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兒童歌舞劇最早由誰創造出來

中國兒童歌舞劇最早由誰創造出來

發布時間:2021-08-15 23:36:27

㈠ 簡述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

1、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

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

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2、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3、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

(1)中國兒童歌舞劇最早由誰創造出來擴展閱讀

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是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也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導創作完成的宣揚紅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劇,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開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石,開創了中國新歌劇的里程碑,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具劃時代的意義。

《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幟作曲。

藝術特色

《白毛女》是創造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它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國革命為題材,表現了中國農村復雜的斗爭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風貌等。

同時,它繼承了民間歌舞的傳統,借鑒了我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在秧歌劇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為民族新歌劇的建設開辟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樂上,《白毛女》採取了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作,又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

楊白勞躲賬回來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曲調深沉低昂,是刻畫楊白勞基本性格的音樂主題。

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並貫穿全劇,隨著喜兒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如「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當在奶奶廟與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就採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調。

在歌劇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有機結合的傳統,以此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展。如喜兒出場就是用歌唱敘述了戲劇發生的特定情境:「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然後用獨白向觀眾介紹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場時,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有的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採用的是話劇的表現方法,也注意學習戲曲中的道白。

㈡ 是誰創造中國兒童歌曲成歌舞此曲名稱

黎錦暉先生(1891-1967)在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戲劇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近代兒童歌舞劇的開創者。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姐姐》《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可憐的秋香》等都在當時的少年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㈢ 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是誰

黎錦暉
黎錦暉的人生旋律
黃新原
2004年春節,央視黃金時段連續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即響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這旋律,它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卻被很多人忘記了。他叫黎錦暉。
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一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台,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一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一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
1930年,一個18歲的小夥子抱著一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紅,又投到這位老師門下,老師一眼看出她的天賦,教她唱歌,三年後,在上海廣播電台聯合歌星比賽中她獲得「金嗓子」的美譽,老師也給她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周璇。
回復2樓2007-03-05 14:28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這位老師正是黎錦暉
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佔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回復3樓2007-03-05 14:29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
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准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范。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
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學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
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里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庄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
回復4樓2007-03-05 14:30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新中國成立後,黎錦暉一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
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准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一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闆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餘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年過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一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鍾,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一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一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一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
黎錦暉,湖南湘潭人,早年畢業於長沙高等師范學校。父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共八子,依次為錦熙,語言學家;錦暉,音樂家;錦耀,礦業專家;綿紓,教育專家;錦炯,鐵路橋梁專家;錦明,作家;錦光,音樂家;錦揚,作家。可謂滿門俊彥。 摘自《人物ABC網》
希望能幫到您

㈣ 中國歌舞片發展歷史 詳細的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200901145076
在所有「舶來」的音樂體裁樣式中,「opera」大約最令國人感到陌生隔閡。別的暫且不提,僅從「opera」被翻譯成「歌劇」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誤解。「opera」一詞不僅原本並沒有「歌劇」的意思(源出義大利語opus――「作品」的復數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內涵而言,也絕不僅僅意味著「歌唱的(或帶歌的)戲劇」。或許,opera的本來含義更接近「音樂戲劇」,但這又會與瓦格納的「Musikdrama」(通譯為樂劇)相混淆。無論如何,opera在中文語境中既已約定俗成被稱為「歌劇」,我們對此當不必過份認真。畢竟,「名」與「實」,稱呼與本質,並不是一碼事。但是,中文裡找不到opera的確切對等詞這一事實提醒我們,「歌劇」是一門「異種」藝術樣式,如想求得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可能需要我們雙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劇的這種「異種稟性」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我國歌劇事業的舉步維艱。曾幾何時,我國音樂界中對歌劇「民族化」的爭論何其熱烈,但最終卻無法達成有說服力的結論;歌劇的發展與我國傳統戲曲的關系似乎永遠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也曾聽到過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歌劇的關鍵是「宣敘調」問題的突破;還有許多人想當然地一概而論,西方歌劇重「樂」輕「戲」,戲劇價值很值得懷疑。而當上述(此外還有很多)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在理論上得到真正澄清時,我們的耳旁又斜殺出一個「程咬金」的聲音:「音樂劇」正躍躍欲試登場亮相。「音樂劇」的商業效應和藝術魔力,沖擊著我們原本並不成熟、並不穩固的音樂戲劇觀念,因而歌劇究竟是什麼,在當前似乎越發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另一方面,歌劇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樂體裁中,又是一個身份最為曖昧的「雜交」品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們真正有效地觸及歌劇的本質。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樂分析方法,大多是針對以器樂作品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對歌劇音樂時,不是「文不對題」,就是「捉襟見肘」。「純音樂」的耳朵所習慣尋找的,是音樂中的「有機統一」或「深層結構」,面對歌劇中伴隨劇情的音樂進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反過來,持「純戲劇」觀念的人們也經常指責歌劇的慣例和手法沒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我們還時常聽到一種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但其實,這種歌劇定義與其說它發人深思,不如說它妨礙我們進一步思索。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

《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繼歌劇《白毛女》之後,我國的歌劇有了很大發展。並逐步向歌劇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等方面不斷邁進。歌劇音樂也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歌劇的成功經驗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膽的嘗試,並出現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為內容的優秀歌劇。其中一些歌劇選曲在全國人民中間廣泛流傳,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專業歌劇團體的建立和演出的「劇場化」,在繼承革命歌劇革命傳統的同時,出現了《王貴與李香香》(五幕,於村根據李季的原詩編劇,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小二黑結婚》(五幕,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田川、楊蘭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1953年於北京首演)、《劉胡蘭》(二幕,於村、海嘯、盧肅、陳紫等改編。陳紫、茅沅、葛光銳等作曲。中央實驗歌劇院1954年於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場,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1955年中央實驗歌劇院於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侶朋等編劇,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國劇協、中國音協聯合召開了「新歌劇討論會」,對1949年以來的當代歌劇發展進行了廣泛地探討,在此後的10年間又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如《紅霞》(石漢編劇,張銳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衛隊》(竹本和、楊會召編劇,歐陽謙叔、張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啞姑泉》(張萬一、張沛編劇,張沛、張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紅日》(陳其通編劇,庄映、陸明作曲,1959年首演)、《紅珊瑚》

(趙忠、鍾藝兵等編劇,王錫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竇娥冤》(侶朋根據關漢卿原作編劇,陳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劉三姐》(柳州市《劉三姐》劇本創作組創編,廣西壯族自治區《劉三姐》匯演大會改編,1960年首演)、《江姐》(嚴肅根據長篇小說《紅岩》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麗》(海嘯編劇,石夫、烏斯滿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國歌劇史上,這10年是大豐收的10年。從宏觀上看,這批歌劇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比建國初期有了較大的開拓,在繼承民族傳統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和《江姐》尤為突出,在社會上反響最大。 綜觀我國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歌劇,可以說我國的音樂工作者在這一領域里的探索和實驗所取得的成績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這些歌劇之所以成功,在音樂上最主要的經驗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眾性。在歌劇音樂創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視和貫穿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並且是有成績的」(梁寒光《歌劇民族化問題及其他》1961年11月《文匯報》)。安波也認為:「提倡民族化是與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想對立的,其對立之處,不在於要與不要外國的東西,而在於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當地統一,那麼,這就是正確的要法.」(《關於新歌劇的提高問題》)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基本上遵循了這一規律去進行的,那麼多的歌劇唱段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就是因為這些唱段優美、流暢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並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心。
當歷史進入到80年代前後,我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我國的歌劇藝術在經過「文革」10年的停頓後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並且在美學觀念、創作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場程度不同的變革。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在全國各地共上演了約200餘部歌劇作品,其數量之多是驚人的。其中以《傷逝》(王泉、韓偉根據魯迅同名小說編劇,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火把節》(陸 編劇,金午、楊寶智作曲)、《第一百個新娘》(胡獻廷、徐學達等編劇,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萬方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情人》(劉文玉、魯東勇編劇,雷雨聲、楊余燕作曲)、《牛郎織女》(吳祖光所編詩劇,陳遠林作曲)、《深宮慾海》(馮柏銘編劇,劉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長嘯》(郁文編劇,蕭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戲》(王廷松、徐立根編劇,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還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現的一部我國歌劇史上比較特別的「歌舞故事劇」——《搭錯車》,以其進入萬人體育館的大膽之舉和超千場的演出記錄,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和反響,令人震驚。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開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可以說是對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歌劇創作與表演的一次檢閱和總結。這次觀摩會中演出的15部歌劇,在題材的主旋律與多樣化、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以及在音樂劇的創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趙振勝、傅清泉編劇,鄭兵作曲)、《桃花渡》(李靜林、余清泉編劇,呂冰作曲)、《徵婚啟事》(鄧海南編劇,冬林作曲)、《木棉花開了》(王鴻編劇,薛彪作曲)以及《人間自有真情在》(陳振華、姜述寶編劇,王猛作曲)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的現代生活和時代風貌。而《從前有座山》(張林枝編劇,劉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連、金哲學等編劇,崔雲明、安國敏、許元植、崔昌逵作曲)、《歸去來》(丁小春編劇,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劉光弟編劇,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則用現實主義手法來描寫遠古神話故事,並在結構、樣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方面,如《從前有座山》、《歸去來》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人間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則是十多年來音樂劇創作的一個總結。
綜觀80年代前後我國的歌劇音樂創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時代高度和突出歌劇的音樂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建國後歌劇創作的一個高峰,但是這些歌劇與建國後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相比,還遠不如其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影響,原因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是作者對作品的時代精神的創造性與音樂語言和音調的創新問題以及在突出作品的個性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還沒有進行很好的精雕細刻,因此在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糙

㈤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____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1943年,延安興起了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根據晉察冀邊區河北民間傳奇故事「白毛仙姑」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該劇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經3個月努力,於1945年4月首演於延安。該劇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
《小二黑結婚》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的五場歌劇,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該劇創作於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首演於北京實驗劇場,並為1956年第-屆全國音樂周的上演劇目。《紅霞》由石漢編劇,張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劇團於1957年首演於江蘇南京。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立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還有陳紫等創作的《竇娥冤》等歌劇。
(二)、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
(三)、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和《江姐》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洪湖赤衛隊》由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朱本知、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編劇。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於武漢。
《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這部歌劇創作於1962-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和《原野》。
歌劇《傷逝》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歌劇《芳草心》由王祖皆、張卓婭曲,前線歌舞團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集體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1983年由前線歌舞團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萬方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國歌舞劇院首演於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國外舞台的中國歌劇,1992年1月,該劇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爾劇院上演,劇中人物由旅美的華裔歌唱家扮演,指揮、導演、樂隊和合唱隊員由美方人員擔任,演出獲得成功。還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黨的女兒》改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1991年首演於北京,閻肅、賀東久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㈥ 中國的歌劇起源於哪個世紀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㈦ 中國最早的第一部歌劇作品是什麼

1945年05月02日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在延安演出

㈧ 歌舞劇發展歷程

繼歌劇《白毛女》之後,我國的歌劇有了很大發展。並逐步向歌劇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等方面不斷邁進。歌劇音樂也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歌劇的成功經驗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膽的嘗試,並出現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為內容的優秀歌劇。其中一些歌劇選曲在全國人民中間廣泛流傳,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專業歌劇團體的建立和演出的「劇場化」,在繼承革命歌劇革命傳統的同時,出現了《王貴與李香香》(五幕,於村根據李季的原詩編劇,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小二黑結婚》(五幕,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田川、楊蘭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1953年於北京首演)、《劉胡蘭》(二幕,於村、海嘯、盧肅、陳紫等改編。陳紫、茅沅、葛光銳等作曲。中央實驗歌劇院1954年於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場,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1955年中央實驗歌劇院於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侶朋等編劇,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國劇協、中國音協聯合召開了「新歌劇討論會」,對1949年以來的當代歌劇發展進行了廣泛地探討,在此後的10年間又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如《紅霞》(石漢編劇,張銳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衛隊》(竹本和、楊會召編劇,歐陽謙叔、張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啞姑泉》(張萬一、張沛編劇,張沛、張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紅日》(陳其通編劇,庄映、陸明作曲,1959年首演)、《紅珊瑚》(趙忠、鍾藝兵等編劇,王錫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竇娥冤》(侶朋根據關漢卿原作編劇,陳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劉三姐》(柳州市《劉三姐》劇本創作組創編,廣西壯族自治區《劉三姐》匯演大會改編,1960年首演)、《江姐》(嚴肅根據長篇小說《紅岩》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麗》(海嘯編劇,石夫、烏斯滿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國歌劇史上,這10年是大豐收的10年。從宏觀上看,這批歌劇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比建國初期有了較大的開拓,在繼承民族傳統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和《江姐》尤為突出,在社會上反響最大。
綜觀我國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歌劇,可以說我國的音樂工作者在這一領域里的探索和實驗所取得的成績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這些歌劇之所以成功,在音樂上最主要的經驗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眾性。在歌劇音樂創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視和貫穿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並且是有成績的」(梁寒光《歌劇民族化問題及其他》1961年11月《文匯報》)。安波也認為:「提倡民族化是與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想對立的,其對立之處,不在於要與不要外國的東西,而在於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當地統一,那麼,這就是正確的要法.」(《關於新歌劇的提高問題》)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基本上遵循了這一規律去進行的,那麼多的歌劇唱段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就是因為這些唱段優美、流暢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並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心。
當歷史進入到80年代前後,我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我國的歌劇藝術在經過「文革」10年的停頓後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並且在美學觀念、創作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場程度不同的變革。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在全國各地共上演了約200餘部歌劇作品,其數量之多是驚人的。其中以《傷逝》(王泉、韓偉根據魯迅同名小說編劇,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火把節》(陸 編劇,金午、楊寶智作曲)、《第一百個新娘》(胡獻廷、徐學達等編劇,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萬方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情人》(劉文玉、魯東勇編劇,雷雨聲、楊余燕作曲)、《牛郎織女》(吳祖光所編詩劇,陳遠林作曲)、《深宮慾海》(馮柏銘編劇,劉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長嘯》(郁文編劇,蕭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戲》(王廷松、徐立根編劇,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還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現的一部我國歌劇史上比較特別的「歌舞故事劇」——《搭錯車》,以其進入萬人體育館的大膽之舉和超千場的演出記錄,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和反響,令人震驚。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開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可以說是對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歌劇創作與表演的一次檢閱和總結。這次觀摩會中演出的15部歌劇,在題材的主旋律與多樣化、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以及在音樂劇的創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趙振勝、傅清泉編劇,鄭兵作曲)、《桃花渡》(李靜林、余清泉編劇,呂冰作曲)、《徵婚啟事》(鄧海南編劇,冬林作曲)、《木棉花開了》(王鴻編劇,薛彪作曲)以及《人間自有真情在》(陳振華、姜述寶編劇,王猛作曲)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的現代生活和時代風貌。而《從前有座山》(張林枝編劇,劉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連、金哲學等編劇,崔雲明、安國敏、許元植、崔昌逵作曲)、《歸去來》(丁小春編劇,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劉光弟編劇,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則用現實主義手法來描寫遠古神話故事,並在結構、樣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方面,如《從前有座山》、《歸去來》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人間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則是十多年來音樂劇創作的一個總結。
綜觀80年代前後我國的歌劇音樂創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時代高度和突出歌劇的音樂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建國後歌劇創作的一個高峰,但是這些歌劇與建國後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相比,還遠不如其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影響,原因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是作者對作品的時代精神的創造性與音樂語言和音調的創新問題以及在突出作品的個性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還沒有進行很好的精雕細刻,因此在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糙。

㈨ 兒童劇的歷史

中國兒童劇的萌芽,一般認為是20年代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如《小小畫家》等。
1935年成立的新安旅行團、1937年成立的孩子劇團,都是最早成立的進步兒童劇團。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和上海等處都有兒童戲劇組織陸續成立,如重慶育才學校戲劇組、昆明兒童劇團、上海囝囡劇社等。他們都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中國兒童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49年宋慶齡創建的中國福利基金會創辦了兒童劇團,至今是中國歷史最久的兒童劇團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優秀的兒童劇有《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小主人》、《表》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上海、武漢、遼寧、四川、雲南、寧夏、烏魯木齊、西安、石家莊、鞍山等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20多個兒童戲劇院團。其中有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北京兒童劇團等。各地院團先後創作和演出了《大灰狼》、《寶船》 、《馬蘭花》、《報童》、《革命的一家》、《槍》、《童心》、《兒童團》、《果園姐妹》、《雙雙和姥姥》、《草原小姐妹》、《巧媳婦》等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優秀劇目。
1982年,文化部舉辦了全國首屆兒童劇觀摩演出。
1986年舉辦全國首屆學校劇評獎相繼又產生了一批新的兒童劇劇目,如:《朱小彬》、《喜哥》、《宋慶齡和孩子們》、《閃爍吧繁星》等。
1983年,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在北京成立。

㈩ 歌舞劇的起源

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一般認為歐洲歌舞劇產生於16世紀末。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是在人文主義影響下,企圖恢復古希臘戲劇精神而產生的《達佛涅》(另譯《達芙妮》),編劇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與j.科爾西,1597年(一說完成於1594年)於佛羅倫薩g.巴爾迪伯爵的宮廷內演出,由於此劇原稿失傳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為慶祝亨利四世婚儀而寫的《優麗狄茜》做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由於公眾對歌劇的歡迎,1637年威尼斯創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兒童歌舞劇最早由誰創造出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