作向導和翻譯,他向萬尼科羅群島出發,2月12日,望見了萬尼科羅群島,直至14日他都是沿著群島的礁石脈行駛,到20日,才停泊在礁石圈裡面,即萬奴島的天然港內。
23日,好幾名船上的人員在島上走了一圈,得到一些不重要的殘余物品。當地土人採取一種不認賬和逃避的方法,不願意帶他們到遇難失事的地方去看。這種暖昧不明的行為更讓人相信他們是曾經虐待過船中的遇難人員,他們也正是好像伯杜蒙·居維爾要給拉·白魯斯和他的苦命同伴報仇似的。但在26日,土人由於得到了禮物,並且知道他們不至於受到任何報復,他們這才帶領船副雅居諾,到了船隻遇難的地方。
在這個地方,五米至六米半的水深處,在巴古和萬奴兩島的礁石間,堆積著的錨、炮、鐵塊和鉛塊都被石灰質的沉積層粘住了。渾夭儀號的大艇和捕鯨船開到了這個地方,費了很大氣力,船上人員才把一個重一千八百斤的錨,一門口徑八分的鐵鑄大炮,一大塊鉛和兩尊銅炮打撈上來。
杜蒙·居維爾詳細詢問土人,知道拉·白魯斯在島附近暗礁上損失了他的兩只船後,又造了一隻較小的船,他乘新造的船出發,第二次又失蹤了……在什麼地方失蹤呢?沒有人知道。這位指揮渾天儀號的船長於是在一株紅樹華蓋下,建造了一座衣冠墓,紀念那位著名的航海家和他的同伴。家是一座簡單的四角形金字塔,建築在珊瑚石的基地上,上面沒有豎立什麼可以引起土人的貪心的鐵架。
杜蒙·居維爾要離開這島出發了;但他的船員受了海島不良氣候的影響,很多人患了熱病,他本人也病得很厲害,一直到8月17日才拔錨動身。
當時法國政府怕杜蒙·屠維爾不知道狄勇的工作結果,派出巴沿尼號小戰艦到萬尼科羅群島,戰艦由列哥郎·德·土浪美林指揮,當時停在美洲西部海岸。巴沿尼號在渾天儀號離開了幾個月後,開到了萬尼科羅島面前,並沒有找到什麼新的材料,僅僅看見土人對於拉·白魯斯的墓沒有破壞。
上面就是我給尼摩船長說的關於這件事的材料。
「那麼,「他對我說,「在萬尼科羅群島失事的遇難人所建造的第三隻船,究竟在什麼地方遇難沉沒了,人們還是不知道嗎?」
「人們還是不知道。」
尼摩船長並不答話,他對我做個手勢,要我跟他到客廳中去。諾第留斯號潛入海水下幾米深,嵌板打開了。
我急急走到玻璃隔板面前觀看,只見珊瑚礁石的基地蓋滿了菌生植物、管狀植物、翡翠海草、石竹小草,在它下面,在成千成萬物十分可愛的魚類《鮑魚、雕紋魚、卿筒魚、裂骨魚、金魚)中間,我認出了打撈機無法打撈的一些殘廢物品,如鐵馬磴、錨、炮、炮彈、絞盤架、船頭廢料等等,全是遇難船隻留下的東西,現在都披上活生生的花朵了。
當我注視這些使人心中難受的遇難船隻的殘骸時,尼摩船長用很嚴肅的聲音對我說:
「拉·白魯斯船長於1785年12月7日率領了羅盤號和渾夭儀號兩船出發。他最初停泊在植物灣,訪問了友愛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向聖克魯斯群島出發,停在哈巴衣群島的奈摩加島面前。然後,到了以前不知道的萬尼科羅群島的礁石上面。走在前頭的羅盤號撞在南邊海岸的礁石上。渾天儀號前來援救,但也碰上暗礁。第一隻船羅盤號立即撞破沉下去,第二隻船渾天儀號擱淺在下方,仍然支持了好幾天。當地土人對遇難船員相當歡迎,善意招待。遇難船員便住在島上,利用兩艘破損的大船,把材料拼湊起來,建造了一隻較小的船。有些水手願意居住在萬尼科羅群島上,不想走了。別的船員,體弱有病,跟拉·白魯斯一同出發。他們向索羅門群島開去,他們所有的一切,身體和財物,都在這群島的主島的西部海岸,失望呷和滿意呷之間沉沒了。
「您怎麼知道呢?」我喊道。;
「這不是我在那最後遇難失事的地方所找到的文件嗎!」
尼摩船長給我看一個白鐵盒,上面印有法國國徽的標記,全都被鹽水所侵蝕了。他打開鐵盒,我看見一卷公文,雖然紙色發黃,但字跡還清楚可讀。
這公文是法國海軍大臣給拉,白魯斯船長的訓令,邊緣還有路易十六親筆的批語呢!
「啊!」尼摩船長於是說,「對於一位海員來說,這真是死得漂亮:這座珊瑚墳墓實在是太幽靜了!願上天讓我的同伴和我不要葬在別樣的墳墓中!」
② 科學家根據海鷗發明了什麼
1957 年 10 月 4 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
在空間技術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大事件。前蘇聯火箭專家、航天系統總設計 師科羅廖夫為這次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作出了傑出貢獻。
科羅廖夫研製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開創了航天時代;研 制了許多顆開創探索宇宙空間物理特性的衛星,使航天技術進入新時期;實 現了首次飛向月球,環繞月球飛行,拍攝月球背面照片,開創了探索其它星 球奧秘的新時期;實現了宇宙飛船和人類首次航天,並且實現了人類進入宇 宙空間探索,為人類征服宇宙開創先河。
科羅廖夫將他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深深熱愛的科學事業,成為前 蘇聯人民最熱愛的科學家之一。但是誰曾料到,科羅廖夫是一個曾被斯大林 判作死刑的苦役犯呢?!
科羅廖夫一生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他一生的遭遇卻是悲慘的。
一、目標是飛向星球
謝爾蓋·巴甫洛維奇·科羅廖夫誕生於俄國舊歷 1906 年 12 月 30 日,即 公元 1907 年 1 月 12 日。他的出生地是距烏克蘭首府基輔僅 200 公里的古城 日托米爾。科羅廖夫的父親叫巴威爾·雅科夫列維奇·科羅廖夫,母親叫瑪 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巴拉寧娜,他們都是東正教的虔誠教徒。
科羅廖夫父母的婚姻是由長輩們一手包辦的,感情並不融洽。科羅廖夫 的母親想為丈夫家生了一個健壯可愛的男孩,夫妻間的感情也許會由此變得 好一些。然而,她想錯了。
科羅廖夫的父親巴威爾·雅科夫列維奇是個經歷坎坷的人。他出身市民 階層,僅僅憑著堅韌不拔和才華出眾,才擠進了高等學府。他在日托米爾一 所中學里任教。在科羅廖夫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舉家搬到基輔。就在這個 時候,科羅廖夫的父母分手了。家庭從此破裂,幼小的科羅廖夫也就失去了 父愛。他隨母親到外祖父母家居住。
科羅廖夫在外祖父母家一直長到七八歲。在外祖父母和舅舅們的照料 下,科羅廖夫學會了認字母,用積木拼單詞。科羅廖夫很喜歡學習新知識, 他有驚人的記憶力。在房客的女教師格林費爾德的教導下,科羅廖夫輕松地 學會了四則運算,這使女教師格林費爾德非常吃驚和無比高興。
科羅廖夫的母親在故鄉考進了女子高級講習班,在語文系德語—拉丁語
班畢業。1917 年夏天,她母親帶著科羅廖夫來到敖德薩,同他的繼父格里戈 里·米哈伊洛維奇·巴拉寧住在一起。科羅廖夫的繼父是搞運輸裝卸機械化 的工程師,後來當了電站主任,他家也就搬到了港口的甫拉東諾夫防波堤, 這是在整個敖德薩也許很難找到比這里風景更美麗的地方。科羅廖夫喜愛那 一望無際的大海和自由翱翔的海鷗,他常常站在海岸邊深情地遙望海天一線 的遠方,心潮澎湃不已。
1917 年十月革命爆發,革命洪流波及敖德薩。1918 年 1 月 31 日,在布
爾什維克的號召下,人民起來斗爭,並由蘇維埃控制了這個港口。然而沒過 多久,武裝干涉者又在 3 月里佔領了敖德薩。科羅廖夫目睹這座城市在短時 間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他幼小的心靈和感情隨著工人階級的命運動盪和浮 沉,就是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揮筆寫下了愛國詩篇《俄羅斯》,十分可惜, 這首詩沒有保存下來,但他那赤誠的愛國激情卻深深地埋在親人們的記憶 里,以致於他的母親在年過八旬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激動萬分。
1920 年 2 月 7 日,前蘇聯紅軍解放了敖德薩。1922 年,科羅廖夫考入建
築職業學校。他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愛好也極其廣泛。他酷愛數學,成績 也很好。他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還在上中學時,就入迷地閱讀果戈里、葉 賽寧和普希金的作品。《戰爭與和平》他看了好幾遍,對這部文學巨著總是 贊嘆不已。他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誦托爾斯泰的作品和葉賽寧的詩句。他還讀 過里德、庫柏、大仲馬等人的作品。同時,他還十分喜歡音樂,能夠連續幾 小時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還學了一個冬天的小提琴。這些對他高尚品 質和優良作風的形成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前蘇聯的中等教育很重視學生勞動觀點和習慣的培養,規定學生必須在 畢業後參加一定時間的生產勞動,才能獲得文憑。科羅廖夫在受中等教育的 同時,還在職業學校學習瓦工專業,而且已能夠上崗工作了。
兒童是富於幻想的,科羅廖夫更是這樣。還在童年時代,人類能夠飛行
和我要飛向藍天的想法已深深地銘記在科羅廖夫的腦海中。科羅廖夫四五歲 時,常常騎在外祖父的肩上,去看飛行員的飛行技藝表演。科羅廖夫可以長 時間、目不轉睛地盯著飛行天穹的飛機。有一次,科羅廖夫向母親要兩條床 單,想用床單做成翅膀學飛行。他還認真地對母親說:「我哪怕是從這個屋 頂飛到那個屋頂也好。」當母親告訴他這樣的翅膀不能飛行時,他疑惑不解 地問:「那麼鳥是怎麼飛起來的呢?」
1922 年,科羅廖夫 16 歲時,有一天,他和母親漫步在普希金大街上。 突然,他向母親要 50 戈比,母親問他作什麼用,他認真地說:「我想加入飛 行協會,要交納入會會費。」就這樣,科羅廖夫邁出了航空飛行的第一步。
1923 年初,航空之友協會誕生了,科羅廖夫成了協會會員,在滑翔運動小組 參加活動,還經常在工廠里給工人們講滑翔運動課。同時,他還和大家一起, 為「敖德薩無產者」號飛機籌措經費,後來,這架飛機編入烏克蘭列寧航空 大隊。
科羅廖夫不僅製造滑翔機,而且還學習飛行。當他把這一消息告訴他母 親時,她為兒子的勇敢而感到驕傲,同時也為兒子的命運而擔驚害怕。而科 羅廖夫卻像若無其事,真誠地對母親說:「等我學會了飛行,一定送您到天 上轉一轉,在空中看浮雲形態各異的無窮變化,那該多麼美呀!」
青年時代的科羅廖夫就渴望製造出他自己設計的滑翔機。然而設計滑翔
機需要更多更深的知識,他的知識有限,於是他開始自修高等數學,並學會 了制圖。科羅廖夫的繼父繪圖技藝很高,認為他確實有才能,所以在學習制 圖上給予他很大幫助。
科羅廖夫下決心做一名航空工程師,為此他准備去莫斯科投考以茹可夫
斯基名字命名的空軍學院。他母親不了解這個學院培養航空工程師,以為將 來是當飛行員,她不願意兒子成為一個軍人。科羅廖夫向他母親詳盡地說明 航空工程師這一職業的重要和光榮,有出息的青年應當努力去做這項工作。 他母親又驚又喜地看看科羅廖夫,突然覺得站在自己面前的兒子已經不再是 一個孩子,而是一個具有堅定信念的小夥子。她為自己的兒子有堅定的生活 目標和正確的人生觀而高興。科羅廖夫望著母親慈祥的面容,深情地說:「我 要從事的是合乎實際有益於人民的事業——製造與駕駛飛機和滑翔機。我渴 望航空知識,而這些知識只能在空軍學院學到。」
他母親終於支持兒子的想法,並親自到空軍學院去,請求院長收下科羅
廖夫。但這所學院只招收軍銜不低於中尉的軍人,這樣科羅廖夫遇到了麻煩。 她請求學院破一次例,並且將她兒子設計滑翔機的證書給院方看,院方表示 可以考慮,但需要研究一下再決定。
科羅廖夫的舅舅住在基輔,他來信說,基輔工學院設立了偏重航空專業 的機械繫,科羅廖夫因為過去設計過滑翔機,可以免試入學。就這樣,18 歲 的科羅廖夫到基輔工學院機械繫學習。1924 年 11 月,茹可夫斯基空軍學院 來了信,通知科羅廖夫已錄取為該院學生,然而這個決定太遲了。
科羅廖夫不願給舅舅家添麻煩,自己租賃一間房子住。單身一人的大學 生活是很艱難的,他母親難以給他足夠的經濟幫助。於是科羅廖夫到建築工 地當臨時工,為印刷廠搬運報紙,在電影廠做只有一兩句台詞的群眾演員, 靠自己的勞動掙得收入來維持大學的學習生活。
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科羅廖夫不僅取得了優秀的學習成績,而且始終 沒有放棄他心愛的滑翔運動事業。1925 年夏天,科羅廖夫曾經到製造滑翔教
練機的一個作業班工作。他參加製造的這架教練機要用於飛行。科羅廖夫經 常連夜工作,有時就睡在車間的刨花堆上過夜。他是多面手,乾的活從未返 工過。科羅廖夫在滑翔機製成後,親自駕駛它飛上了藍天。
1926 年,科羅廖夫 20 歲。科羅廖夫只在基輔工學院的空氣動力學班學 習不到二年,就隨父母到莫斯科,在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學校空氣動力系繼 續他的大學學習。
1927 年,科羅廖夫還在學校讀書,但以滑翔機駕駛員的資格參加了全蘇 滑翔比賽。
1929 年,科羅廖夫在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畢業,獲得了飛機設計師文 憑。這一年,在克里米亞舉行第六屆全蘇滑翔機比賽。科羅廖夫與設計師柳 申合作設計的「科克捷別爾」號滑翔機引起了同行們的注意,因為當時把飛 機機翼每平方米的重量和負載都很小的結構視為標准樣板,而他們設計的飛 機的負載量大,許多人懷疑它的飛行性能。科羅廖夫駕駛它飛行了 4 小時 19 分鍾。專家們在鑒定書上這樣寫道:這架飛機具有很大的水平速度,飛行性 能穩定,尤為重要的是操縱靈便。
就在這一年,科羅廖夫和他的夥伴們在卡盧加市拜訪了齊奧爾科夫斯 基,這位現代宇宙航行學奠基人熱情地接見了這伙年輕人。科羅廖夫異常興 奮和激動,滿懷信心地宣布:從現在起,我的目標是飛向星球!齊奧爾科夫 斯基滿意地笑了,認真地說:「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年輕人,相信我這個 上年紀人的話吧,這項事業需要有知識,要堅毅不拔,也許要付出畢生生命。」 科羅廖夫堅定地回答:「我不怕困難。」齊奧爾科夫斯基非常高興,他送給 科羅廖夫許多有關這方面的書籍。這一次會見在科羅廖夫的心裡留下了終生 難以忘卻的記憶,成為鼓舞他征服宇宙的新的起點。
1930 年 2 月 9 日,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頒布第 45 號命令:「確認科羅
廖夫獲得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稱號。」同年,科羅廖夫順利地從航空俱樂部飛 行員學校畢業,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這一年,在例行的全蘇滑翔比賽中, 科羅廖夫帶來了自己設計和製造的「紅星」號即「CK—3」新型滑翔機。去年 的「科克捷別爾」號的機翼每平方米負載達 18.8 公斤,就曾經引起同行的非 難,而今年的「紅星」號的機翼每平方米負載竟高達 22.5 公斤以上,因此就 更招來種種議論,人們普遍懷疑它能否在空中飛翔。10 月 28 日,所有競賽 者都作了飛行,唯獨「CK—3」滑翔機尚未試飛,靜靜地停放在機場跑道上。 這一天的天氣時陰時晴,刮著風。科羅廖夫原本打算親自駕機表演,但他當 時正卧床生病,需要找一位相信這駕滑翔機性能的飛行員擔當此任。當時的 比賽飛行部主任(後來成為著名試飛員)瓦西里·斯捷潘切諾克毅然地走進 了這駕滑翔機的駕駛艙。他將滑翔機升到 300 米高空後,出人意料地向下腑 沖。人群中響起一片驚嘆聲。當飛機在距地面僅有 100 米時又猛地向上拉起, 接著又重復 3 次作了聶斯切洛夫筋斗。當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艱難驚險動作 驚呆未醒之時,滑翔機已平穩地著陸了。這時,機場上響起掌聲,人們蜂擁 地向斯捷潘切諾克表示祝賀。因為無發動機飛機從來沒有在飛行中完成過著 名的聶斯切洛夫筋斗,而「紅星」號完成的飛行是浮空飛行史上的創舉。斯 捷潘切諾克一邊躲閃著前來祝賀的朋友、設計師和飛行員,一邊回答:「這 和我有什麼關系?應當去贊揚科羅廖夫,是他造出了多麼棒的飛機啊!滑翔 機飛行員用它可以學會超級特技飛行。」
科羅廖夫此時正在構思製造火箭並乘坐它去太空遨遊。
二、研製火箭與發動機
從 1927 年科羅廖夫大學畢業,到 1937 年遭到政治迫害止,前後 10 年間, 他最先的興趣在滑翔機方面,而從 1930 年起,興趣開始轉移到研製火箭與發 動機,成為科學家和科學研究的組織者,為他後來擔任首批可控彈道導彈、 洲際導彈和航天飛行器以及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總設計師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
1927 年冬季的一天,正在莫斯科讀大學的科羅廖夫,在食堂里看到一張 告示,邀請大學生們去聽關於星際航行的講座。科羅廖夫懷著極大的興趣走 進了報告大廳。這次講座對科羅廖夫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飛向其 他星球已成為他心目中不可動搖的理想。
1930 年 12 月 12 日,曾經幻想藉助於火箭征服太空的尼古拉·基里洛維 奇·費多連科夫在《莫斯科晚報》上刊登了一則不尋常的廣告:請所有對星 際交通問題感興趣的人士來信聯系。對這件事作出反映的有 150 多人,其中 有工程師、物理學家、數學家、新聞記者和大中學生,而第一個積極響應此 創舉的則是前蘇聯科學家、研究星際飛行問題和解決發動機和火箭設計任務 的偉大倡導者和熱心人燦傑爾。
1931 年 7 月 18 日,火箭愛好者舉行了會議。9 月 1 日至 20 日,反作用
運動研究小組成立,它隸屬於國防和航空化學建設促進會中央委員會航空技 術局。這個研究組第一任領導人是燦傑爾,從 1932 年 7 月起,科羅廖夫接替 了這一職務。當時,這個研究組還缺少擁有必要的優良設備的實驗基地,妨 礙了實驗工作的進行。在莫斯科的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的燦傑爾、科羅廖夫、 吉洪拉沃夫、波別多諾斯采夫等主要成員決定,在研究組內分別組成科研小 組和設計實驗小組。從這一年起,研究小組得到了新的生產場所和必需的設 備,從 8 月份起,又得到工農紅軍軍事發明管理局撥給他們的經費。
科羅廖夫不僅擔任了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負責人,而且是軍事發明管理
局技術委員會主席。這兩個組織把從事噴氣發動機研究工作和願意為星際飛 行作準備的人士齊聚在一起,向火箭與發動機的研製進軍。 一個令人難忘的火箭與發動機的研製時代開始了。
還在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成立以前,燦傑爾曾領導研製了第一台「OP—
1」型試驗發動機。這台發動機利用汽油和壓縮空氣作燃料,可產生 5 公斤推 力。
1933 年 3 月,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研製成功第二台噴氣發動機「OP—2」
型,它通過了使用液氧和汽油作燃料的試驗,發動機設計推力為 50 公斤。研 究小組負責人科羅廖夫認為這台發動機的研製成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 為他要研製一種新式飛機,用新式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替螺旋槳發動機組。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最後他們完成了這一設計,將這種發動機安裝在「P ∏—1」型滑翔機上。
8 月 17 日,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第一次發射液體燃料火箭。這是蘇聯第 一枚液體火箭,重 18 公斤,從發射至墜落共持續飛行 18 秒,目測垂直上升 高度為 400 米。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負責人、主任工程師科羅廖夫稱這次發 射「對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來說,無疑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天。
10 月 31 日,國防與勞動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氣體動力實驗室和反作用 運動研究小組合並,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火箭科學研究所,任命克列伊梅諾夫
為所長,科羅廖夫為副所長,主管科研工作,不久便主持研製火箭飛行器。 這一年,科羅廖夫獲得了國防委員會頒發的「積極從事國防工作」獎章。 對科羅廖夫來講, 1934 年是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科羅廖 夫主持製造了「06/1」飛航式火箭和飛行試驗。在這一年,科羅廖夫在首屆 全蘇大氣層研究會議上作報告,蘇聯科學院院長卡爾濱斯基和後來接任科學 院院長的瓦維洛夫院士出席聽取他的報告。在這一年,科羅廖夫的第一部著 作《大氣層中的火箭飛行》出版了,他在書中闡述了有關大氣層飛行作用的
幾種設想。
1935 年 3 月,科羅廖夫在首屆全蘇應用火箭飛行器研究大氣層大會上作 了題為《載人飛行飛航式火箭》的報告,論證了製造飛航式火箭的必要性。 他在報告中指出:「飛航式火箭對於研究人的超高空飛行和研究高層大氣有 著重要意義。??必須掌握火箭技術原理,首先達到高層大氣和電離層的高 度。」
科羅廖夫在研製飛航式火箭的同時,仍然沒有放棄能夠安裝液體燃料火 箭發動機的滑翔機結構的探索。1934 年初,科羅廖夫參加設計雙座張臂式單 翼飛機「CK—09」號即「P∏—318—1」。 1935 年,飛機製造完畢。秋季, 科羅廖夫親自作了試飛。該機翼展 17 米,機翼面積 22 平方米,每平方米負 載為 20.8 公斤。飛機總長為 7.33 米,起飛重量為 660 公斤。9 月,在第 11 屆全蘇滑翔機駕駛員代表會上,「CK 一 09」號為來賓進行了滑翔機表演,得
到了很高的評價,並博得專家們的稱贊。
科羅廖夫研製火箭飛機的最後決定逐漸成熟了。他與謝金科夫將火箭飛 機設計方案提交火箭科學研究所技術委員會審查。1936 年 7 月,這一方案得 到批准,並列為 1937 年度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之一。科羅廖夫和他的同事為「P ∏—218」號飛機提出了四種方案,以便使火箭飛機順利升空。
科羅廖夫決定首先製造作為獨特的實驗室的火箭飛機。他們將「CK—09」
型滑翔機加以維修和改進,將「OPM—65」型發動機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架子上, 將燃料箱安裝在飛行員後面副駕駛員的位子上。電瓶裝在機身中央。蓄電池 裝在機首。火箭發動機監督表裝在一塊特製的面板上。
1937 年 12 月,火箭飛機進行了第一次地面點火試驗。後來滑翔機上安
裝了「PДA—1—150」型發動機。從這一時刻起,火箭飛機定名為「PП—318
—1」型,它具有火箭飛機的全部性能。
1938 年 2 月,科羅廖夫在題為《火箭飛機的科研工作》的報告中,確認 這種飛機具有相當大的用途,同時確定了合理使用范圍,指出它為殲擊一截 擊機的研製和大氣層研究,以及超高速動力學實驗飛機的設想奠定了科學的 基礎。
1940 年,科羅廖夫關於滑翔機與火箭發動機組合的想法在莫斯科郊外實 現了。2 月 28 日,試飛員費多羅夫乘上「PП—318—1」型火箭飛機,在「П
—5」飛機的拖曳下飛上藍天。爬高以後,滑翔機與拖曳機分離,開始單獨飛 行,時速不超過 80 公里。上升到 2600 米高空時,費多羅夫啟動發動機,五 六秒鍾後,飛機時速加大到 140 公里。飛機一直上升到 2900 米高空。拖曳機 再也沒有辦法觀察火箭飛機的飛行狀況了。就這樣,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行 器首次在蘇聯完成了自由飛行。火箭飛機實現了科羅廖夫在童年時代就萌生 的夢想。
在科羅廖夫主持下研製的飛航式和無翼火箭和在格盧什科主持下,火箭
科學研究所製造的一系列火箭發動機,成為可控彈道導彈以及後來的洲際導 彈,著名的宇宙飛船的開端和階梯。
一個噴氣飛行時代,一個具有神奇速度和空前的飛行距離的火箭時代開 始了。
三、火箭夢之幻
正當科羅廖夫童年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的時候,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 發生了,科羅廖夫在這一冤案中險些送命。
1937 年,斯大林發動了「大清洗」運動,使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 家、政治家無端喪失性命,甚至連一些科學家也未能倖免。當時,陸軍參謀 長屠哈切夫斯基被誤認為通敵而被立即處決。受他的牽連,著名飛機設計師 圖波列夫被捕,因國家需要飛機而未被處死,囚禁在監獄工廠進行飛機設計。 當時,科羅廖夫已是火箭主設計師,同樣受牽連而被判為死罪,押赴西 伯利亞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挖掘金礦。圖波列夫很賞識科羅廖夫的科學才能 和組織才幹,多次提出請求,使得科羅廖夫得以脫離死牢,轉到第 4 號特種 監獄,重新開始研製火箭。雖然他們從事的是科研設計工作,但身份仍然是 囚犯,每天工作長達 12 小時,工作和住地警衛森嚴,他們之間不得隨意聊天, 毫無行動自由。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科羅廖夫先後成功地設計了蘇聯 第一代導彈和中程導彈,充分表現出為科學而獻身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 在這以後,科羅廖夫擔任試驗設計局設計師,時間是 1938——1942 年,
而 1942——1945 年任試驗設計局副總設計師。
1938 年,科羅廖夫主持「PП—318—1」火箭飛機試驗台點火試驗。
1939 年,由科羅廖夫設計的「212」地對地飛航式火箭順利完成飛行。
1940 年,「PП—318—1」火箭飛機完成首次飛行。
...........
③ 船是誰發明的它的起源歷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變而來的,具體的發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類的這一漫長歷史過程卻清楚地被記錄在古文獻中。《莊子•逍遙游》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我們從以上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以匏濟水」、「始乘枰」、「變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當是舟船最初發展的規律,即從「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都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3)海上望發明擴展閱讀:
船的起源: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1、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2、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3、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4、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船
④ 名人發明東西的故事
名人發明東西的故事有:
1、愛迪生發明電燈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個性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了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務必找到更適宜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透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4)海上望發明擴展閱讀:
1、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
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2、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況。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4)火葯武器的發明: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⑤ 有哪些發明家發明了什麼東西的故事
列舉如下:
1、愛迪生發明電燈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個性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了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務必找到更適宜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
2、貝爾發明電話
貝爾,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
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3、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
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
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4、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
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從此,火車得到了人們普遍的稱贊和重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使陸上交通運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史蒂芬孫那不畏艱辛,百折不回,勤奮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稱贊,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5、魯班造傘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魯班想:要是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該多好呀!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孩子「撲通撲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干什麼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又瞧,荷葉圓圓的,一面有一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以涼快。
魯班心裡一下亮堂起來。他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條,照著荷葉的樣子,扎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起來,「這東西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的,趕緊從屋裡跑出來問他:「出了什麼事了?」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你試試這玩意兒,以後大家出門去帶著它,就不怕雨淋太陽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么個東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攏起來,那才好呢。」「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就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東西改成可以活動的,用著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這東西是什麼呀?就是咱們今天的傘。
⑥ 我的理想作文500字發明家關於海洋發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斕的理想,工人、教師、警察、醫生……每一個理想都那麼美好,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執著。為了理想,每個人都努力不懈地去實現,把瑰麗的理想成為現實。
童年的我是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理想是什麼。我一天天成長,一天天成熟,開始顧及到我的理想。我很想做一個天文科學家。可是那些大科學家,大多數都住在出名的大城市,而我住在這個不太出名的城鎮里,縱有雄心壯志,也很難實現。理想對於我來說,是那麼遙遠、神秘……
科學家,是一個不平凡的職業。像愛因斯坦、伽利略、牛頓那樣的科學家,對科學界有很大的影響。我十分佩服他們,因此,我想做一個天文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生物,觀察遙遠的星球,到真空的宇宙探索……
我一天天地長大,學的知識一天天多起來。我了解了「唐太宗、劉備、康熙……」這些偉大的人物,這使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成功,是努力、堅持、天賦組成的,所以我又創出這樣一條公式:實現理想=努力+堅持+天賦。一個人如果有了理想,有從小培訓的天賦,努力不懈地去實現,失敗了,繼續堅持,那麼理想才會實現。
我從書本上知道,有生命的星球必須有以下條件:1、有堅硬的外殼; 2、有生物生存的適當的溫度 ;3、有適當的大氣(大部分是氧氣); 4、有足夠的水; 5、這也必須是一顆行星,圍繞著的中心天體必須是一顆穩定的中年恆星。生命存在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我曾經痴迷地想像:「火星上會不會有生物呢?有生物的星球是怎樣的呢?會不會是……」我很想揭開這個迷,因此,我很想做一個天文科學家,去發現人類的另外一個家園,去解答宇宙的不解之迷。
我當然知道做一個天文科學家並不容易,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強的求知慾、想像性,還要有一種不怕困難、失敗的精神。 「一個小孩想當天文科學家,未免太天真了吧!」不錯,聽起來的確很天真,但我深信,「只要有恆心,鐵柱磨成針」。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花了不少努力。我購買了《神奇的地球》、《宇宙的奧秘》、《宇宙之迷》……每一本書我都把它讀熟透,吸取裡面所有的知識。有一次,我從中午開始讀書,覺得讀了不久,爸爸就叫我下去吃飯了。我十分奇怪,望望屋外面,原來已經是黃昏了。我每天就是這樣吸收各個方面的知識,使我的理想與現實不斷縮短距離。
我不斷在生活中吸取經驗、知識。在學習上,我認真聽課,積極發言;在表演時,我積極當一個小主持;在辯論時,發表自己的意見、理論……等到長大的時候,我將運用這些知識,爭取做一個科學家。
「
⑦ 古代最出名的太監,名頭響徹海內外,他的什麼發明大家至今還在用
這位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倫,至今還在使用的發明當然就是紙張了。蔡倫雖然出身打鐵世家,但是自小接受四書五經的教育,稱得上是學富五車。至於這樣一個滿腹經綸的人為何會甘願進宮當一個宦官,相關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涉及,只知他是經由他人推薦而當的宦官。入宮之後蔡倫也是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得到重用,從一開始毫不起眼的掖庭小太監變成後來侍奉天子的中常侍。
紙張發明出來之後,他自然是馬不停蹄地將此事上報給漢和帝。漢和帝見這紙張既要比竹簡方便又比絹帛便宜,於是便下令在全國進行推廣。後來紙張又隨著絲綢之路被帶到了其它地方,最後越傳越廣直至遍布全世界。直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依舊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紙張。
⑧ 是不是比利海靈頓發明了搞基
一般一個人搞基了我們會說這個人「彎了」(這是因為有種叫法將男同性戀者稱呼為彎男)。然後如果一個人開始搞基就是被掰彎了,把直的折彎的學問,謂之哲♂學其實最開始是因為比利海靈頓的視頻刺激了很多無辜的孩子,然後他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哲學,大家紛紛以此調侃,然後最後就變成這樣了。。。。順帶請區分哲學與哲♂學
⑨ 與海洋有關的科技小發明
飛艇,帆船
海洋即「海」和「洋」的總稱。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們將這些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稱為「洋」,大陸邊緣的水域被稱為「海」海洋。少數地球以外的星體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衛星土衛六、木衛二,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經可能有過海洋或火漿洋。
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大水球」。四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珊瑚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二戰時日本和美國曾在這里激戰)、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地中海(在歐洲南部與非洲大陸北部之間,以盛產優質葡萄酒聞名)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⑩ 海苔是誰發明的
海苔的發明人不可考據,但海苔一詞源自於日本;在日語中,"海苔"就寫作「海苔」,在日本古語中泛指「藻類」,如今特指「條斑紫菜」。在漢語詞典裡面是查不到海苔一詞的。
海苔作為一種零食,在生產工藝上通常是分為三種,鹽燒、醬燒、炸海苔。三種工藝都是在以海苔為原料進行的深加工。
鹽燒海苔傳於韓國,其原材料為韓國紫菜,特點是鬆脆、薄、較咸,油性大,保質期短;國內的通常是醬燒工藝,這種海苔的口感清香,入口即化,選用最高檔的條斑紫菜為原料、工藝成熟;炸海苔工藝傳於泰國,選用後期品質低的海苔為原料。
(10)海上望發明擴展閱讀
海苔來源紫菜的育種:
紫菜栽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00多年前,據《平潭縣志》記載,當地藻農用石灰水清除雜藻,來提高紫菜的產量,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50年代,被稱作「菜壇養殖法」。
1949年,英國藻類學家Drew首次闡明了殼斑藻就是紫菜生活中的絲狀體階段。隨後,黑木宗尚和曾呈奎等幾乎同時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開創了現代人工栽培紫菜新時期。
1957年,新崎敏盛首次在紫菜栽培筏架上觀察到紫菜群體中具有不同生長特性的個體,並且發現這些特性可遺傳,因此提出了紫菜遺傳育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