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維生素誰發明的 貝爾
電報,莫爾斯
顯微鏡,列文虎克
維生素,霍普金斯
x射線,倫琴
青黴素,弗萊明
電話,貝爾
㈡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維生素的發明者是尼克曼,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為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一類微量有機物質。
維生素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能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各種維生素的作用:
維生素A:與皮膚正常角化關系密切。缺乏時則皮膚乾燥、角層增厚、毛孔為小角栓堵塞,嚴重時影響皮脂分泌。所以,皮膚乾燥、粗糙、無光澤、脫屑、有小角栓者服用維生素A 有好處。
維生素B6:與氨基酸代謝關系甚密,能促進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為細胞生長所必需,對脂肪代謝亦有影響,與皮脂分泌緊密相關,因而,頭皮脂溢、多屑時常用它。
維生素C:被稱為皮膚最密切的夥伴,它促進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是構成皮膚細胞間質的必需成分。
㈢ 維生素誰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因為敗血症的發現而逐漸發現其存在的。
㈣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不是發明的。
維生素
人類對維生素的認識始於3000多年前。當時古埃及人發現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癒,雖然他們並不清楚食物中什麼物質起了醫療作用,但這是人類對維生素最朦朧的認識。
1912年,波蘭科學家豐克,經過千百次的試驗,終於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這種物質被豐克稱為
"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簡稱Vitamin(維他命)(沒它就沒命),也稱維生素。
㈤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是誰發現的,不是發明的。
維生素
人類對維生素的認識始於3000多年前。當時古埃及人發現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癒,雖然他們並不清楚食物中什麼物質起了醫療作用,但這是人類對維生素最朦朧的認識。
1912年,波蘭科學家豐克,經過千百次的試驗,終於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這種物質被豐克稱為
"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簡稱Vitamin(維他命)(沒它就沒命),也稱維生素。
㈥ 世界上誰發現了維生素
艾克曼和西米爾·馮克發現了維生素。
維生素的發現是19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在1897,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研究還發現,可以用水或酒精提取治療腳氣病的物質。當時被稱為「水溶性B」。
1906年被證明,食物中除了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之外,還含有「輔助因子」,這些因子很小,但對動物生長是必需的。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在糙米中鑒定出胺,這些胺在性質上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相似,大多數是輔酶。
有些營養需要相互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和氰鈷胺(維生素B12)。
(6)維生素發明者擴展閱讀:
卡西米爾·馮克在閱讀了荷蘭病理學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關於食用糙米可以比食用精製白米的人減少患腳氣病的可能的文獻後,決定將這種成分與糙米分離。1912年,卡西米爾·馮克成功地分離出治療腳氣病的有效成分。
因為這種物質含有氨基,所以被稱為維生素,是生命(vita)和氨(amin)的拉丁文縮寫,在中文中被譯為維生素或維他命。後來,卡西米爾·馮克提取的物質被稱為硫胺素或維生素B1。卡西米爾·馮克發展了自己的理論維生素還可以治療佝僂病、糙皮病等。
㈦ 維生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維生素的發現是20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1897年,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KazimierzFunk)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一類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議命名為「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為「生命胺」。以後陸續發現許多維生素,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發現許多維生素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豐克的命名延續使用下來了,只是將最後字母「e」去掉。最初發現的維生素B後來證實為維生素B復合體,經提純分離發現,是幾種物質,只是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和氰鈷胺(維生素B12)。有人也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對氨基苯甲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㈧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是艾克曼在1906年發明的。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
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和氰鈷胺。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8)維生素發明者擴展閱讀
維生素的作用
維生素A:與皮膚正常角化關系密切。缺乏時則皮膚乾燥、角層增厚、毛孔為小角栓堵塞,嚴重時影響皮脂分泌。所以,皮膚乾燥、粗糙、無光澤、脫屑、有小角栓者服用維生素A 有好處。
維生素B6:與氨基酸代謝關系甚密,能促進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為細胞生長所必需,對脂肪代謝亦有影響,與皮脂分泌緊密相關,因而,頭皮脂溢、多屑時常用它。
維生素C:被稱為皮膚最密切的夥伴,它促進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是構成皮膚細胞間質的必需成分。所以,皮膚組織的完整,血管正常通透性的維持和色素代謝的平衡都離不開它。
維生素E:公認有抗衰老功效,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肉芽組織生長,使毛發皮膚光潤,並使皺紋展平。維生素K1:是一種油溶性維生素,可改善因疲勞而引起的黑眼圈。臨床發現將維生素A與維生素K。復配後使用對黑眼圈有明顯改善。
㈨ 維生素是如何發明的
在一百多年前,腳氣病是一種可怕的頑疾。得了這種病的人全身浮腫,肌肉疼痛,四肢無力,吃不下,睡不著,走路艱難,醫生對腳氣病沒有什麼辦法。
在當時,日本海軍中腳氣病患者很多。1882年,日本軍艦從東京駛向紐西蘭,在272天的航海中,有169人患了腳氣病,25人死亡。為此,日本軍醫高木兼寬著手調查,他發現腳氣病的發生與吃精白米有關。1884年,又有一艘軍艦走這一條航線。高木兼寬改變了船員的食譜,增加了麵粉、牛乳和蔬菜等,結果在287天航行中,只有14名船員患腳氣病,沒有人死亡,由此,高木兼寬找到了一個有效地預防腳氣病的辦法。
但是,高木兼寬並沒有進一步研究腳氣病的產生原因。因此,腳氣病的病因仍是醫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幾乎在高木兼寬開始研究腳氣病的同時,荷蘭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的軍醫也加入了研究腳氣病的隊伍。
那時,在「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爆發了腳氣病,每年死於腳氣病的人多達數萬人。為此,荷蘭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腳氣病的委員會。28歲的艾克曼自靠奮勇,加入了這個委員會。
委員會經過兩年的調查、研究,似乎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確認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從腳氣病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球菌,確認它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的元兇。委員會絕大多數人員班師回國了。可是,艾克曼總覺得對於腳氣病還沒有徹底弄清楚,比如:它會不會傳染?要如何防治?等等,艾克曼決定獨自留在巴達維亞(現在的雅加達),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
1890年,艾克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雞群中突然爆發了一種病,許多小雞精神委頓,步態不穩,嚴重的甚至死去。經病理解剖,艾克曼確認這些雞也得了腳氣病。可是,實驗室換了一個喂雞的雇員後,病雞慢慢地恢復了健康,雞的腳氣病不治而愈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腳氣病是病菌引起的,為什麼並沒有進一步傳染呢?」艾克曼陷入了沉思之中。
為了證實腳氣病是否具有傳染性,艾克曼把從雞胃中取得的食物,喂給正常的雞吃。照理說,如果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話,那麼被喂的雞一定也會得腳氣病,可實驗結果並不是如此。顯然,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又是什麼原因引起腳氣病的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偶然經過實驗室附近的一個軍醫院的病房,聽見幾個「老病號」在那兒閑聊:
「那個實驗室喂雞的雇員好久沒來了。」
「是啊!白花花的精米飯的剩飯倒掉真可惜。」
「喂雞?」艾克曼一下子警覺起來,他連忙上前打聽這件事的始末。「老病號」告訴艾克曼:以前那個雇員每天都要到醫院來揀剩的精米飯。艾克曼想,這也許與腳氣病還有關。他不想放過任何一條與實驗室里的雞有關的線索。
艾克曼找到原來的那個雇員,詢問他原來飼喂雞的食物是什麼。那個雇員以為自己剋扣實驗室里的雞糧,用醫院剩精白飯喂雞的事已暴露,只好低頭承認。
接著,艾克曼又找到新雇員,憨厚的新雇員告訴他:「我都是用實驗室里發的飼料喂雞。」
「莫非雞腳氣病與飼料有關?」艾克曼想起了幾年前日本軍醫高木兼寬關於預防腳氣病的報道。艾克曼決定就這一問題做深入研究:
他跑了許多監獄,調查結果表明,吃糙米的囚犯中每1萬名只有1名腳氣病患者。
他將小雞分成兩組,一組飼喂精白米飯,另一組飼喂糙米,結果三四周後,前者得了腳氣病,後者卻安然無恙。
他用糙米飼喂患有腳氣病的小雞,結果過一段時間,小雞恢復了健康。
他讓患有腳氣病的人吃糙米、喝米糠水,結果病人很快就康復了。
經過這一番的研究,艾克曼斷定糙米的米皮里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防治腳氣病。
這種物質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艾克曼著手這種物質的提取工作,但以失敗告終。
1911年,波蘭生化學家芬克,在艾克曼等人的實驗基礎上,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提取方法,從米糠中成功地提出取到一種晶體物質。這種物質含氮,為鹼性,屬於胺類。因此,芬克把它稱為「生命胺」。這就是艾克曼所說的可以防治腳氣的物質,現在我們稱它為維生素「B1」。
後來,科學家還發現了許多種維生素。
1929年,艾克曼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