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炳有什麼成就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中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犟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夠滿意
㈡ 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難歷程給了你什麼樣的啟迪
給我的啟示就是:窮困潦倒食不裹腹的經歷才能創造出經典的音樂作品。
㈢ 阿炳創造二胡名曲怎樣的艱辛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蔭瀏與曹安和攜帶著一台進口的鋼絲錄音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當兩位專家說明來意後,阿炳回答說:「我已經有兩年不演奏樂器,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據傳,兩年前曾有老鼠咬斷了阿炳的琴弦,作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即放棄了演奏。楊蔭瀏先生聽說後立刻為阿炳購買了二胡和琵琶,與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勸,阿炳終於同意了演奏。他說:「我荒疏得太久了,讓我在家裡練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後,兩位專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楊、曹兩位專家再次到無錫拜訪阿炳的時候,這位飽經滄桑的藝人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間: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華彥鈞」(1893?-1950),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華清和名號為「華雪梅」,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里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裡,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沉迷於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彥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只有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為中國近現代民間音樂研究的寶貴遺產。
華彥鈞作品簡介: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託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華彥鈞二胡演奏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民間音樂家華彥鈞(1893-1950),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小四房人。他自幼在音樂上受到父親(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嚴格訓練,深入學習與掌握了道教科儀音樂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以後,他又廣泛地學習和接觸了江南一帶的民間歌曲和地方戲曲音樂,掌握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奠定了自己藝術創造深厚的傳統素養與基礎。華彥鈞中年時,因病雙目失明,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開始了流浪賣藝生涯。華彥鈞飽嘗了勞動人民的辛酸痛楚,受盡了權勢們的欺凌,個人生活的苦難遭遇和民間藝人在社會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與社會底層人民更加接近,這對華彥鈞的藝術創作與音樂風格特點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華彥鈞的演奏是他音樂風格特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華彥鈞的二胡演奏是感人至深的,他的藝術修養淵博,技巧精湛高超,細膩深刻,瀟灑磅礴,在當時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華彥鈞演奏的風格與特點,體現在他使用二胡的形制與定弦法上。華彥鈞繼承的是我國民間"托音胡琴"的形制與定弦方法。即二胡的兩根弦使用中弦(外弦)與老弦(裡弦),演奏小工調(宮=D)樂曲時,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宮調(宮=G)樂曲時,其弦法是do-sol弦(g-d1)。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均運用的這種弦法。這種弦法的特點是比民間二胡另一種形制與定弦方法"主音胡琴"低五度("主音胡琴"定弦為d1-a1)。同樣演奏正宮調樂曲,由於二胡形制與定弦音高的差異,"托音胡琴"用do-sol弦,"主音胡琴"用sol-re弦,在二胡旋法進行上亦形成較大差異,演奏"托音胡琴"樂曲比"主音胡琴"更為低沉厚重。特別是"托音胡琴"裡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頻繁使用,創造了獨特的旋律風格特點。
其次,在演奏方面,華彥鈞二胡演奏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見長,多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這與他用的弦比較粗和經常在室外演奏有關。華彥鈞對二胡連弓用的不多,但用得極有特點,往往是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這種弓法進行破壞了原節拍有規則的力度變化,有助於表現樂曲中激憤不安的情緒。
華彥鈞二胡演奏左手的指法,最大特點是對民間演奏中定把滑音的發展運用。他把民間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的演奏推進了一步,以豐富、加深旋律的感染力。如《二泉映月》,旋律音g2不用四指,而用食指滑音,使旋律進行豐滿有力,增添了旋律的活力。除了食指滑音的應用外,在《寒春風曲》里,中指滑音的運用,配合裡弦較柔和、低暗的音色,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
華彥鈞為了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樂曲的感情,在民間器樂演奏的基礎上,對二胡演奏技術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打破了舊的傳統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間的演奏習慣,豐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現能力。
對苦難人生的詠嘆和感悟:
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淚流滿面,不自主地跪下去,他說這是真正的天籟,是世界級名曲,聽他是要跪下去聽的。小澤是華彥鈞的千古知音,他指揮過無數世界名曲,都沒有下跪,唯一使這個超級指揮家下跪的是中國的《二泉映月》。創作《二泉映月》的是一個在民間慘遭折磨57年孤苦飄零貧困已極的曠世天才華彥鈞!
小澤為何對華彥鈞下跪,他一個西裝筆挺、月進萬金的世界級大師對中國一個形近乞丐的人下跪,他跪得合情合理、跪得有水平有風度,他對形近乞丐的華彥君下跪乃是他音樂生涯的最高音符,是他生命音符最華美的樂章,亦是他完美人格的輝煌閃爍的絢麗火花,他向一個身淪為「乞丐」的藝術家的天才作品下跪才顯出他超凡絕俗的天才鑒賞力,是《二泉映月》給小澤人生煥發了神彩,是小澤把《二泉映月》首次奉獻給世界──那早是為全人類創造的,不過是華彥君周圍的人眼瞎耳聾,只有楊蔭瀏、曹安和初聞即發現她的超出群倫的華美。世人常說「瞎子阿炳」,凡這樣說的人他自己才是瞎子和聾子,那是耳明眼亮(即使肉體的眼瞎了,心靈的眼也灼灼逼透世人),心與天地交流的偉人華彥鈞,他決不遜於貝多芬,就象曹雪芹不遜於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一樣!
使小澤下跪的《二泉映月》是在短短七分鍾演釋了人類在地老天荒中的誕生、發展、拼搏苦鬥勝利的過程。那是一部綿長久遠的人類史的音樂凝鑄,每個音符每個音響都透出人類前行的腳步,人類在荊棘苦難的行程;那是每一個真正的人的生命私語,世界上哪個真正的人沒有苦難的磨勵?沒有苦難的生命就沒有價值的生命!那更是浸在苦水、鹽水、辣水、酸水中遍嘗生命苦難的華彥鈞的生命體驗,並把這超人的體驗用從宇宙中抓捕音符完美表現出來,這個頑強的表現意圖又是他對苦難的藐視與抗爭。起碼在中國,迄今未有在音樂上超過他的佳作。用文學、美術表現人生達到千聽不厭、萬聽成迷的作品大約還沒有吧!所以,我很煩感人們輕飄飄地說「瞎子阿炳」,這是對人類天才的輕蔑,只是表示他的愚頑瞎聾無知而已,小澤跪著聽他,虔誠拜他,國人對自己天才那能太輕慢?每次我聽到有人說「瞎子阿炳」,我總是很嚴肅莊重地糾正:曠世天才華彥鈞!
《二泉映月》以一聲長嘆開頭,這是人類之嘆,象初生嬰兒的哭聲,懂了事,通了人情的人不能不嘆,你要發展要完美就遇到坎坷,你不能不嘆!這一聲長嘆是超人之嘆,亦是常人之嘆。為什麼嘆?下面的第一主題就演釋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嶇的山谷中嗚咽地奔突,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艱難。如華彥鈞這樣的人生是奔突在禿山寒石荒漠中的流沙,連水的滋潤都沒有,每步都是苦難,都是掙扎,都是突圍,都是把生命抻得很細很長欲斷的程度,有時又壓得很扁很小,擠壓炸了沒了的程度。但是,生命就是生命,他苦難而不屈服,歷經磨難而更加堅韌,失敗後更激起昂揚鬥志,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和華彩。而如賈寶玉似的生命,他也有煩悶、有苦煩,他的生命泉水如在蘇州園林假山石中奔突的泉水,雖曲折變幻而凜冽潤澤,有韻有聲!《二泉映月》第一個主題是生命嘆息後對生命的形象描繪:這樣路途險阻的山路,這樣奔流不息的水流,這樣游刃有餘堅韌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險忽堅忽柔的山谷中歷練呀!華彥鈞抓住了生命的真諦,先用音符形象地描繪他在苦難中的煉獄過程,這是對真生命的如實描摹,用音符描摹得如此逼真透徹每個人的心靈、骨髓、魂魄,確實前無古人。第二樂章是對生命的頌歌。這個頌歌用稍有變化的音符重復6次,反復詠嘆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艱辛、生命如此可愛、生命如此多變、生命因艱辛多變耐磨、而可愛可親,生命於人只有一次,無論怎麼艱辛苦難也讓他發光煥彩,在詠嘆歌吟的音節中時時跳躍著顯示清風明月、流水飄花的美艷篇章,展示著大自然的華美,美麗的大自然既能撫慰受苦的心靈,又能激勵人向上……。世間的音符在華彥鈞手指下變幻出如此迷人的音色,《二泉映月》的音色是美麗動人至深的,她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擊每個人的心靈牽扯的每一絲神經撥弄出每個人的情之所鍾,身之所感,心之所盼,神之所嘆!那種娓婉、那種纏綿、那種沉鬱、那種不棄不舍的追求、那種如泣如訴的哀怨、那種含著淚水的昂揚和笑臉,表現了華彥鈞雖歷經苦難折磨而對生活依然熱戀的情感、嘆息、傾訴、描繪苦難、惋嘆生活、品味苦難、超躍苦難、熱戀生活、希望生活、戰勝生活、哀而不悲、怨而不怒,如在陰晴互變的天氣中行在山陰道上,風光旖旎中有一種昂揚柔韌的高雅情調──這是我無數次欣賞《二泉映月》的感悟,短短七分鍾,勝似觀賞前人的《江山萬里圖》和《清明上河圖》,那有形的圖畫感人至深,使我產生追憶古代的市井繁華的幽思,而這無形有韻的《二泉映月》竟無微不至地融入我的生活的每一個空間,使我對現實、歷史、未來產生深愛的激情,對生活萌生哲理的思索和詩意的聯想,音樂的力量不可抗拒。真是大音希聲,短短七分鍾超邁人類千古音壇名曲,如靈魂的驚雷、如心靈的閃電,以一種聞所未聞的至高、至聖、至純、至美的天籟之音擊中了小澤征爾那飽覽世界名曲的對天籟有極強敏感的天才的心靈,使他不得不跪下去,這是五體投地的崇拜,這是心悅誠敬仰,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天才作品本不要炒作,她的一絲一縷、一字一行、一線一色都是擊打人的靈魂的!我相信,貝多芬可以藐視身為高官的大詩人歌德的卑俗的人格,但不敢輕藐身著百納衣瑟抖在無錫街頭靠彈琴謀生的大天才華彥鈞,華彥鈞通過《二泉映月》已使自己高潔深邃,華美的靈魂飛躍天庭,與那些超躍時空的聖者為伍而俯視人間、悲憫人間,又傾情傾愛人間!
靈魂已飛躍天庭的華彥鈞卻無奈地痛苦地徘徊無錫街頭,他身著打滿補丁的臟舊長袍,戴著產於清朝的小黑眼鏡,而且歪戴著,背上背著陳舊的琵琶,手中拿著二胡,在他那善良溫柔美麗的妻子(能夠識別天才、深愛天才、與天才為伍的女人就是美麗幸福的)的攙扶下,以自己天籟之音,游盪在無錫的大街小巷,他們足跡大約遍布了無錫城的每一寸土地。那二十多年,美麗的無錫是幸運的:每天有天籟之音在市井飄盪,世界級大師在這里演奏,不過由於大師被命運強迫「化裝」為乞丐而蒙敝了一個個肉眼凡胎,這又是無錫人的不幸,他們不識天才真面貌,而淡漠無情地侮辱他、嘲弄他,有時還打罵他,叫他「瞎子阿炳」,把他當做乞丐,但畢彥鈞不是乞丐,他從不乞討要飯,他只演奏音樂,天籟之音的音樂,聽得懂得,賞他幾文錢,聽不懂的罵他幾句,這有什麼呢?天才都是「超人」,他一笑置之,只要有一飯活命,就熔鑄他的天籟之聲!大約在華彥鈞44歲,雙目失明9年以後,他在世俗輕侮又加上亡國之痛的1937年,此時,青年的王洛賓在六盤山的一間客棧中認識了善唱「花兒」的女老闆「五朵梅」,這個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聲樂教授,沙皇公主)的高徒,音樂系的大學生拜倒在布衣短衫的農村老婦面前,從此,一生沒有離開大西北,成了中國歌王亦成了享譽世界的「歌王」,這是大西北之幸,「五朵梅」之幸,亦是王洛賓之幸,假如楊蔭瀏、曹安和早認識華彥鈞10年,中國得有多少名曲走向世界?但是,天才就得受命運折磨,天才就得受苦難洗禮,曹雪芹處在「舉家無食常賒粥」的困境中創造了與人類同輝的《紅樓夢》,華彥鈞也只能在市井流浪中創造《二泉映月》。有一個細節非常感人:當楊、曹兩位找到患病在身的華彥鈞想給他錄音時,華彥鈞已兩個月沒有彈琴,說沒有琴,楊蔭瀏從樂器行給他借了一把低檔二胡,曹安和把自己的琵琶借給華彥鈞,華彥鈞為了恢復一下手指,於是他又硬撐病弱之身,身背琵琶,手拉二胡,在妻子攙扶下,在無錫街頭彈弄兩天,這是多麼可悲的情景:生於苦難長於苦難,成才於苦難的大師已與苦難融為一體,沒有苦難的伴隨竟不能恢復藝術靈感了,這是苦難創造的痛苦,天才的可悲宿命。於是1950年9月20日,他用那把低檔二胡為楊、曹二位彈奏了《二泉映月》,他說自己腦子中有700多首曲子,等病好了再錄。很快《二泉映月》震動了北京、全國,23天後,無錫人才知道華彥鈞的不平凡,請他在大劇院舞台上第一次正式演出,還穿著他的破衣衫,從照片看他演奏得很吃力,很認真,這是獨特的大師演奏,這也是他生命的最後絕唱,於同年12月24日,一代天才病死無錫!二十多天後,他美麗的妻子亦死去。這是很可嘆的。楊教授盡管使華彥鈞的名曲留下來了,但當地政府是否救助了華彥鈞?一代琴師為什麼晚年連二胡都沒有?這些細節人們只能憑杜撰推想,對地創造了《二泉映月》的偉大心靈的經歷我們就很少知道,假如有中國的羅曼.羅蘭,能追尋華彥鈞的生理路程和心理路程,再加上哲理浸潤,詩意發揮,一定能創造一部不下於《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傑作,但是「一窮二白」的中國沒有這個幸運,多虧楊蔭瀏、曹安和二位有德有功之人,為中國的一個天才留下了天籟之音。我想在茫茫中國大地上,從古迄今,象華彥鈞這樣的天才一定埋沒了不少,所以,我很佩服那句外國諺語:「千萬不要輕慢底層的陌生人,那可能是化裝的天使!」而華彥鈞就是一個化了裝的聖人,聽了他的音樂,回顧他的人生,我痛哭流涕,還不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好!
自古天才與苦難比鄰而居。甭說孔子、孟子、耶酥都是少年喪父家庭孤苦的苦難身世,隨便一翻世界文學史,那苦難鑄造的天才就頻頻閃爍:美國的愛默生幼年喪父,英國的毛姆八歲喪母、十歲喪父,日本的川端康成一歲喪父、二歲喪母,中國的魯迅、胡適、瞿秋白都少年喪父,沒有父親的家庭如風雨中飄泊的破船,一定倍感人世辛酸苦難,這辛酸苦難就使他們幼小心靈多了許多細膩、敏感、堅韌、頑強,更使大腦中多了許多智慧,偉大的高爾基亦是童年父母雙亡,也考察過少年孤獨的天才心路。他說過一句殘酷而真實的話:一個人要想成才,少年喪父母是個有利條件。華彥鈞的身世更浸滿苦水,他父親華清和(雪梅)是無錫雷尊寺的當家道士,他本不應要妻,但還是為情所困取個寡婦,生下華彥鈞,他本是私生子,生下不久其母死亡,和做道士的父親過清寂貧寒的寺廟生活,其艱辛痛苦是自然的。家庭的苦難、社會的苦難淹泡一個個幼小的天才心靈,如聖水一般培育著天才之花釀制天才之果,當曹雪芹在孤寂的西山忍飢挨寒含苦茹辛滴血描繪賈、黛情緣時,其心靈痛苦何如?當華彥鈞千萬次修改《二泉映月》時,其心境亦可依不同人做不同想了!後世的凡夫俗子在席夢思軟床上享受天才創作的精神瓊漿時,可知每一部輝煌的作品後都隱藏著無數辛酸?這個世界凡成就都是汗水釀造,凡輝煌都是苦難鑄成。
作為天才作曲家的華彥鈞不是只能譜哀惋纏綿悱惻的「文曲」,他的《聽松》是描繪、頌揚氣壯山河的岳飛的,其曲悲壯昂揚,是頗富陽剛之氣的「武曲」,亦名《聽宋》,《大浪淘沙》的琵琶曲則演釋了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是真正的豪放曲。華彥鈞一生創創作近千首曲子,可惜只傳下不足十首,這是封建專制扼殺天才給人類造成的難以彌補的損失!
㈣ 阿炳創造二胡名曲你知道還有誰與阿炳有著同樣或類似的經歷嗎
阿炳的心路歷程是不可能復制的,只有像阿炳這樣的人,才能創造出這么優秀的曲子!
㈤ 阿炳有這么大的成就,是靠什麼
第一,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第二,他所處的環境能夠讓他創造出這些成就。
1901年,他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905年,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910年,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㈥ 阿炳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啟示如下:
我們應該學習阿炳那種不畏強權,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卑不亢,精益求精,積極進取,持之以恆,樂觀向上,不折不撓的品質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㈦ 阿炳的成就是什麼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㈧ 在二月映泉一文中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月映泉的艱難歷程給了你什麼樣的啟迪
啟迪:人生有很多事是必須經歷過才能懂得的,厚積而薄發,人生的意義不在意結果,而在於經歷,只要真實的度過每一天,總能有所收獲。
作品原文:
《二泉映月》
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山腳下有一泓清泉,人稱「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著師父來到泉邊賞月。水面月光如銀,師父靜靜地傾聽著泉聲。突然,他問小阿炳:「你聽到了什麼聲音?」小阿炳搖了搖頭,因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麼聲音也沒有聽見。師父說:「你年紀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從二泉的流水中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小阿炳望著師父飽經風霜的臉,懂事地點了點頭。
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他多麼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㈨ 盲人阿炳故事簡介
盲人阿炳故事簡介: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1893年出生,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阿炳從小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
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9)阿炳創造的奇跡擴展閱讀:
阿炳在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據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
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
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
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
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
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
㈩ 阿炳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二胡映月》
阿炳原為無錫城區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頭吳地小山歌、長篇敘事歌、灘簧、說因果和絲竹樂等鄉土音樂的熏陶,對音樂非常喜愛。在父親的教習下,他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繁復、技法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並能正式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的演奏活動。年過而立之後,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鴉片等惡習導致生活潦倒,隨後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再到後來便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3]
曲名由來: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二泉: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歷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4]
樂曲賞析編輯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