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語是誰創作的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回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答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B. 誰是《論語》的編纂者
編纂者
清
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
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於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後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
故懷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去聖未遠,禮制方明;
後十篇則後人所續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蓋有習於當世所稱而未嘗詳考其體例者,故不能無異同也」。又如,前十
篇中孔子一般稱「子」不稱「孔子」,門人問學也不作「問於孔子」。而後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稱孔子,《陽貨》篇子張問仁,《堯曰》篇子張問政,皆
稱「問於孔子」,與《論語》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遺書明甚,蓋皆後人采之他書者」。[ii]受崔述的影響,以後學者繼續從《論語》前後十篇用語、稱謂的
差異對其成書作出判斷,有學者甚至認為《論語》最初只有單獨的篇,其編定成書,要在漢代以後。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轉引鄭玄注雲:《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撰。」[1] 這一說法在郭店簡中得到旁證。郭店一號墓不晚於公元前300年。[2] 郭店簡「《語叢·三》簡引述《論語》,更確證該書之早」[3] 。《語叢·一》引用子思子《坊記》內容,而《坊記》還引用過《論語》的內容。「《語叢》摘錄《坊記》,證明《坊記》早於戰國中期之末,而《坊記》又引述《論語》,看來《論語》為孔子門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說還是可信的。」[3] 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稱子並不奇怪,子指老師,對儒家學子除了師承之外亦有掌門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閔子亦
稱子,冉子、閔子早逝,故師承的儒家掌門,只能是曾參,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顏回,雖然被尊奉,但由於早死,沒來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記載,故不稱
子,可能是家人所記。原憲,膝雕開,雖然收徒,世稱子思子,膝雕子,但論語所記,亦不是弟子記載,故亦不稱子,多半是師兄弟偶而提及。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
書坑儒(古時稱為方術士,擅長祭祀,算命等),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
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4]
孔壁中書本《論語》由孔安國隸古定。當孔安國向武帝獻書時,正值「巫蠱事件」,朝廷將這批書退還給孔氏,「其學於是在孔家流傳。」[5]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出土有竹簡《論語》[5] 。
成書年代
《論
語》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
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
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
篇第九》只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
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
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
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C. 《論語》是由誰編制而成的其生平經歷是怎樣的
《論語》是一部記錄先哲智慧的傳世語錄。《論語》是由孔子編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孔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早年喪父,家境衰落,生活艱苦。但他天資聰穎,「十五志於學」,「好學不厭」,精通禮、樂、御、射、書、數,到30歲左右,他的「博學」已名聞遐邇。
孔子青年時代作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吏。三十四歲時,他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授徒講學,據說弟子有三千,著名者七十二人。
D. 《論語》的編者是誰
《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
E. 論語是誰寫的
論語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寫的!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F. 《論語》的作者是誰
孔丘《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卒予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享年73歲。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孔予的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過極大的作用,至今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內心聯系的一條無形紐帶。孔子思想的影響早已超出中國和亞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孔子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被公認為世界最有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我們對待孔子的思想,應該以馬列主義理論作指導,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作用。
《論語》,漢代又稱《論》,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一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它也記載了部分孔子門徒的言行以及當時人們對孔子的議論。
《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的作者具體是誰,已不可考。東漢鄭玄認為是孔子弟子仲弓、子游、子夏等人所撰;唐柳宗元據《論語》中記曾子將死,離孔子去世已數十年,該書應為樂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輯;宋程頤、朱熹則認為是曾子、有子的門人所記。但不論作者是誰,根據史料分析,《論語》成書年代當在春秋戰國之際,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論語》未能倖免,幾乎失傳。漢代經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流傳,即《古論》、《齊論》和《魯論》。《古論》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論語》,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寫成,為古文本,史稱古文《論語》,共有二十一篇。《齊論》是齊國學者所傳,有二十二篇。《魯論》為魯國學者所傳,有二十篇。《齊論》和《魯論》均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成,史稱今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為根據,參考《齊論》與《古論》進行考證修訂,改編成《張侯論》,並為官府列為官學。東漢時期,鄭玄又以《張侯論》為本,參考《古論》和《齊論》再加以改訂,即成為今本《論語》。《古論》和《齊論》從此亡佚。
《論語》自問世以來的2000多年中,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與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有關著作不勝枚舉,對《論語》的注釋,遠自漢初就已經開始,但早期著作多已亡佚。當前有據可考的不下600餘家,成書3000種以上。影響較大比較著名的著作有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宋邢昞的《論語正義》;朱熹的《四書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是當代影響較大的作品。此外還有不少著作也有一定的影響,這里不能一一列舉。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語言簡練、活潑生動、具體形象、用意深遠。有不少語句富含哲理,但又言簡意賅,耐入尋味,接近口語,明白易懂,已成為格言和成語。因此,《論語》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
《論語》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孔子的哲學觀點,政治主張,倫理道德觀念,教育思想以及孔子的生活實踐活動等各個方面。今本《論語》共有二十篇,即《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日》。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有的分作四百九十二章)。每章記一事或幾句話。
《論語》有關孔子教育思想的記述非常廣泛,它對教育的作用、對象、目的、方法等各個方面都有比較全面的闡述,可以作為中國最早的教育著作來讀。
G. 論語的作者是誰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拓展資料:
此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章、492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拓展《論語》網路
H. 論語的作者是誰
論語的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論語》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孔子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行事。
I. 《論語》是什麼朝代,什麼人創作的
《論語》並不是一個人創作出來的!它是春秋時候的孔子所說過的話,他版的徒弟為了紀念他,於是權大家把平時自己所收錄的他的言語都拿出來合在一起便成了現在的《論語》,其實現在我們手上的《論語》還經過了各位編輯們的手的!不是很純正的《論語》!但已經很不錯了!
J. 論語是誰寫的
1、《論語》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2、作品簡介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3、作品特點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聖人很謙虛的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