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豎琴是誰發明的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目前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現在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蒙台威爾地(Monteverdi)的歌劇 ''Orfeo(1607)'' 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半音器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9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現在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現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⑵ 誰發明了古琴
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彈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時至今日,古琴音樂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鑄刻在美國「旅行者」號太空飛船的鍍金唱片里,晝夜不息地回響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尋覓著宇宙間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
⑶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琴幾年幾月幾發明的
電子琴分為雙排鍵電子琴和單排鍵電子琴。單排鍵是從雙排鍵演變而來,而雙排鍵電子琴的發展與管風琴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紀初,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普遍使用巨大、宏偉、聲音洪亮的管風琴,它是靠人力或水力操控風箱,形成風壓吹響管子發出聲音的。由於體積過大,有的高達三層樓房,重幾十噸,製造、運輸、使用都十分不便,於是,人們就把目光投向電能應用。
1935年德國E.韋爾特、W.法斯和管風琴製作家K.曼伯格共同開發了利希特風琴,利用光線照射印上聲音模式的玻璃轉板上,從光變化引起的電流變化形成聲音,但這種琴仍然龐大,要兩間房才能安置。 1930年美國發明家L.哈蒙德推出有實用意義的機電式風琴,稱為哈蒙德琴。它靠電磁線圈靠近91個多角鋼音輪發出交流波,整理為正弦波合成音色。它有兩層61鍵手鍵盤和一組32鍵腳鍵盤,能模擬20多種音色,這種琴於1934年申請專利權,1935年開始大量生產。僅1937年就銷售3000多台。不過哈蒙德琴因為發聲原理為機電,故只能稱為第一台電風琴。但它的造型和結構成為了後來雙排鍵電子琴的雛形。 當美國人製造的哈蒙德電風琴在全世界風靡一時之際,東方的日本卻在默默地進行模仿研究,籍著新器件技術的發展,日本YAMAHA公司於195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雙排鍵電子琴:D-1,並以electone作為注冊商標。D-1實際上是哈蒙德琴的翻版,但由於採用先進的晶體管技術,內部電路和綜合性能都有相當的進步。後來更發展出FS、ME、HS、EL等眾多系列,確立YAMAHA的雙排鍵電子琴霸主地位。
總的來說,電子琴的發明是從30年代到50年代。而常見的單排鍵電子琴是60年代發明的。
⑷ 口琴是誰發明的口琴是什麼樂器
布希曼 1821年早春的一個上午,德國鄉村一農家女孩拿著媽媽的木梳在門口玩耍,玩著玩著,玩出一個新花樣:她找來兩張紙片,一張上一張下地貼在木梳上,然後把它放到嘴上吹起來,想不到木梳發出了悅耳動聽的聲音。就在此時,一個名叫布希曼的音樂家從這兒經過,被奇妙的聲音吸引。他走上前去,讓女孩把木梳給他看。布希曼仔細端詳了這一「傑作」後,萌發出研製一種新樂器的想法。回到家中,他參照小女孩的木梳、中國古代的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吹奏原理,用象牙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口琴。 口琴是一種簧片發音的樂器,聲音悅耳動聽,同時又具有較好的親和性。口琴常見的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等。有時口琴還擔任歌唱中的伴奏,這時它能與人聲中的任何種類與聲部取得很完美的協和性。當口琴與西洋管弦樂隊相互組合時,也能收到和諧的合奏效果(但要注意音量的平衡)。因此,口琴在世界各地均受到人們的喜愛。 口琴不但成年人能吹奏,同時也受到少年兒童的喜愛。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器樂教學,這在發達國家中是司空見慣的。有些國家的中小學開設了各種樂器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並有成套教材和教學方法。在我國,器樂教學也開始引起重視,作為一項教學手段,口琴教學也被部分編人音樂教材。值得高興的是,全國各地不少學校的音樂教師,在口琴教學中積極地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⑸ 古代的樂器是誰發明的出自那個朝代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 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 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庄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中國古代樂器漫談 [轉]
⑹ 鋼琴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台鋼琴,由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於1710年前後在佛羅倫薩製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Piano e forte)。後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Piano,就是Pianoe forte的簡稱。中文稱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現代鋼琴的前身是古鋼琴。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完全不能或幾乎不能隨手指觸鍵的不同力度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來。
樂器的演進,是伴隨著音樂創作的深化而變化的。而音樂創作的深化,就在於更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無限豐富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限豐富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這時,缺少力度變化和對比的古鋼琴,就不能完全滿足音樂藝術發展的需要了。新的鋼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現代鋼琴的發音原理與古鋼琴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演奏者能隨心所欲地彈出弱、強、漸弱、漸強、突弱、突強等等力度變化、對比。這一點不同,對鋼琴演奏藝術的發展,對鋼琴曲創作的推動,都有重大意義,這已由後來的鋼琴音樂史所驗證。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貢獻,就在於此。萬事開頭難,盡管他製造的那台鋼琴與我們今天常見的三角鋼琴(即平台式鋼琴)和立式鋼琴相比,還是大不相同的,但畢竟Piano是在克里斯托弗裏手裡誕生的。後來的幾百年間,又經各國無數的能工巧匠,從型制、結構、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斷予以改進,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⑺ 古琴是誰發明的
古籍記載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其一伏羲造琴。傳說是伏羲創造了瑟,也創造了琴。相傳,伏羲製作古琴是為了修身理性,使萬物生長,這也是普遍認可的古琴來源的一種說法。其二神農造琴。神農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據史料的記載,堯舜時期就已經有古琴了,古曲《南風》據說就是舜作的: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7)手琴發明擴展閱讀:
琴的起源
1、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2、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
3、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鍾」,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
⑻ 各個樂器的發明人是誰
鋼琴
piano
擊奏弦鳴樂器。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既能演奏和聲與復調音樂,又能擔任獨奏、重奏、伴奏的重要樂器。它的結構復雜,音域寬廣,表現力極其豐富,並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
歷史沿革 現代鋼琴的前身是羽管鍵琴和克拉維科德 。鋼琴的基本機械機制是1709年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由一位羽管鍵琴製作家B.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發明的,他將他的樂器稱為可強奏和弱奏的羽管鍵琴。其他德國製作家在琴槌敲擊的機械裝置上進行試驗,但他們的樂器稱作方形鋼琴。後來,方形鋼琴在英國被大大地改進。到大約1775年 ,鋼琴才真正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國(維也納裝置)和英國(英國裝置)已經解決了大多數樂器方面的問題。維也納琴觸鍵比較輕,而英國製造的琴聲音洪亮,音色較濃。1821年,一位法國製造家S.埃拉爾發明了最後一項基本改進裝置,即進退裝置。1825年,A.巴布科克創造了整塊澆鑄的金屬框架及斜向交叉重疊的琴弦設計,近代鋼琴的各個關鍵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形制和構造 鋼琴是一種用琴鍵帶動琴槌敲擊琴弦並使其發音的鍵盤樂器。其名稱piano是原名義大利語pianoforte(強弱)的縮寫,指演奏者可通過在琴鍵上改變手指的觸鍵(手指壓力)來產生強或弱的力度變化。這一特點是在鋼琴所替代的兩種早期鍵盤樂器羽管鍵琴和克拉維科德上所沒有的。鋼琴的結構部件主要包括鍵盤、踏板、擊弦機、琴槌、琴弦、金屬框架及共鳴板。其鍵盤按十二平均律半音關系排列,分上下兩排黑白鍵。鋼琴的音域比除了管風琴以外的任何樂器都寬,正好7個八度(A2到a3)或7個八度加1個 三度(A2到C4)。每個琴鍵控制一個音,共有88個鍵,有的甚至有96個鍵。除了鍵盤外,鋼琴還有至少兩個踏板( 有的鋼琴3個 )。右邊的踏板稱為制音踏板(也稱延音踏板),它使制音器抬起,離開所有琴弦,這樣,在琴鍵放開後,被敲擊的琴弦繼續振動(不過,踏板必須踩下),並與其他琴弦產生共振 。由於可以同時聽到許多泛音,既增強了音量又豐富了音色 。左邊的踏板稱為弱音踏板,它將整個大三角鋼琴的機械裝置向右略微移動,使大多數錘子少擊一根琴弦,高音只擊兩根,中間音域的音只擊一根,低音仍然擊一根,這樣只聽到很少泛音,減弱了音量並改變了音色。中間踏板稱為持音踏板 ,它使制音器保持踏板踩下之前彈奏的音,使它們在其他音被彈奏時仍然持續發音。擊弦機是鋼琴復雜結構的核心,演奏者按鍵時,擊弦機將琴槌推送到適當的位置,再借慣性沖力擊弦,包著氈子的琴槌擲向特定音高的琴弦(通常是每個高音3根弦,中間音域2根弦,每個低 音1根弦)。同時 ,琴槌敲擊琴弦時,裹著氈子的制音器從這些琴弦上抬起,使其振動而發音。琴槌必須很快地從琴弦上彈回,以使它不妨礙琴弦的振動。琴鍵放開時,制音器落回此音的琴弦上,使其不發聲。為了保證擊鍵後琴槌不彈回琴弦,採用了一種進退結構裝置,以使錘子落回時遠離而不會彈回。除此之外,另一個裝置在琴槌下落時將其抓住。為了演奏快速的同音重復 ,現代鋼琴具有一個復式進退裝置,可以使錘子落回兩次,第一次到一個中間位置,第二次到一個遠離琴弦的位置上。如果同音快速地重復,琴鍵被很快地再次按下,琴槌只到達中間位置,因此可以很快地回到琴弦。如果音不被重復,琴槌有足夠的時間落回兩次到它最後停止的位置。琴弦的聲音是由一塊起共鳴作用的木質琴枕與金屬框架連為一體的音板來增強的。
鋼琴有大三角鋼琴、立式鋼琴和電子鋼琴。三角鋼琴呈羽翼三角形,琴弦是橫向排列的,音板平躺在琴弦下方,發音洪亮,傳送較遠 。其型號 多種多樣 ,從5英尺( 1英尺=0.3048米)長的小三角琴到長9英尺的 大音樂 會鋼琴都有 。立式鋼琴的外形如長方立櫃,琴弦是斜向垂直排列的,音板在琴弦的後面豎立,主要優點是比三角鋼琴節省空間,缺點是由於琴弦較短,比三角鋼琴缺少共鳴、聲音差。電子鋼琴的音板由一個連接擴音器的電子並聯系統所替代,擴大的聲音從裝在樂器底部的揚聲器中放出,附加的踏板對音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連接放大器的可調旋鈕改變聲音的混響。
演奏藝術 鋼琴的演奏技術是在羽管鍵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D.斯卡拉蒂發展了雙音、雙手交叉、重復音、超過八度的琶音等彈奏技術,對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指法最初只用3個手指 ,在自然律 轉調中,黑鍵用得很少。J.S.巴赫創造了平均律並把它用於羽管鍵琴後,在彈奏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僅使用黑鍵,也 突破了只 用3個手指的限制。C.P.E.巴赫首先發展了不同與羽管鍵琴的演奏方法,隨後,M.克萊門蒂等人對鋼琴演奏和教學作出了貢獻。W.A.莫扎特的學生J.N.胡梅爾以輝煌的技術和典雅的風格名震歐洲。L.van貝多芬的演奏具有 強烈的戲劇性 和雄偉的氣勢。18世紀是羽管鍵琴與鋼琴並存的時代。19世紀鋼琴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佔了絕對優勢,涌現出一批鋼琴演奏家。F.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師I.帕格尼尼的影響,把鋼琴演奏技術推到燦爛輝煌的境地。而另一位與他同時代的鋼琴家F.F.肖邦充分發揮了鋼琴的性能,其演奏音色優美,語調親切而富於歌唱,伴奏織體中隱藏著復調因素,踏板的巧妙使用和精美的技術性走句,使鋼琴演奏藝術達到了極高境界。20世紀C.德彪西和M.拉韋爾的鋼琴作品充滿了色彩性,給演奏技術提出了新的課題,他的音樂有時需要明亮閃光的色彩,但卻罩上霧一樣的薄紗,除了踏板的精巧用法外,需要撫摸般的指觸和一掠而過的漂浮音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鋒派的某些作曲家為了達到新奇的音響效果,對於演奏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如採用手臂和拳頭彈奏等,有的還在鋼琴的琴弦上加入橡皮或其他金屬物,以改變鋼琴的原有音響。
電子琴
electronic organ
鍵盤樂器。聲音由電子電路產生,用揚聲器播送。它出現於20世紀初期,整個外形與羽管鍵琴或立式鋼琴相似。這類樂器大多數依靠電子振盪器發聲。其基本原理是將電子音源產生的波型經頻譜合成及濾波電路形成多種不同音色,再經音型電路(包括產生器)形成吹、拉、彈的演奏效果。第一架電子琴是美國發明家卡希爾於1904年製造的 ,重200噸。此後,美國、德國電子琴的製造家進行各種試驗,最重要和最知名的電子琴是哈蒙德風琴,有兩層手鍵盤和一套腳鍵盤,在某種程度上可模仿小提琴 、長笛 、雙簧管 、打擊樂器等。20世紀60年代,電子琴的製造商改進了造琴工藝,先後用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代替電子管。家用電子琴具有了自動打擊樂節奏、自動配置和聲及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殘響等功能 。7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使電子琴更小型化和多功能化。
小號
trumpet
唇振動氣鳴樂器。廣泛用於交響樂隊、軍樂隊和爵士樂隊的高音銅管樂器。由碗狀號嘴、活塞和彎曲的銅制管身組成 。它有3個閥鍵 ,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在其音域中發出所有的音 ,如果 沒有 活塞 ,它 只能發出基音和它 上面的泛音。大多數樂隊中使用的小號是降 B 調的 ,音域大約兩個半八度,從中央C下方的E到高音C下面的降B,有些演奏家甚至能吹奏更高一個八度。小號是移調樂器 ,記譜用C調 ,比實際音響高一個全音。小號的音質輝煌,具有穿透力,除作為和聲襯托以加強樂隊的氣勢外,也擔任獨奏。它既能吹奏輝煌壯麗的樂句又能演奏抒情優美的旋律。小號也可通過使用弱音器來改變音色,弱音器可製造回聲、喜劇等各種特殊效果,爵士小號演奏家常採用。小號是銅管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最初僅能奏一二個音,用來傳遞信息等。這類小號沒有指孔、活塞或其他可改變音高的手段,被稱為自然小號。文藝復興時期已有帶伸縮管的小號,但不是很盛行。另外還有在管身上臨時插上所需調的彎管的接管小號和在管壁上開孔的鍵孔小號。16和17世紀發展了一種演奏高音的技術,可獲得大量泛音。這使其可以演奏簡單的曲調,並開始在樂隊中使用。18世紀後半葉,由於用高音演奏手法奏出的泛音太弱,在樂隊中常被淹沒,因此又嘗試伸縮管的方法。大約在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和F.布呂默爾兩位德國製造家分別發明運用活塞的閥鍵代替伸縮管 ,取得成功 。後增加至3閥鍵,能演奏半音階,使小號真正成為一件旋律樂器。此後,又經不斷改進,才使小號具有良好的性能。從1840年起,作曲家不僅在樂隊中使用小號,還專門為小號創作了獨奏曲及協奏曲。其中有俄羅斯作曲家A.F.格季克所作的《小號協奏曲》、A.G.阿魯秋年所作的《 A大調小號協奏曲 》以及肖斯塔科維奇 、D.欣德米特的小號獨奏、重奏、協奏曲等作品。
長笛
flute
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一種木管樂器,常用於獨奏、重奏。笛身呈圓柱形,一端封閉,通常由木料或金屬製成。演奏者通過向笛身一側的吹口吹氣,使空氣穿過笛體發生振動而產生聲音。笛身上穿有許多音孔,用杠桿式的音鍵打開和關閉。手指按鍵,封閉的音孔打開,發出樂音。長笛音域通常為從中央C向上三個八度即(C1~C4)。現代長笛是由伯姆於1832年在古橫笛的基礎上改進的,他使其能以音響上正確的位置穿鑿指孔,並同時提供一種方便的手法來用手指控制。盡管長笛是一件很古老的樂器,但它在室內樂隊和管弦樂中的廣泛使用是在18世紀早期。它的聲音音質從低音到高音有很大不同,低音深沉並伴有氣息聲,高音清晰、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奏家可以奏出快速的顫音、跑句和其他裝飾音。長笛是現代管弦樂隊的基本木管樂器之一,19世紀以後的所有樂隊作品都包括長笛。長笛的音色優美 、音域寬廣,演奏法多種多樣,表現力豐富。一般交響樂隊中至少使用3支長笛 ,此外還常用作獨奏和室內樂重奏 。根據相同原理將長笛笛體加長或縮短,使音域降低或提高。
長短不同的長笛
鼓
drum
擊奏膜鳴樂器。在傳統的樂器分類法中屬打擊樂器類 。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同為世界上鼓的最早發源地。歷史上,中國鼓傳至鄰國,如朝鮮、日本 ,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外來鼓。中原地區以中國傳統鼓為主流 ,邊疆少數民族的鼓既受傳統鼓影響,也受外來鼓特別是阿拉伯與印度鼓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鼓多源於中原,秦漢前已有20餘種。雖大小高矮不同,但幾乎都是粗腰筒狀。當時已用於詩、樂、舞以及勞動、祭祀、戰爭和慶典之中。從秦、漢到清代,中原地區原有的各種傳統鼓幾乎都得以保留並有所發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為主的外來鼓,雖然曾在中原長期流行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後期日漸衰落以至失傳,僅在文獻中留下了一些不詳的記載,例如檐鼓、齊鼓、雞婁鼓、羯鼓、答臘鼓、都曇鼓、毛員鼓等。
中國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幾類。
虎座鳥架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圓柱筒形鼓 ①景頗族增疆,又稱大長鼓。鼓身為一段長約3米的巨木挖空 ,雙面膜以皮條拉緊 。置於兩根橫木上或懸於木架。兩人各擊一頭,或坐於鼓上,或邊擊邊舞。常用於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貢。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長約100厘米,直徑約50厘米 ,兩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兩側安大鐵環。橫懸於鼓樓內,僅用於節日和集眾商討大事。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樂隊用的大鼓膜徑約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於鼓架,雙槌敲擊。用於器樂合奏及舞蹈 、戲曲的伴奏 。節日慶典用大鼓膜徑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數人各執雙槌擊奏。②堂鼓 ,又稱同鼓 ,清代又稱杖鼓。外形與大鼓相同 ,但較小 ,鼓徑一般為7、8、10寸3種規格。用於器樂合奏,戲曲、舞蹈的伴奏及獨奏。③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但較低短,又稱扁鼓。發音響亮,有大小不同規格。主要用於合奏、舞蹈、雜技團和鑼鼓隊。④書鼓。鼓身扁圓,鼓徑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發音低而響亮 。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是北方各類說唱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演唱時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單簽擊奏。⑤腰鼓。相傳由南北朝外來鼓羯鼓演變而來。鼓身中間粗,兩端細,蒙以牛皮或騾子皮 ,鼓身一側置兩個鐵環 。有大小4種規格,發音清脆。常由舞者掛於腰側,執雙槌邊擊邊舞 。用於民間秧歌或節慶、迎賓儀式中。⑥朝鮮族小鼓草高。扁如書鼓,徑長約25厘米,有柄。既是樂器,又是舞蹈道具 ,用時左手執柄,右手執棒擊奏。常邊敲邊舞。⑦朝鮮族圓鼓。形似漢族小鼓 ,直徑37.5厘米 。演奏時席地而坐 ,左手擊拍,右手執槌敲擊鼓面與鼓邊。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漢族堂鼓,膜徑24~45厘米,用於祭祀、節慶、婚禮,播種和農田驅蟲等。⑨傣族大鼓光攏。中腰稍粗而近於圓柱形,置於架上。可1人邊擊邊舞,也可2人合擊 。合奏時 ,1人在前執槌邊擊邊舞 ,另1人在後用長篾條擊奏 ,發出咚咚啪啪的音響。20世紀50年代,將體積縮小後搬上舞台,用於獨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壯族大鼓奘絡。形似堂鼓,單面蒙牛皮,兩側中部設鐵環。演奏時置於地上用雙槌擊奏。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和獅舞、龍舞的伴奏。
鼓
淺筒形鼓 ①單皮鼓又名板鼓、環鼓。在納西、侗、土家、蒙古、漢等民族中流傳。鼓框上寬下窄,鼓面中間高四外低,單面蒙皮,置於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擊奏,聲音高亢激越。用於納西族侗經音樂、土家族絲弦鑼鼓、侗族吹打樂隊及漢族的吹打樂和戲曲伴奏。②點鼓,又名懷鼓。厚木邊,中間高,四邊漸低,兩面蒙牛皮。演奏時鼓框一邊立於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執紅木或竹製簽子敲擊,左手執板擊節。用於十番鼓或崑曲清唱。
細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於廣西壯、瑤、毛南等民族。邕寧、武鳴等地壯族稱岳鼓,環江毛南族叫長鼓,防城瑤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稱橫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黃泥鍛燒而成,兩頭大,一端呈球形,一端為喇叭形。中間細如蜂腰,兩面蒙皮。演奏時鼓繩掛頭頸橫懸身前,或置於架、凳上,左手執杖擊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擊另一端,立奏、坐奏或邊奏邊舞。主要用於師公戲、師公舞的伴奏。②朝鮮族杖鼓,又稱長鼓。木製鼓身,兩端粗空,中段細實。兩端鼓身大小不一,發音不同。置於架上或掛於身前,右手執細長杖敲擊,左手並指分擊鼓的兩面。用於長鼓舞、農樂舞和器樂合奏。
座墩形鼓 象腳鼓流行於傣、佤、布朗、景頗、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腳杯,上口蒙膜,懸於身側。左手扶鼓邊,並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節日、喜慶場合邊擊邊舞。
長筒形鼓 ①瑤族長鼓。鼓身細長,腰細中實,雙面膜,斜掛於腰側或左手握鼓腰擊奏。體積大的長鼓置於架上。用於傳統節日和喜慶場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長100厘米 ,用青竹製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紮成束腰狀,下部三足鼎立。立於地上用雙槌敲擊;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執槌擊奏。用於歌舞。③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豬或羊皮 。用時左手豎抱,右手拍擊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漁鼓、竹琴等曲藝音樂的伴奏樂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體扁小 ,7個邊框上各裝一對小銅鈴 ,另一邊框系長穗,單面蒙蟒皮。用時以左手執鼓框,右手以指彈、挫或以指、掌拍擊。用於京、津一帶的單弦牌子曲。②太平鼓。於鐵圈上蒙驢皮、馬皮或羊皮,形如團扇。下置一柄 ,綴以鐵環或小鈸,用藤條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用於滿、蒙古、漢民族的民間歌舞。③達卜。維吾爾、塔吉克 、烏孜別克等民族的手鼓。圓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驢皮,框內綴若干小鐵環。演奏時兩手把鼓框,重心置於左手,擊鼓面並搖動鼓身。④薩滿鼓,又稱抓鼓、手鼓、單環鼓。流行於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民族。圓盤形鼓面,蒙驢、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錯扎有皮帶或鐵條,上系10餘枚銅錢。用時左手執皮帶或鐵條,右手執鼓槌,用槌頭或槌身敲擊。用於薩滿教祭祀儀式。
鍋形鼓 ①納格拉。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鐵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驢皮,大者鼓面直徑27.5厘米,小者面直徑20厘米。常兩個一對置於地上演奏,兩手執槌敲擊,兩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稱花盆鼓。由堂鼓演變而來 ,又稱南堂鼓。鼓框木製,鼓身上大下小,兩面蒙皮,形似花盆,用雙槌擊奏。相傳南宋梁紅玉曾擂缸鼓助陣。現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伴奏。有時亦獨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借鑒西洋定音鼓的結構特點,研製出定音花盆鼓 。
箏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 。 春秋戰 國 時期已流行於今陝西省,
史稱秦箏。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於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 柱 , 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最初為 5 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後為 13弦,明、清以後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 21 弦、25弦,並改傳統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後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 G~c2, 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 ;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 、小調 3 類 ,代表曲目有《 出水蓮 》、 《 崖山哀 》、《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二胡
中國傳統的擦奏弦鳴樂器。因張兩條弦,故名。又稱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國唐代的奚琴 ,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種樂器。在宋代又稱稽琴、二弦 。唐宋之際,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彈撥兩種演奏方式。拉奏時以竹片在兩弦之間摩擦發音。北宋時才出現以馬尾弓拉弦的胡琴,並逐漸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現四胡、京胡和板胡。為適應民間其他地方戲曲和器樂的需要,出現了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如廣東的粵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墜胡、壯族的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弓子等部分組成。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多以紅木、紫檀木或烏木製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軸縛內、外兩弦。過去用絲弦,現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 。千斤為有效弦長的固定點,由稍粗的軟絲弦繞扎在琴弦和琴桿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軸距離的2/3處。有活動的與固定的兩種。琴弓為細竹縛以馬尾,弓毛夾置於兩弦之間。多採用五度定弦 ,內弦可定為從 g ~ e′,外弦可定為從 d′~b′
⑼ 電子琴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雙排鍵電子琴(電子管風琴),起源於管風琴。管風琴是大型鍵盤樂器,結構非常復雜。管風琴有手鍵盤和腳鍵盤構成,有些手鍵盤多達4-5層。一架管風琴的演奏可以和一個管弦樂隊媲美。管風琴結構復雜,體積龐大,造價昂貴。
電子琴最早是由美國發明家於上世紀20年代末發明,並於30年代製造投放市場的。1959年日本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立式雙排鍵電子琴,取名Electone,它有三層鍵盤。
我們現在常見並熟悉的雙排鍵電子琴是日本於1991年之後生產的EL系列。日本是雙排鍵電子琴的主產國,也是相應人才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