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其他發明創造

中國其他發明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15 17:09:38

『壹』 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很多的發明創造,除四大發明外古代還有哪些發明

1、喻皓建築: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5、火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火葯》:「凡火葯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

『貳』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人有哪些發明創造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中國最早搞出來。由於外國技術封鎖國內大部分技術都是3分參考7分創造,如兩彈一星。

『叄』 中國有哪些古代的創造發明

1.絲綢 - 超過5000年前
絲綢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整個歐洲和亞洲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是第一個培育和使用蠶絲來製作服裝和其他貴重物品的文化。
絲綢的出現也導致了貿易的爆炸式增長。著名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遍布兩大洲的貿易路線。
絲綢之路持續了數千年,並在整個歐洲和亞洲的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茶 - 大約5000年前
正如您將在此列表中閱讀的那樣,中國人向世界提供了許多日常飲品。
中國人種植和發明的最古老的飲料是茶。
傳說,皇帝盛能開水,茶葉突然飄進他的水壺里,散發出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讓皇帝覺得有趣。
茶葉的實際歷史在中國栽培的早期是葯用的。
直到公元4世紀,中國人才開始喝茶作為日常的快樂,而不是治療疾病。
通過貿易和口口相傳,飲茶遍及歐洲和亞洲,至今仍是一種受歡迎的飲品。
3.酒精 - 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
中國的酒史很難見到。
考古學家認為,早在9000年前,他們就已經發現了中國人用蜂蜜和葡萄釀造啤酒的證據。
這些考古學家發現了陶器和其他物品上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支持了這一主張。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成為米酒和其他烈酒的主要工匠,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終,靈魂開始被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用於宗教服務。
中國人再次成為出口商,並在整個非洲大陸傳播酗酒精神。
4.鐵冶煉 - 大約公元前1000年
中國已經冶煉了三千多年的鐵; 它們也是第一種生產鑄鐵的文化。
中國人開發了一種鐵冶煉工藝,在此期間遠遠領先於其他任何文化。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人正以這樣一種方式生產鐵,這種方式至少在歐洲不會再出現1000年了。
中國煉鐵過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是這些古老的熔爐可以達到的溫度; 對於古代文化來說,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是聞所未聞的。
中國人對鐵的使用使得中國人能夠開發出遠遠超出周圍文化的尖端武器。
5.針灸 - 公元前100年左右
據信,中國人一直在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比2000年的關於這一主題的書面歷史要長得多。
中國人認為,刺破皮膚的行為可以治癒一個人所患的所有類型的疾病。
許多現代醫生嘲笑針灸的想法,但全世界仍有數百萬人使用它。
6.紙張 - 公元前100年
在古埃及和其他早期文化中,創造了古代卷軸和其他書寫表面。
但我們可以描述為紙張的第一個創造者是中國人。
回溯到共同時代的轉折點,中國人開發了一種紙張生產方法,導致了紙張的廣泛使用。
在漢代,宮廷官員使用桑樹和大麻纖維來製作可靠的書寫表面。
7.機械時鍾-725 AD
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時間來跟蹤設備,從沙漏到今天使用的復雜時鍾。
中國對計時的貢獻至關重要; 這是一個中國發明家創造了被認為是第一個機械鍾。
易興創造了一個由水驅動的時鍾,它移動了一個機械裝置,可以保持手的移動和正確的跟蹤時間。
8.火葯 - 大約公元1000年
可以說,中國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是火葯的出現。
根據一個人的觀點,火葯的發明可以被視為重要的,並且正面和負面的方式都在改變世界。
中國人開發出火葯,含有三種元素的基本混合物,硫磺,木炭和硝石。
通過將這三種元素混合在一起,它產生的化學反應可以推進射彈長距離。雖然火葯在其構想的早期就被用於戰爭,但是槍的創新卻永遠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中國人精心調整了他們的發明,並最終在未來幾百年內在整個亞洲和歐洲使用武器。
9.磁羅盤 - 公元1000年左右
指南針的歷史確實令人困惑,難以確定。
據信,盡管中國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發明了用於海上航行的磁羅盤,但中國船員使用指南針在水域中航行。
貿易在中國歷史上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南針讓中國海上貿易商能夠安全,適度地迅速完成任務。
10.火箭隊 - 公元13世紀
在宋朝時期,當火箭在公元1200年左右被製造成武器時,中國人將他們發明的火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最初被稱為「火箭」的中國和蒙古軍隊都在征服中使用火箭。
通過貿易的擴散和蒙古征服的擴散,火箭最終找到了通往歐洲用於中世紀戰爭的道路。
真正改變世界的發明,火箭的歷史不僅僅是在戰斗中。
中國煙花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美麗,最廣泛使用的煙花。
將火箭爆炸到空中慶祝的行為是中國的創新,並且仍然在美國和世界各地應用以慶祝重大節日。

『肆』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實中國古代除了這四項發明,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過大多數科技發明在長年累月間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視了它們的艱辛的創造過程。下面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創造。

還有,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的代名詞「瓷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古代建築「榫卯」;御敵於萬里之外的「長城」等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們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古人強大的創造力。它們曾經甚至現在都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伍』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5)中國其他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陸』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雖然現在已經進入計算機時代,但是算盤依然有應用,算盤成本低,計算快速方便,是計算機不能媲美的,也是計算機不能替代的。

3、拱橋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中國現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橋是由李春發明並建造的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柒』 中國有哪些古代的創造發明

1.建築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並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2. 數學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而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3.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4. 機械

機械(英文名稱:machinery)是指機器與機構的總稱。機械就是能幫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置,像筷子、掃帚以及鑷子一類的物品都可以被稱為機械,他們是簡單機械。

5. 地質學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6. 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7.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捌』 除了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還有哪些重要發明創造

科學發現與創造/年代
1 干支 商代有干支紀日,春秋以後有干支紀年,漢代以後有干支紀月
2 陰陽合歷 商代後期
3 圭表 不晚於西周
4 籌算 春秋時期
5 小孔成像 公元前4世紀
6 雜種優勢利用 不晚於東周
7 二十四節氣 起源於戰國,成熟於西漢初期
8 盈不足術 不晚於公元前3世紀
9 馬王堆地圖 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
10 本草學 東漢初期
11 勾股容圓 不晚於東漢前期
12 方程術 不晚於東漢前期
13 天象記錄 漢代已較為系統
14 經脈學說 漢代
15 四診法 漢代
16 方劑學 漢代
17 制圖六體 不晚於公元3世紀
18 律管管口校正 公元3世紀
19 物不知數(中國剩餘定理) 不晚於公元4世紀
20 敦煌星圖 公元8世紀初
21 潮汐表 始見於公元8世紀後半葉
22 法醫學體系 公元1247年
23 正負開方術 公元1247年
24 天元術 公元1248年
25 垛積術 公元1261年
26 四元術 公元1303年
27 等程律(十二平均律) 公元1581年
28 《本草綱目》分類體系 公元1578年
29 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公元1613—1639年
技術發明/年代
30 水稻栽培 距今不少於10000年
31 豬的馴化 距今約8500年
32 粟的栽培 距今約8000年
33 含酒精飲料的釀造 距今約8000年
34 髹漆 距今約8000年
35 養蠶 距今5000多年
36 繅絲 距今5000多年
37 大豆栽培 距今約4000~5000年
38 塊范法 約公元前17世紀
39 竹子栽培 不晚於商代
40 茶樹栽培 周代
41 柑橘栽培 不晚於東周
42 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春秋早期
43 分行栽培(壟作法) 春秋時期
44 青銅弩機 不晚於戰國初期
45 疊鑄法 戰國時期
46 多熟種植 戰國晚期
47 造紙術 西漢初期
48 胸帶式系駕法 西漢時期
49 溫室栽培 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
50 提花機 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
51 指南車 西漢時期
52 水碓 西漢時期
53 針灸 漢代
54 新莽銅卡尺 公元9年
55 風扇車 不晚於公元1世紀
56 地動儀 公元132年
57 翻車(龍骨車) 公元2世紀
58 水排 東漢時期
59 瓷器 成熟於東漢晚期
60 馬鐙 不晚於4世紀初
61 雕版印刷術 公元7世紀
62 轉軸舵 不晚於公元8世紀
63 水密艙壁 不晚於唐代
64 火葯 約公元9世紀
65 羅盤(指南針) 不晚於公元10世紀
66 頓鑽(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不晚於公元11世紀
67 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
68 水運儀象台 建成於1092年
69 活塞式風箱 不晚於宋代
70 火箭 不晚於南宋時期
71 火銃(管形火器) 不晚於公元13世紀末
72 人痘接種術 不晚於公元16世紀
工程成就/建造年代
73 曾侯乙編鍾 戰國早期
74 都江堰 公元前256—前251年
75 長城 始建於戰國後期,秦代形成「萬里長城」
76 靈渠 公元前221年—前214年之間
77 秦陵銅車馬 秦代
78 安濟橋(敞肩式石拱橋) 公元7世紀初期
79 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於公元7世紀初貫通;京杭大運河於1293年貫通
80 布達拉宮 始建於公元631年,重修於17世紀中葉
81 蘇州園林 四大名園之滄浪亭始建於公元910年前後
82 滄州鐵獅 公元953年
83 應縣木塔 公元1056年
84 紫禁城 建成於公元1420年
85 鄭和航海 公元1405—1433年

『玖』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評選,在集體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各學科推選、專家評審、徵求國內外科技史專家意見等環節,近日推選出85項,分為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工程成就三類。
一、科學發現與創造/年代
1 干支 商代有干支紀日,春秋以後有干支紀年,漢代以後有干支紀月
2 陰陽合歷 商代後期
3 圭表 不晚於西周
4 籌算 春秋時期
5 小孔成像 公元前4世紀
6 雜種優勢利用 不晚於東周
7 二十四節氣 起源於戰國,成熟於西漢初期
8 盈不足術 不晚於公元前3世紀
9 馬王堆地圖 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
10 本草學 東漢初期
11 勾股容圓 不晚於東漢前期
12 方程術 不晚於東漢前期
13 天象記錄 漢代已較為系統
14 經脈學說 漢代
15 四診法 漢代
16 方劑學 漢代
17 制圖六體 不晚於公元3世紀
18 律管管口校正 公元3世紀
19 物不知數(中國剩餘定理) 不晚於公元4世紀
20 敦煌星圖 公元8世紀初
21 潮汐表 始見於公元8世紀後半葉
22 法醫學體系 公元1247年
23 正負開方術 公元1247年
24 天元術 公元1248年
25 垛積術 公元1261年
26 四元術 公元1303年
27 等程律(十二平均律) 公元1581年
28 《本草綱目》分類體系 公元1578年
29 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公元1613—1639年
二、技術發明/年代
30 水稻栽培 距今不少於10000年
31 豬的馴化 距今約8500年
32 粟的栽培 距今約8000年
33 含酒精飲料的釀造 距今約8000年
34 髹漆 距今約8000年
35 養蠶 距今5000多年
36 繅絲 距今5000多年
37 大豆栽培 距今約4000~5000年
38 塊范法 約公元前17世紀
39 竹子栽培 不晚於商代
40 茶樹栽培 周代
41 柑橘栽培 不晚於東周
42 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春秋早期
43 分行栽培(壟作法) 春秋時期
44 青銅弩機 不晚於戰國初期
45 疊鑄法 戰國時期
46 多熟種植 戰國晚期
47 造紙術 西漢初期
48 胸帶式系駕法 西漢時期
49 溫室栽培 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
50 提花機 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
51 指南車 西漢時期
52 水碓 西漢時期
53 針灸 漢代
54 新莽銅卡尺 公元9年
55 風扇車 不晚於公元1世紀
56 地動儀 公元132年
57 翻車(龍骨車) 公元2世紀
58 水排 東漢時期
59 瓷器 成熟於東漢晚期
60 馬鐙 不晚於4世紀初
61 雕版印刷術 公元7世紀
62 轉軸舵 不晚於公元8世紀
63 水密艙壁 不晚於唐代
64 火葯 約公元9世紀
65 羅盤(指南針) 不晚於公元10世紀
66 頓鑽(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不晚於公元11世紀
67 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
68 水運儀象台 建成於1092年
69 活塞式風箱 不晚於宋代
70 火箭 不晚於南宋時期
71 火銃(管形火器) 不晚於公元13世紀末
72 人痘接種術 不晚於公元16世紀
三、工程成就/建造年代
73 曾侯乙編鍾 戰國早期
74 都江堰 公元前256—前251年
75 長城 始建於戰國後期,秦代形成「萬里長城」
76 靈渠 公元前221年—前214年之間
77 秦陵銅車馬 秦代
78 安濟橋(敞肩式石拱橋) 公元7世紀初期
79 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於公元7世紀初貫通;京杭大運河於1293年貫通
80 布達拉宮 始建於公元631年,重修於17世紀中葉
81 蘇州園林 四大名園之滄浪亭始建於公元910年前後
82 滄州鐵獅 公元953年
83 應縣木塔 公元1056年
84 紫禁城 建成於公元1420年
85 鄭和航海 公元1405—1433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其他發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