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蘇地理概況有哪些
江蘇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毗鄰上海。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人口7400萬。現設13個省轄市。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自古對江蘇這片富庶的魚米之鄉的美譽。作為中國最早、最重要的沿海開放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迅速,其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2002年全省GDP突破了1200億美元,今天,在這片僅佔全國1%的土地上居住著6%的人口,創造了約佔全國10%的GDP總量。
地理位置江蘇簡稱蘇,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跨長江下游兩岸,東瀕黃海,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西北連安徽、山東,有低山丘陵錯落,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
江蘇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組成,其中點綴著中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
面積與人口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06%。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54公里,耕地面積500.84萬公頃。到2000年末,全省人口為7438萬,人口密度居全國各省第一位。
河流湖泊全省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長江橫穿東西4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蘇北灌溉總渠、新沭河、通揚運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和洪澤湖像兩面大明鏡,分別鑲嵌在水鄉江南和蘇北平原。
氣候全省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大致以淮河—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
物產資源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盛產油料、棉花、蠶繭、魚類等。2000年,全省糧食總產達3106.6萬噸,棉花總產量31.5萬噸,油料總產量226.3萬噸,水產品產量308萬噸。
太湖豬、太湖鵝、高郵鴨、陽澄湖大閘蟹、碧螺春茶、泰興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產品,受到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江蘇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煤、磷、鈉鹽、硅砂、大理石、陶瓷粘土及石灰石等。部分礦產品位較高。水晶含硅量在99.9%以上,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巴西水晶媲美。
旅遊資源江蘇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物產富饒,交通便捷,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均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省內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就有13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間天堂蘇州。省會南京是全省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位於東郊的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其小橋、流水、人家,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江南古典園林,更使人留連忘返。
年全省接待海外遊客22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2%。接待國內遊客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4.3%。
文化教育江蘇教育科技發達,全省擁有94所高等院校和2800多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高等學校數量居全國首位,各類科技人才濟濟。江蘇省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並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體系。
全省現有高等院校七十餘所(共設500多個專業),在校學生22。06萬人,中等專業學校二百餘所,普通和職業中學六千餘所,共有約1100餘萬青少年在各級學校就讀。成人教育方面,全省70餘萬成年人在各類院校注冊學習、培訓。全省人口文化素質迅速提高,為社會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江蘇的創造有哪些
鹽水鴨。。。
3. 江蘇省的地理位置,非常感謝 (
山東 浙江之間..
f
好了,就這么多:)claizgsyoz0407702755
4. 請問地理是誰創造的
應該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塊,區域地理還是要按這兩塊再分,所以不應該分為一塊。 自然地理應該是比較繁瑣,而且屬於記憶的東西非常多,主要在於平時的積累,對於地圖的了解,當然也包括對區域地理的了解,建議平時要多看看地圖冊,熟悉世界上一些重點的地理位置,由點到面,進而就能達到全面掌握了。人文地理確實有點難度,需要對某些事物進行分析,但有些是有固定的模式,相似的回答的,是可以套用的。人文地理要注重分類與總結。 總之,地理的學習,重點在於興趣的培養。
5. 地理上江蘇有哪些特點
江蘇省的地理特點: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占江蘇省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江蘇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占江蘇省的90%以上,比例仍居中國各省首位,這是江蘇的地理特點。
江蘇省的氣候特點: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6. 江蘇的地理優勢是什麼
江蘇的蘇在繁體字中下面是禾和魚,就是魚米之鄉的意思了,總的來說,江蘇的優勢一是交通,二是發達的教育和對投資商的吸引,其他還有就是形成的這種氛圍。
7. 什麼是江蘇創造
就是江蘇這邊製造出來的物品啊。MADE IN JIANGSU
8. 關於江蘇地理的演講稿
位置境域
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內陸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12%。長江橫貫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4千米。
9. 江蘇地理概況有哪些
江蘇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毗鄰上海。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人口7400萬。現設13個省轄市。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自古對江蘇這片富庶的魚米之鄉的美譽。作為中國最早、最重要的沿海開放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迅速,其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2002年全省GDP突破了1200億美元,今天,在這片僅佔全國1%的土地上居住著6%的人口,創造了約佔全國10%的GDP總量。
地理位置江蘇簡稱蘇,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跨長江下游兩岸,東瀕黃海,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西北連安徽、山東,有低山丘陵錯落,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
江蘇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組成,其中點綴著中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
面積與人口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06%。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54公里,耕地面積500.84萬公頃。到2000年末,全省人口為7438萬,人口密度居全國各省第一位。
河流湖泊全省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長江橫穿東西4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蘇北灌溉總渠、新沭河、通揚運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和洪澤湖像兩面大明鏡,分別鑲嵌在水鄉江南和蘇北平原。
氣候全省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大致以淮河—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
物產資源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盛產油料、棉花、蠶繭、魚類等。2000年,全省糧食總產達3106.6萬噸,棉花總產量31.5萬噸,油料總產量226.3萬噸,水產品產量308萬噸。太湖豬、太湖鵝、高郵鴨、陽澄湖大閘蟹、碧螺春茶、泰興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產品,受到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江蘇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煤、磷、鈉鹽、硅砂、大理石、陶瓷粘土及石灰石等。部分礦產品位較高。水晶含硅量在99.9%以上,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巴西水晶媲美。
旅遊資源江蘇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物產富饒,交通便捷,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均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省內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就有13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間天堂蘇州。省會南京是全省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位於東郊的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其小橋、流水、人家,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江南古典園林,更使人留連忘返。
年全省接待海外遊客22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2%。接待國內遊客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4.3%。
文化教育江蘇教育科技發達,全省擁有94所高等院校和2800多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高等學校數量居全國首位,各類科技人才濟濟。江蘇省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並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體系。全省現有高等院校七十餘所(共設500多個專業),在校學生22。06萬人,中等專業學校二百餘所,普通和職業中學六千餘所,共有約1100餘萬青少年在各級學校就讀。成人教育方面,全省70餘萬成年人在各類院校注冊學習、培訓。全省人口文化素質迅速提高,為社會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