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個圖形界面的瀏覽器,其開發者是-
瀏覽器是Mosaic,其開發者是伊利諾伊斯大學國家巨型機應用中心的Marc Andressen和他的同事。
㈡ 用戶界面是誰發明的
有關視窗的技術,其實早在70年代就已萌芽,在施樂公司的研究 所PARC,「阿托」(Alto)和「星」(Star)牌電腦就運用了這種技 術,名躁一時。就如同喬布斯被稱作GUI(即圖形用戶界面之意, Graphicuser interface)的技術概念震懾並自愧不如之下,萌生了開 發蘋果的換代產品——「蜜柑」麥金托什一樣,蓋茨一見到視窗這種 技術也就心嚮往之。來自PARC的西蒙伊加入微軟後,蓋茨便向施樂買 了「星」牌電腦及其最新激光列印機。不過,這次喬布斯走到了前頭, 1981年,蘋果已搞出了麥金托什的樣機。蓋茨曾蒙喬布斯之邀領略過 這項技術,一向自詡領先於人的微軟,當然不甘落後於人。 不久,一項圍繞GUl技術概念的被命名為「界面管理者」的新項目 在微軟開始開發。在蘋果已有成就之外,蓋茨另有一種有關此項技術 的前景概念。一般而言,不同的應用軟體在電腦內工作時有不同的路 徑,用戶不能在進行字處理的時候也同時進行電子表格操作,因為打 印一個文件的指令和移動一個文體的指令是不同的。但蓋茨希望「界 面管理者」能成為DOS操作系統和各類應用軟體之間的「肉餡」,能將 兩者融為一體。「界面管理者」將力圖使不同的應用軟體能以同樣的 方式進行,而且用戶可以方便地來回操作不同文件,為此,顯示屏將 被分割為幾個獨立的「窗口」,這樣,幾個不同的應用軟體可以聯為 一體,這就是「窗口」又名「視窗」軟體的由來。 有關「界面管理者」的開發在微軟秘密進行著,用去了20名蓋茨 所認為的「微軟最優秀的程序設計員」。但1982年,有準確的信息傳 來,其他的軟體公司也在開發GUI技術軟體,並且是以IBMPC為對象。 當西蒙伊前往參加Comdex貿易展時,他發現了可視公司命名為「 VisiOn」的這項技術,它與微軟的「界面管理者」略無二致。顯然, 這是一場真正的競賽,且早已不宣而戰。1983年初,蘋果公司正式推 出了麥金托什機的計劃,預計1984年下半年即可正式問世。老奸巨猾 的喬布斯像蓋茨一樣僱用了來自PARC的科學家,從而在這場競賽中再 度領先。該機有當時堪稱卓越的圖形界面,配有一個滑鼠器,自推出 後大受歡迎。 蓋茨認為,即使在整個個人電腦行業中圖形界面技術落後於蘋果 這個事實無法短期改變,至少也不能在IBMPC領地內,讓可視公司的 VisiOn超過微軟。蓋茨發誓要搶在可視搞出VisiOn之前推出「界面管 理者」,但此時連一個可在IBMPC上運行的「界面管理者」的模型都還 沒有。不過,在蓋茨眼中,這是死命令,關涉著他的一系列的戰略步 驟。此時仍僅是第二大軟體公司的微軟早想取蓮花而代之,圖形用戶 界面將是這場戰役的核心部分。在蓋茨計劃中,這得分為兩個戰役。 第一個戰役是與蘋果合作,為現今仍是獨立的封閉的蘋果電腦系統開 發應用軟體,從而先於蓮花進入圖形運行環境,達到在技術上領先於 蓮花的目的。第二個戰役則是利用所取得的領先技術,將「界面管理 者」樹立為IBMPC及其兼容機的圖形界面標准,這樣,他就可以吸引數 以百萬計的MS-DOS用戶使用微軟的應用軟體,從而徹底超過蓮花。 如果能樹立界面標准,就會有更多軟體開發商為微軟的圖形環境 編寫應用程序,也可以說服個人電腦製造廠商在其出廠機型中捆附 「界面管理者」軟體,倘能如此,蓮花何足道哉!蓋茨為此煞費苦心 地四處活動,向個人電腦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宣揚「界面管理者」是 何等優越,又是何等重要和前途無量,並許下諾言,「界面管理者」 將在一年內完成。 就在這時,羅蘭德·漢森又一次抨擊了技術思維式的命名。他指 出,如果僅作為內部開發項目的名稱,「界面管理者」有它的好處, 微軟人當然懂得何為界面,又該如何管理;但如果將這項技術推向市 場,這樣的名稱是不得分的。他建議更名為「窗口」(window),這 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視窗」的由來。 不過僅僅取了個好名字也還是不夠的,已有不少的軟體開發商在 這個領域取得進展,微軟並不能高枕無憂。當蓋茨准備與一些硬體制 造商結盟時,首先想到了「藍色巨人」。但IBM一向喜歡「肥水不流外 人田」,除了與微軟一度合作之外,很少與別人合作開發軟體。IBM將 推出自己的圖形用戶界面,名為頂視(Topview)。不僅如此,IBM公 司還在這時與「可視公司」簽訂了經銷VisiOn軟體的協議,此舉當然 是明確表示:他們對微軟的行為頗為不滿。 結果,微軟恐怕只能與康柏之類的兼容機廠商合作了。眼看著微 軟與IBM的「蜜月」即將結束,似有分道揚鑣的跡象,早就對「藍色巨 人」的霸道不滿的PC兼容機製造廠商,這時便紛紛倒向視窗陣營。先 後宣布支持視窗的公司就有康柏、EDC、惠普、坦迪等24家。但首先微 軟得加快視窗的開發。僅有西蒙伊是不夠的,蓋茨還得延攬更多曾在 PARC工作過的、熟悉GUI技術概念的人。最先到來的便是西蒙伊昔日的 同事和朋友斯科特·麥克喬治。說到蓋茨與麥克喬治的第一次見面, 倒頗有趣。由於西蒙伊的推薦,蓋茨飛往舊金山約見麥克喬治,地點 選在一家以表演肚皮舞聞名的摩洛哥餐廳。就在中東風格的音樂聲中, 他們一邊觀賞肚皮舞,一邊進餐。蓋茨與麥克喬治達成了結盟的意向, 將由麥克喬治來主持視窗1.0版的開發。這樣,成功的勝算又添了塊 重重的砝碼。不久,又一位PARC人才來到了微軟,這位與麥克喬治等 量級的人物名叫尼科拉。視窗1.0的開發工作緊鑼密鼓地行進開了。 在微軟、可視和IBM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系中,誰搶得先手,誰 就贏得主動。
㈢ 第一個圖形界面的瀏覽器,其開發者是
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認為Mosaic瀏覽器是世界上首款圖形界面的瀏覽器(維基網路上顯示,Mosaic瀏覽器於1993年正式發布),也就是後來的Netscape,曾經掀起了互聯網的一股大的風波。但事實上,從1991年開始開發、1992年正式完成的Erwise瀏覽器才是世界上首款圖形界面的瀏覽器。相對來說,Erwise瀏覽器在當時要比Mosaic瀏覽器先進的多,但遺憾的是沒有把握好市場。
Erwise瀏覽器於1991年由Kim Nyberg, Kari Sydänmaanlakka, Teemu Rantanen,以及Kati Borgers這四名在赫爾辛基理工大學上學的學生開發,1992年正式完工。在當時,Erwise是唯一一款具備文本搜索、可載入多個Web頁面的瀏覽 器,瀏覽器基於X-windows平台。
㈣ 誰才是圖形用戶界面的發明者
圖形用戶界面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創意,但它到底是誰發明的呢?針對圖形用戶界面的專利權專,蘋果、微軟屬和施樂展開了連環訴訟戰。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認為,發明圖形用戶界面的不是微軟,而是蘋果。市場調研機構Insight 64的資深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南森·布魯克伍德(Nathan Brookwood)表示,當年喬布斯參觀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時看到了一款早期的操作系統版本,之後產生了圖形用戶界面的創意。
不管這種說法是真是假,蘋果於1988年將微軟告上聯邦法庭,稱微軟的圖形用戶界面設計侵犯了蘋果Mac操作系統的專利權。然而不久之後,施樂又將蘋果告上法庭,指責蘋果偷竊施樂的創意。
在經過長達六年的訴訟和上訴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終審判決,駁回蘋果和施樂的起訴。蘋果的起訴被駁回的原因是,蘋果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據;施樂的起訴被駁回的原因是,該案件拖延的時間太長。
㈤ 圖形界面,現在是誰的專利
圖形商標申請流程如下: 圖案可以注冊商標,還可以辦理版權登記。此圖案結合產品包裝的,還可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申請專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發明創造知識產權的一項法律制度。凡具備專利條件的發明創新都應及早申請專利,以獲得國家的法律保護。申請專利必需按照規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必要的申請文件。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摘要和必要的附圖等文件。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應提交請求書、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簡要說明等文件。專利申請文件可以由申請人自己撰寫,也可以委託他人撰寫。 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指專利權人對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權,即國家依法在一定時期內授予發明創造者或者其權利繼受者獨占使用其發明創造的權利,這里強調的是權利,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這種權利具有獨占的排他性。非專利權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依法徵得專利權人的授權或許可。 申請文件可以直接面交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處以及各代辦處,也可以掛號郵寄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可以委託代理機構代理人辦理。此外,申請人可通過電子申請系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和中間文件,以及中國國家階段的國際申請和中間文件。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到符合規定的專利申請文件後,便會向申請人寄發受理通知書,書中註明專利申請日和申請號及有關事項。此後申請人應當按規定繳納有關費用。可以直接向知識產權局繳納,也可以通過郵局或銀行匯付,還可以通過代理機構代繳。
㈥ windows系統軟體是誰發明的
比爾蓋茨的工作小組
Windows起源可以追溯到Xerox公司進行的工作。1970年,美國Xerox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機構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從事區域網、激光列印機、圖形用戶介面和面向對象技術的研究,並於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GUI(圖形用戶介面)系統:Star 8010工作站。但如後來許多公司一樣,由於種種原因,技術上的先進性並沒有給它帶來它所期望的商業上的成功。
當時,Apple Computer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在參觀Xerox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後,認識到了圖形用戶介面的重要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GUI系統研究開發工作,並於1983年研製成功第一個GUI系統:Apple Lisa。隨後不久,Apple又推出第二個GUI系統Apple Macintosh,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商用GUI系統。當時,Apple公司在開發Macintosh時,出於市場戰略上的考慮,只開發了Apple公司自己的微機上的GUI系統,而此時,基於Intel x86微處理器晶元的IBM兼容微機已漸露崢嶸。這樣,就給Microsoft公司開發Windows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市場。
Microsoft公司早就意識到建立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開始研究開發Windows,希望它能夠成為基於Intel x86微處理晶元計算機上的標准GUI操作系統。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3版和Windows2.0版。但是,由於當時硬體和DOS操作系統的限制,這兩個版本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後,Microsoft公司對Windows的內存管理、圖形界面做了重大改進,使圖形界面更加美觀並支持虛擬內存。Microsoft於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3.0並一炮打紅。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操作系統一經面世便在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不到6周,Microsoft公司銷出50萬份Windows3.0拷貝,打破了任何軟體產品的6周銷售記錄,從而一舉奠定了Microsoft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一年之後推出的Windows3.1對Windows 3.0作了一些改進,引入TrueType字體技術,這是一種可縮放的字體技術,它改進了性能;還引入了一種新設計的文件管理程序,改進了系統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增加對象鏈接合嵌入技術(OLE)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Windows3.0和Windows3.1都必須運行於MS DOS操作系統之上。
隨後,Microsoft借Windows東風,於1995年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95(又名Chicago),它可以獨立運行而無需DOS支持。Windows95是操作系統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對Windows3.1版作了許多重大改進,包括:更加優秀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從而減輕了用戶的學習負擔;全32位的高性能的搶先式多任務和多線程;內置的對Internet的支持;更加高級的多媒體支持(聲音、圖形、影像等),可以直接寫屏並很好的支持游戲;即插即用,簡化用戶配置硬體操作,並避免了硬體上的沖突;32位線性定址的內存管理和良好的向下兼容性等等。以後我們提到的Windows一般均指Windows95。Windows操作系統特點,以後windows又相繼推出了98,Me,2000版本,不過windows2000又分為專業和伺服器兩個版本。
Windows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於它具有以下優點:
直觀、高效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易學易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Windows用戶界面和開發環境都是面向對象的。用戶採用「選擇對象-操作對象」這種方式進行工作。比如要打開一個文檔,我們首先用滑鼠或鍵盤選擇該文檔,然後從右鍵菜單中選擇「打開」操作,打開該文檔。這種操作方式模擬了現實世界的行為,易於理解、學習和使用。
用戶界面統一、友好、漂亮:
Windows應用程序大多符合IBM公司提出的CUA (Common User Acess)標准,所有的程序擁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基本外觀,包括窗口、菜單、工具條等。用戶只要掌握其中一個,就不難學會其他軟體,從而降低了用戶培訓學習的費用。
豐富的設備無關的圖形操作:
Windows的圖形設備介面(GDI)提供了豐富的圖形操作函數,可以繪制出諸如線、圓、框等的幾何圖形,並支持各種輸出設備。設備無關意味著在針式列印機上和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上都能顯示出相同效果的圖形。
多任務:
Windows是一個多任務的操作環境,它允許用戶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或在一個程序中同時做幾件事情。每個程序在屏幕上占據一塊矩形區域,這個區域稱為窗口,窗口是可以重疊的。用戶可以移動這些窗口,或在不同的應用程序之間進行切換,並可以在程序之間進行手工和自動的數據交換和通信。
雖然同一時刻計算機可以運行多個應用程序,但僅有一個是處於活動狀態的,其標題欄呈現高亮顏色。一個活動的程序是指當前能夠接收用戶鍵盤輸入的程序.
Windows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牌--Windows Xp
Windows XP是Microsoft 繼Windows 2000和Windows Millennium之後推出的新一代Windows 操作系統。Windows XP將Windows 2000的眾多優點(例如基於標準的安全性、易管理性和可靠性)與Windows 98和Windows Me的最佳特性(即插即用、易於使用的用戶界面以及獨具創新的支持服務)完美集成在一起,從而打造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優秀的一款Windows操作系統產品。
本文從技術角度入手,對Windows XP的新增功能特性進行了廣泛概述。文章展示了新的技術和功能是如何使用戶完成日常工作、共享信息、管理桌面、實現高效移動辦公、獲得幫助和支持以及執行其它計算任務的工作變得更加輕松的。
Windows XP在現有Windows 2000代碼基礎之上進行了很多改進,並且針對家庭用戶和企業用戶的不同需要提供了相應的版本:Windows XP Home Edition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除非特別註明,本文所介紹的技術和功能均為這兩個操作系統共有的功能
㈦ 圖形界面,現在是誰的專利
圖形商標申請流程如下:
圖案可以注冊商標,還可以辦理版權登記。此圖案結合產品包裝的,還可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申請專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發明創造知識產權的一項法律制度。凡具備專利條件的發明創新都應及早申請專利,以獲得國家的法律保護。
申請專利必需按照規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必要的申請文件。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摘要和必要的附圖等文件。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應提交請求書、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簡要說明等文件。專利申請文件可以由申請人自己撰寫,也可以委託他人撰寫。 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指專利權人對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權,即國家依法在一定時期內授予發明創造者或者其權利繼受者獨占使用其發明創造的權利,這里強調的是權利,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這種權利具有獨占的排他性。非專利權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依法徵得專利權人的授權或許可。
申請文件可以直接面交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處以及各代辦處,也可以掛號郵寄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可以委託代理機構代理人辦理。
此外,申請人可通過電子申請系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和中間文件,以及中國國家階段的國際申請和中間文件。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到符合規定的專利申請文件後,便會向申請人寄發受理通知書,書中註明專利申請日和申請號及有關事項。此後申請人應當按規定繳納有關費用。可以直接向知識產權局繳納,也可以通過郵局或銀行匯付,還可以通過代理機構代繳。
㈧ PS是誰發明的>
Photoshop是由Thomas Knoll 和 John Knoll兄弟從1987年開始發展的。
==========================================================
Photoshop的起源、發展簡介
1985年,美國蘋果Apple電腦公司率先推出圖形界面的Macintosh麥金塔系列電腦。1987年秋天,Michigan大學的一位研究生Thomas Knoll編制了一個程序,為了在Macintosh Plus機上顯示灰階圖像。最初他將這個軟體命名為display,後來這個程序被他哥哥,John Knoll發現了,他哥哥就職於工業光魔(此公司曾給《星戰》做特效),John建議Thomas將此程序用於商業價值。John也參與開發早期的photoshop軟體,插件就是他開發的。在一次演示產品的時候,有人建議Thomas這個軟體可以叫photoshop,Thomas很滿意這個名字,後來就保留下來了,後來被Adobe收購後,這個名字仍然被保留。
1988年夏天,John在矽谷尋找投資者,並找到Adobe公司,11月Adobe跟他們兄弟簽署協議——授權銷售。他們第一個商業成功是把Photoshop交給一個掃描儀公司搭配賣,名字叫做Barneyscan XP,版本是0.87。與此同時John繼續在找其他買家,包括SuperMac和Als都沒有成功。最終他們找到了Adobe的Russell Brown,Adobe的藝術總監。Russell Brown在此時已經在研究是否考慮另外一家公司Letraset的ColorStudio圖像編輯程序。看過Photoshop以後他認為Knoll兄弟的程序更有前途。在1988年8月他們口頭決定合作,而真正的法律合同到次年4月才完成。合同裡面的一個關鍵詞是Adobe獲取Photoshop「license to distribute」,就是獲權發行而不是買斷所有版權。這對後來Knoll兄弟發大財奠定了基礎。
Photoshop是由Thomas Knoll 和 John Knoll兄弟從1987年開始發展的。Thomas試圖編寫一個能夠在黑白監視器上顯示灰階影像的程序碼,這個程序被稱為Display。John這時在電影特效製作公司Instry Light Magic工作,對Thomas的程序很感興趣,兩人在此後的一年多,把Display不斷修改為功能更為強大的影像編輯程序,並改名為Photoshop,此時已經有色階(Level),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等功能。
1988年夏天,他們與Barneyscan的掃描器公司簽署了一個短期協議,將Photoshop搭配掃描器一起出售,版本是0.87。與此同時John繼續在找其他買家,包括SuperMac和Als都沒有成功。最後他們授權Adobe,並繼續改進程序的各項功能,直到1990年2月,由Adobe公司正式發行Photoshop 1.0。從此Adobe Photoshop開始在影像處理領域中嶄露頭角,所向披蘼。
每一個英文版本發行的時間羅列於下,可以看出其發展歷程:
版本號 適用平台 發布日期
Photoshop 1.0 Mac OS — 1990.2
Photoshop 2.0 Mac OS — 1991.6
Photoshop 2.5 Mac OS — 1993.2
Photoshop 3,0 Mac OS — 1994.9
Photoshop 3,0 Windows — 1994.11
Photoshop 4,0 Mac/Windows — 1996.11
Photoshop 5.0 Mac/Windows — 1998.5
Photoshop 5,5 Mac/Windows — 1999.7
Photoshop 6,0 Mac/Windows — 2000.10
Photoshop 7,0 Mac/Windows — 2002.2
Photoshop CS, Mac/Windows — 2003.10
Photoshop CS2, Mac/Windows — 2005.5
㈨ 圖形操作系統是誰發明的
1980年代一個崛起的操作系統是Mac OS,此操作系統緊緊與麥金塔電腦捆綁在一起。此時一位全錄伯拉圖實驗室的員工Dominik Hagen訪問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全錄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界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全錄購買此技術,但因伯拉圖實驗室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全錄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操作系統。現今許多我們認為是基本要件的圖形化介面技術與規則,都是由蘋果電腦打下的基礎(例如下拉式菜單、桌面圖標、拖曳式操作與雙點擊等)。但正確來說,圖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確是全錄創始的。
㈩ 比爾蓋茨開發的第一個圖形界面程序是叫「WINDOWS」嗎
是的!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