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班節」、「那達慕」大會和「祭祖節」的詳細資料
魯班節
簡介
魯班節是蒙古族人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並把供在中村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魯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師祖時,遊行隊伍敲鑼打鼓 燃放鞭炮 耍龍燈 劃綵船 跳蚌殼舞,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歡慶魯班節的前後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須在四月初二前趕回家鄉拜師祖,如不回來過節者,將被認為是忘師欺祖之徒。
魯班節傳說
傳說,最早學木工技藝的是一個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夥子。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他決心要拜木匠祖師魯班為師,踏遍了崇山峻嶺,走遍了城鄉村鎮,終於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魯班。祖師爺見這個蒙古族後生拜師虔誠,學藝非常認真,十分喜愛,就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他。當旃勒提前滿師時,魯班非常賞識他,特地送給他一本《木經》。師祖說:"勤學頭腦明,苦練技術精。我一生的高招絕技都寫在這本書上了,望你回去後,把書上的技藝傳給你們的家族兄弟,讓他們也象你一樣成為一個高明的木匠。"旃勒立即手捧《木經》寶書,向魯班師祖叩首謝恩。
旃勒回到雲南家鄉,始終沒有忘記祖師爺的教導,將自己的名字改成旃"班",並廣收門徒。這樣代代相傳,雲南蒙古族人民也就普遍的掌握了木工技藝,同時也學會了泥工 石工 竹工等技術。
因為魯班祖賜《木經》和旃班每年收徒之日都是農歷四月初二,所以旃班將這一逃訕為魯班節。每年此日旃班都要親自講授《木經》,並召來師的徒弟進行鋸 刨 砍 鑽 劃線 雕花等技術大賽。他還選用最好的檀木親手雕塑了一尊魯班祖師爺神像,讓徒子徒孫們奉拜,永遠牢記魯班的教誨和恩典。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
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魯班簡介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那達慕
【那達慕簡介】
那達慕大會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那達慕大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均可報名參加。
【那達慕起源】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大會。
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 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 、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 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臨,草原上飄盪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那達慕三藝】
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
1、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大會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o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皮坎肩上有鑲包,亦稱泡釘,以銅或銀製作,便於對方抓緊。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摔跤手身著的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或各色綢料做成,寬大多褶,褲套前面雙膝部位綉有別致的圖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圖形,底色鮮艷,圖呈五彩。其足蹬馬靴,腰纏一寬皮帶或綢腰帶,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江嘎",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點:按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體重的限制,採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參加比賽的摔跤手必須是2的某次乘方數,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賽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長者對參賽運動員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3遍之後,摔跤手揮舞雙臂、跳著鷹舞入場,向主席台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開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互捉對方肩膀,也可互相摟腰,還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點是不許抱腿。其規則還有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錄》雲:"布褲者,專諸角力,勝敗以仆地為定"。摔跤選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者為負。
2、賽馬
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能跑善戰,耐力及強。自古以來,蒙古人對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馬感到自豪!馴練烈馬,精騎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絕技,通常把是否善於馴馬、賽馬、射箭、摔跤作為鑒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標准。
賽馬為蒙古族男兒三技之一。參加者有時全是少年,有時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賽馬項目包括:1)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30、40公里,先達終點為勝;2)走馬賽,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3)顛馬賽,是蒙古族特有的馬上競技表演項目。
3、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大會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沒有牲畜的貧苦牧民則仍依賴弓箭捕殺動物維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賽分靜射、騎射、遠射三種,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靜射時,射手立地,待裁判發令後,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射手騎馬上,在馬跑動中發箭,優者為勝。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弓箭的樣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許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意義】
今天,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那達慕大會期間帳篷林立,組織廣泛的物資交流會,以促進生產。晚上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那達慕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掘、搶救和保護那達慕,對中國體育史,乃至世界體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祖節
祭祖節介紹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祭祖:分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所以每年的清明時節時,人人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她)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欺負;
而至於中元時候,人們勤勞兩季之後,不管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
關於祭祖節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祭祖節燒包袱】「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灃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⑵ 魯班獎 創立
1987年。
以下為其簡介:
1.魯班獎簡介
魯班獎的全稱為「建築工程魯班獎」建築工程魯班獎是1987年由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建築施工企業加強管理,搞好工程質量,爭創一流工程,推動我國工程質量水平的普遍提高。該獎是行業性榮譽獎,屬於民間性質。當時每年數額20個,有嚴格的評選辦法和申報、評審程序,並有嚴格的評審紀律。評審由評審委員會負責,協會只負責受理申報、組織初審和工程復查,不得干預評工作。評委由各地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專家組成,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定。
1996年7月,根據建設部的決定,將1981年政府設立並組織實施的國家優質工程獎與建築工程魯班獎合並,獎名定為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每年評選一次,獎勵數額為每年45個。
2.魯班獎是誰設立和頒發的?
魯班獎是於1987年由原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的一項優質工程獎。1993年隨聯合會的撤銷轉入中國建築業協會。1996年根據建設部關於「兩獎合一」的決定,將 國家優質工程獎和建築工程魯班獎合並,獎名定為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 工程)。該獎是我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方面的最高榮譽獎(國家級工程質量獎),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頒發。
3.魯班獎獲獎單位會得到什麼獎勵?
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對榮獲「魯班獎」的單位,授予「魯班獎」金像和榮 譽證書,對主要參建單位頒發獎狀,並通報表彰。獲獎企業在獲獎工程上鑲嵌統一 榮譽標志。中國建築業協會還將編篆專輯,把其載入史冊。
⑶ 長城杯和魯班獎
「長城杯」是北京市的建築工程優質獎,就像「江河源杯」是青海省的、「安濟杯」是河北省的、「白玉蘭杯」是上海市的建築工程優質獎一樣。
魯班獎的全稱為「建築工程魯班獎」建築工程魯班獎是1987年由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建築施工企業加強管理,搞好工程質量,爭創一流工程,推動我國工程質量水平的普遍提高。該獎是行業性榮譽獎,屬於民間性質。當時每年數額20個,
1.有嚴格的評選辦法和申報、評審程序,並有嚴格的評審紀律。評審由評審委員會負責,協會只負責受理申報、組織初審和工程復查,不得干預評工作。評委由各地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專家組成,以 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定。
1996年7月,根據建設部的決定,將1981年政府設立並組織實施 的國家優質工程獎與建築工程魯班獎合並,獎名定為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每年評選一次,獎勵數額為每年45個。
2.魯班獎是誰設立和頒發的?
魯班獎是於1987年由原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的一項優質工程獎。
1993年隨聯合會的撤銷轉入中國建築業協會。1996年根據建設部關於「兩獎合一」的決定,將 國家優質工程獎和建築工程魯班獎合並,
獎名定為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 工程)。該獎是我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方面的最高榮譽獎(國家級工程質量獎),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頒發。
3.魯班獎獲獎單位會得到什麼獎勵?
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對榮獲「魯班獎」的單位,授予「魯班獎」金像和榮 譽證書,對主要參建單位頒發獎狀,並通報表彰。獲獎企業在獲獎工程上鑲嵌統一 榮譽標志。中國建築業協會還將編篆專輯,把其載入史冊。
⑷ 參加「魯班杯」建築識圖技能大賽怎麼訓練
一、本課程設計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本次設計集中3周時間進行。作為工程監理專業綜合實踐訓練階段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綜合運用建築力學、建築結構、建築構造、施工技術、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施工驗收規范等知識,進行施工圖的識讀,同時驗證、鞏固、深化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工程識讀、工程計算分析、施工技術應用能力進一步得到綜合和提升,為學生就業頂崗提供實務操作技術。施工圖識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實務能力訓練教學過程,識讀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學生對工程設計意圖和施工要求的理解及實施的水平,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頂崗能力。
二、本技能訓練的教學目標:
(一)能力目標
建築施工圖識讀技能:熟練閱讀並理解建築施工圖; 2.結構施工圖識讀技能:熟練閱讀並理解結構施工圖; 3.設備施工圖識讀技能:熟悉並理解設備施工圖 4.施工圖紙的自審能力:綜合建築和結構施工圖的識讀,編寫自審報告。
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
(一)主要內容 1.施工圖識讀基本知識
施工圖的作用、施工圖分類、圖紙編排、常用制圖標准、施工圖識讀方法和技巧。
2.建築施工圖識讀
建築設計總說明識讀、建築總平面圖識讀、建築各層平面圖識讀、建築立面圖識讀、建築剖面圖識讀、建築詳圖識讀。
3.結構施工圖識讀
結構設計總說明的識讀、基礎結構圖的識讀、結構平面圖的識讀、構件節點詳圖識讀。
4.設備施工圖識讀
管材及介面 、管件 、 管網附屬設備 、水箱、水泵與氣壓給排水設備 、 衛生器具、熱水供應系統的加熱設備和器材的圖示表達, 建築內部給排水系統工程圖識讀技法 、 建築內部給排水系統、建築內部給排水方式圖、給排水管道的布置圖識讀。
⑸ 求個感人的故事,我要參加比賽!
感人的故事應該很多吧,去各大網站的論壇原創文字那找找就好了。
⑹ 迄今為止魯班獎項目共幾個
「魯班獎」全稱為「建築工程魯班獎」,是行業性榮譽獎,屬於民間性質。1996年7月,根據建設部「兩獎合一」的決定,將1981年政府設立並組織實施的「國家優質工程獎」與「建築工程魯班獎」合並,獎名定為「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每年評選一次,獎勵數額限為每年100個。截止到2011年,共有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7個產業部門的1614項工程獲此殊榮。
⑺ 魯班獎與魯班軟體有什麼聯系嗎
「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簡稱「魯班獎」),原名「建築工程魯班獎」,
魯班獎是原中國建築業聯合會為貫徹執行「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促進我國建築工程質量的全面提高,爭創國際先進水平,在建設部的支持下,於1987年設立。魯班獎作為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每年頒獎一次,(自2010-2011年度開始,每年評審一次,兩年頒獎一次)授予創建出一流工程的企業。 魯班軟體是建設工程所使用的一系列的軟體,集設計、塑造建造模型、物料計算、系統管理等功能的軟體,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⑻ 魯班大師首次在kpl比賽登場是哪場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目前來說魯班大師還沒有上場過
kpl的賽場沒有魯班大師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