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葯的發明演變
現存最早的關於火葯的記載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物學家孫思邈。在孫思邈的丹經中明確記載著:把硫黃、硝石放在一起燒煉的時候,如果有木炭掉進去就可能發生爆炸。到了唐代晚期,火葯已經成了煉丹家們獻給軍事家們克敵制勝的法寶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葯武器的國家,在公元904年唐朝末期地方勢力之間的相互攻擊中,第一次使用了一種名叫「發機飛火」的武器。到了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各種武器,如火葯箭、火球、神火飛鴉等已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在宋朝抵抗北方金國的進攻中多次使用火葯、火器等取得戰爭的勝利。在公元1126年著名的開封保衛戰中,宋朝的守軍在李綱在率領下,使用一種名為「霹靂炮」的爆炸性火葯武器,讓進攻的金兵吃盡了苦頭,死傷慘重。到了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爆炸性火器無論在陸戰中還是在水戰中都已經成了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了。
現在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公元1332年鑄造的銅質火炮,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最早的火炮。
到了十三世紀中葉,西征的蒙古大軍把從宋朝學到的製造火葯和火葯武器的方法傳播到了阿拉伯國家。大約到了13世紀末歐洲人才通過阿拉伯人的著作了解到火葯的製作方法。後來十字軍在東征的過程中,同當年的金軍一樣,吃盡了阿拉伯人的火葯武器的苦頭,最後終於學會了爆炸性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但是,這時中國人發明火葯已經800~900年了。
② 中國四大發明的演變過程。。。。列: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於水面!
指南針
談到指南針,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
但是實際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並非指南針,當然黃帝更非指南針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車,並非指南針。
指南車是利用齒輪讓木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無關,而指南針卻得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針的起源
談到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采玉的工人四處去采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其使用方法,則是先把底盤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讓其旋轉,一旦「司南」停止,長柄所指之處就是南方。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指南針的發展
一般談到指南針的發展,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羅盤」。
所謂的「羅盤」指得是磁針和方位盤的相結合,它又稱為「羅經盤」,我國在南宋時代就出現了,當時稱為「地螺」。
「羅盤」依照磁針在方位盤的放置方法而分為水針和旱針兩種,兩者分述如下:
水針
出現年代:宋代
製作方式:磁針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旱針
出現年代:宋末元初
製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書證明:1、於《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外傳與影響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影響。
③ 四大發明的演變的過程、影響
按發明的時間順序:
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指南針的雛形司南確定之後,經過實踐的演練,發展出了許多其他形制的指南針比如「指南魚」和「指南龜」。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這就是指南魚,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火葯
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④ 四大發明之火葯
病句:火葯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病因:不合邏輯改為:火葯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⑤ 四大發明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⑥ 中國四大發明的演變過程
指南針復是春秋戰國時期制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一開始是指南車,後來在戰國時期成了司南,到北宋時期才逐步形成了漂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魚以及磨過磁鐵的針——指南針,明朝鄭和又用它做成羅盤在船上指引方向。
紙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8)灞橋地區人民發明的,蔡倫只是在東漢時期改良了紙,使它更易書寫。
火葯的確是在公元8-9世紀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有了火葯武器。
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公元1067)由街頭老工匠畢升發明的,由著名政治家沈括記入《夢溪筆談》。
⑦ 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是怎麼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過程大致如下:煉丹家經過長期煉丹制葯,掌握了一定的煉丹技術(實際上的化學制備技術),用硫(硫磺)、硝(硝酸鉀)、馬兜鈴(含碳)按一定比例為原料,經復雜的拌合和加熱來煉制。在煉制過程中,時有燃燒現象發生。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古人稱為伏火)會發生激烈的燃燒後,經長久的煉制實踐,唐代的煉丹者便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實際上已經發明了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並沒有用作火葯來使用,而是當做葯類和惡作劇的道具來使用。《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⑧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最初是怎麼被發明的
中國是第一個發明火葯的國家,火葯最早的出現與戰國至漢代初的煉金術內家族有著很容大的關系,皇帝和貴族陶醉於神明之中,希望他們能夠永生,並在提煉過程中逐漸推動一些煉金術士和道士仙丹,並且發明了火葯配方。隋朝時期,誕生的火葯主要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三樣合成研發出來的。
火葯剛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並非運用在軍事上,而是給宋代耍雜技的馬師團中作表演使用,或者在木頭戲以運用。
雖然很多人對硫磺以及木炭的特性非常有的了解,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將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結合在一起製成火葯,假如沒有煉丹師的一次無意中發明火葯,那麼我國就不會由火葯存在。
⑨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是如何發明的
古代道家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專之前,常用屬燒灼的辦法「伏火」,使毒性失去或減低。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再拿木炭來炒,……取入混合物,就伏火了。
可見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
火葯的發明,是道家煉丹術的副產品。
⑩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葯的形成過程(用兩三句話概括)
煉丹的時候沒注意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