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同步練習語文八年級上11課
最苦與最樂
一.知識積累與運用:
1.為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
1契約 音: 義: 2 恩惠 音: 義:
3悲天憫人 音: 義: 4卸卻 音: 義:
5如釋重負 音: 義: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橫線的詞
1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責,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後一天,經歷了幾天緊張拼搏的考生們如釋重負,開始設計自己輕松的假期。
如釋重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對錯
A.課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
B.課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話,孟子的話引作論據,曾子的話引作論點。( )
C.課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諸聖諸佛。( )
D.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是因為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盡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
4.本文選自_______,作者______,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字_____,號任公,別號_____。
二.閱讀
(一)
①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②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1.文段選自課文《 》。作者是_______,字卓如,號任公,別號____________,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議論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其中論據分_____論據和______論據兩大類;常用的論證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證方式分________和________兩種;論據與論點的關系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關系。
3.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提煉出本段的中心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和_______。
5.文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
6.用「//」線為1段分層。
7.按已給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8.請從最後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認為,文章最後所說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1)「卸卻」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2)「解除」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10.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讀完全文後,概括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麼?你對「責任」是怎樣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翻過來看……正是這種作用。
1.解釋加點的詞:
(1)如釋重負(2)大抵
2.「無入而不自得」是_______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種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過來看」在文章結構上起________作用。
5.文段一開頭就用設問句提出論點,這種方法有什麼好處?
6.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提煉出該段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論證論點的方法有:
8.該段在結構上的特點是:
9.用「//」線為文段分層。
(三)
說真誠 (南京市2003年中考語文試題)
①曾幾何時,我們渴望輝煌與成功,富於幻想與憧憬。然而,當歲月為我們的人生之樹又增添一圍嶄新的年輪時,我們卻愈來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誠。因為真誠是火,當心與心之間橫著樊籬時,它會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導心靈共同擁抱美好與真情;真誠是水,當思想里積起種種難以溝通的障礙時,它會洗去一切誤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間串流一條理解的小溪。
②真誠的人堅強自信,樂觀向上,在他們眼裡,困難是勝利的前奏,失敗是成功的信號;真誠的人從善如流,熱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虛懷若谷,實踐中樂於助人,行為高尚;真誠的人嫉惡如仇,崇尚真理,他們是現實生活的清潔工,又是良好社會秩序的交通警;真誠的人瀟灑自在,人格高尚。真誠像春天的明媚陽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會把溫暖輻射到那裡。
③缺乏真誠,心靈里會生長芥蒂與隔膜,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沒有真誠,生活會失去美好,變得虛偽與沉重,社會里也將失去純真與同情。嚮往真誠而不知其內涵的人,將永遠無法做到真誠。只知真誠卻在行動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關鍵時期用它來偽飾自己的言行。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不是真誠,固執己見、獨斷專行也不是真誠。真誠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達到並保持一種毫無顧慮、毫無壓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時,方能自然流露真誠。這猶如青春對於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線」不斷從天上人間接收美好、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哪怕古稀高齡還能年輕,因為他思想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
④真誠就要把心胸擴展,把虛偽斬斷,讓非分的慾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從而多一點善心美意,多一些熱情奉獻。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像范仲淹,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而今有多少人,雖然很會使用「外交辭令」,卻令人一眼看穿其虛假的本質;又有多少人,雖然擁有太多的錢財,卻不能買到一絲真誠。人們終於明白,真誠金錢不換,真誠巧語難當。
⑤真誠是理想里的一朵白雲,真誠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誠是感情里的一支勁歌,真誠是奮斗中的一葉風帆。
⑥恪守真誠,它會幫我們創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開篇提出了我們「首先需要的是真誠」的觀點,接著具體闡釋什麼是真誠,然後進一步論述了怎樣做到真誠。
b.第四段畫線句「雖然擁有太多的錢財,卻不能買到一絲真誠」一句,揭示了真誠與金錢互不相容的對立關系。
c.作者在第三段運用了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真誠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觀念。
d.本文觀點鮮明,感情充沛,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富有感染力。
2。為什麼說「真誠是火」,「真誠是水」?
3.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詩文中的名句論證了什麼?
4。請以「勤奮」為開頭,仿照「真誠是理想里的一朵白雲,真誠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寫兩個句子。
勤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1qì 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合同、文書、字據。
2huì 好處,給人財物
3mǐn 同情
4xiè 解除
5shì 放開、放下
2.1不得志。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3.A.對 B。錯 C。對 D。對
4.飲冰室全集 梁啟超 卓如 飲冰室主人
二.
(一).
1.最苦最樂,梁啟超,飲冰室主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
2.略
3.人生最苦……未了人責任。
4.設問,排比
5.略
6.……未了的責任。//……什麼苦。//獨是……
7.知足 安分 達觀
8.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9.(1)未盡責任,丟開不管(「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亦可)
(2)盡了責任,再無負擔
10.人人必須盡責任(或「人必須對生活負責」「盡責雖苦卻樂」)
11.應盡的責任沒有盡(或「該做的事沒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須含有以下3個要點:①每一個人都有責任;②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③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入痛苦。
(二).
1.(1)放下(2)大概
2.孔子 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3.盡責任所產生的效果
4.過渡
5.更能吸引讀者,引起讀對所問及所答內容的重視。
6.自然……樂事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7.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8.總—分
9.……樂事。//古語……
(三)
1.b
2.真誠是火,因為它會焚去所有的阻隔,真誠是水,因為它會洗去一切誤解。
3.真誠就要把心胸擴展,或「多一點善心美意,多一些熱情奉獻。」或「真誠就要把心胸擴展,把虛偽斬斷,讓非分的慾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從而多一點善心美意,多一些熱情奉獻。
4.如:勤奮是攀登知識高峰的階梯,勤奮是遨遊知識海洋的航船。
⑵ 七年級上歷史資源與評價北師大版答案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D 2.B 3.C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北京人——B、E 元謀人——A 山頂洞人——C、D、F、G
12.(1)A ——北京人 B——元謀人 C——山頂洞人
(2)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13.要點提示:
(1)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採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像。
(2)喝過開水,根據: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
沒有喝過,根據:那時沒有器皿。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11.(1)半坡 河姆渡;(2)陝西 浙江;(3)粟 水稻;(4)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12.(1)黑陶缽 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2)黑陶 彩陶。
(3)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飼養家畜,原始畜牧業開始萌芽,另外還經常捕魚以補充食物,同時也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
13.略
14.提示:(1)能種植農作物,自己生產食物。(2)生產工具、農作物的種子。(3)略。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 華夏 漢 黃帝炎帝
7.堯 舜 禹 戰爭 禪讓
8.黃帝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傳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服。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等等。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後人附會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實的歷史史實,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黃帝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當時農業文化的進步。
9.提示: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10.參照8題,另補充:黃帝領導了兩次生存大戰,炎帝臣服。炎黃走向聯合,世代聯姻,占據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
11.(1)禪讓制 (2)只要答出自己的觀點,符合客觀事實即可。
第4課 破解彩陶之謎
1.「人型陶罐」的造型優美,這是一個美麗清秀的小女孩兒,從小女孩兒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對美好新生活的嚮往。「人型陶罐」可以裝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兒的嘴巴用於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兩側的小環好似人的兩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幾何形的圖案好似人的頭發,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頭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於從河中取水,瓶身兩側的小環可以繫上繩子,便於提取。「小口尖底瓶」放入水中時,會發生奇妙的現象:瓶口會微微下沉,水會緩緩流入瓶口,再過一會兒,瓶底下沉,當瓶身垂直於水中時,「小口尖底瓶」就已經灌滿了,用繩於提出水面後,就可以背在身上,帶回住地。
「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用於盛食物、水或種子,這件陶器精彩之處是盆內的花紋,這是一些神秘的圖案,盆內的圖案都由幾何圖形構成,是否那個時期人們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想.
舞蹈紋彩陶盆為泥質紅陶,整體造型為大口微斂,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均施褐彩文飾,疑為大型容器。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踏著節拍,偏偏起舞,有強烈的動態感和韻律感。
2.C
3.(1)圖A用途是蒸米飯,此題為想像題,只要能結合當時的生活情況,言之有理即可。(2)圖B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第一單元 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題2分,共40分)
21.(12分) A:船形彩陶壺--半坡居民 B:骨針--山頂洞人
C:魚紋彩陶盆--半坡居民 D:豬紋黑陶缽--河姆渡居民
22.(10分)①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固定的房屋中,他們已學會紡線、織布、制衣等;
②從彩繪圖案中的魚和鹿的形象,可知半坡原始居民還過著捕魚打獵的生活,用以作補助食物。
23.(答對任何4個就可得12分。)此題為歷史考證,旨在考察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A-考古發現他們能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B-河姆渡聚落遺址中發掘了稻穀遺存
C-縫制衣服,在遺址里發現了裝飾品
D-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隨葬品有多少、貴賤之分
E-半坡遺址中出土了船形彩陶壺
24.(13分) 洞穴里潮濕陰暗,不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洞穴生活可能存在水淹、野獸侵擾等不安全因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在從事原始的農耕、飼養和紡織,決定了他們必須過穩定的定居生活。
25.(13分)(1)鯀採取堵塞的方法,禹吸取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採取築堤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2)注意河流上游的水土植被保持;築堤(修建水庫)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等等。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C 2.A 3.B 4.D 5.D 6.C 7.C 8.A 9.B 10.B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 商:CDHK 西周:BEIL
20.(1)夏桀奢侈殘暴,人民沒有尊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2)導致民怨沸騰,起來反抗,國家滅亡;(3)從民心得失的角度來談。
21. (1)一個是原始社會的大同世界,一個是奴隸社會家天下。(2)材料一中首領更替的辦法是禪讓制,如堯舜禹的更替。(3)材料二中首領更替的辦法是世襲制,禹傳子,家天下。(4)從禪讓制的角度來說,側重於選賢任能,從世襲制的角度說,是生產力發展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5)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生產力發展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我國社會進入奴隸制階段,二者的物質基礎不同,前者盛行時,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後者盛行是,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1.(1)殉葬制度 奴隸(2)地位悲慘,可以被隨意殺害與買賣
12. (1)血緣關系的親疏。(2)早期祭祀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靈為主,以祈求神靈保佑、降福免災。後來的宗廟祭祀是為了維護其宗法等級秩序、強化血親意識和增強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3)主要手段是禮儀教化配合暴力鎮壓;認識略。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D 11.B 12.B 13.C 14.A 15.D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權勢;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勝者成為霸主,這也是春秋爭霸的實質。
實質: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和特權。
19.晉文公——齊桓公 保家衛國——尊王攘夷 晉國——齊國 東方——南方 齊——晉
齊桓公——晉文公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B 12.D
13.(1)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春秋戰國時期
(2)鐵農具結實耐用、價格便宜,勞動效率高。
(3)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個體生產將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4)地主階級
(5)政治上,各國紛紛變法,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14.
(1)為了實現富國強兵。(2)治理國家,要結合本國的國情,進行改革,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3)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但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C 2.B 3.D 4.B 5.C 6.B 7.C 8.D
9.天氣預報——占卜的結果;夏——商;夏——商;夏——商;夏——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的青銅器;
四羊方尊:酒器,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青銅立人像: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出土,是商代蜀文化的傑出作品。採用分段澆鑄法製成。
(2)馬猴羊雞狗豬 鼠牛虎兔龍蛇
(3)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歷史有重要價值。
11(1)大禹,象徵國家最高權力。(2)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意圖。(3)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問鼎中原(解釋略)。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D 12.D
13.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我們應弘揚、學習他的那種好的思想、好的做法(能答出此意即可)。
(3)舉例略;結合事例 圍繞各家思想來進行闡述方可。
14.(1)作學問要實事求是。
(2)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3)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意見「當仁不讓於師」,因材施教。
15.(1) ---D---b (2)---A---c (3)---E---a (4)---C---a ( 5)---F---d (6)---B---c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C 2.D3.D4.A5.A6.C7.D
8.(1)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2)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熱漲冷縮的原理)
9.(1)無論贊同或反對,言這有理即可。(2)答案是開放的,有創意,言之有理即可。
第12課 了解身邊的「歷史」
略
⑶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同步精練 11課春課內閱讀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閑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1、「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抓住了春天裡花___的特點。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寫花的,其特點是。
3、「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作者通過,使描述更加。
4、文中寫蜜蜂「鬧」、蝴蝶「飛來飛去」是用來襯托。
5、文中寫野花,主要寫它的和。
6、說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呀的」是因為什麼?()
A、野花多,讓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
B、野花多,而且有陽光照射和風的吹動
C、陽光照射下,明麗的花會反光,就使人產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覺
D、野花的顏色明麗、豐富,再有陽光的照射
7、這段文字描繪的是一幅什麼圖景?
答:。
(二)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是:雜樣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第三自然段在書寫時漏掉一句話「閉了眼,樹上彷彿已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它應填的位置是()
A、「白的像雪」的後面。
B、「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的後面。
C、「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前面。
2、為下列字注出文中的讀音:
①鑽_____②藏_____③趟_____④佛_____
3、第一自然段描述春天景象,先總寫,後分寫。
A、「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B、「春山、春日」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寫春草下述特徵的詞語()
①這溫順柔和的草,討人喜歡。②萌動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初生的春草帶著嬌柔的姿態。④那美麗的色澤,純凈而又新鮮。
5、第二自然段如果加上一個小標題,應是《》,寫出了小草的、、和長勢。
6、第二自然段的後兩句,寫人的活動和人的感覺,其作用是()
A、讓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軟可愛。
B、借風襯草,借人寫草。
C、反襯春草勃發給人帶來的歡樂,表現春草可愛。
7、第三自然段描繪了一幅爭奇斗艷的畫面,首句寫花兒競放,二句寫,三句寫,四句寫花間之鬧,五句寫遍地野花的品種、神態。
8、這段共用了下列哪組的修辭方法?
A、比喻擬人借代引用
B、擬人比喻排比誇張
C、比喻誇張排比引用
D、擬人借代比喻誇張
【參考答案】
(一)
1、繁多
2、顏色五彩繽紛
3、想像生動
4、花多,熱鬧
5、多美
6、C
7、春花圖。
(二)
1、C
2、①zuān
②cáng
③tàng
④fú
3、AB
4、①軟綿綿
②鑽出來
③嫩嫩的
④綠綠的
5、春草圖,神態,質地,色澤
6、C
7、春花圖,春花競放,花色之美,花果之甜
8、B
⑷ 初一歷史
道家認為老天爺什麼事也不幹,世間萬物卻生機勃勃,無所不能,所以人類應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它主要分為老莊和黃老兩派,老莊派主張尊重萬物自然天性,對萬物任其自然;黃老派主張以道生法依法治國
法家是從黃老派分化出來,它認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主張用法術勢(其實是黃老道家提出的概念)來加強君主專制
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圍繞著北斗有序運轉一樣。同時人們應互相愛護,只是這個愛因為親疏遠近不同而不同,對自己親人的愛多一些,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少一些
墨家是從儒家分化出來,在崇尚聖賢、和平和大同方面沒有實質區別,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張兼愛(類似於博愛)、互利、節約,與儒家不同
如果道家是高人的話,法家就是利劍,儒家就是一個大家庭,墨家就是一個黑社會
⑸ 懂歷史的入入入
初中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的性質實質類的知識點歸納整理
1.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一場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是日本在西方列強支持下企圖征服朝鮮,入侵中國而挑起的侵略戰爭。
3.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一場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4.洋務運動的性質——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5.戊戌變法運動的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6.辛亥革命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8.五四運動的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9.北伐戰爭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1.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2.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3.長征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4.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團結互助、眾志成城的協作精神。
5.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6抗日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
7.西柏坡精神——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堅持」(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創業精神。
8.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②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③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④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⑤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9.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
還有:初中歷史知識點到下面網頁點擊吧
http://www.sne.net/a7/yuandzyk/tiku/1/16/total.htm
⑹ 同步練習 語文 五年級下冊 人教版 第11課答案
學習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晏子說的話,體會晏子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國國,有力的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3.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認識 「侮辱、規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詞語。
教學重點
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樣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的,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釋課題,導入課文
1.出示課題「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紹宴子。說明「子」是古代對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說說,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初讀要求:
(1)根據拼音,讀准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2.課堂交流
(1)課文講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學生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讀一讀難讀的句子。
3.嘗試給課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寫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讀課文,走近宴子
1.大聲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讓你感到最氣憤的是什麼?讓你感到最高興的又是什麼?
2.課堂交流,並朗讀相應的課文。
(1)最氣憤的是楚王「想乘機侮辱宴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2)最高興的是「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從楚王的變化中,你能說說宴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深入閱讀,體會智慧
1.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1)找出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駁的句子。
(2)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認為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厲害。(讓學生自由說理)
轉折點:由狗洞推想到狗國,向楚王質問: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3)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後讀一讀,說說你為什麼這樣選擇? (怒發沖沖地 心平氣和地 冷靜地)。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深入閱讀,體會智慧
(一)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二回合較量
1.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說說你最喜歡讀哪句話?為什麼?
2.課堂交流,隨機點撥。
(1)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都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腳碰腳。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了呢?
①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齊國首都臨淄的人多。
②這句話為後文做好伏筆,引誘楚王上當。
(2)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了。
①理解這句話的推理,隱含了「楚國是一個下等國家」。
②體會宴子的智慧和說話的技巧。他為什麼不明說?
3.有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二)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三回合較量
1.自由朗讀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說的話,想想說的是什麼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這種柑橘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強盜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為水土不服,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
②齊國人因為水土不服,一到楚國就做起強盜來了。
(2)這段話中隱含了什麼意思?(楚國的社會風氣不好)
3.有感情的朗讀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讀,理解宴子
1.用一個詞語來說說宴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臨危不懼 口齒伶俐 熱愛祖國 足智多謀 能言善辯……
2.想像一下,宴子長什麼樣?面對楚王他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讓學生充分的說,並能結合課文的有關語言說出理由。
3.嘗試分角色朗讀課文。先分組准備,再課堂朗讀。
三、觀照全文,理解結構
1.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有什麼聯系?
抓住重點句:
「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宴子,顯現楚國的威風。」
「從此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應的關系。
2.比較課文中間每一次較量中楚王前後態度的對比,理解和開頭結尾的關系。
四、作業
1.摘錄宴子反駁楚王的話。
2.排練課本劇。
⑺ 2020年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11課與第十課同步練習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十一課生字組詞
11
蝙(蝙蝠)
捕(捕捉)(追捕)(捕獲)(捕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捕風捉影)
蛾(飛蛾)(菜蛾)(蛾子)(飛蛾撲火)
蚊(蚊子)(蚊蟲)(蚊香)(蚊帳)
避(避免)(逃避)(躲避)(避雨)(避暑)(揚長避短)
銳(銳利)(銳角)(敏銳)(銳進)(養精蓄銳)(銳不可當)
鐺(鈴鐺)
蠅(蒼蠅)(蚊蠅)(滅蠅)(沒頭蒼蠅)(蠅頭小利)
揭(揭露)(揭示)(揭開)(揭底)(揭鍋蓋)(昭然若揭)
礙(阻礙)(礙事)(妨礙)(礙眼)(礙面子)(礙手礙腳)
熒(熒光)(熒幕)(熒屏)(熒惑人心)(明星熒熒)
⑻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上)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什麼?由誰何時建立?都城定在何處? 答: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秦朝。由秦王贏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都城定在咸陽。 2列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方面)。 答:(1)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經濟上:統一貨幣,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統一的規定;(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後來又推廣隸書;(4)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分布焚書令,實行「焚書坑儒」;(5)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開發南疆修靈渠。 3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此制度的基本內容如何?秦始皇推行這一制度對鞏固統一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重要特徵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內容:(1)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2)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3)在地方推行郡縣制。意義:加強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全國大統一。 4秦朝修築的「萬里長城」的主要目的及其東西起止點是什麼? 答:主要目的是為了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一。起止點: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5列舉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答: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6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領導人、時間、地點、起義軍建立權政的地點及歷史作用各是什麼? 答:爆發的原因是(1)根本原因:a.秦的暴政 b.徭役繁重 c.賦稅沉重 d.刑法殘酷 e.秦二世更加殘暴。(2)直接原因:陳勝、吳廣等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途中遇雨而誤期,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被迫舉行起義。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政權的地點:陳建;歷史作用: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7秦末農民戰爭擊敗秦軍主力的是誰領導的何戰役?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哪支農民起義軍?秦朝共存在多少年? 答:是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的農民起義軍。秦朝共存在15年。 8「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是陳勝說的。這句話是在公元前209年(或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等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途中遇雨而誤期,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的情況下由陳勝提出的。在當時起了振奮人心,號召大家起義的作用。 9列舉五個與秦漢有關的成語及該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 秦漢時期有關的成語 該成語有關的人物 焚書坑儒 秦始皇、李斯、儒生 巨鹿之戰 項羽 狼狽為奸 秦二世和趙高 指鹿為馬 秦二世和趙高 揭竿起義 陳勝和吳廣 10西漢是誰建立?定都何處?「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那麼,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答:西漢是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定都長安。「文景之治」產生的原因是(1)西漢初年,經濟蕭條;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2)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3)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4)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中1) 漢武帝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措施和意義各是什麼? 答:原因 (1)客觀上:景帝後期的經濟繁榮(為後期的大一統打下基礎) (2)主觀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措施:(1)政治上:削弱諸候國的勢力,諸候國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長安舉辦大學,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軍事上:反擊匈奴,鞏固了三國的大統一。 意義: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12試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點。 答:相同點: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質相同,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 不同點: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對其他思想文化進行極其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 13匈奴族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民族。該族最高首領的稱號是什麼?秦漢之際該首領是誰?他有什麼行為?該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作出了哪些貢獻? 答:該族最高首領的稱號是單於。秦漢之際該首領是冒頓單於。他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貢獻:(1)匈奴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首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後全國性的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民族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歷史。 14西漢初期,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漢武帝是怎樣取得出擊匈奴的勝利的? 答:西漢出期,經濟蕭條,無力對匈奴展開反擊。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有能力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漢武帝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又派大將將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痛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雕對抗,部隊匈奴人開始西遷。 15《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0第2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請回答: (1)材料描述的景象應發生在什麼事件之後? 答:應發生在昭君出塞之後。 (2)當時的匈奴單於是誰?西漢皇帝是誰? 答:當時的匈奴單於是呼韓單於。西漢皇帝是漢元帝。 (3)材料所描述的景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答:材料所描述的景象說明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17漢初對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與漢元帝實行的「和親」政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你能說明原因嗎? 答:相同點:目的相同,即都是通過「和親」政策換取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 關系; 不同點: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動行為,後者是主動行為。 原因:因為汗初經濟蕭條,國力不強,無法在軍事上與匈奴抗衡;漢武帝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願意與漢朝和親。 18、兩漢時期的西域指的是什麼地方?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時間及其歷史作用各是什麼? 答:兩漢時期的西域指的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第一次:(1)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2)時間:公元前138年。 歷史作用: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為漢朝和西域各國的交流打下基礎。 第二次:(1)目的:與西域各國通好。 (2)時間:公元前119年 (3)歷史作用: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並使西漢在公元前60年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裂的一部分。 19、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這條中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價值和作用? 答:影響: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價值和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20、如果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中原地區,張騫出使西域後,你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想去西亞商,從中原地區帶什麼物品,應該怎麼走? 答:如果我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中原地區,張騫出使西域後,我會吃到來自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挑、苜蓿 ,還可看到汗血寶馬等良種馬。如果我想去西亞經商,從中原地區帶些絲,應該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 21、秦漢時期,我國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其中領先世界水平的有哪些? 科技成就 造紙術 數學 天文學 醫學 領先世界水平 造紙術 數學 地動儀 華佗的麻沸散 此心內存已滿 回答採納率:25.5% 2008-11-07 17:39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成都平原】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⑼ 初一上歷史復習資料及提綱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七年級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
死後埋葬 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穿著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 種植水稻
飼養家畜 磨製石器耒耜耕地 干欄式房屋(水井) 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學會紡織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
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雛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 第1、2課看一下《精析精練》中和原來測試卷中的改錯題型。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為什麼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2、黃帝:人文初祖。建宮室,制衣裳,挖井,發明舟車。(嫘祖養蠶繅絲、倉頡造字、伶倫編樂譜)
二、禪讓制: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鞏固統治)
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意義: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農業、畜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銅鑄造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品種已基本完備。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這時的燦爛文明是以奴隸的悲慘生活為代價的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著名霸主:齊桓公(標志:葵丘會盟),晉文公(標志:城濮大戰勝利),楚莊王
2、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內政)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在晉楚爭霸中取得勝利。
3、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二、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 本課相關成語: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注意是哪個戰爭中的)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經濟上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點: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二、政治上——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③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④內容和影響:
內容
影響
獎勵耕戰
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經濟發展,國富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軍隊戰鬥力增強,兵強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集權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 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 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
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 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 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鍾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利用資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儒:說服教育;道:順其自然;法:嚴格的規定和有效的懲罰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 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
(統一嶺南,修築靈渠) 秦朝疆域廣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 秦始皇評價: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史實);但也有殘暴的一面(史實);總體功大於過。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上交三分之二) ②嚴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經過: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關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 故事:鴻門宴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①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 ②提倡節約; 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他們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
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 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農業的進步:西漢出現了犁壁(翻土碎土)、耬車(播種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絲織: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治鐵工具),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經濟大一統)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專門的商業區:市。(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習俗: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2、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產的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二、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比漢初的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有什麼不同?
★ 總結: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思想)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4、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2、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 紙的發明(時間:西漢早期) 2.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名醫輩出
1、華佗(神醫):麻醉葯劑「麻沸散」、「五禽戲」
2、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 我國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發明和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華佗製成「麻沸散」;《九章算術》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還有祖沖之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於古印度 ②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興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創始人:張陵 ③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④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馬遷和《史記》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文學成就: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時間:公元200年 作戰雙方:袁紹VS曹操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形勢: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時間: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 建業 孫權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的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①魏滅蜀;②265年,西晉代魏;(開國皇帝:司馬炎;都城:洛陽)③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2、內遷的各族(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3、西晉的滅亡
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2、時間:公元383年 作戰雙方:前秦VS東晉 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
③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3、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附: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
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
西魏 北周
蜀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吳
注意事項
復習:
1. 要理清知識脈胳,合上書也能知道22課每一課的題目是什麼,裡面講哪個時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內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課的「動腦筋」,真正弄懂為什麼。
3. 注意《精析精練》中一些大題的思路。
3. 本提綱可以幫助復習和記憶,但只是基本綱要,還是要以課本為主。
4. 一些相似的知識,自己進行歸納。
考試:
1. 仔細審題,不要貪快。時間充足,選擇題至少要用25分來完成,大題要考慮好再動筆,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準也要嘗試回答)。
2. 回答大題時,先寫「答」,內容要有條理性,按題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題寫一大段。
3. 大題實在不會或拿不準時,先回到前面選擇題去看一下有沒有相關內容。或者在開始做卷前,先瀏覽一下大題,做到心中有數。
4. 回答問題盡量全面,如問原因時,通常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等(不一定每個題都全部具備);評價人物,要看到兩面,既要有評價,也要有史實說明。
5. 選擇題小技巧:
問歷史事件或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時,答案通常是和經濟因素(生產力)有關的。
問統治者實施某種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強控制或鞏固統治之類。
當你初步選擇一個答案時,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適,選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