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邏輯學創造

邏輯學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15 21:05:57

Ⅰ 邏輯學 到底是研究什麼的

英文中它被稱作:A Course In Logic。而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此詞含義一般有二:客觀事物的規律及其規律性;某種特別的理論、觀點(含貶義)。狹義的邏輯學被稱作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學,而廣義則指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以及邏輯方法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思維的形式,即思維邏輯形式。我們的思維因為有了邏輯而變得清晰無比;所謂的「無頭案」在嚴密的邏輯面前不得不低下罪惡而高傲的頭,公理得以永存人間。我們的生活得以有條不紊,我們也就有了現在學習邏輯學的機會,由邏輯而學習思維。

西方傳統邏輯學包括了概念理論、詞項邏輯等主要內容;其中心內容是三段論;古典命題邏輯;古代歸納邏輯等。
邏輯學,僅僅考慮推理的邏輯學的發展似乎已經很完善了。盡管作為應用的邏輯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比如我們要建立基於邏輯的編程語言,一方面,已經建立的語言(如Prolog)只是使用了一階謂詞邏輯的很特殊得一部分,一階系統顯得足夠豐富;另一方面,只是一階系統或者其擴展都會有許多不能在現有非邏輯編程語言中表達的語句,即是說,邏輯是不夠用的。但就邏輯學本身而言,我們要對它進行改進或者在其中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是非常難的。特別對於象我們這樣剛進入邏輯學領域的新手來說(其創造主要源於直覺和對已有系統的紕漏的分析),要在邏輯學中有所創造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呢?如果象皮爾士說的那樣,邏輯是哲學中最具歧義的概念,那麼,它應該有很多的方向(並且各方向不會導致非議),以供我們的理智去探索。而事實是,我們被限制在已有系統之中。「你看,那就是邏輯學,你能做什麼,試試看吧!」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觀點,然後繼承它,這是現在僅有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有什麼創造性呢。有一點很明顯,我們絞盡腦汁想到的東西往往是前人也想過了的。千萬別指望有什麼激動人心的,因為你會為後來發現自己在重復別人的工作而失望的。
也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限制在「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者「語句結構和演繹推理」上。要知道,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這一點在國內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這一觀點進行辯護。
第一,對思維的形式進行研究的邏輯可以保持足夠的客觀性。
自弗雷格以來,人們盡可能放棄有心理主義嫌疑的用語,不再提及邏輯是研究思維之類的觀點。因為心理的東西,如弗雷格所說,有遠離客觀性的特點。邏輯推理規則和規律是帶有客觀性的東西。心理的東西有著隨個體主觀意志的任意性。如果,我們的邏輯是任意的心理結構,那麼,就不會有共同的邏輯存在。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廣義來說,邏輯的東西也可以成為心理學的對象。盡管大部分心理學家對邏輯不感興趣,在心理學書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及思維形式的問題,比如1999年張世富主編的《心理學》就研究了概念,命題和推理,但也只是提及了而已。而邏輯學根本不會提及有關情感、意志過程,個性傾向性之類的東西,他們理所當然地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兩門學科的區別是很清晰的。
當然,心理學和邏輯學的區別不足以使邏輯偏離心理主義傾向。一個習慣於從心理角度分析問題的人也許容易導向對邏輯的心理分析。而這也並非完全不可取的。P.薩伽德的這樣一段話也許可以提供見解:「……, 盡管形式化的邏輯並非通向心理表徵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途徑,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從它展開我們對心理表徵探討。」心理學提供心理表徵也同樣可以為邏輯學家提供一種研究思維形式的參考。
至於強心理主義關於將邏輯解釋為一種心理過程是不可取的。理由不是說邏輯是和心理沒有關系的,而是心理過程的復雜性是邏輯無法著手的,邏輯對思維的研究有其限制: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它的客觀性體現在它是研究蘊藏在語言中的實際思維結構,而不是一種隨機心理現象。這一點即使不是顯而易見的,也不會導致邏輯的和心裡的混淆起來。
第二,邏輯對思維形式的研究的選擇是合乎學科要求的。
任何一門科學,當它確定自己的對象後,肯定不是在其對象中面面俱到去研究,而是有選擇性的。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概念是有理想性的,即,人們有一種願望要達到的目標,往往比實際能做的大。比如物理學是研究空間、時間、物質運動的普遍形態,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但是物理學不是任何時空形式、任何運動都加以研究,也不是每種物質結構都研究,而是有其自己的選擇。物理學家總是對有規律的現象和可能找得到規律的現象感興趣。它所提倡對運動和物質形態的研究是一種理想,它試圖掌握所有的物理規律和了解物質的任何可能形態,但那隻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邏輯學把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是有選擇性,它不是任何思維形式和規律都研究。當然,你可以在其定義范圍之內作任何研究,並且有興趣引導比墨守成規好百倍,至於你的興趣能否激發別人的共鳴則是另外一回事。一般而言,每一學科都有某種共同的研究方向,這樣集中許多人的智慧是取得成果所必需的。思維形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正因為如此,邏輯學應該比它現有的狀況有生機。
第三,研究方向是人為引導的。
既然,任何一門學科其選擇的對象都含有理想成分,那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其實際對象與該學科的的對象要求存在差別就不足為怪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邏輯主流方向是研究推理和推理有效性等方面問題。即以一階謂詞邏輯和它的擴展為典型的現代邏輯。
傳統邏輯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貢獻之上,現代邏輯是起始於十九世紀,它是伴隨著哲學興趣的轉移、公理化方法吸引而建立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是隨著人們的興趣而轉移的。這和其它科學有著共同的特徵,又如物理學,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別熱的方向、方法。從早期的宇宙學,到近代的機械力學,當代物理學門類甚多,但是如果我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是現代物理的典範應該不會遭到過多的反對。因而,邏輯學也是在現時代有其自己的興趣的。但是,各種時代的邏輯學都是視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為對象的,同時,其它的邏輯學分支不該因為不像現代邏輯而被驅逐出邏輯學對象之外。
因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邏輯學將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作為對象是很恰當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點進行限制,會讓我們限制所有科學的研究范圍。
第四,邏輯學規范性特徵並不和其將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對象矛盾。
我們可以完全同意邏輯學不是一門純粹描述性的科學,沒有誰能在思維中找出超過上萬步的形式推理;或者,一定要遵守排中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多種多樣的,隨機猜測也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馬丁.布萊恩說形式邏輯在神經學上的合理性還一無所知。這是很好理解的,即使我們完全排除生理性的要求,只關注語言本身,也無法找到邏輯的確切對應點(心不是機器)。因此,邏輯不是完全描述性的,而帶有規范的特徵,而邏輯的規范不是一種絕對自由的規則,因為絕對自由的規則帶有任意性,主觀性。邏輯的客觀特點不允許邏輯是隨意的游戲規則,而是帶有指向性的。這樣的狀況是由於「人們有具有類似於謂詞邏輯里語句的心理表徵。人們具有在這些語句上進行操作的演繹和歸納的程序。演繹和歸納運用到語句上產生推理。」
從兩個角度上看,邏輯學規律是有其客觀對象基礎的,首先是心智本身有類似結構,其次,心智有限制推理和思考的能力,即心智有一種審判力,迫使人們不去接受視任何推測都有效的做法。這樣,邏輯便不是任意的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描述的,因為一方面沒有完全對應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思維的廣度大於邏輯的研究范圍。
預設邏輯學帶有規范和描述雙重特徵。而即使它是為如何思考制定規則的科學,定義其對象為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也顯得邏輯有正確的指向,尚且有的在現在看來是不好的思維形式將來可以據其制定邏輯規則,而這正是邏輯的創造源之一。
我們要進一步分析的是思維的形式結構和其規律。
一般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表徵,沒有語言就沒有顯化的思維,思維就成了無法探究的神秘事物。語言和思維因該說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他們並不具有一種完全對應的關系,當我們使用語言時,我們在試圖激活某種內部活動,這種活動是思維活動——它有著神經生理的基礎。有時,我們說我們的思維跟不上語言活動,有時相反。這說明他們有著區別。語言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這種活動是人的思維的外顯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且是工具的一種,其工具價值在於激活思維、引導思維和記錄思考的成果。而它本身並不是思維的表徵。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語言活動是線性的,而思維是一種整體結構性質的,在其處理非言語信號時,使用的是並行的或者其它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計算能力(語言上的一種能力)這么差,卻在處理許多問題時比計算機快。
所以思維不僅僅是語言活動,也不僅僅只是使用語言在活動,語言是思維的部分主觀呈現,我們在用語言表達給自己或者別人。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在他的一本書中將思維和語言看作兩種平行發展的過程。(參看[7])
那麼以思維形式為對象的邏輯因該不局限在對語言的線性結構規律的研究上,而應該以廣義的思維形式結構為對象,那是一個廣泛的空間。比如,Turing機在兩種意義上是邏輯的對象:從可能的思維形式上和思維所允許的表達形式上。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工作,用現有邏輯語言表達Turing機或用某種方便的語言表達,在其中加上邏輯規范。鑒於對編程語言的邏輯化的難度,我們不一定要把C改造成為邏輯語言,比如擴大一階謂詞語言以使用於改造C。我們可以還原C到一種規則上,然後結構化這個規則成為一個可推理的系統。
在這樣寬泛的邏輯概念上——我們的形式邏輯書實際使用的,我們怎麼會有時間玩「星際」和「帝國」?

Ⅱ 邏輯推理素養裡面有評價和創造嗎

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2017年版)」,首次將核心素養正式列入到高中數學課程標准中。在這場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我國教育界非常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有學者將核心素養比作教育界的DNA。課程標准對邏輯推理核心素養描述為,「學生要掌握邏輯推理的基本形式,學會有邏輯的思考問題,在復雜的情境中把握事物的脈絡;形成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那麼,在當前高中教學中,學生對邏輯推理核心素養的掌握情況如何呢?基於上述問題,本文確立了研究「高中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的測量與評價」的課題。本文以黃石市第二高級中學的高一、高二年級作為研究對象,下發了測試題和調查問卷,並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同時也對數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積極的有目的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具體研究結果如下:高中生對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的理解以及用歸納法發現數量關系的能力很強。學生對熟悉的概念、定理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的較好。在關聯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較弱。在有關聯的數學命題中對數學命題的論證能力、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的能力較弱。大部分學生不會建立網狀知識結構,對知識的的記憶比較零散;高二年級學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的水平高於高一年級;實驗班的學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的水平顯著高於平行班的學生;男女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水平無顯著差異;教師的引導與培養對學生邏輯推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Ⅲ 亞里士多德對邏輯學做出了什麼貢獻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上創造了傳統邏輯。

傳統邏輯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判斷的主詞和賓詞的聯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客觀關系。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西方重要的形式邏輯、傳統邏輯的起點,他的邏輯是專門研究思想的形式,所以又叫做形式邏輯。傳統邏輯主要的推理是用演繹法來推理,所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又叫做演繹邏輯。

(3)邏輯學創造擴展閱讀:

傳統(「形式」)邏輯蘊涵了線性思維方式。把「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看成唯一的思維方式,把「形式」邏輯運用范圍擴大到所有對象,特別是需要復雜性思維的經濟領域,就會出現悖論。對稱邏輯的產生,既是人類思維、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悖論」「逼」出來的產物。

「悖論」,是對稱邏輯產生的催化劑。對稱邏輯的產生是邏輯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對稱邏輯是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思維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對稱的邏輯。

Ⅳ 阿基米德有沒有創造邏輯學

不是創造,但是他有涉及過
創始人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

Ⅳ 邏輯學是誰創立的

二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és 前384 — 前 322年)以《工具論》創立了傳統形式邏輯,為邏輯發展史樹起了第一座豐碑。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經過英國數學家布爾、德國數學家弗雷格、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索等人接連不斷的努力,吸收萊布尼茲的成果,建立了後來作為電子計算機理論基礎的「正統數理邏輯」的觀代公理系統,這是邏輯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68年,中國形式邏輯研究會理事、北京開關廠工程師林邦謹創立了一門新的邏輯學說 —— 制約邏輯,向前兩座豐碑提出了挑戰。1978年,在我國邏輯學界元老沈有鼎教授的舉薦下,經華裔美籍邏輯學家王浩教授推薦,林邦謹在美國數學會刊物《文摘》上發表論文《制約邏輯簡介》。1985年12月,林邦謹的專著《制約邏輯》在國內正式出版。制約邏輯獨樹一幟,震動了邏輯學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Ⅵ 什麼是邏輯學又能從邏輯學里獲得到什麼

英文中它被稱作:A Course In Logic。而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此詞含義一般有二:客觀事物的規律及其規律性;某種特別的理論、觀點(含貶義)。狹義的邏輯學被稱作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學,而廣義則指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以及邏輯方法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思維的形式,即思維邏輯形式。我們的思維因為有了邏輯而變得清晰無比;所謂的「無頭案」在嚴密的邏輯面前不得不低下罪惡而高傲的頭,公理得以永存人間。我們的生活得以有條不紊,我們也就有了現在學習邏輯學的機會,由邏輯而學習思維。

西方傳統邏輯學包括了概念理論、詞項邏輯等主要內容;其中心內容是三段論;古典命題邏輯;古代歸納邏輯等。
邏輯學,僅僅考慮推理的邏輯學的發展似乎已經很完善了。盡管作為應用的邏輯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比如我們要建立基於邏輯的編程語言,一方面,已經建立的語言(如Prolog)只是使用了一階謂詞邏輯的很特殊得一部分,一階系統顯得足夠豐富;另一方面,只是一階系統或者其擴展都會有許多不能在現有非邏輯編程語言中表達的語句,即是說,邏輯是不夠用的。但就邏輯學本身而言,我們要對它進行改進或者在其中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是非常難的。特別對於象我們這樣剛進入邏輯學領域的新手來說(其創造主要源於直覺和對已有系統的紕漏的分析),要在邏輯學中有所創造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呢?如果象皮爾士說的那樣,邏輯是哲學中最具歧義的概念,那麼,它應該有很多的方向(並且各方向不會導致非議),以供我們的理智去探索。而事實是,我們被限制在已有系統之中。「你看,那就是邏輯學,你能做什麼,試試看吧!」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觀點,然後繼承它,這是現在僅有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有什麼創造性呢。有一點很明顯,我們絞盡腦汁想到的東西往往是前人也想過了的。千萬別指望有什麼激動人心的,因為你會為後來發現自己在重復別人的工作而失望的。
也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限制在「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者「語句結構和演繹推理」上。要知道,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這一點在國內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這一觀點進行辯護。
第一,對思維的形式進行研究的邏輯可以保持足夠的客觀性。
自弗雷格以來,人們盡可能放棄有心理主義嫌疑的用語,不再提及邏輯是研究思維之類的觀點。因為心理的東西,如弗雷格所說,有遠離客觀性的特點。邏輯推理規則和規律是帶有客觀性的東西。心理的東西有著隨個體主觀意志的任意性。如果,我們的邏輯是任意的心理結構,那麼,就不會有共同的邏輯存在。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廣義來說,邏輯的東西也可以成為心理學的對象。盡管大部分心理學家對邏輯不感興趣,在心理學書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及思維形式的問題,比如1999年張世富主編的《心理學》就研究了概念,命題和推理,但也只是提及了而已。而邏輯學根本不會提及有關情感、意志過程,個性傾向性之類的東西,他們理所當然地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兩門學科的區別是很清晰的。
當然,心理學和邏輯學的區別不足以使邏輯偏離心理主義傾向。一個習慣於從心理角度分析問題的人也許容易導向對邏輯的心理分析。而這也並非完全不可取的。P.薩伽德的這樣一段話也許可以提供見解:「……, 盡管形式化的邏輯並非通向心理表徵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途徑,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從它展開我們對心理表徵探討。」心理學提供心理表徵也同樣可以為邏輯學家提供一種研究思維形式的參考。
至於強心理主義關於將邏輯解釋為一種心理過程是不可取的。理由不是說邏輯是和心理沒有關系的,而是心理過程的復雜性是邏輯無法著手的,邏輯對思維的研究有其限制: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它的客觀性體現在它是研究蘊藏在語言中的實際思維結構,而不是一種隨機心理現象。這一點即使不是顯而易見的,也不會導致邏輯的和心裡的混淆起來。
第二,邏輯對思維形式的研究的選擇是合乎學科要求的。
任何一門科學,當它確定自己的對象後,肯定不是在其對象中面面俱到去研究,而是有選擇性的。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概念是有理想性的,即,人們有一種願望要達到的目標,往往比實際能做的大。比如物理學是研究空間、時間、物質運動的普遍形態,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但是物理學不是任何時空形式、任何運動都加以研究,也不是每種物質結構都研究,而是有其自己的選擇。物理學家總是對有規律的現象和可能找得到規律的現象感興趣。它所提倡對運動和物質形態的研究是一種理想,它試圖掌握所有的物理規律和了解物質的任何可能形態,但那隻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邏輯學把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是有選擇性,它不是任何思維形式和規律都研究。當然,你可以在其定義范圍之內作任何研究,並且有興趣引導比墨守成規好百倍,至於你的興趣能否激發別人的共鳴則是另外一回事。一般而言,每一學科都有某種共同的研究方向,這樣集中許多人的智慧是取得成果所必需的。思維形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正因為如此,邏輯學應該比它現有的狀況有生機。
第三,研究方向是人為引導的。
既然,任何一門學科其選擇的對象都含有理想成分,那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其實際對象與該學科的的對象要求存在差別就不足為怪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邏輯主流方向是研究推理和推理有效性等方面問題。即以一階謂詞邏輯和它的擴展為典型的現代邏輯。
傳統邏輯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貢獻之上,現代邏輯是起始於十九世紀,它是伴隨著哲學興趣的轉移、公理化方法吸引而建立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是隨著人們的興趣而轉移的。這和其它科學有著共同的特徵,又如物理學,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別熱的方向、方法。從早期的宇宙學,到近代的機械力學,當代物理學門類甚多,但是如果我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是現代物理的典範應該不會遭到過多的反對。因而,邏輯學也是在現時代有其自己的興趣的。但是,各種時代的邏輯學都是視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為對象的,同時,其它的邏輯學分支不該因為不像現代邏輯而被驅逐出邏輯學對象之外。
因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邏輯學將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作為對象是很恰當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點進行限制,會讓我們限制所有科學的研究范圍。
第四,邏輯學規范性特徵並不和其將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對象矛盾。
我們可以完全同意邏輯學不是一門純粹描述性的科學,沒有誰能在思維中找出超過上萬步的形式推理;或者,一定要遵守排中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多種多樣的,隨機猜測也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馬丁.布萊恩說形式邏輯在神經學上的合理性還一無所知。這是很好理解的,即使我們完全排除生理性的要求,只關注語言本身,也無法找到邏輯的確切對應點(心不是機器)。因此,邏輯不是完全描述性的,而帶有規范的特徵,而邏輯的規范不是一種絕對自由的規則,因為絕對自由的規則帶有任意性,主觀性。邏輯的客觀特點不允許邏輯是隨意的游戲規則,而是帶有指向性的。這樣的狀況是由於「人們有具有類似於謂詞邏輯里語句的心理表徵。人們具有在這些語句上進行操作的演繹和歸納的程序。演繹和歸納運用到語句上產生推理。」
從兩個角度上看,邏輯學規律是有其客觀對象基礎的,首先是心智本身有類似結構,其次,心智有限制推理和思考的能力,即心智有一種審判力,迫使人們不去接受視任何推測都有效的做法。這樣,邏輯便不是任意的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描述的,因為一方面沒有完全對應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思維的廣度大於邏輯的研究范圍。
預設邏輯學帶有規范和描述雙重特徵。而即使它是為如何思考制定規則的科學,定義其對象為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也顯得邏輯有正確的指向,尚且有的在現在看來是不好的思維形式將來可以據其制定邏輯規則,而這正是邏輯的創造源之一。
我們要進一步分析的是思維的形式結構和其規律。
一般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表徵,沒有語言就沒有顯化的思維,思維就成了無法探究的神秘事物。語言和思維因該說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他們並不具有一種完全對應的關系,當我們使用語言時,我們在試圖激活某種內部活動,這種活動是思維活動——它有著神經生理的基礎。有時,我們說我們的思維跟不上語言活動,有時相反。這說明他們有著區別。語言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這種活動是人的思維的外顯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且是工具的一種,其工具價值在於激活思維、引導思維和記錄思考的成果。而它本身並不是思維的表徵。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語言活動是線性的,而思維是一種整體結構性質的,在其處理非言語信號時,使用的是並行的或者其它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計算能力(語言上的一種能力)這么差,卻在處理許多問題時比計算機快。
所以思維不僅僅是語言活動,也不僅僅只是使用語言在活動,語言是思維的部分主觀呈現,我們在用語言表達給自己或者別人。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在他的一本書中將思維和語言看作兩種平行發展的過程。(參看[7])
那麼以思維形式為對象的邏輯因該不局限在對語言的線性結構規律的研究上,而應該以廣義的思維形式結構為對象,那是一個廣泛的空間。比如,Turing機在兩種意義上是邏輯的對象:從可能的思維形式上和思維所允許的表達形式上。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工作,用現有邏輯語言表達Turing機或用某種方便的語言表達,在其中加上邏輯規范。鑒於對編程語言的邏輯化的難度,我們不一定要把C改造成為邏輯語言,比如擴大一階謂詞語言以使用於改造C。我們可以還原C到一種規則上,然後結構化這個規則成為一個可推理的系統。
在這樣寬泛的邏輯概念上——我們的形式邏輯書實際使用的,我們怎麼會有時間玩「星際」和「帝國」?

參考資料:http://www.okdxd.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86

Ⅶ 形式邏輯學的創造者是誰

形式邏輯在歐洲的創始人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建立了第一個邏輯系統,即三段論理論。其論述形式邏輯的代表作有《形而上學》和《工具論》。繼亞里士多德之後,麥加拉-斯多阿學派邏輯揭示出命題聯結詞的一些重要性質,發現了若干與命題聯結詞有關的推理形式和規律,發展了演繹邏輯。
在中國,形式邏輯的產生基本與歐洲同時。代表學派有墨家與名家,此外還有儒家的荀子。

Ⅷ 什麼是邏輯學 它對人有什麼幫助

英文中它被稱作:A Course In Logic。而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此詞含義一般有二:客觀事物的規律及其規律性;某種特別的理論、觀點(含貶義)。狹義的邏輯學被稱作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學,而廣義則指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以及邏輯方法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思維的形式,即思維邏輯形式。我們的思維因為有了邏輯而變得清晰無比;所謂的「無頭案」在嚴密的邏輯面前不得不低下罪惡而高傲的頭,公理得以永存人間。我們的生活得以有條不紊,我們也就有了現在學習邏輯學的機會,由邏輯而學習思維。

西方傳統邏輯學包括了概念理論、詞項邏輯等主要內容;其中心內容是三段論;古典命題邏輯;古代歸納邏輯等。
邏輯學,僅僅考慮推理的邏輯學的發展似乎已經很完善了。盡管作為應用的邏輯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比如我們要建立基於邏輯的編程語言,一方面,已經建立的語言(如Prolog)只是使用了一階謂詞邏輯的很特殊得一部分,一階系統顯得足夠豐富;另一方面,只是一階系統或者其擴展都會有許多不能在現有非邏輯編程語言中表達的語句,即是說,邏輯是不夠用的。但就邏輯學本身而言,我們要對它進行改進或者在其中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是非常難的。特別對於象我們這樣剛進入邏輯學領域的新手來說(其創造主要源於直覺和對已有系統的紕漏的分析),要在邏輯學中有所創造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呢?如果象皮爾士說的那樣,邏輯是哲學中最具歧義的概念,那麼,它應該有很多的方向(並且各方向不會導致非議),以供我們的理智去探索。而事實是,我們被限制在已有系統之中。「你看,那就是邏輯學,你能做什麼,試試看吧!」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觀點,然後繼承它,這是現在僅有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有什麼創造性呢。有一點很明顯,我們絞盡腦汁想到的東西往往是前人也想過了的。千萬別指望有什麼激動人心的,因為你會為後來發現自己在重復別人的工作而失望的。
也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限制在「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者「語句結構和演繹推理」上。要知道,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這一點在國內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這一觀點進行辯護。
第一,對思維的形式進行研究的邏輯可以保持足夠的客觀性。
自弗雷格以來,人們盡可能放棄有心理主義嫌疑的用語,不再提及邏輯是研究思維之類的觀點。因為心理的東西,如弗雷格所說,有遠離客觀性的特點。邏輯推理規則和規律是帶有客觀性的東西。心理的東西有著隨個體主觀意志的任意性。如果,我們的邏輯是任意的心理結構,那麼,就不會有共同的邏輯存在。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廣義來說,邏輯的東西也可以成為心理學的對象。盡管大部分心理學家對邏輯不感興趣,在心理學書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及思維形式的問題,比如1999年張世富主編的《心理學》就研究了概念,命題和推理,但也只是提及了而已。而邏輯學根本不會提及有關情感、意志過程,個性傾向性之類的東西,他們理所當然地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兩門學科的區別是很清晰的。
當然,心理學和邏輯學的區別不足以使邏輯偏離心理主義傾向。一個習慣於從心理角度分析問題的人也許容易導向對邏輯的心理分析。而這也並非完全不可取的。P.薩伽德的這樣一段話也許可以提供見解:「……, 盡管形式化的邏輯並非通向心理表徵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途徑,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從它展開我們對心理表徵探討。」心理學提供心理表徵也同樣可以為邏輯學家提供一種研究思維形式的參考。
至於強心理主義關於將邏輯解釋為一種心理過程是不可取的。理由不是說邏輯是和心理沒有關系的,而是心理過程的復雜性是邏輯無法著手的,邏輯對思維的研究有其限制: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它的客觀性體現在它是研究蘊藏在語言中的實際思維結構,而不是一種隨機心理現象。這一點即使不是顯而易見的,也不會導致邏輯的和心裡的混淆起來。
第二,邏輯對思維形式的研究的選擇是合乎學科要求的。
任何一門科學,當它確定自己的對象後,肯定不是在其對象中面面俱到去研究,而是有選擇性的。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概念是有理想性的,即,人們有一種願望要達到的目標,往往比實際能做的大。比如物理學是研究空間、時間、物質運動的普遍形態,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但是物理學不是任何時空形式、任何運動都加以研究,也不是每種物質結構都研究,而是有其自己的選擇。物理學家總是對有規律的現象和可能找得到規律的現象感興趣。它所提倡對運動和物質形態的研究是一種理想,它試圖掌握所有的物理規律和了解物質的任何可能形態,但那隻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邏輯學把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是有選擇性,它不是任何思維形式和規律都研究。當然,你可以在其定義范圍之內作任何研究,並且有興趣引導比墨守成規好百倍,至於你的興趣能否激發別人的共鳴則是另外一回事。一般而言,每一學科都有某種共同的研究方向,這樣集中許多人的智慧是取得成果所必需的。思維形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正因為如此,邏輯學應該比它現有的狀況有生機。
第三,研究方向是人為引導的。
既然,任何一門學科其選擇的對象都含有理想成分,那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其實際對象與該學科的的對象要求存在差別就不足為怪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邏輯主流方向是研究推理和推理有效性等方面問題。即以一階謂詞邏輯和它的擴展為典型的現代邏輯。
傳統邏輯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貢獻之上,現代邏輯是起始於十九世紀,它是伴隨著哲學興趣的轉移、公理化方法吸引而建立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是隨著人們的興趣而轉移的。這和其它科學有著共同的特徵,又如物理學,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別熱的方向、方法。從早期的宇宙學,到近代的機械力學,當代物理學門類甚多,但是如果我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是現代物理的典範應該不會遭到過多的反對。因而,邏輯學也是在現時代有其自己的興趣的。但是,各種時代的邏輯學都是視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為對象的,同時,其它的邏輯學分支不該因為不像現代邏輯而被驅逐出邏輯學對象之外。
因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邏輯學將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作為對象是很恰當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點進行限制,會讓我們限制所有科學的研究范圍。
第四,邏輯學規范性特徵並不和其將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對象矛盾。
我們可以完全同意邏輯學不是一門純粹描述性的科學,沒有誰能在思維中找出超過上萬步的形式推理;或者,一定要遵守排中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多種多樣的,隨機猜測也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馬丁.布萊恩說形式邏輯在神經學上的合理性還一無所知。這是很好理解的,即使我們完全排除生理性的要求,只關注語言本身,也無法找到邏輯的確切對應點(心不是機器)。因此,邏輯不是完全描述性的,而帶有規范的特徵,而邏輯的規范不是一種絕對自由的規則,因為絕對自由的規則帶有任意性,主觀性。邏輯的客觀特點不允許邏輯是隨意的游戲規則,而是帶有指向性的。這樣的狀況是由於「人們有具有類似於謂詞邏輯里語句的心理表徵。人們具有在這些語句上進行操作的演繹和歸納的程序。演繹和歸納運用到語句上產生推理。」
從兩個角度上看,邏輯學規律是有其客觀對象基礎的,首先是心智本身有類似結構,其次,心智有限制推理和思考的能力,即心智有一種審判力,迫使人們不去接受視任何推測都有效的做法。這樣,邏輯便不是任意的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描述的,因為一方面沒有完全對應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思維的廣度大於邏輯的研究范圍。
預設邏輯學帶有規范和描述雙重特徵。而即使它是為如何思考制定規則的科學,定義其對象為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也顯得邏輯有正確的指向,尚且有的在現在看來是不好的思維形式將來可以據其制定邏輯規則,而這正是邏輯的創造源之一。
我們要進一步分析的是思維的形式結構和其規律。
一般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表徵,沒有語言就沒有顯化的思維,思維就成了無法探究的神秘事物。語言和思維因該說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他們並不具有一種完全對應的關系,當我們使用語言時,我們在試圖激活某種內部活動,這種活動是思維活動——它有著神經生理的基礎。有時,我們說我們的思維跟不上語言活動,有時相反。這說明他們有著區別。語言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這種活動是人的思維的外顯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且是工具的一種,其工具價值在於激活思維、引導思維和記錄思考的成果。而它本身並不是思維的表徵。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語言活動是線性的,而思維是一種整體結構性質的,在其處理非言語信號時,使用的是並行的或者其它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計算能力(語言上的一種能力)這么差,卻在處理許多問題時比計算機快。
所以思維不僅僅是語言活動,也不僅僅只是使用語言在活動,語言是思維的部分主觀呈現,我們在用語言表達給自己或者別人。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在他的一本書中將思維和語言看作兩種平行發展的過程。(參看[7])
那麼以思維形式為對象的邏輯因該不局限在對語言的線性結構規律的研究上,而應該以廣義的思維形式結構為對象,那是一個廣泛的空間。比如,Turing機在兩種意義上是邏輯的對象:從可能的思維形式上和思維所允許的表達形式上。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工作,用現有邏輯語言表達Turing機或用某種方便的語言表達,在其中加上邏輯規范。鑒於對編程語言的邏輯化的難度,我們不一定要把C改造成為邏輯語言,比如擴大一階謂詞語言以使用於改造C。我們可以還原C到一種規則上,然後結構化這個規則成為一個可推理的系統。
在這樣寬泛的邏輯概念上——我們的形式邏輯書實際使用的,我們怎麼會有時間玩「星際」和「帝國」?

Ⅸ 請問邏輯學的發展史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說它古老,是因為形式邏輯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古代中國、古印度和古希臘就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邏輯學說。中國的名辯、印度的因明和西方的邏輯,三大邏輯流派各自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在世界邏輯史上鼎足而立,交相輝映。說它年輕,是指邏輯學的發展仍充滿著活力。伴隨著時代進步和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邏輯學不再只是哲學的一個部分,它正廣泛地滲透到其他科學技術領域,在自然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發展的進程中不斷革新其內容,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日益顯示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現代邏輯學的形成與發展
康德曾斷言:邏輯學在亞里士多德之後「一步也不能前進了」。但不到一百年,邏輯學的「數學」轉向所引發的邏輯革命,表明康德的斷言失敗了。20世紀30年代,邏輯學相繼取得了三個劃時代的成果(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語言真理論、圖靈機及其應用理論),為現代邏輯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這個時期是邏輯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隨著現代邏輯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邏輯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大英網路全書將邏輯學列於眾學科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邏輯學與數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並列為七大基礎學科。
現代邏輯學是相對於由亞里士多德建立,經過中世紀予以完善,包括近代歸納邏輯在內的傳統邏輯學而言的。現代邏輯學廣泛採用數學方法,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了傳統邏輯學。現代邏輯學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邏輯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切在現代產生、發展起來的邏輯都可以稱為現代邏輯。但就其內容來說,現代邏輯主要指數理邏輯和在數理邏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邏輯。數理邏輯是研究數學推理的邏輯,屬於數學基礎的范疇。目前,現代邏輯學已從單一學科逐步發展成為理論嚴密、分支眾多、應用廣泛的學科群。現代邏輯學的基本理論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數理邏輯、哲學邏輯、自然語言邏輯、邏輯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研究、現代歸納邏輯、邏輯哲學等方面的內容。現代邏輯學研究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許多新的邏輯分支大量涌現,邏輯研究在觀念、對象、范圍、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現代邏輯學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是適應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遵循人類認識的發展規律而發展起來的。就現代邏輯理論自身而言,其發展動力主要有兩個:一是來源於數學中的公理化運動,以及對日常思維的命題形式和推理規則進行精確化、嚴格化研究的推動。克服傳統形式邏輯的缺陷是現代數理邏輯興起的決定性因素。二是來源於對數學基礎與邏輯悖論的研究。這是現代邏輯學發展的巨大動力。數理邏輯的創立,奠定了現代邏輯學的基礎,為新的邏輯分支學科的產生、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分析哲學、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以及現代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也為現代邏輯學的許多分支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現代邏輯學的發展趨勢
如果說20世紀是邏輯學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那麼,21世紀邏輯學將朝什麼方向發展呢?有邏輯學家預測,在新世紀,邏輯學將不再是哲學的主導方向之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邏輯學的發展終結了。在21世紀,邏輯學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將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邏輯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預示著邏輯學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已有的成果來看,現代邏輯學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多元化。邏輯學是一門多類型、多分支的學科。在現代邏輯學發展過程中,多元化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20世紀80年代,邏輯學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獲得了基礎性地位。從此以後,現代邏輯學與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等學科不斷交叉與融合,進一步推動了經典邏輯理論的應用和發展,促進了哲學邏輯、自然語言邏輯、人工智慧邏輯、現代歸納邏輯等新興邏輯分支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在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認知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邏輯學與其他學科互相融合,出現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趨向,產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數學化。20世紀初以來,現代邏輯學的主流是沿著數學化方向發展的。用形式化、公理化的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問題,構成了現代邏輯學的重要特徵。所以,人們常常把現代邏輯等同於數理邏輯。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問題,或者用邏輯方法研究數學問題,促進了數理邏輯的發展。邏輯的數學化,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邏輯學的發展,促進了邏輯更廣泛地應用到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邏輯學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科學,也是一門人文性質的科學。隨著現代邏輯形式化的深入發展,邏輯學的人文性質也日益突出。近十幾年來,邏輯悖論、謬誤理論、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等已經成為國際邏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實際上,現代邏輯學的發展,就是在形式化的技術性研究與非形式化的邏輯哲學研究這一辯證矛盾運動中實現的。
應用化。邏輯是科學技術的基礎,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邏輯。現代邏輯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既為邏輯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現代邏輯開辟了廣闊的應用途徑。例如,現代邏輯應用於哲學而產生的哲學邏輯、應用於自然語言而產生的自然語言邏輯、應用於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而產生的人工智慧邏輯等。在邏輯理論應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聯系的眾多學科組成的邏輯學科群。邏輯的應用研究還延伸到其他學科領域,出現了量子邏輯、控制論邏輯、概率邏輯、價值邏輯、法律邏輯、科學邏輯等。這說明,在當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現代邏輯已經從哲學研究的范圍中走了出來,也不再局限於數學領域,而是更廣泛地應用到其他許多學科領域之中。邏輯理論在現代科學技術各領域的應用,促進了邏輯理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學科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邏輯學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