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補腎的食物有哪些
補腎的食物有以下幾種:
1、芝麻
芝麻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發,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10、蠶蛹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是民間傳統美味佳餚,遺精早泄者宜常食之,有補肝益腎、壯陽澀精的功效。所以,蠶的蛹蛾可作為昆蟲食品,遺精患者食之最宜。
2. 楊貴妃吃的荔枝產自哪裡
是廣東嶺南的荔枝,因為那時廣東嶺南的荔枝比較出名。荔枝品種應該就是妃子笑。據說就是楊貴妃吃了這種荔枝博得一笑。就叫妃子笑。這個名字一直流傳到現在。
楊貴妃號稱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也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風流皇帝。兩人相逢,自然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到了成熟的季節,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荔枝。但荔枝產於南方,多在兩廣、福建、四川、台灣等地。但唐朝的都城卻在西安,離最近的荔枝產地尚有千里之遙。
不同產地氨基酸組分:
利用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對中國荔枝主栽產區的妃子笑荔枝進行氨基酸組分分析,結果表明,妃子笑荔枝果汁含豐富的氨基酸組分,不同產地的樣本介於341.51~455.42mg/100mL之間,平均值為396.38mg/100mL。
其中廣西欽州產區的妃子笑荔枝果汁的氨基酸組分總量最高,為455.42mg/100mL,廣東陽西產區的妃子笑荔枝果汁的氨基酸組分總量最低,為341.51mg/100mL。GABA和丙氨酸是妃子笑荔枝果汁中的主要氨基酸,其中GABA的含量平均為104.69mg/100mL。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妃子笑荔枝
3. 歷史名人
▲唐姓名人
【唐姓得姓始祖——唐堯】
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唐氏後人奉唐堯為唐姓的得姓始祖。
【唐姓其他歷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大將。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楚將唐昧戰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崑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崑曲研究會等業余崑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崑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一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准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葯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一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咸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佔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隻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佔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一座浮橋,第一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一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沉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裡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一位「哪裡有福享就那裡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張姓名人
【張姓得姓始祖——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張姓其他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4. 杜氏字輩怎麼排列的
杜姓字輩排行 四川成都、蒲江杜氏字輩:「百寶萬永金支君登魁勝洪文世班長家國濟龍昌中賢乃有光三春恩普照蘭貴子蓮方」。 四川巴中杜氏字輩:「引元挺繼仙」。 四川達州杜氏字輩:「榮華天然生來之夢陽春成林長萬物才能德勝金」。 四川南充、嘉陵杜氏字輩:「世友文培大長生正國心」。 四川西充杜氏字輩: 鍋底杜支派:「三生仁澤仕永照國家祥」; 鍋邊杜支派:「幫福正大根本枝繁葉茂盛」。 四川蒼溪杜氏字輩:「光英美紅先青春林中天文明興萬國九州少長安」。 四川旺蒼杜氏字輩:「春芳茂柏懷長流福自開文光昭萬代」。 四川合江杜氏字輩:「光緒文朝鳳來翔豫章儒學顯明良安邦定國傳清盛志士賢才啟烈長」。 四川瀘縣杜氏字輩:「道希桂紹雲從宗啟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澤大世懷華忠孝廉仁禮誠信勤儉發展智承先德秉宗慶家華」。 四川閬中杜氏字輩:「中元有本先仕朝凡」。 四川蓬溪杜氏字輩:「天尚文明安邦定國」。 四川遂寧杜氏字輩:「福國鵬文占年光世永傳鴻維思大本富貴啟先賢德孝多明潤忠箴顯志堅仁翔開甲第道聚廣庚元禮正嘉清順廉平尚守全時和豐裕遠瑞滿泰綿延錦綉成金璧功勛勝雨田乾綱匡定一萬代樂堯天」。 四川廣安杜氏字輩:「奉先宜全孝」。 山東濟寧杜氏字輩:「尚培市西紹明現寶傳如甲運文官富禮昌」。 山東莘縣杜氏字輩:「英茂潤達……」 山東濰坊杜氏字輩:「廣傳偉業在崇輝錫玉門」。 山東萊州杜氏字輩:「炳寶宏健……」 山東淄博杜氏字輩:「榮業所基曰嚴與敬」。 山東新泰杜氏字輩:「玉迎田恆洪學」。 山東高密杜氏字輩:「士守毓興有智全述傳官萬兆祥瑞」。 山東鄒平杜氏字輩:「景計洪化聖文佃清相成」。 山東臨沂杜氏字輩:「殿洪元慶家廣希達寶富昌」。 山東章丘杜氏字輩:「象曰儒繼光慶元」。 山東汶上杜氏字輩:「世紹宗文廣慶啟炳英繼昭亭」。 山東杜氏一支字輩:「少宗文廣慶啟秉英緒」。 湖南長沙、四川西充杜氏字輩:「育永代天高」。 湖南桂陽杜氏字輩:「溫良恭儉讓和子均白亮萬幫欽倚宗義友思文才朝廷國明顯仁禮智信世忠孝維行本修齊立志功詩書隨統緒富貴定興隆」。 湖南常德、永順、大庸杜氏字輩:「汝門思高應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國詩書潤澤長歷培心記得世代永回光」。 湖南寧鄉杜氏字輩:「仕起詩學名振楚邦永守先業克紹前光庭澤朝宗益盛理建豐章忠孝傳家大經綸濟世昌耕讀貽謀遠寬和德量深人文期蔚顯培植貴殷勤」。 湖南華容杜氏字輩: 新河、南堤支派:「可方敏迎庭余維學重習遠達龍盤圖聖賢禮義興肇仁光世澤傑菊貫群英」; 壩上、沔陽支派:「秀國文郎友金允梁世士景仰延年紀康立家賢子佐治永良同宣令澤盛譽遠揚仁愛敦厚禮義昭彰英俊建業雄偉安邦棠棣青翠蘭桂芬芳珠聯璧合長發其祥」。 湖南平江杜氏字輩:「世德源流遠家聲衍慶長詩書開聖道端彩永呈祥」。 湖南雙峰杜氏字輩: 大水頭支派:「文伯仲叔遵崇壽世子希一天星斗獻榮勝德朝元肇業宗先祖傳家重典章光明隆顯達永代啟繁昌」; 大木沖支派:「太友宗祖志文庭永顯興萬春榮世載安邦定國民祚啟聲揚遠功成佑後昌祥發從周漢勛猷盛晉唐鳳林遵先訓繼美煥天章忠孝傳家久承業增錦綉詩書開俊爽群芳震環球」; 永豐支派:「天起興洛廣仲正再宗泉獻代應自賢忠信成祖武世澤永昌綿」。 湖南新化杜氏字輩:「傳家詩禮重芬烈孝開先祚啟馨名遠功成佑後賢祥發明周漢宏猷顯晉唐麟鳳宗遺訓繼美煥龍章」。 湖南澧縣杜氏字輩:「世昌必佳慎修方登謨烈名顯繼先祚運承宏啟武步作升朝」。 湖南沅陵杜氏字輩:「汝門思高應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國詩書潤澤長歷培心記得世代永回光」。 湖北襄樊、南漳杜氏字輩:「光貴文明……」 湖北宜昌杜氏字輩: 一支:「敬祖發祥遠三之啟瑞常清明成家禮國正振綱尚」; 二支:「子弟運發雲開國乘家久萬代齊文明」。 湖北當陽杜氏字輩:「國永昌學宗賢良」。 湖北秭歸杜氏字輩:「然學玉秉章敬祖發祥遠三支齊會堂國震振綱常」。 湖北孝感杜氏字輩: 一支:「文金國正天星元明崇賢登良」; 二支:「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節義本源同」。 湖北棗陽杜氏字輩: 楊當分支:「世思龍光毓培應瑞呈春敦典隆治體顯榮積慶新」; 七方分支:「世思龍光毓培從先進立向山享定里可卜居志(自)安」。 湖北大冶杜氏字輩:「宗國之有德世守發祺祥熙光榮大定家學文才合」。 湖北荊州杜氏字輩: 一支:「光宗在茂行」; 二支:「忠孝印文章」。 湖北杜氏一支字輩:「貴顯耀先開元同志」。 安徽合肥杜氏字輩: 一支:「國正天心仁愛紹先忠正立業」; 二支:「華崇明守世道」。 安徽貴池杜氏字輩:「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彥克必邦文應宗尚善芳以遠伯仲惟和德可榮守正謙恭誠有志安朝康國曰良臣思昌一本傳貽永懋繼純禧景萬齡」。 安徽鳳陽杜氏字輩:「鳳書永興……」 安徽壽縣、六安杜氏字輩:「丁昌元萬世」。 安徽懷遠杜氏字輩:「相懷春文……」 安徽肥東杜氏字輩:「國正天心仁愛紹先忠正立業」。 安徽定遠、霍山杜氏字輩:「忠孝傳家廣仁讓繼世長」。 安徽淮北杜氏字輩:「學林金玉滿堂紅」。 遼寧建平、山東海陽杜氏字輩:「九萬春占向景」。 遼寧興城杜氏字輩:「長西維尚治丙聿茂畋廷英佐忠善書仲智孟克明」。 遼寧丹東杜氏字輩:「萬世永國……」 遼寧遼陽杜氏字輩:「春永振洪興」。 遼寧大連、金縣杜氏字輩:「文成盛永秀本齡正賢芳詩書記世長」。 遼南杜氏一支字輩:「文永奈國景成全萬世英日新傳道德」。 江西上高杜氏字輩:「傳家唯禮樂華國在文章書香詩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輩:「維本芝隆世美克少經文緯武輝光遠照」。 江西永修杜氏字輩:「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開」。註:該支杜氏為杜甫後裔。 江西武寧杜氏字輩:「中華太道開羅方」。 江西杜氏一支字輩:「家學淵源照祖德世傳」。 註:該支杜氏亦為杜甫後裔。 陝西榆林杜氏字輩:「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樹培禮(應)慶玉功昌」。 陝西打鍋杜杜氏字輩:「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 陝西延安杜氏字輩:「浩如維良聿修成方善實呸應」。註:杜聿明屬於該支杜氏家族。 陝西南鄭杜氏字輩:「陽樹德建自」。 江蘇南京杜氏字輩:「寶昌成先澤」。 江蘇沛縣、山東曹縣杜氏字輩:「慶長文明尚運樓」。 江蘇徐州杜氏字輩: 一支:「崇玉慶長文明成運」; 二支:「方義長存永合元良 」。 江蘇邳州杜氏字輩:「敬笑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江蘇蘇州杜氏字輩:「興廣發其祥」。 雲南永勝杜氏字輩:「印如才靈秀士學正文章祖心永向友國朝十年亮」。 雲南昆明、祿勸、大理杜氏字輩:「鳳朝田正志」。 雲南杜氏一支字輩:「萬維代懷朝君思成應遠孝義」。 重慶雲陽杜氏字輩:「亭治征折春方國穆文印忠懷福祿壽山海萬聯新」。 重慶銅梁雙山、沙田壩、聖燈鋪杜氏字輩:「天朝登仁延世澤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禮義萬代賜昌寧永遠榮華盛乾元亨利貞」。 廣西北流杜氏字輩:「仕林傳詩典世」。 廣西凌雲杜氏字輩:「世子方顯明守應國仕庭文成智才學實友萬宏雲」。 河南鄧州杜氏字輩:「志林永廣建國德廷人澤走傳申成心」。 河南鶴壁杜氏字輩:「元科希榮增玉」。 貴州赫章杜氏字輩:「子元開進興文發照禮廷祖宗恩德厚」。 河北河間杜氏字輩:「德曾士良天」。 浙江玉環杜氏字輩: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華國俊敏盈廷書香馥郁」; 字派:「聖廣兆明英宜恆獻道學儒生蘭桂榮顯」 重慶銅梁杜氏字輩:「陪錦清幕……」 廣東連南杜氏字輩:「茂斐元秀榮開明招日月」。 福建廈門杜氏字輩:「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詩書開世業亦代振文章顧鴻名儒起拖青拽紫長」。 內蒙古喀喇沁杜氏字輩:「廣傳偉(萬)業在崇輝錫成基治世長發桂泰燦生榮培」。 北京杜氏一支字輩:「春景本堂直」。 寧夏同心杜氏字輩:「世仲生章宏」。 甘肅榆中杜氏字輩:「商建國守有重世祖發」。 黑龍江蘭西杜氏字輩:「繼萬春宏……」 杜氏一支字輩:「正應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國勝顯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輩:「敬孝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杜氏一支字輩:「榮華富貴春」。 杜氏一支字輩:「鳳爾之良啟大家言祖永儒倫守先志成國開光興後繼有人」。 杜氏一支字輩:「忠厚肇基啟佑榮昌敦崇禮義扶正綱常遵守祖訓世繼賢良求錫爾福長發其祥」。 杜氏一支字輩:「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輩:「繼以中正維廣啟祥志在敬承作述有方」。 杜氏一支字輩:「開學廷通恆心有家乃長仁之保國忠良」。 杜氏一支字輩:「遠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維保善幸字作田耕霧雲天開啟興傳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貴此紀長」。
5. 杜家河壩是四川什邡哪個鄉鎮的河流
廣元市,達州市,遂寧市,廣安市,眉山市,資陽市,南充市,瀘州市,內江市,自貢市,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德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樂山市,杜家河壩是四川什邡那個鄉鎮的河流。
6. 求杜氏家譜,我姓杜,想知道自己的完整家譜,請好心人士幫幫忙,下面有我的問題補充
1、天津武清杜氏家譜不分卷-(民國)杜涵修,1943年鉛印本一冊-河北大學
2、浙江嵊縣剡北杜氏宗譜十卷-(清)杜汝藍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統二年(1901)清介堂木活字本-日本、美國
3、浙江東陽峴西杜氏宗譜口口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浙江東陽縣紅旗鄉白坭堪力(存卷1、2、17、18)
4、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不分卷-(民國)杜氏四房董事重修,1946年木活字本二十三冊-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員會
5、浙江青田晉昌郡杜氏宗譜六卷-(民國)杜持主修,1919年鉛印本五冊-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6、福建福清晉安杜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杜逢時輯,1932年福清杜氏鉛印本-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
7、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譜囗囗卷-民國間活字本-江西檔案館(存一卷)
8、山東瀆縣瀆州杜氏家乘-(清)杜銀漢等六修,清道光七年(1827)澤裕堂刻本冊-國家圖書館
9、湖北杜氏宗譜十八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寶田堂刻本八冊-湖北圖書館(又一部)
10、湖北江夏杜氏宗譜十八卷首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寶田堂活字本八冊-人民大學
(6)達州杜發明擴展閱讀:
杜氏姓氏部分源流:
一、以國名為姓起源。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二、以先祖名為姓起源。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其後人以「杜」為姓。
三、以官職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杜」氏。
7. 四川省第二大是
從城市建設來說,目前還是綿陽的城市建設領先於其他的城市,但是從經濟發展來說,德陽市現在的發展要好的多,因為德陽的縣域經濟很發達
8. 東漢南陽太守杜發明了水排,這是一種灌溉工具對嗎
是的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
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卧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
9. 四川最出名的特產是什麼
四川的十大特產
1.火鍋底料包
四川火鍋,麻、辣、鮮、香,辣的刺激,麻得帶感,引無數好吃客們垂涎欲滴。許多外地朋友還把四川火鍋帶回當地作為自己的一份事業來發展,而一口好吃、地道的四川火鍋,底料是關鍵。四川的火鍋底料有很多,喜歡的朋友可以帶點回家哦。
2.竹葉青茶
竹葉青茶,為中國最美綠茶,產於四川省峨眉山。其外形扁平挺直似竹葉,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綠清亮,葉底淺綠勻嫩;滋味清醇爽口,飲後余香回甘。竹葉青茶珍貴無比,大家一定要分辨真假哦。
3.四川臘肉
作為盛產花椒的蜀地,四川臘肉與其他地方臘肉最大的區別在於,香料的味道更豐富。之後又在湖南、湘西等地的煙熏法工藝之上,加入了更好的熏烤材料,使四川臘肉的製作技藝和口感都達到了巔峰。
4.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產於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古城,是具有濃厚的川東北風味特產。張飛牛肉表面為棕紅色,切開後肉質紋絲緊密,不幹、不燥、不軟、不硬,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5.郫縣豆瓣
郫縣豆瓣是川菜的「靈魂」。這種濃稠豐厚的紅色醬料,口感辛辣又有層次,使各種川菜增色不少。我常常會想,什麼樣的異國香料才會產生這樣的味道。如今的四川豆瓣是國內外廣泛認可的最好的豆瓣醬之一,尤其是產於成都西北郊區的郫縣豆瓣。
6.蒲江米花糖
蒲江米花糖是四川特色小吃,在清代已有製作,距今200多年的歷史。《蒲江縣志》記載:建國前,各糖果糕點作坊在生產米花糖時,為競相博名各有創新。其中尤以城關的「聚香村」、「榮吉祥」、「永和號」和壽安鎮的「同鑫號」產品為佳。其特點為:香酥可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老少皆宜。
7.保寧醋
保寧醋。之所以不叫閬中醋,是因為閬中古稱保寧府。閬中自古釀醋,保寧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葯醋。整個閬中古城都飄盪醋香,很多小店都寫著「醋泡腳」的招牌。喜歡泡腳的人可以去試試。
8.自貢冷吃兔
自貢冷吃兔,是四川省自貢市著名的地方傳統美食。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四川的自貢、富順、榮縣一帶是全國有名的養兔之鄉,兔肉供應十分充足;該地區人們也十分喜愛吃兔肉,尤其是喜愛烹飪和品嘗一種名為「冷吃兔」的菜餚,幾乎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
9.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技藝獨特,白瓷為胎,竹絲作衣,經緯交錯,纏繞成器。尤以精細見長,所謂「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從選材到製作,每一個環節都有著極為嚴苛的標准。可用作瓷胎竹編原材料的只有背陰的、2到3年生長期的壯年慈竹,因這種竹子纖維特別的細膩柔韌,可以拉出頭發絲一般精細的竹絲,為具體的製作提供最好的原始素材。
10.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知道的人不少,但真正吃過的人不多,它與韓國泡菜不同,四川泡菜製作是用的傳統工藝,採用傳統的四川專有的泡菜壇子,壇口用水密封發酵,製作出來的泡菜口感爽脆,味道咸酸,色澤亮麗,別有風味,在四川是家家必備的下飯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