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賞識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對是錯面對自卑的孩子應該怎麼做
遇見一個自信的人,你的生活都會充滿希望,和一個自信的人相處,好像周圍永遠沒有難題。自信的人,不管走到哪都讓人移不開目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些自信的孩子,所表現出來陽光大方得體的狀態,是讓很多人都感到羨慕的存在。
而作為父母,當然也希望自家孩子在和別人進行比較的時候占優勢,只是實際上由於各方面的差異,孩子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還有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
比如孩子穿著邋遢,別人光鮮亮麗;孩子倒數第一,別人穩居第一,那麼面對孩子自卑的情況,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之前和一個小朋友聊天,詢問了一下父母平時對他的誇贊是否多呢?頻率是多少次?沒想到他的回答讓我感到十分的驚訝:一天最少有四五次
㈡ 關於賞識教育的名人名言
1、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魯普斯卡婭
2、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葉芝
3、家教寬中有嚴,家人一世安然。——呂近溪
4、榮譽感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因而只有那些稟性高尚積極向上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備。——愛迪生
5、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並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
6、如果夫妻教子觀點不一,會讓孩子分不清正誤,不利於他美好品德的培養。——趙秀朵
7、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
8、只有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學生優點的地方,學生才能產生上進心。——蘇霍姆林斯基
9、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馬卡連柯
10、每一個決心獻身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蘇霍姆林斯基
11、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愛因斯坦
12、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聖陶
13、兒童集體里的輿論力量,完全是一種物質的實際可以感觸到的教育力量。——馬卡連柯
14、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雨果
15、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陶行知
㈢ 以賞識教育為題的議論文
這個可以去專門的作文網上尋找。
㈣ 以賞識教育為題的論文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他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人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基本素質,建議他改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這個故事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們打破另類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維定勢,像那位化學老師好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個性的場所,必能收到「鐵樹也開花」的顯著成效。可見,在德育工作過程中,賞識教育的魅力是神奇的、無窮的。
一、走進學生的心靈——發現閃光點
教育家陶知行這樣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從老師那兒得到尊重、寬容和教誨。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熱情,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促進他們的品德養成。
生命之花在賞識中開放,在抱怨中枯萎。教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健康特長都要給予肯定,幫助其發展,而不要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用辯證的觀點全方位、多角度欣賞自己的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要熱忱地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被缺點湮沒了的閃光點,看到優點就表揚,有了進步就鼓勵,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道期待的目光、一個會意微笑,都會讓他們感到無限的溫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平淡質朴、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有了心理依靠,產生學習的熱情,進而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樂於讓教師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同他們一起感受快樂與憂愁。並以此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秘密武器,通過心理暗示,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反之,如果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一無是處,便會使他們自暴自棄,失去上進的動力。正如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所言,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這,就是新課程「教即導」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二、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潛能力
我國賞識教育家周弘曾說:「天賦差異有限,生命潛能無限。」心理學研究表明,受到鼓勵和贊美是人的高級需要,一個經常受到肯定和鼓勵的人,其自尊心會增強,其潛能會被充分發揮,就會積極、愉快、高效地學習和工作,不斷取得成功。因而,在德育工作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作為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學生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許學生犯錯誤,那麼你會痛心疾首地發現留給學生全是負面影響。因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陶知行語)。」這些科學家小時候在大家的眼裡學習成績都非常差,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正是教師尊重了他們的個性差異,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揚其長,避其短,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後來他們才會成為出色的科學家。由此可見,賞識教育既能控制浮躁的情緒,又能呵護脆弱的心靈;既能激發內在的潛質,又能創造意外的奇跡,從而實現師生互動共進的雙贏局面。
這,就是新課程「多元評價」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三、肯定學生的進步——樹立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學生某種良好行為出現後,如能及時得到肯定的強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並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的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張充滿個性色彩的生命畫卷,這張畫卷並非缺少值得欣賞的東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賞的目光,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但願我們的教師面對一張張生命的畫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責備,而是更多地去發現、去鼓勵、去贊美,「贊美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贊美每一次的進步(戴爾·卡耐基語)」; 以欣賞的心態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不僅有積極進取的決心,而且有不斷進取的動力,進一步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同時,在學生自尊心、進取心和自信心的養成過程中,還能夠感召、影響和帶動他人,形成團隊精神,樹立合作意識,營造出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氛圍。
這,就是新課程「人人可成才」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總而言之,賞識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發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心理策略,用賞識教育這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智慧之門和希望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