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理解文學接受活動過程中的二度創造
二度創作指受眾在接受時運用自主思維對作品的加工,通俗來說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讀作品時加入了主觀思想,比如說,看到書中對角色的介紹,自己大腦加工出了一個人物形象,這樣就算加入了主觀思想
㈡ 文學概論最能體現作家創造性的是什麼想像
《文學概論》是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課程內容包括文學觀念、文學語言組織、文學形象系統、敘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學的風格、文學創作、文學接受、文學的源流等方面。這些方面構成文學理論的基礎
㈢ 結合例證說明文學接受的再創造表現
1,墳:燈下漫筆
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於「古已有之」的時代么?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於現在,就神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滿於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讀者可以想像:第三樣時代是什麼
2,吶喊:狂人日記
救救孩子。。。。。。
讀者可以想像:打算怎麼救起
3,吶喊:故鄉
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讀者可以想像:這新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㈣ 舉例論述文學的接受過程(《文學概論》論述題)
中國文學中、思想等。
當然這只是對中國文學進行哲學上的解釋。事實上,一種文學中的人性與理性總存在種種不同的關系,甚至可以這樣說,一部成功的作品總是在或多或少的闡釋人性與理性的關系。對此,你應該多進行閱讀才能有更豐沛的認識:應指受人類社會影響或受過教育後所形成的人的社會性特徵、性格。
人的本性:應指人天生具備的本能反應中國是一個以儒家為傳統思想的國度。因此,中國文學中也具有儒學的特點。而相比起西方思想人本主義和探討世界是否合理,儒學一個大的特徵是要訓練個人的修為來適應社會和現實。
因此,三字經里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里的「性」說的就是人的本性,這里的人泛指所有人類社會所有的人,人性與理性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人性是一種理性思索下的自然抉擇,而理性又常常由於個人的修為而不經意間融入人性。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是個體的人。人的理性,性格特徵等。
㈤ 為什麼文學接受具有創造性,不同時代為什麼有不同表現
再次,從作者的情感評價的角度看,三種類型的文學也有所不同。現實型文學的(5)為什麼說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它的特殊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㈥ 什麼是創造性接納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㈦ 文學理論 1.文學接受的過程(論述題)
從我的復習資料里撬了一堆出來,你看有用不?
第三節 文學接受過程
【期待視野與預備情緒】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指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已有的對於接受客體的預先估計和期盼,是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與接受要求在具體閱讀中的表現,讀者的期待視野是一種「前理解」的心理狀態,是文學接受活動的基礎,具體分為文學的期待、生活的期待與價值的期待三個層次。)預備情緒(預備情緒是接受者從現實關注向文學接受過程躍進的中間環節,是讀者受作品基本特質的激發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情緒,是一種「前審美」的心理狀態,具有審美性、朦朧性與期望性三個特性。)
【接受者審美心理結構的同化與順應】審美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學知識、審美趣味以及閱讀過的作品所構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圖式,包括個人性與集體性兩個互相滲透、交融的審美層面。)同化與順應(接受者的審美心理結構對文學作品採取兩種主要的應對方式,即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總是把具體文學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審美心理結構之中,當作品的信息與結構相一致時,審美心理結構就得到強化和鞏固,同化是接受者首先採取的本能性的心理行為,他總是從既有的審美心理結構出發,去領會、解釋與評價作品;順應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的審美心理結構與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新因素發生嚴重的不一致,結構無法同化作品,只能通過自我轉換來適應作品的新情況,作品 對原有審美心理結構起改變和更新的作用。)
【召喚結構與接受的創造性】召喚結構(作品的召喚結構是指留下不確定性和空白點需要接受者將其具體化的文學作品本身,召喚性是文學文本最根本的結構特徵。)接受的創造性(接受者的創造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品形象的具體化,二是作品情感的再度體驗,三是作品意義的「合理誤讀」。)
㈧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