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造力的名言
推陳出新是我無上的訣竅。
————莎士比亞
所謂創新,往往是將早已存在的東西加以變化。
————普拉斯
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福爾克
2. 創造力的名人名言,急用!
勞動能喚起人的創造力。 ——俄國作家 列夫·托爾斯泰
創舉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德國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歌德 創造力名言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 —— 毛澤東
信仰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一種創造力量。 ——波蘭19世紀作家 顯克微支 《懺悔》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 —— 米爾
人們最感慚愧的是缺乏青年人所需要的創造力。 —— 創造力的名言
諺語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創造力,智慧和精神。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 培根
只注意小事,就會失去創造力。只看問題,不看目標。 ——管理培訓專家 余世維
使人站起來的不是雙腳,而是理想、智慧、意志和創造力。 ——
呵!高尚的風度!多可怕的東西!風度乃是創造力的敵人。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 畢加索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教育家 陶行知 創造力名言
人可以老而益壯,也可以未老先衰,關鍵不在歲數,而在於創造力的大小。 ——前蘇聯文學家、教育家 盧那察爾斯基
創造力是一種智力肌肉,願意並且知道如何鍛煉它,你敢能發揮出潛在的創造力。 —— 邁克爾·萊博夫
人類在斗爭中變得強大,不論他達到了什麼目標,都是由於他的創造力加上他的殘忍。 ——德國元首 納粹黨黨魁 希特勒
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聖的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的創造力相聯系在一起的。
——德國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歌德 創造力的名言
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 ——教育家 陶行知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並保持政權。 —— 列寧
我相信,信仰是我們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信仰,即等於反對我們一切創造力量的精神源泉。
——美國喜劇電影大師 卓別林
如果你想要創造,你必須拋棄所有的制約,否則你的創造力將只不過是抄襲,它將只是一個復本。 ——印度 奧修
生命是一種創造性的歷程,每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創造力的來源,利用自己的創造力來創造自己的人生。 —— 創造力名言
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跡的創造力。
——俄國詩人 萊蒙托夫
創造力來源於不同事物的意外組合。使差異最顯著的最佳方法是把不同年齡、有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攙雜在一起。
——美國網路大師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
如果你並不擁有十足的創造力,豐富的想像力,對萬事萬物也沒有太多的好奇和疑問,那麼,我勸你最好離廣告這行遠一點。
——美國廣告大師 李奧貝納
我能成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科學的愛好;思索問題的無限耐心;在觀察和搜集事實上的勤勉;一種創造力和豐富的常識。
——英國生物學家 達爾文 創造力的名言
身體對創造力至少有極大的影響。過去有過一個時期,在德國人們常把天才想像為一個矮小瘦弱的駝子。但是我寧願看到一個身體健壯的天才。
——德國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歌德
無可否認,創造力的運用自由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創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詩人,Matthew Arnold 馬修·阿諾德
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於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美,在於以藝術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於培養藝術上的美的創造力。
——前蘇聯教育家 凱洛夫
我們的電影創作,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覺,喚醒那沉睡了的創造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不能為了激發孩子的本能,而要他們獨自面對種種困難。我相信一出用心製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鑒的好對象。
——日本知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 宮崎駿
遺忘是一般剛強的,有創造力的人的法寶,他們會像自然一樣的遺忘,自然界就不知道有什麼過失,弱者不是把痛苦作為懲前毖後的教訓,反而在痛苦中討生活,浸在里頭,天天回顧以往的苦難,折磨自己。
——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 創造力名言
我看書有我的原則,我不喜歡語文書、作文課,因為我仇恨這些東西賺人的錢又扼殺人的個性和創造力。我更喜歡王朔,這小子很聰明,而且很真誠。我的寫作特點更像錢鍾書的《圍城》,因為我很欣賞他罵人罵得深刻又不露骨。
——賽車手、作家、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韓寒
有些人總是過份重視智力測驗,過於相信所謂「智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質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試驗定奪?盡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名落孫山,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可以發揮你獨有的、奇跡般的創造力,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 奧斯勒
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 .——Franklin Roosevelt
, American president
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美國31位、第32任總統 羅斯福
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凡都僅出於好奇,或由於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觸動的是,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周密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從不知什麼地方傳到我兒子的幼兒園,接著便傳給我,現在又傳給你們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蘋果——切「錯」蘋果。
—— 帕金斯 創造力的名言
我們現在鳥籠子裡面養鳥,他是個填鴨式的養鳥,就是這個飼料是給你塞進去的,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吃!你也不知道哪裡去找飼料,最後你只能說是我們從小學、中學、大學學過來一直在被填鴨飼料,所以學完了之後你就覺得好像有知識,但是整個就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智慧,所以當他去找工作的時候一旦碰壁就會覺得自己太無能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韓德強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台灣女作家 龍應台
Are you tired of living someone else's dream? No doubt, it's
your life and you have every right to spend it in your own indivial way
without any hurdles or barriers from others. Give yourself a chance to nurture
your creative qualities in a fear-free and pressure-free climate. Live a life
that YOU choose and be your own boss.
你是否已經厭倦了為別人而活?不要猶豫,這是你的生活,你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為所束縛。給自己一個培養自己創造力的機會,不要害怕,不要擔心。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做自己的老闆!
——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前行政總裁 喬布斯
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容許奔放,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也會是生機蓬勃、創意充沛的。如果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透過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盪而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身份認同―――也會是凝聚而堅定,向心力強大的,不易解體。反過來說,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是受到約束的──書可能被封,歌可能被禁,作家可能被放逐,學者可能被監禁,異議者可能被打斷脊椎,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必定是敗絮其中的。在其中,社會共識不會來自人民的想像力和自發意志,而來自從上而下的政治權力的恐嚇和操縱,「生命共同體」的情感不易產生,共同承擔未來的公民意識也難以發展。
——台灣女作家 龍應台
3. 什麼是洗腦
洗腦本質的含義是:用一切手段將符合自己利益的錯誤虛假的認識與思想去灌輸給他人。區分是否洗腦的關鍵不是灌輸這個過程,而是看灌輸的這種認識與思想是否符合事實真相和科學,灌輸的認識與思想不符合事實真相和科學則為洗腦。
心靈控制術把人的意識層面主要分成意識和潛意識,意識負責處理邏輯信息,潛意識負責處理感情信息。意識位於信息源與感情之間,對信息進行變換和攔截,只有那些能夠通過意識盤查的信息才能進入潛意識,從而引起感情波動,意識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與經驗有關,經驗豐富則攔截能力強,經驗不豐富則攔截能力弱(經驗包括概念的積累),
比如流星花園,其中包含大量不現實信息。這些信息在一個成人的意識中被過濾掉。因為數量大,所以意識發出警告聲稱信息源所發出信息為不健康信息。從而引起成人(單指經驗豐富)的反感。而很多學生因為經驗缺乏,導致其中所包含的超載信息進入潛意識,從而引起感情波動,而有意安排的信息則產生了類似催眠的效果,使很多學生死心塌地的愛上了這部戲。
心靈控制術對人控制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無論什麼人在意識層面都有弱點。意識可以說是心靈的保護層,保護脆弱且敏感的潛意識。但是無論什麼人的這層保護層都會有些弱點。比如很多人都有些傷心的過去,當談話內容涉及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意識的攔截能力便顯得薄弱許多,這時許多平時無法接近潛意識的信息進入到潛意識當中,造成感情波動。當事人可能會陷入到悲傷的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中,或出現過激反應以加強意識層的攔截能力。
所以心靈控制術成功的關鍵是尋找並利用弱點。
無論催眠或心靈控制都要用到信任,而其中不同的是,心靈控制術是完全的卑鄙的利用信任。信任可以產生很多心理現象,比如愧疚。當你的女朋友和你分手時,通常潛意識對你還是有相當的信任的,所以不能原諒自己所作的這種行為,從而產生了愧疚,以便利用愧疚的產物--痛苦來懲罰自己。
而一個心靈控制術師則可以利用這種愧疚心情,給以適當的暗示,以加強愧疚的傷害力,並設置心錨與其他事物進行連接。比如當她每次與新男朋友見面的時候,則啟動愧疚的感覺。
上述例子中的女方通常即使不被施以暗示也可能會因為潛意識暫時不能理解而產生愧疚感,但慢慢的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會淡化這種感覺,從而治癒傷口。但一個心靈控制術師則可以使這種感覺非但不能淡忘,反而更加激烈,使得最後潛意識無法接受意識的束縛從而擺脫意識的統治,但因潛意識缺乏解決邏輯事物的能力,所以結果就是那個人變成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另一種可能則是當事人無法承受由愧疚所帶來的痛苦,從而選擇死亡,以解脫自己。
心靈控制術通常不需要被施術人進入精神恍惚狀態,在清醒的時候利用弱點進攻他們的潛意識。然後在需要的時候讓他們進入短時間的催眠狀態,以便接受催眠後暗示,然後迅速醒過來,就算有人在旁邊圍觀也看不出什麼問題,當事人也只是覺得遲疑一下而已。暗示使用非常含蓄的語言,使得意識無法破解有危險的成分,從而保證暗示能夠被執行。而且因為當事人的心情已經被施術者所控制,所以不會懷疑自己所作的事情。
心靈控制術被認為是邪惡的,卑鄙的手段,而又因其能做到催眠所做不到的事情,使這種技術變得非常危險,所以無論在哪裡,這些都不會出現在正規的教材上,也不會有人開班授課,所有的心靈控制術師都是口傳心授的。而心靈控制術師也因為他們的冷漠,被人視為異類,危險人物。
能夠掌握這種技術的人十分罕見。
4. 馬爾庫塞的理論觀點
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制也就越多,這種社會造就了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他試圖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愛欲協調一致的新的烏托邦,實現「非壓抑升華」。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單向度的人》中,他指責藝術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使之成為壓抑性社會的工具,從而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在《審美之維》中則認為,藝術(主要指先鋒藝術)自動地對抗現存社會關系並加以否定和超越;傾覆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及普遍經驗,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強調藝術既是一種美學形式又是一種歷史結構,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世界與滲透價值意義的現實世界的統一。他認為藝術具有對現實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對現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兩重性,藝術的肯定性力量同時也是否定這一肯定性的力量。馬爾庫塞認為藝術和革命可統一於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動中,它用新的美學形式來表現人性,以喚來一個解放的世界。美學是擺脫壓抑社會的唯一學科,是單向度社會中雙向度的批判形式。
5. 國人為何缺乏創造力[]原創
國人為何缺乏創造力?[原創] 去年世界人口統計是65億。中國人口13.1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是,我國對世界科技貢獻力與第一人口大國,遠不能匹配。人口是第一大國,科技貢獻力卻是小國水平。 我國迄今為止的科學發明發現實在少得可憐,屈指數來有四大發明、地動儀、陶瓷器、牛力犁耙具、鋤頭、中式紡車及紡織技術、毛筆、硯台、墨、宣紙、國畫顏料、京劇等我國地方戲劇、筷子、中國特有的木匠工具和手藝、中式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藝術建築技術、中醫、養蠶業及蠶絲紡織業,與有著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比較我國的科學發現、發明創造實在太少了。 我國長期以來,特別是結束閉關鎖國逐漸與世界進步文明融合以來,就一直應用外國的科學技術成果,引進的科學技術至少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很嚴峻很令人揪心的事實。 特別可怕的是國人普遍不以缺乏科學創新能力為恥。對沒有創新能力要麼滿不在乎,要麼麻木不仁。 國人缺乏創造力有這幾大因素:第一,過於迷信學術權威,缺乏挑戰學術權威的意識、勇氣。第二,思維凝固性過強,滿足現成結論,滿足現狀,不能逾越思維禁區認識的「雷區」。第三,歷代的國人所受的禁錮過大,自由空間過小,跟隨權勢走的定勢極大限制了國人的創造力。第四,國人歷來不願意標新立異,只求同,不求異也不存異,為了趨同而思想保守行為拘泥,反之,國人的創造性活動異常艱辛,還容易招致孤立打擊,所以國人對於創新就退避三舍。第五,國人太容易滿足一得之功、一孔之見,小農經濟思維造就的思維極其狹隘閉塞,過於追求保險和平穩,這對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極其不利的。第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有很強的約定俗成性,即被習慣牽著鼻子走,大家都這樣,不需要出新。第七,國人愛借鑒,愛拿來,圖方便而不願意自行研發、創造,從上到下都愛引進、學習、借鑒、吸收他人的勞動成果為己用,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用在繼承上,甚至窮畢生精力樂此不疲地學習他人(近現代主要是外國人)的知識經驗,而懶於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也沒有意識到自我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更不會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自主創新上。結果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卻沒有自主創新的成果。第八,我國有很嚴重的疾賢妒能之國風,平庸者過得愜意舒適,要自主創新卻要遭受許多人為的障礙,諸多辛苦、辛酸利益卻鮮有,甚至比無所事事的平庸者處境要艱難的多。 國人缺乏創造力是長期形成的,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對此,有的人有所意識,但更多的人卻在無意識中混混噩噩過日子。
6. 人為什麼會習慣性思維不會創造性思維
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學習走路、說話,跌倒了、說錯了,不會害怕和丟臉。
後來我們長大了,懂得了很多,反而怕這怕那,止步不前了。
就像我們學說漢語很容易,因為每每學會一個字一個詞,要跟著學無數次,但學英語,卻害怕丟臉,往往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練,但結果卻是學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就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我們慢慢把自己框在了自己的固有思維中。
而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情,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何地,停滯不前,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你還記得當初的夢想嗎?
你還記得十年寒窗苦,為的是走出大山、走出現有的環境,追求更大的理想。但多少人上了大學反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渾渾噩噩度過了大學時光後,到了社會上,又驀然發現學校學的東西在現實中用之甚少,甚至有很多地方又出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
因此很多人在工作的職場上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為了一點「穩定」的工資收入,每天碌碌無為,機械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而當智能時代來臨時,三十多歲的收費大姐發出了「我只會收費,下崗後我能做什麼?」的哭訴。
世界是平的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等很多知識,已經悄然無息地撲面而來,他不管你能否看得懂,能否學得會,它就在那裡,逐漸發展壯大。
互聯網時代,世界逐漸扁平化,世界逐漸一體化。曾經的知識也在不斷地貶值。
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的邊界面,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過程中,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當你依然「固有思維」的時候,腦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這些人寧願選擇待在月薪 3k 的收發室當保安,也瞧不上月薪過萬的新興行業;他們寧願選擇每月靠家裡人給零花錢度日,也不願選擇自食其力謀一份工作;他們寧願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新知識。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亞是這樣回答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
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
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一個是固有思維方式,一個是創造性思維方式。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思維方式不同,人生的結果就不一樣。你願意做什麼樣思維方式的人呢?
7. 以:懷疑產生創造力為論點的議論文素材
自從有人類以來,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創造的歷史、「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倉頡造字」「木牛流馬」都反映出古代人類對創造力的想像和實踐。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全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點燃生生不息的火種。正是有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傳播使世界進入了原始信息的時代。由於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繁榮;火葯的應用提高了戰爭的效率,戰爭在對落後生產力破壞的同時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和文明的傳播。由於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版圖和地域格局,才有了生產力的一次又一次的飛躍,才使我們用機械製造代替手工勞動,才有了我們人類今天幸福的生活;因此創造力的巨大推動作用是無可估量的,他的巨大影響力可能要貫穿全部的人類文明史。可是曾幾何時,我們中華民族似乎永遠趟在四大發明的功勞薄上不能前進一步,這是為什麼?教育的淪落和思想的禁錮永遠阻礙、窒息創造性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封建倫理文化崇尚的是經驗主義哲學,這種哲學永遠只在認知的基礎領域徘徊。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似乎一直以來都在推崇三皇五帝,靜止的生產力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認知層面上的今不如昔,當創造性成果停滯不前時,這種懷舊的心態猶為迫切和焦慮;因此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固守前人的成功經驗和生活邏輯就是真理,一切都以前賢的教導作為行動的指南。堯、舜、禹、湯、周公、文王、武王再後來就是孔孟、朱子幾乎被所有的古代文章典籍所推崇;因此無論西洋文化如何對我們的「博大精深」進行沖擊,我們似總離不開那種懷舊,就像那放飛的紙鳶永遠被後面的一根繩子拽住,想飛也飛不高。
我們的歷史所以喜歡懷舊,是因為古代的先哲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經久不變的農業社會使人的思想變得自私和空洞,看不見希望的生產力只有追溯過去方能找尋心理的安慰。
辛亥革命以後的新文化運動大膽地突破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思想僵化,但是其成就很快就被各類戰亂的狼煙峰火所夭折。在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思想領域的革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提出在激發著人們創新型思考的同時,中國人第一次邁出大膽探索的步伐。那是一個激情四溢的時代,人們在對傳統進行批判的同時開始追尋著一條符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可是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盡管權力在對市場經濟作出了巨大讓步,使中國追趕世界經濟的腳步明顯加快,但在思想領域的更深的層面,我們仍然裹足不前,無論在宏觀和微觀的技術領域,我們沒有像「微軟」「英特爾」「ipad」引領世界進步的火車頭,這與我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與我們向現代化看齊邁進的人口大國是極不相稱的,這不符合大國經濟騰飛的邏輯。沒有創造性成果,市場經濟的源泉將會枯竭,我們的經濟將永遠在低端領域徘徊,國民對財富的渴望日益焦慮的心態在沒有科技成果的推動和不斷創新的技術支持下,低端產業重復建設,在市場中惡性拼殺將永無止盡;國民的道德水準,和精神追求將進一步淪落;對錢的追求以及在追求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使全社會對生存環境充滿著怨氣和失望。而這一切的症結究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官僚體制,學術的浮誇,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我們今天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仍然只是科舉考試的延續;雖然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有所變化,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心目中僅僅是以改變人生地位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煉獄過程。不是通過對原理的掌握不斷探求未知世界,在科學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地進行開創性的實踐,以創造性成果作為自己學習和奮斗的方向。這種庸俗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應試教育通過晦澀艱難煩瑣的試題進行「優勝劣汰」,因此幾十年的茹苦含辛的教育,我們僅僅煅燒出做官的精英而鮮有世界技術的領軍人才和科學巨匠。
應試教育如科舉考試一樣,整體學制教育培養出一批背誦的天才,最優秀的中學不僅猜題押題的命中率高,甚至那些偏題難題怪題的解題步驟都讓學生牢牢地記住;但變化的世界是不會為人們提供背誦好的答案的。盧梭說:大自然給了一種才能,就拒絕再給第二種才能。當一個人有超強的記憶力時,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會受到限制。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光的速度,這位以光速的對比建立相對論學說科學巨匠居然回答不上來,他說任何一本教科書都能找到的答案我干嗎要勞心費神地記憶。垃圾的記憶將嚴重影響思考研究的效率和質量。有調查顯示歷年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鮮有突出建樹,正說明了我們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存在著盲點和誤區。
一種原理的掌握做五十道題是掌握,做五百道題還是掌握,大量的時間浪費在這無意義的折騰中。對原理的掌握其目的就是要激發出我們對未知世界的符合邏輯的思考和想像,以現有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開啟未來的鑰匙,這就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考,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激情,而不是用原理對已知世界的那些對人類生活毫無意義偏題難題怪題沒完沒了地鑽牛角尖。或者說這是為使學生基本功更加扎實,但是這種思維、教育方式本身就決定固步自封,不敢逾規越距的治學心態。基本功的掌握如果沒有配上騰飛的翅膀,我們永遠停留在對已知世界的認知基礎上,要麼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繼續走老路,要麼就是翻譯、克隆他人技術成果,要麼當成標簽以求仕途上的進取。抄襲、剽竊、偽造的成功極大敗壞了現有的學術風氣。知識分子是民族的脊樑,是社會進步的引擎,失卻誠實、正直的秉性,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不僅是對教育的褻瀆,更痛心的是辜負社會殷切的期望。
中國大學的官本位造就了一批「雙肩挑」的人才,所謂雙肩挑就是既在教學崗位上任教,又在行政崗位上做官,嚴重貶損了教育和治學的嚴謹。教育和學術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偉大事業,一個有志於科學和文化事業的知識分子首先要具備的是忘我無私的奮斗精神,在利益的誘惑下什麼都丟不開的人如何能做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雙肩挑」的「別有用心」嚴重腐蝕了教師隊伍,有的教授、副教授非要得到一個官職方能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一到幹部換屆排著隊找黨委書記要官做。為師者的品質如此庸俗和勢利,怎麼以為師之道給予學生以創造性的榜樣和鼓舞。
創造性的成果來自於獨立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自由表達。大家都能理解、認識的事物那不叫真理。真理產生於特殊的靈魂,其特殊性就在於跨越常人的思考和想像,以對傳統、世俗的批判和質疑的精神發現未知世界客觀規律,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須要學術自由和寬松、誠實的研究環境對真理的表達予以真誠的關心和支持。人類的生理因素決定創造性的黃金年齡是25歲到40歲;可是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這部分人的思想成果很難「順產」;技術官僚和學術官僚體制嚴重束縛嶄新思想的產生。所謂技術官僚就是有著行政官職的專家以自己左右逢源的人脈操控著研究經費的落實;學術官僚就是那些已進入學術更年期的「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們同樣壟斷著研究經費的申報。年輕的後生即使有懷揣著超凡的思想,激發起創造性的沖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是被悶殺就是被剽竊;因此智慧的火花湮滅在心中就像封建時代的愛情一樣默默地伴隨著自己的一生而去,這種看不見的損失在一個麻木的不求上進的社會中習以為常,沒有引起絲毫的惋惜和不安。自私、頑固、僵化、讓「出頭的椽子先爛」嚴重妨礙著創造性思想的誕生。
知識和創造是沒有國界的,職業的特點決定了知識分子的崇高品德。創造性思想來自於無私的奉獻,這種「無私』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的,以對人類和世界的責任,秉承著全人類的立場,創造性的成果才具有傳奇的生命力;任何以國家、民族地域為限的創造其意義都是狹隘的;以自私為目的的創造,其成果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研究經費一部分用於公關,一部分留為私用,一部分用來應付差事,學術領域的「豆腐渣工程」比建設領域的現象還要糟糕,紙糊的象牙塔連一塊磚頭都看不見。
今天我們擎起先輩的火炬,承載著民族的重託,以領先世界經濟崛起的雄心闊步向前邁進,如果教育、學術、研究領域被私心雜念所困擾,在征服未知世界前未能征服自私、狹隘的主觀世界;生產力在低端工業的平台上止步不前,領跑世界的底氣從何而來。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民族的心理重新回到那懷舊的惆悵中,復古魔咒的悲劇還會重演嗎?
8. 干著日復一日毫無創造性工作的人,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壓力。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等開支太高,辭職後沒法立刻找到工作,會影響家人的生活質量。
9.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有創造性
內向的人善於保存精力
性格內向的人最顯著特徵是他們精力的來源:性格內向的人,從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坐立不安,或是遲鈍麻木。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然而,性格內向的人需要對他們獨處的時間以及在外界活動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和人際關系。精力平穩的性格內向的人具有獨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創造性地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他們的精力來源是外部世界。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待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然而,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對做事的時間及休息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在多種多樣令人焦急的活動中迷失自我。性格外向的人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很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活動的結果,他們喜歡人群和活動。
內向的人不一定孤僻
內向的人就像是充電電池。他們需要停止花費精力,並停下來休息,以便再次充電。對內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較小的環境。他們善於儲存精力。這是他們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外向的人就像是太陽能電池板。對外向的人來說,獨處、或是沉思,就像是生活在沉重的烏雲之下。太陽能電池板需要太陽來再次充電——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處活動以獲得充沛的精力。
大多數外向的人喜歡參加外界的活動,喜歡在人多、活動多、事情也多的環境中工作。然而,與我們大多數人的認識相反,性格外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比性格內向的人好交際或更活潑。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獲得精力。與我們對性格內向的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裡全面地思考問題,並使自己恢復充沛的精力。喲!遇上比爾真棒,但我很高興晚會終於結束了!他們會如釋重負般地說。
內向的人更有深度
總的來說,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寬度——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情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並不一定就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准備著做下一件事情。他們想抓住生活中每一點能抓住的刺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系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地鑽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於寬泛性的追尋。這就是為什麼很有必要將他們思考的問題限制為一個或兩個,否則他們會感到壓力太大。他們從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並發展它。而且他們會在獲取這些信息很久以後還再次地思考它——這有點像牛反芻食物。
除了性格內向的人,誰會有那樣的耐心去研究南非舌蠅的配對模式?這也是性格內向的人憎恨被打擾的原因。
要將性格內向的人從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想要再次達到那種集中精力的狀態要花費大量額外的精力,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