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秋時期 弟子三千儒家學派創造人 名言:( )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名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4、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放於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2、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過,則匆憚改。
15、不遷怒,不二過。
1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8、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20、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2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5、巧言亂德。
26、巧言令色,鮮矣仁。
27、剛、毅、木、訥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聽其言而觀其行。
30、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貳』 儒家為什麼壓制創造性
儒家主觀意願復上並沒有壓制制創造性。
只不過它提倡的「天地君親師」這種階級概念,客觀上限制了創造性。
在儒家看來,農民就該是農民,商人就該是商人……
它是覺得各個行業各個階級都能各司其職是最好的。
但它的這個觀點和發展是對立的。
因為人類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流通。
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社會不流通造成的。
以前羅馬帝國有一個殺手鐧就是「公民證」,你要想得到這個「公民證」就得努力。
比如獲得軍功。
結果後來來了一位皇帝,「公民證」隨便發,人手一個。
「公民證」瞬間不值錢了,該努力的也不努力了。
羅馬就完了!
『叄』 儒家創始人主要思想是什麼和什麼
仁和仁政
『肆』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創立及其發展歷程
1.儒家思想的創立階段——春秋時期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張包括: (1)政治主張: A.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要「愛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張「克己復禮」;「禮」是指 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 C.提倡「為政以德」,統治者應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張「有教無類」,使受教育者的范圍擴大; B.主張「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採取特殊的方法啟發誘導; C.主張學生在學習上要實事求是,溫故知新;要把學與思相結合,獨立思考。 (3)哲學思想: 對鬼神持 懷疑態度,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 影響: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在歷史上被稱為「聖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發展階段——戰國時期。 (1)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大師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其思想主張: A.提出「仁政」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C.人性本 善; D.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 義後利,捨生取義。 影響: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被稱為「亞聖」,他的思想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 荀子的思想主張: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是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惡,憑借後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C.主張治國禮法並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為主。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被視為儒家的異端 影響: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3.儒家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漢。 (1)出現新儒學的時代背景:西漢武帝即位時,黃老之學不適應發展大一統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適應中央集權形勢發展需要的新儒學,並將新儒學上升為官方的學說,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2)新儒學的基礎:「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還根據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主張; 董仲舒還總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起了積極作用;同時,董仲舒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西漢,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學發展為理學,並再次被官學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們將孔孟的治理國家的學說,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理學。為理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是「二程」程頤、 程顥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後者,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的中國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人教版),他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編著成《四書章句集注》。 (2)理學家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把握「理」。 (3) 元朝時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程朱理學被官學化。 (4) 清朝,將《四書》《五經》作為官定讀本和科舉考試的准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儒學完全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學大師 陸九淵提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其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的 王守仁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強調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影響: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但理學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伍』 孔子是儒家,那麼孟子、老子分別都創造了什麼家道家又是誰創的
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一)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於孔子之後大約百年左右,少時拜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為師,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當孟子通曉孔道之後,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道家學派創始人
(二)道家為老子所創,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書的官員,其所著《老子》一書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充滿了「道」說,被認為是道家學派創立者。
『陸』 儒家思想是什麼時候開始創立的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建立的。
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孝為核心價值,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恕的思想、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儒家是一個不斷發展、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學術流派,堪稱民族脊樑。
(6)儒家創造擴展閱讀: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
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急欲救亡圖強的進步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他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儒學。
『柒』 漢武帝推崇儒家,創造盛世道家,為何不能救世
如果說我國古代哪個時代是思想啟蒙時代,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確,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思想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給了社會發展很多的啟發,後世的很多治國理念,也都是由諸子百家的學子們提出並且付諸實施的。
換句話說,其他學派的觀念都達不到“救世”的目標,那麼為什麼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卻無法達到在戰國時代救世的目標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諸子百家為何合理存在卻不能救世?
諸子百家理論本質上沒有問題
其實關於合理這個詞的理解,我們要相對來看,我們說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那是因為他們對於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影響,在不同層面的應用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而所謂的合理。恰恰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用而得出的結論。
『捌』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誰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玖』 儒家創始人是誰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9)儒家創造擴展閱讀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拾』 如何實現儒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
1、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中宣部副部長王世明提出的「勤善公和」四個字,曲阜積極探索用儒家傳統文化做當代價值的路子。
2、以「勤」為主要內容,開展「勤興曲阜大業」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全民創業文化節」,集中宣傳創業政策、展示創業成果和創業平台、推介創業項目、舉辦創業論壇,表彰創業模範。以「善」為主要內容,開展「善行東方聖城」主題活動。
3、堅持儒家民本思想和民貴思想,強化樹立「百姓至上」執政理念。開通「市委書記信箱」、網路問政平台和「馬上就辦」一線通熱線電話,暢通了群眾訴求反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