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聯最早是誰提倡的
春節聯歡晚會是現代媒體和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產生絕非偶然。1979年,中央電視台錄制、播出了「茶座式」晚會,名為「迎新春文藝晚會」,執導晚會的是鄧在軍以及《西遊記》的導演楊潔。不過,因為1979年全國的電視機不過485萬台,沒有產生社會影響。
1983年,中國的電視業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快速發展的階段,電視業的快速發展,電視的普及,為春晚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前提和保障。而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改善,但文化生活始終較為匱乏,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娛樂方式較為單一。基於此,中央電視台藉助電視手段向全國人民演繹了春節這樣一個隆重的文化事件,為全國人民奉上一道精美的文化盛宴。
『貳』 誰創建的對聯
對聯的歷史很悠久,一開始叫春聯,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卧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十個字:「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十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四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叄』 誰能創造出一些春聯,急用!!
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2.幸福吉祥,花開富貴。
3.爆竹聲聲辭舊歲,紅梅朵朵迎新春。
4.東風吹出千山綠,春雨灑來萬象新。
5.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6.山清水秀風光好, 人壽年豐喜事多。
7.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8.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9.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10.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求個最佳,謝謝!!
『肆』 關於春聯的創造
春聯,顧名思義是迎接新的春天到來使用的對聯。
所以春聯的主題是 對新春的歡慶和祝福,這個福,按古人說法是指福祿壽喜。要紅火喜慶。
因為是對聯,所以對語言文字有要求:上下各一聯,字數相同,語氣停頓相同,上下聯對應的詞要對仗,要合轍押韻。
一副春聯—— 千歌萬曲頌盛世
五湖四海樂生平 看 對聯的堆成結構和嚴格的對仗。
『伍』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陸』 春聯起源年代及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柒』 誰知到春聯的來歷啊,急求!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捌』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 掛的對聯專叫春聯。對聯是利屬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 分詩對聯 ,以及 散文對 聯 。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 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
『玖』 春聯的歷史和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拾』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