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組合發明法
橡皮和鉛筆是兩項不同的技術成果。一位貧窮的畫家威廉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發明了把橡皮包在鉛筆頭上的鉛筆。他獲得了專利。他把這個專利和專利權賣給了拉巴地布鉛筆公司,使該公司每年僅專利費一項收入達50萬美元。有一家音樂工業公司的技術員豪斯菲爾德,把超聲檢查儀與計算機圖像識別兩項技術組合起來,發明了能夠進行人體內探測的CT掃描儀器,因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這項發明技法叫組合法。它是在創造發明中,把多種技術成果綜合在一起,構思出新穎的設計和獨特的功能的方法。
組合法是詳細構思設想的有效途徑。有人對1900年以來的480項重大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從1950年以後,組合型的成果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突破型發明的數量,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技術。組合型的技術發明使技術更加完善、成熟。組合法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有了某個創造性設想,或者謀求某種特殊功能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原理的組合、內插式組合、輻集式組合等三種形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發明設計。
❷ 理念與方法區別
「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們對某種事物的觀點、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況下,理念和觀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認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於信息技術的,因此存在兩個彼此獨立的對象:教育觀念和信息技術,前者凌駕於後者之上,教育觀念對信息技術有一種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變成了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其實情況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異發展著的信息技術中早已蘊含著我們需要去領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並激發我們的教育想像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術發揮的方向。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內含於信息技術中的新觀念並使其彰顯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是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轉型』;二是恐懼技術對人的控制,……。」[②] 在這里作者實際上是將「理念」與「觀念」相互借用的。這也說明「理念」就是我們常說的「觀念」。
【方法】其義可涵蓋辦法、做法、想法、技術、技巧、工藝、科技、程序、步驟、規則、規章、計劃、規劃、策劃、計謀、謀略等等,小至生活瑣事,大至人生路線,狹至個人問題,廣至人類宇宙,凡能提供解決問題之道的,都可稱為「方法」。
❸ 權利要求的共同發明理念是從什麼角度考慮
撰寫權利要求書是一項法律性和專業性均很強的工作。權利要求是用於確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權利權的保護范圍的法律文件,是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文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權利要求書撰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該發明創造能否獲得專利權保護,以及授權後該專利獲得保護的范圍的大小,同時也影響該專利申請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的審批進度。
那麼,在撰寫權利要求的實踐中我們應當注意什麼問題呢?
1、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
申請人出於保密和保護的雙重考慮,往往既不願意過多地公開其技術方案,又希望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越寬越好。這就會造成權利要求沒有以說明書為依據,即權利要求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從而導致專利申請因為不符合專利法26條第4款的要求而被駁回。
在申請實踐中,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的規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析:
一是指權利要求書中的每一項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都應當在說明書中有充分的記載,即,權利要求書中的每一個技術特徵在說明書中都應當有記載(部分屬於公知技術的特徵除外),同時,說明書還應當對各個技術特徵之間的相互關聯及其工作、運轉方式作出清楚的說明,在機械類發明申請里,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僅僅寫明各機械部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描述清楚各機械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和共同工作和運轉的方式。
二是指為了獲得盡可能寬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尤其是獨立權利要求,一般都是對說明書中記載的一個或多個具體技術方案的概括。通常,這種上位概括需要有足夠多的實施例的支持才能被允許。比如,在說明書實施例中記載了螺接、焊接、鉚接等連接方式,則可以在權利要求中用「定位連接」來概括,從而使保護范圍不僅僅局限於說明書中公開的這幾種連接方式。但是,如果在說明書的實施例中僅僅公開了螺接這一種連接方式,在權利要求中一般就不能用「定位連接」來概括。
此處應當注意的是,在權利要求中使用了上位概念的時候,不得用上位概念概括的內容與下位概念內容並列,比如,空心樓板用的永久性芯模,由硬質薄壁管或者鋼管構成,這樣就不對。因為硬質薄壁管是鋼管的上位概念。
❹ 公司創新經營理念可不可以申請專利
發明專利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因此,只要能產生技術效果的創新技術方案均可申請發明專利。發明專利保護期20年。包括產品發明、方法發明、用途發明;發明專利申請需要進行實質審查,專利權利較為穩定。
所以你們公司的創新經營理念可以申請發明專利,但是作為發明專利的申請所需要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要求都非常的高,同時貴公司創新經營理念在實際中產生的價值必須要非常的高
❺ 人們在發明創造時用哪些創新思維方法
1.破除思維定勢
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當面臨外界事物或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假思索地把它們納入特定的思維框架,並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它們進行思考和處理。這就是思維定勢。
(1)、破除「權威定勢」
有人群的地方總有權威,權威是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演變為神化和迷信;在思維領域,人們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這就是權威定勢。
A、思維中權威定勢的形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在從兒童長到成年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權威」。第二條途徑是「專業權威」,即由深厚的專門知識所形成的權威。
B、權威定勢的強化往往是由於統治集團的有意識的培植,而且權威確立之後常會產生「泛化現象」,即把個別專業領域內的權威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內。
C、權威定勢有利於慣常思維,卻有害於創新思維。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它使人們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歷史上的創新常常是從打倒權威開始的。
(2)、破除「從眾定勢」
A、從眾定勢的根源在於,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為了維持群體生活,每個人都必須在行動上奉行「個人服從群體,少數服從多數」的准則;然而這個准則不久便會成為普遍的思維原則而成為「從眾定勢」。
B、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歸宿感和安全感,以眾人之是非為是非,人雲亦雲隨大流,即使錯了,也無須獨自承擔責任。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從眾的結果,而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
C、在傳統社會中,統治階級不斷強化人們的從眾定勢,因而排斥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行和特立獨行的人物。
(3)、破除「知識——經驗定勢」
知識與經驗有許多不同之處。簡單的話,你掌握與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現象與本質是知識;如何運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則是經驗,一般地把兩種定勢統稱為「知識——經驗定勢」。
A、知識經驗與創新思維的關系,是個較為復雜的問題。
知識經驗具有不斷增長、不斷更新的特點,從而有可能使我們看到它們的相對性,經過比較發現其局限性,進而開闊眼界,增強創新能力。知識經驗又是相對穩定的,而且知識是以嚴密的邏輯形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又有可能導致對它們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創新能力的下降。
B、思維上的「知識-經驗定勢」在以下三個方面構成了「
思維枷鎖」。
第一,知識經驗本身是一種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難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識與現實並不能完全吻合,而過去的經驗也不一定能適用於現在和未來,因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知識經過「純化」之後,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標准答案,既不能完全符合現實,也會扼殺人的創新思維。
C、為弱化「知識-經驗定勢」,或從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們應該經常進行創新思維訓練,以便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它們與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長。
2、擴展思維視角
「視角」就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層面、路線或立場。應該盡量多地增加頭腦中的思維視角,學會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1)、肯定-否定-存疑
A、思維的肯定視角就是,當頭腦思考一種具體的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首先設定它是正確的、好的、有價值的,然後沿著這種視角,尋找這種事物或觀念的優點和價值。
B、思維中的「否定視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為「反向」,就是從反面和對立面來思考一個事物;並在這種視角的支配下尋找這個事物或者觀念的錯誤、危害、失敗、缺少之類的負面價值。
C、對於某些事物、觀念或者問題,我們一時也許難以判定,那就不應該勉強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問題,讓頭腦冷卻一下,過一段時間再進行判定。這就是「存疑視角」。
(2)、自我-他人-群體
A、我們觀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念、情感偏好、審美情趣等等,作為「標准尺度」去衡量外來的事物和觀念。
B、「他人視角」要求我們,在思維過程中盡力擺脫「自我」的狹小天地,走出「圍城」,從別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對同一事物和觀念進行一番思考,發現創意的苗頭。
C、任何群體總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對於同一個事物,從個人的視角和從群體的視角,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3)、無序-有序-可行
A、「無序視角」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創意思維的時候,特別是在思維的初期階段,應該盡可能地打破頭腦中的所有條條框框,包括那些「法則」、「規律」、「定理」、「守則」、「常識」之類的東西,進行一番「混沌型」的無序思考。
B、「有序視角」的含義是,我們的頭腦在思考某種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按照嚴格的邏輯來進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排除偶然性,認識必然性。
C、創意的生命在於實施,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對觀念和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從而保證頭腦中的新創意,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這就是「可行視角」。
最後,我們應該牢記的是——創新思維是一種習慣。要想擁有這種習慣必須得通過認真地學習,掌握各種創新思維方法,科學有序的方法才是成功的堅實基礎!
❻ 組合發明法
The invention of method combination
❼ 利用語言學發明法構成的詞有哪些
Coke, nylon, Kodak
❽ 理念思路方法
新理念構建新思路用新思路制定新舉措
新理念構建新思路用新思路制定新舉措5月25日,局黨委、路局召開「學理論、轉觀念、促發展」匯報會,要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哈局跨越式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在提高認識上下功夫,在突破重點上下功夫,在力求實效上下功夫,不斷把「學理論、轉觀念、促發展」思想教育活動引向深入。局紀委書記李詩坤主持會議並作重要講話。他回顧了全局開展「學理論、轉觀念、促發展」思想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後,對抓好下步深化教育活動提出要求:一、進一步認清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切實抓好思想認識的再提高。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就必須大力解放思想。面對跨越式發展的新挑戰和新考驗,我們尤其需要不斷開辟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對此,全局上下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深入開展教育活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充分認識到這次教育活動是落實跨越式發展新任務的迫切需要;是應對跨越式發展新情況的迫切需要;是推進跨越式發展新實踐的迫切需要。二、深入開展教育活動,要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哈局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一是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中心不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❾ 新發展理念由哪幾個方面構成結合「新四大發明」,談談創新對推動發展具
在理念的有目標過程結論三方面組成
❿ 12條發明技法是什麼
和田十二法,又稱聰明十二法,是我國創造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對奧斯本的檢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創造發明,特別是上海和田小學創造教學的實際,與和田小學一起提出來的。1991年上海創造學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和田十二法」。具體內容為:
一、加一加: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需要加上更多的時間或次數嗎?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這樣東西跟其它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
二、減一減: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麼?可以減去些時間或次數嗎?把它降低一些,減輕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一些什麼嗎?
三、擴一擴:是指針對某些東西,考慮將其擴大、擴展,會怎麼樣?
四、縮一縮: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壓縮、縮小,會怎麼樣?
五、變一變: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麼樣?或改變一下次序會怎麼樣?
六、改一改: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其還存在什麼缺點?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它在使用時是否給人帶來不便和麻煩?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嗎?
七、聯一聯:是指針對某個事物(即某件東西或事情)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麼聯系?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把某些東西或事情聯系起來,能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目的嗎?
八、學一學: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的嗎?模仿它的形狀、結構,會有什麼結果?學習它的原理、技術,又會有什麼結果?
九、代一代:是指考慮一下,還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另一樣東西?如果用別的材料、零件、方法,代替另一種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
十、搬一搬:是指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別的用處嗎?這個想法、道理、技術搬到別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嗎?
十一、反一反;是指把一件東西或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里外顛倒一下,會有什麼結果?
十二、定一定:是指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改進某件東西,為了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規定些什麼嗎?
(來源:蘆溪教育科研網 | http://www.lxjyw.net/Blog.asp?BlogUserName=%CE%D2%CA%C7%D2%BB%B4%BA%C4%E0&menu=ShowBlog&BlogID=2761 | www.LXJY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