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沈的歷史故事
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字存中,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沈括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以後歷任東海(在今江蘇省)、寧國(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歷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錶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預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三年後,為抵禦西夏,改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一帶),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完成,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保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葯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沈括治水
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他只有24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他積極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規模宏大的堅固的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設。為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萬七千多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學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傑出的天文學家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不學無術的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衛朴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朴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省去月道環,其侯月之出入,專以歷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為儀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由幾個盛水的容器裝置成階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側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沒有孔,裡面裝置有刻著時間標度的「箭」,隨著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從顯露出來的刻度可以讀出時刻。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衛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動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和陷害。在沈括和衛朴的堅決斗爭下,衛朴主持修訂的奉元歷終於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頒行。但是,由於守舊勢力阻撓和破壞,比較先進的奉元歷只實行了十八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沈括並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我國原來的歷法都是陰陽合歷,而「十二氣歷」卻是純粹的陽歷。它以十二氣作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月,並且按節氣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驚蟄算二月一日,依此類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間,即使有「兩小相並」的情況,不過一年只有一次。有「兩小相並」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這樣,每年的天數都很整齊,用不著再設閏月,四季節氣都是固定的日期。至於月亮的圓缺,和寒來署往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歷書上註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歷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他預見到他的這一主張必定會遭到頑固守舊派的「怪怒攻罵」,極力阻撓,而暫時不能實行,但是,他堅信「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果然,近八百年後,偉大的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所頒行的天歷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氣歷」是完全一致的。現在世界各國採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其實在分月上還不如沈括的「十二氣歷」合理。
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
沈括對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也是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他對磁學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親自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不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沈括在數學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通過對酒店裡堆起來的酒壇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我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理學家+醫學家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論斷,反映了我國當時地學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他正確論述了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當他察訪浙東的時候,觀察了雁盪山諸峰的地貌特點,分析了它們的成因,明確地指出這是由於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他還聯系西北黃土地區的地貌特點,做了類似的解釋。他還觀察研究了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類似竹筍以及桃核、蘆根、松樹、魚蟹等各種各樣化石,明確指出它們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表現了沈括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歐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達.芬奇對化石的性質開始有所論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經過近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巨作《守令圖》。這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二十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小圖一幅;各路圖十八幅(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做十八路)。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在制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括對醫葯學和生物學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時期就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並且致力於醫葯研究,搜集了很多驗方,治癒過不少危重病人。同時他的葯用植物學知識也十分廣博,並且能夠實際出發,辨別真偽,糾正古書上的錯誤。他曾經提出「五難」新理論;沈括的醫學著作有《良方》等三種。現存的《蘇沈良方》是後人把蘇軾的醫葯雜說附入《良方》之內合編而成的。
唯物主義者
沈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還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還表現在沈括十分重視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發明創造上,他不斷地從勞動人民那時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說:「至於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於聖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為了探求醫葯知識,他「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中,他以敬佩的態度記載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上日+下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朴修歷的事跡,以及河北工作煉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多無名英雄在生產斗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等等。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決定了沈括對於自然現象和科技成就的記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觀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細致、具體、准確,沒有封建時代一般文人虛詞浮誇的壞習慣。因此,通過他的記述,我們能夠明確地判斷他那個時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沈拓有關雷電、海市蜃樓、龍卷風、地震以及隕鐵等自然現象的記載,非常細致貼切而生動形象,使人們彷彿親臨現場。
沈括能夠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客觀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在論述有關數學、氣象、醫葯等許多問題的時候,多次強調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古代規定二月和八月是采葯的季節, 是沈括指出,草葯生長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栽培情況的影響,同時采葯又有取根、取葉、取芽、取花、取實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選下采葯時間,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這一見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對一些自然現象並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他還努力探求它的科學道理,提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解釋。象對雁盪山諸峰和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許多問題的說明,是符合近代科學原理的。為了弄清陽燧(凹面鏡)成像的道理,他觀察空中飛鳥的影子情況,並親自移動自己的手,來比較成像的區別,終於作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這些都是他在科學事業上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武雙全
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遼和西夏貴族統治者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擄掠人口牲畜,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沈括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製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Ⅱ 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哪些四大發明
有,《夢溪筆談》第一次詳細地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以活字印刷術又被稱為沈氏印刷術,《夢溪筆談》也因這項記載而更加具有史料意義,聞名於世。
Ⅲ 幫忙解釋下
如果你想獵奇,自己找軟體下載自己看就行了。
三王星發現的慢,它的准驗性還不能確定。至於什麼穀神星,河神星,羊神星什麼的小行星,對人的影響很小,不必理它的。
至於網上談論星座的,大都是空泛的西方星學,沒有實際指導意義,不點穴的。聊作消遣吧。
Ⅳ 求大佬幫忙翻譯一下急用!
晉書華軼傳
【原文】
……
初,廣陵高悝寓居江州,軼避為西曹掾,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苟晞、華軼、胡毋輔之、庾珉、王裒傳》)
【譯文】
華軼,字彥夏,是平原(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人,魏太尉華歆的曾孫。他的祖父華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親華澹,官至河南尹。
華軼年輕時就很有才氣,聞名於當世,博愛而交際廣泛,當時人都稱頌他。華軼初任博士,不斷升遷任散騎常侍。東海王司馬越做兗州刺史,提拔華軼為留府長史。永嘉年間(307-313)歷任振威將軍、江州刺史。雖然時逢「八王之亂」,但華軼仍然重視傳統的禮儀典章制度,他設置儒林祭酒來弘揚儒學道統,傳達教諭說:「今大道頹喪,禮法沒有傳承,朝廷也未予討論,不能糾正,我常常因此感嘆,覺得應當特別設立此官職,來弘揚此事。軍諮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遠,堅定脫俗,才學精深博大,才能優秀,可以擔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東海王司馬越檄令輔佐討伐各路叛賊,華軼派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武將軍,率三千兵馬屯軍夏口,作為聲援。華軼在江州很有聲望和恩澤,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態度與他結交,深受江南百姓的愛戴,因亂而流亡江南的人都樂意歸附他。
當時天子孤立危急,民變四起,但華軼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陽上貢時,嚴格按照臣子的禮儀要求自己。華軼對(他派去的)使者說:「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斷了,可以進獻給琅邪王司馬睿,來表明我是司馬氏的臣子。」華軼自認為受洛陽朝廷(晉懷帝)所任命,又為壽春所統領,而當時洛陽朝廷(晉懷帝)尚在(洛陽),不肯接受司馬睿的指令,屬下郡縣的官吏大都勸諫華軼但都未獲接納。華軼說:「吾想見到皇帝的詔書罷了。」司馬睿於是派揚烈將軍周訪率兵駐屯在彭澤(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東)防備華軼,周訪經姑孰,著作郎干寶見到了問他,周訪說:「我受上級官府的指令,讓我駐屯彭澤,彭澤是江州的西門。華彥夏有憂慮天下之至誠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別人一樣受人控制,近來政事紛亂,(我這次來這里)略有嫌疑。現在又無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門戶,(我怕)會出事。我會駐屯潯陽故城,(這樣)既在江西,又可以抵禦北方,還沒有逼迫(華軼)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發布告示,承認司馬睿為盟主。司馬睿於是承製改換重要官員,但華軼不服從。司馬睿於是派左將軍王敦率領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人討伐華軼,華軼派別駕陳雄駐屯彭澤抵抗,自己則待領水軍作為外援。武昌太守馮逸駐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東)。周訪擊敗了馮逸,前江州刺史衛展未得到華軼的禮遇,心中早有不滿,至此時,就與豫章太守周廣作為司馬睿的內應,暗中派軍襲擊華軼。華軼兵敗,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衛展追擊他並斬殺華軼和他五個兒子,將他們的首級運到了建鄴。
起初,廣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華軼徵召他為西曹屬吏,不久華軼敗死,高悝藏匿了華軼(另外)兩個子及妻子,輾轉各地若干年。後來遇到大赦,高悝就帶著他們自首了,皇帝很贊賞他並寬恕了他。
【注釋】
1、泛愛:也作「泛愛」「氾愛」。博愛。《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漢書·游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
8、典禮:制度禮儀。《易經·系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後漢書·延篤傳》:「朝則誦羲文之《易》,虞、夏之《書》,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之《春秋》。」宋司馬光《稷下賦》:「修先王之典禮,踐大聖之規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元典章·兵部三·鋪馬》:「為治之道必先信其賞罰之道,尤宜重其典禮。」
11、大義:正道;大道理。
(1)正道;大道理。《易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舊唐書·李晟傳》:「晟亦同勞苦,每以大義奮激士心,卒無叛離者。」
(2)夫婦之義,謂婚姻。漢秦嘉《贈婦詩》之二:「既得結大義,歡樂苦不足。」《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太平廣記》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崔茂伯》:「少聞大人以我配君,不幸喪亡,大義不遂。」
(3)要義;要旨。《東觀漢記·班固傳》:「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唐韓愈《送牛堪序》:「以明經舉者,誦數十萬言,又約通大義,征辭引類。」
12、頹替:陵夷;衰頹。衰頹陵替。《晉書·華軼傳》:「今大義頹替,禮典無宗,朝廷滯議,莫能攸正。」《舊唐書·魏知古傳》:「今風教頹替,日甚一日,府庫空虛,人力凋弊。」劉光漢《〈新方言〉後序》:「風俗頹替,虜語橫行。」
13、禮典:禮法。
(1)禮法。《周禮·天官·大宰》:「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晉書·阮籍傳》:「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軌儀自居。』」《北史·張晏之傳》:「幼孤,有至性,為母鄭氏教誨,動依禮典。」
(2)猶禮文。指《周禮》、《儀禮》、《禮記》一類禮書。《後漢書·鄭玄傳》:「案之禮典,便合傳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又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載於禮典。」
17、慨然:感慨的樣子。《荀子·宥坐》:「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唐元季川《山中晚興》詩:「靈鳥望不見,慨然悲高梧。」清顧炎武《有嘆》詩:「慨然青雲志,一旦從羈旅。」
18、軍諮祭酒:官職名。軍諮,古軍職名。相當於後世軍隊中的參議、參謀。《晉書·阮籍嵇康等傳論》:「至於嵇康遺巨源之書,阮氏創先生之傳,軍諮散發,吏部盜樽,豈以世疾名流,茲焉自垢?」
20、棲情:寄託情志。南朝齊蕭子良《游後園》詩:「托性本禽魚,棲情閑物外。」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四》:「棲情邱林,憑托京畿。」明屠隆《采毫記·夫妻玩賞》:「恥懷繾綣,並棲情於石室。」
21、玄遠:玄妙幽遠。《晉書·張華傳》:「天道玄遠,惟修德以應之耳。」唐張九齡《請御注〈道德經〉及疏施行狀》:「天旨玄遠,聖義發明,詞約而理豐,文省而事愜。」明方孝孺《贈金溪吳仲實序》:「道本於人心,非幽深玄遠不可知也。」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清談家的特徵是言語玄遠耐思索,行動有風趣不同於常人。」
22、確然:剛強;堅定。
(1)剛強;堅定。《易經·系辭下》:「夫乾,確然示人易矣。」韓康伯註:「確,剛貌也。」《漢書·師丹傳》:「關內侯師丹端誠於國,不顧患難,執忠節,據聖法,分明尊卑之制,確然有柱石之固。」《宋書·良吏傳·陸徽》:「確然守志,不求聞達。」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大臣有不預立皇子者,陰進廢立之計,惟宰相韓琦確然不變。」
(2)信實;正確。宋張淏《雲谷雜記·宰予之枉》:「索隱古史,謂為闞止,然無確然之證,終不能袪人之疑,而破人之惑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編綜前論,則雕本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此余參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清魏源《籌海篇四》:「乃是歲鴉片價銀反出口二千二百萬元,計銷鴉片四萬箱,此數之確然可考者。」
23、絕俗: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
(1)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於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劉陶列傳》:「竊見故冀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後漢書·獨行傳·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宋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宋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仆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
(2)與世俗隔絕;超越世俗。《後漢書·郭太傳》:「或問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唐朱敬則《北齊文宣論》:「亦有貞不絕俗,隱不違親,冥默園林,卷舒人事。」唐獨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參軍張公墓表》:「貞不絕俗,以忘機為心。」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九月俗矣。」明劉基《送別燈和尚還鄉序》:「夫浮屠以離世絕俗為教,父母兄弟且不得為其親也。」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且北方之人,不為離世絕俗之舉,而日周旋於君臣父子夫婦之間。」《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劉孝標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徐穉)清妙高跱,超世絕俗。」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三》:「其所得如此,想當時必有超世絕俗之論,惜不傳也。」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24、精博:精深博大。《晉書·華軼傳》:「才學精博,道行優備。」唐王勃《別盧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時議稱其典要。」清張之洞《讀古人文集》:「讀《昭明文選》宜看注,李善注最精博。」
31、威惠:威恩,聲威和恩澤。
(1)威福。謂持勢弄權。《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而竇憲矜三捷之効,忽經世之規,狼戾不端,專行威惠。」參見「威福」。
(2)猶威恩,聲威和恩澤。《三國志·魏志·王基傳》:「為政清嚴有威惠。」《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今隋室無主,海內鼎沸,以公威惠,號令嶺表。」《明史·把匝剌瓦爾密傳》:「順帝之世,天下多故,雲南僻遠,王撫治有威惠。」
32、貢獻:進奉;進貢。
(1)進奉;進貢。《國語·吳語》:「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後漢書·班固傳下》:「時北單於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清揆敘《鷹坊歌》:「憶昔遼代最珎貴,女直貢獻交相望。」
(2)貢品。《漢書·鮑宣傳》:「上冢有會,輒太官為供。海內貢獻,當養一君,今反盡之賢(董賢)家,豈天意與民意邪!」《新唐書·楊炎傳》:「四方貢獻,悉入內庫,權臣巧吏,因得旁緣,公托進獻,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清昭槤《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然性驕奢貪黷,竭民膏脂,又善納貢獻,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而靡,識者譏之。」
33、孤危:孤立危急。
(1)孤立危急。《戰國策·秦策三》:「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後漢書·皇甫規傳》:「臣竊居孤危之中,坐觀郡將,已數十年矣。」宋蘇軾《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軾愚惷無狀,孤危之跡,日以岌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我軍皆無後援,力本單弱,加以兼顧數略,勢益孤危。」
(2)謂突兀高峻。形容山勢。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隥孤危,徑路險絕。」
34、琅邪王:晉元帝司馬睿(276-323)。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東晉王朝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太熙元年(290)襲封琅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失利後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拜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聽從王導建議南渡建康,籠絡結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永嘉之亂」中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太興元年(318)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永昌元年(323)「王敦之亂」後鬱郁而終,葬於建平陵,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35、祗(zhī)承:祗奉;接受。《尚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唐沈亞之《秦夢記》:「侍女祗承,分立左右者數百人。」《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曹署典吏,困於祗承。」敬奉。《北齊書·祖珽傳》:「遂深自結納,曲相祗奉。」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爾亦祗奉顧命,咨授舊章,輔釐哀憂,俾克依據。」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生降階祗奉。」
37、教命:教令。上對下的告諭。
(1)教令。上對下的告諭。《晉書·會稽王道子傳》:「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沉醉,輕出教命。』」《南史·徐摛傳》:「大通初,王總戎北侵,以摛兼寧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摛出。」《舊五代史·唐書·庄宗紀六》:「時皇太後行誥命,皇後劉氏行教命,互遣使人宣達藩後,紊亂之弊,人不敢言。」
(2)猶指示。明方孝孺《與童伯禮書》:「方從父兄之後,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請見,則人謂我何?」
42、大府:泛指上級官府。
(1)周代掌管財幣的機構。參見「九府」。
(2)公府。《史記·酷吏列傳》:「以湯為無害,言大府。」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大府,公府。」《漢書·張湯傳》顏師古注雲:「大府,丞相府也。」
(3)泛指上級官府。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以為當得躬詣大府,受約束於下執事。」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州白大府。」
(4)明清時亦稱總督、巡撫為「大府」。清朱琦《關將軍輓歌》:「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終難馴。」
44、碌碌:隨眾附和的樣子;平庸無能的樣子。
(1)多石的樣子。《漢官儀》卷下引漢馬第伯《封禪儀記》:「仰視岩石松樹,鬱郁蒼蒼,若在雲中。俛視溪谷,碌碌不可見丈尺。」清陳彝《握蘭軒隨筆·碌碌》:「碌碌,多石貌。」
(2)玉石美好的樣子。《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後漢書·馮衍傳下》:「馮子以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唐韋應物《雜體》詩之五:「碌碌荊山璞,卞和獻君門。」
(3)指美好的玉石。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九重歡眷,六宮遜處,乃構椒房,用當金宇,碌碌宜階,瑟瑟為戶。」
(4)隨眾附和的樣子;平庸無能的樣子。《史記·酷吏列傳論》:「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一》:「不肯碌碌,反抱關木。」《周書·李弼傳》:「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5)煩忙勞苦的樣子。唐牟融《游報本寺》詩:「自笑微軀長碌碌,幾時來此學無還。」明沈受先《三元記·斷金》:「紅塵滾滾長安道,鏡中兩鬢蕭然皓,碌碌江湖老。」《紅樓夢》第1回:「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
(6)車輪轉動聲。唐賈島《古意》詩:「碌碌復碌碌,百年雙轉轂。」宋陸游《季秋已寒節令頗正喜而有賦》:「風色蕭蕭生麥隴;車聲碌碌滿魚塘。」元陳泰《邯鄲道上書所見》詩:「馬瓏瓏,車碌碌,古道茫茫沙撲撲。」
45、控御:也作「控馭」。馭馬使就範。引申指控制,駕馭;防禦。漢傅毅《舞賦》:「或有矜容愛儀,洋洋習習,遲速承意,控御緩急,車音若雷,鶩驟相及。」《晉書·慕容垂載記》:「洛陽四面受敵,北阻大河,至於控馭燕趙,非形勝之便。」唐秦韜玉《紫騮馬》詩:「若遇丈夫能控御,任從騎取覓封侯。」《宋史·李綱傳》:「七日議守。謂敵情狡獪,勢必復來,宜於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以扼其沖。」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褶作畫圖》:「昨見《楊妃上馬圖》袖軸一卷,真宋奇物……控御擁妃上馬者四人,隨行而挾枕被者三人。」
46、頃來:近來。
(1)近來。三國魏曹植《鷂雀賦》:「頃來轗軻,資糧之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君以此試,頃來始乃有稱之者。」唐杜甫《最能行》:「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楊樹達《增訂本〈中國修辭學〉自序》:「頃來無事,取而審視……因取向日所脫漏若幹事補入卷中,付中國科學院請審查焉。」
(2)向來。漢蔡邕《巴郡太守謝版》:「巴土長遠,江山脩隔,頃來未悉。」唐杜甫《奉贈李八丈判官》詩:「頃來樹佳政,皆已傳眾口。」元劉壎《隱居通議·禮樂》:「急呼其子曰:『此曲興自早晚?』對曰:『頃來有之。』」
(3)剛才。宋王讜《唐語林·賞譽》:「諴至李氏子書室中,諸子賦詩,諴亦為之。頃者李至,觀諸子詩,又見諴所作,稱其美。諴初亦避之。李問曰:『此誰作也?』諸子不敢隱,乃曰:『某叔,頃來畢諴秀才作也。』諴遂出見。」
47、紛紜:紛爭;混亂。
(1)多盛的樣子。《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威武紛雲,湛恩汪濊。」顏師古註:「紛雲,盛貌。」宋梅堯臣《五月十三日大水》詩:「紛紜閭里兒,踴躍競學泅。」《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庭中植梧桐二樹,修竹數竿,百般花卉,紛紜輝映,但覺香氣襲人。」
(2)雜亂的樣子。《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腸紛紜以繚轉兮,涕漸漸其若屑。」王逸註:「紛紜,亂貌也。」唐柳宗元《詠史》:「風波歘潛構,遺恨意紛紜。」
(3)紛爭;混亂。晉葛洪《抱朴子·塞難》:「諍之彌久,而彼執之彌固,是虛長此紛紜,而無救於不解。」《魏書·元順傳》:「北鎮紛紜,方為國梗。」唐羅隱《送梅處士歸寧國》詩:「十五年前即別君,別時天下未紛紜。」
48、嫌隙:也作「嫌郤」。因猜疑或不滿而產生的惡感、仇怨。《三國志·魏志·胡質傳》:「今以睚眥之恨,乃成嫌隙。」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讎隙》:「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構。」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柴以為嫌郤盡釋,不復作防。」馬南邨《燕山夜話·〈口吃、一隻眼及其他〉》:「宋代的劉攽,就因為生平最愛嘲笑別人,以致引起當時像王安石那樣的當權人物的極大不滿,造成很深的嫌隙。」
50、捍禦:防衛;抵禦。《後漢書·逸民傳·逢萌》:「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禦。」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來則捍禦,去則不追。」明黃翼聖《寇警雜詩》:「顧瞻斗大城,捍禦悉草草。」
52、移檄:發布文告曉示。
(1)古代官方文書移和檄的並稱。多用於徵召、曉諭和聲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2)發布文告曉示。《史記·南越列傳》:「陀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新唐書·劉黑闥傳》:「乃移檄趙魏,建德將吏往往殺令、尉附賊。」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五章第二節:「移檄各省並照會各國領事宣布滿清罪狀。」
53、承製:謂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1)謂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後漢書·吳漢傳》:「鴻召見漢,甚悅之,遂承製拜為安樂令。」《晉書·宣帝紀》:「申儀久在魏興,專威疆場,輒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明史·陳友定傳》:「(友定)頗任威福,所屬違令者輒承製誅竄不絕。」
(2)稱開府承製之官。宋蘇舜欽《慶州敗》詩:「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製乳臭兒。」
54、改易:改動;變更。《漢書·地理志上》:「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漢之與秦,唐之與隋,其治亂安危,至相遠也,然而卒無所改易,又況於積安久治,其道固不事變也。」明張居正《陳六事疏》:「但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55、長吏: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
(1)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戰國楚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志。」《漢書·景帝紀》:「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顏師古注引張晏曰:「長,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陳鴻《長恨歌傳》:「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
(2)指州縣長官的輔佐。《漢書·百官公卿表》:「(縣)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唐王維《送縉雲苗太守》詩:「手疏謝明王,腰章為長吏。」《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會稽長吏聞新太守將到,大發人夫,修治道路。」
57、舟軍:水軍。《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晉書·華軼傳》:「軼遣別駕陳雄屯彭澤以距敦,自為舟軍以為外援。」
59、怏怏:不服氣或悶悶不樂的神情。《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唐王昌齡《大梁途中作》詩:「怏怏步長道,客行渺無端。」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英》:「嫂自來撫問:『夜來相對,何爾怏怏。』」
60、潛軍:秘密出兵。
(1)偷襲敵軍。《荀子·議兵》:「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梁啟雄釋:「潛,潛襲也。」
(2)秘密出兵。唐竇威《出塞》詩:「潛軍渡馬邑,揚旆掩龍城。」唐於鵠《出塞曲》:「分陣瞻山勢,潛軍制馬鳴。」
61、傳首:傳送首級;被殺頭。《東觀漢紀·光武紀》:「(吳漢)夷述妻子,傳首於洛陽。」唐許渾《聞邊將劉皋無辜受戮》詩:「才許誓心安玉壘,已傷傳首動金門。」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五·郭希顏邪說》:「(郭希顏)嬰世宗之怒,傳首九邊。」
63、寓居:寄居;僑居。漢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南史·齊紀上·高帝》:「中朝喪亂,皇高祖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裡,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更為南蘭陵人也。」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仲淹遭母憂,寓居城下,晏公請掌府學。」
65、崎嶇:猶輾轉。《南齊書·文學傳論》:「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崎嶇牽引,直為偶說。」《梁書·文學傳·任孝恭》:「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
67、出首: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宋岳飛《申府乞添差田明狀》:「王太尉先與水戰見陣,少卻之後,有首領田明率眾前來荊湖南北路安撫司出首。」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我蹅門進去,姦夫走脫,小人將妻子殺了,今來出首。」
註:因字數限制,刪掉了若干條注釋內容。
Ⅳ 沈括有什麼大的貢獻和科學成就呢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葯,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Ⅵ 沈括的成就
成就:磁學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地磁偏角示意圖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沈括還對平面、凹凸面等鏡面成像的不同進行研究,注意到表面曲率不同與成像之間的關系,並以此對"古人鑄鑒"時正確處理鏡面凹凸與成像大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若將小平面鏡磨凸,就可"全納人面"。
沈括還對透光銅鏡的原理作出了正確推論,推動了後世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應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致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經現代科學測算,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
人物簡介: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Ⅶ 沈括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有何重大影響,著重在歷史意義上
沈括,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宋史·沈括傳》稱作者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1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簡而言之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網路全書式的著作。
【在天文學方面】
《夢溪筆談》闡釋了沈括自己對渾儀、漏刻、圭表等天文儀器研製方面的許多創見,記述了他的「日有盈縮」這一重要發現以及他關於實行陽歷「十二氣歷」的建議。書中還准確描述了五星運行軌跡,計算出月道與黃道交角每月後退度數更為精確的數值,正確說明月亮的盈虧生光現象,發明准確測定極星位置的方法,詳細記錄並描述隕石特徵及隕落過程,指出了鐵隕石的存在,等等。這些均系天文學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沈括曾經製造過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的景表等。為了測得北極星准確位置,他連續三個月,每天用渾天儀觀測北極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到的北極星方位,分別畫於圖上,經過精心研究,最後得出北極星與北極距三度。
【在物理學方面】
《夢溪筆談》記述了算家所謂的「格術」,沈括以之解釋小孔和凹面鏡成像,開辟了「格術光學」這一光學新領域。沈括對透光鏡的研究,思考縝密,多有可采之處。另外,沈括還討論了指南針的不同安裝方法,記錄了「以磁石磨針鋒」的指南針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現象(卷二十四),從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聲學方面,《夢溪筆談》記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貼小紙人,以驗證聲音共振現象的發明,比歐洲類似的發明要早約七百年。
【在聲學方面】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聲學共振實驗。他剪了一個紙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彈動和該弦頻率成簡單整數比的弦時,它就振動使紙人跳躍,而彈其它弦時,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種現象叫做「應聲」。用這種方法顯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創。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紀,義大利人才開始做共振實驗。至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學物理課堂上,教師還使用這個方法給學生做關於共振現象的演示實驗。
【在光學方面】
《夢溪筆談》中記載有關於光的直線傳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他在紙窗上開了一個小孔,使窗外的飛鳥和樓塔的影子成像於室內的紙屏上面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他生動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間的直線關系。此外,沈括還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象的說明了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日月蝕的成因。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凹面鏡成像、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學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
【在數學方面】
《夢溪筆談》討論了垛積問題,發展了《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建立了隙積術,其實質是解決了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書中還探討了會圓術,沈括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積的近似公式。隙積術和會圓術的建立,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為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給予沈括以極高的評價。
【在地質地理方面】
《夢溪筆談》記述了沈括對浙江雁盪山、陝北黃土高原地貌地質的考察,明確提出了流水侵蝕作用說。該書還通過對化石的討論來論證古今氣候變化,對礦石資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鉛山山澗水中有膽礬,可以煉銅;發現陝北的石油可以用於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圖製作方面,記述了沈括以熔蠟和木屑製作立體地圖的發明,這一發明早於歐洲約七百餘年。書中對地圖製做中州縣相對方位的描述,由傳統8個方位增至24個方位,同時特別重視對兩地間直線距離——「鳥飛之數」的測量,使州縣相對位置更為可靠。
【在生物醫學方面】
《夢溪筆談》也多有記述,且大都觀察准確,記錄詳實,能夠從實際出發,辨別真偽,補正古書之不足。
Ⅷ 我想知道專利號ZL97115225.X還有國防發明專利號ZL97109466.7是什麼產品是否真的有這個產品存在
名稱: 新型高效中性補鈣劑系列新產品
申請(專利)號: CN97115225.X 申請日: 1997.08.21
公開(公告)號: CN1209322 公開(公告)日: 1999.03.03
主分類號: A61K35/56 范疇分類: 16D
分類號: A61K35/56;A61K35/80;A61K38/00
申請(專利權)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後勤部軍事醫學研究所
發明(設計)人: 胡文祥;譚生建;陳培讓;邵遜生;曹曄;王建社;彭清濤;張向先;沈杏生;李艷軍;惲榴紅;王建營;閔慶旺;王武芳
地址: 100101北京市朝陽區安翔北路10號醫研所曹曄 國省代碼: 北京;11
優先權:
專利代理機構: 代理人:
國際申請: 國際公布:
進入國家日期:
分案申請號: 頒證日:
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類新型高效中性補鈣劑系列新產品及其配方、生產工藝流程和方法。其配方組成包括30~98%的含鈣化合物或含鈣天然產品、鈣吸收促進劑、1~50%的有機酸和/或其它功效成分。按上述配方製得的新型高效中性補鈣劑系列新產品可以預防和治療與缺鈣相關的骨質疏鬆、頸椎病、軟骨化症、佝僂病、肩周炎、關節炎、痙攣、腰腿酸痛等多種疾病,也可用於宇航員補鈣。該系列新產品成本低、生產工藝不復雜、起效快、療效高、服用方便、安全可靠,是一類理想的高效中性補鈣劑,頗受歡迎。
主權項:
1.一類新型高效中性補鈣制劑,包括通用型、兒童型、生育型、肝腎型和 更年期型。其主要組成成分為30~98%的含鈣化合物或含鈣天然產品、鈣吸 收促進劑、1~50%的有機酸和/或其它功效成分。
國防發明專利號ZL97109466.7未公開
Ⅸ 沈括的發明
不是發明了什麼,但是他是第一個提出石油的概念的。而且還說了,石油將大行於天下的話。當然,其實他指的是石油可以做寫字的墨,會代替其他墨的原料。
Ⅹ 沈括發明了什麼東西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葯著作《良方》(與蘇軾所撰的《蘇學士方》並稱為《蘇沈良方》);
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2011年五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渭生教授點校、輯佚《沈括全集》,全書八十五卷(含附錄一卷),一百一十萬字,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收集沈括著作最齊全的版本。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