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們的創造活動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

人們的創造活動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

發布時間:2021-08-15 10:23:12

① 三道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希望高手幫忙,跪求了!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首要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最顯著標志之一,也是鄧小平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鄧小平同志長期以來在領導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尊重群眾,尊重實踐,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實踐觀,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實踐觀作出了新的理論貢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提出「不搞爭論」的思想,重新確立實踐的核心地位

費爾巴哈雖然不否認實踐的作用,但是由於他不懂得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物質生產實踐,不懂得實踐總是一定社會關系下的實踐,因此,必然陷入唯心史觀。馬克思在標志他新世界觀成熟的名著《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對實踐作了這樣的界定:一是從客觀現實的活動形式去規定實踐,把實踐看作是人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從而從根本上區別於唯心主義;二是把實踐看作是人的能動活動,藉以與舊唯物主義相區別。馬克思、恩格斯還把物質生產活動看作最基本的實踐形式,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從物質生產勞動出發,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指明並論證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毛澤東強調指出,理論依賴實踐,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因此,「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①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不僅堅持了這一觀點,而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不搞爭論」的思想,重新確立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核心地位。他把實踐當作人的全部歷史活動的基礎和出發點。他指出:「列寧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於他不是從書本里,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後的國家干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並不是在馬克思、列寧的書本里尋求在落後的中國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途徑。」「革命是這樣,建設也是這樣。在革命成功後,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規的觀點只能導致落後,甚至失敗。」②「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③「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④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根本上說是要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出發,要尊重群眾,尊重實踐。「我們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點經驗的話,那就是這幾年來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的原則。」⑤「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⑥鄧小平理論本身就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列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各國的建設道路,只有在馬列主義同本國實際的結合中,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才能真正找到。 從尊重實踐出發,鄧小平一貫反對空洞的爭論。他曾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⑦文革耽誤了十多年,已經錯過了許多發展機遇,再老是在一些抽象理論問題上爭論不休,於國於民不利。「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⑧對外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只是經濟特區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村改革,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來,第二年超過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爭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鄧小平如此重視實踐,主張讓事實說話,反對空洞的爭論,其目的是為了真正堅持實踐第一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為了徹底沖破長期禁錮著人們思想的藩籬,解放思想,爭取時間,把經濟搞上去。鄧小平「不搞爭論」的思想,是實踐第一思想的一種通俗表述,它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哲學道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鄧小平發明的「不搞爭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一大理論貢獻。

二、堅持「試驗」的工作方法,提出「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觀點,突出試驗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試驗是人的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鄧小平積極倡導試驗的思想,強調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⑨。我們只有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才能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鄧小平提出「試驗」這種實踐形式和認識方法就是出於上述考慮。他多次指出,從一定意義來說,「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瑠;「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瑡;「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瑢;「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瑣;「我們最大的試驗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瑤。試驗是嘗試性、探索性的實踐形式,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動態結合、動態統一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制定的方針、政策,都是試驗的結果。「如果固守成規,照過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樣地搞,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瑥 鄧小平不僅一般地論述了試驗的重要性,而且還對試驗作了全面的闡述。首先,膽子要大,要敢闖,敢「冒」,有勇氣。鄧小平強調:「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准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瑦「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瑧「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如此。」瑨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中,要提倡和鼓勵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那是因為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決定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一招,即為振興中華所必須,又需要摸索前進。在這里,要是沒有膽量、沒有勇氣,就會坐失良機,搞不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搞下去。其次,要看準再試,尊重實際,尊重實踐。鄧小平主張敢試敢闖,並不是要人們亂沖亂撞,而是有條件的。他指出:「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瑩所謂「看準」就是要看準客觀實際,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瑠。再次,試驗中小錯誤難免,但要避免犯大錯誤。我們現在所做事既然是試驗,那就難免會出錯誤;既然是探索,「難免要犯錯誤」瑡。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要爭取犯得小一點,不能犯大錯誤。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總結經驗,「遇到問題就及時調整」瑢,「發現不對就趕快改」瑣。「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哪一步走得不妥當,就趕快改」。瑤在這里,善於總結經驗,就是既要及時總結,還要不斷總結。及時總結,體現了我們在改革開放事業中要避免蠻干,既積極又謹慎;不斷總結,則反映了由於社會實踐都是一定的歷史的實踐,對於真理的檢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一個較為復雜的發展過程來說,個別的實踐還不足以成為檢驗真理的可靠標准,因此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地從實踐的總體上,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上,全面地嚴密地檢驗我們認識的真理性。最後,堅持試驗形式的多樣性。在試驗中,要允許多樣性,不強制。試驗沒有統一的模式。既然鼓勵和提倡大膽地試,其方式方法的多樣性是內在邏輯的必然要求。事物的矛盾關系和辯證運動,並不簡單地表現為對立的兩極,而是在對立統一中有一個中間帶、轉化帶。在這樣廣闊的區間里,事物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向未必都是非此即彼,而是呈現出變動的多樣性。

總之,勇於探索,大膽試驗,體現了主觀努力與客觀制約,科學的革命精神與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的有機統一,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在鄧小平哲學實踐觀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堅持實踐標准,提出「生產力標准」和「三個有利於」標准,豐富和發展了實踐標准理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常識。然而,就是這么一條耳熟能詳、毋庸置疑的基本原理,卻被林彪、「四人幫」給顛倒了。就是在粉碎「四人幫」後,廣大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的關鍵時刻,當時黨的主要負責人提出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鄧小平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支持並推動了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他說:「我出來以後,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從此開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瑥1978年6月,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他精闢地闡明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尖銳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1979年7月29日接見中共海軍委員會黨委擴大會議全體同志時,他指出:「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和『兩個凡是』的爭論,已經比較明確地解決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問題,重新恢復和發展了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瑦不僅如此,他還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作為一個重要環節,納入黨的思想路線。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他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瑧鄧小平倡導並支持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沖破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實現偉大歷史性轉折的思想先導,為我們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的全面進行提供了思想路線上的保證。鄧小平重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並把它納入黨的思想路線之中,大大強化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理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准。」瑨但他又不僅僅停留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個一般哲學命題和基本原則上,他的貢獻還在於將這一原理具體化、現實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他先後提出了「生產力標准」和「三個有利於」標准。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鄧小平作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在新時期撥亂反正一開始,就鮮明地重新提出這個標准。他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瑩「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瑠根據鄧小平的這些論述,黨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寫道:「全黨同志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該緊緊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瑡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瑢總之,一切體制、政策、方法、措施都要用生產力標准來檢驗。不僅原來的要接受檢驗,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也要接受生產力的檢驗。只要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就要肯定和堅持,凡是束縛和阻礙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都要否定和改革。生產力標準的提出,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加速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把生產力標准庸俗化、簡單化,特別是在姓「社」姓「資」的問題上存在一些模糊觀念,成為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的一大思想障礙。為了澄清是非,明確方向,推進實踐,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提出了「三個有利於」標准。他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瑣「三個有利於」標准比實踐標准、生產力標準的內容更全面、更豐富、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適用范圍更廣泛。它著眼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手段與目的的統一,把真理標准與價值標准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真善美的有機統一。真理是實踐過程中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價值是實踐過程中客觀事物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前者是客觀的,後者具有目的性。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三個有利於」標准,是實踐標准、生產力標準的延伸和具體化、系統化,它使實踐標准由抽象走向具體。

綜上所述,鄧小平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發揚與光大。從恢復實踐的哲學核心地位,到鼓勵試驗,再到提出生產力標准、「三個有利於標准」,既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也體現了鄧小平理論本身的不斷發展與成熟。鄧小平實踐觀的創立和發展,體現了鄧小平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革命風格,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作出了新的貢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銳利的思想理論武器。

2.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

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在全國人民中引起強烈反響,我作為一名當代青年,面對這場世紀盛會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特別是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它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布局已經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提升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和諧社會心嚮往之,問題是如何建設和諧社會。

首要的是處理好階級、階層的關系。和諧社會就像一曲交響樂。其「音符」,是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不同階層之間的經濟地位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是有懸殊的。差別不大是正常的,懸殊過大是危險的。高低懸殊必然帶來不安寧、不和諧。因此,我們必須建立階層利益的整合機制。

而且中國是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的國家。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概括起來,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社會因素繁多、社會資源豐富的社會。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樣,「豐富」也有二重性。不豐富,相互關系簡單,容易協調;豐富了,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協調起來就難了。常量、變數、多變數,函數、反函數,線性、非線性,有時候要協調好,簡直是難上難。可是,如果不協調好又不行,非協調好不可。

另外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保證,因此,不斷完善社會結構便是社會持久和諧的有力保證。中國的社會結構存在兩種獨立體系,一個是由市民組成的城市社會,另一個則是由農民構成的農村社會,所以我們從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入手優化社會結構。

我們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三者之間是互補、互動的關系,從治理國家來講,政府是主導;從管理社會來講,社會組織是主力。當前,社會組織應當努力克服依賴性,增強自主意識;政府應當大力扶持社會組織,伸出雙手歡迎社會組織的參與。社會組織不同於政府,不具備政府職能,可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應當起的作用。

社會組織的功能是很大的。它具有服務的功能,為成員辦實事。社會組織是自治的。社會組織所固有的自生自滅的特性,促使社會組織必然以服務為天職。社會組織具有協調的功能。既有協調社會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利益的功能,也具有協調國家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功能。社會組織是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組織具有監督的功能。盡管這種監督是柔性的,可恰恰是這種柔性的監督具有客觀性,富有人情味,是人性化的監督。社會組織具有公證的功能。社會組織既要對上負責又要對下負責。這種「兼顧兩頭」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組織要公正。公正最起碼的表象之一是公證。社會組織還具有智囊團、思想庫的功能。近年政府出台的大思路有不少來自於社會組織。這是民主化進程加快的表現。

我們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構建和諧社會。不論是從現實上看,還是從理論上來講,要消除社會的不和諧,關鍵還是要從制度入手。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並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

「法治」在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還得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首先,要繼續推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通過市場經濟制度的根本確立,從而為國人營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真正剝離附著在每個交易主體身上的神秘外衣,使市場規律、法律充當交易競爭的裁判員。要逐步完成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經濟的轉變,收縮政府權力的覆蓋范圍,為社會力量的發育成長提供有利的空間和養分,從而在政府與個人之間建立聯系和溝通的橋梁,緩和二者間的緊張狀態,同時也為個人營造阻擋強權侵擾的屏障。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將執政黨的性質、地位、職能、領導方式及其與政府、立法、司法、社會民間及公民個人的關系、相關的法律責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化、制度化,使得對執政黨的約束與監督落在實處,具有可操作性。還要嚴格界定黨的政策、決定與法律的界限,使其服從法律的規制,防止其超越法律的規定,形成隱性立法。同時,應注重我國的政權建設水平,在減少政府職能的基礎上,注意各級、各類權力機關之間的有效制約與平衡。

我們的管理的重心需要轉向社會管理。要發展社會管理的硬體,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比例。不僅要不斷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絕對數,而且要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相對數。要制定盡可能完整的社會指標體系、人文指標體系。要把繁榮文化提到應有的高度。現代經濟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現代經濟的運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車道,現代文化的經濟功能在增強。這既是現代經濟的特徵,也是現代文化的特點。

現代化事業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管理相當重要。政府的職能不論有多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都應當是最主要的。

和諧有多種:有高度和諧,有低度和諧。我們要的是在發展中高度和諧。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這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政權不是一勞永逸的。但是,政權是能夠在和諧中鞏固、在和諧中發展的。只要對市場經濟駕馭得好,對和諧社會構建得好,共和國一定長治久安。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有條件的地區要快馬加鞭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並進而向以社會發展為中心的和諧社會開足馬力,奮勇前進!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走在時代前列,爭做時代先鋒,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光榮。牢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為民族復興盡心盡力,我們青年一代有能力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使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

3.....

② 「人類獲得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幸福」這句話有語病嗎

」目的「本身就有為了~~的意思,所以應把「目的」或」為了「去掉一個。中間可以不用逗號了,直接「人類獲得知識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幸福」

③ 甲認為人們創造哲學最終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這種說法對嗎

不對! 這種觀點把因果關系搞顛倒了!應該是: 由於人們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總想弄出個究竟,因而有了「哲學」。

④ 一切經濟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

C 本題考查了消費的重要性。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說來,消費包括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的原因、消費者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的方式、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有關因素。所以一切經濟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而進行的。所以選擇C.

⑤ 如何從實踐出發理解生活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考題)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次,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再次,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質特性。因此,「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因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物質生產方式規定了社會的性質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物質生產是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關鍵性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時間、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中的意義,使它能夠把社會中物質關系、經濟關系用其他關系區分開來。科學闡明人們社會存在對意識、實踐對理論的決定作用。由於實踐規定了包括社會精神生活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社會活動就是人的活動,包括行動和意識兩個方面。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行動來源於意識,而意識來源於認知,認知又來源於於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實踐活動。所以實踐活動是其他一切意識和行動的依據。

2.人們為了適應自然和運用自然,以便長久和更好的的生活,必須要不斷的發現和研究自然規律,這就要求人們必須不斷的去實踐。

3.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人們在運用規律的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再次發現其不足的地方,使其更趨完美。

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一種適應自然、發現自然、運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這一切活動的過程中始終需要實踐作為一切活動的基礎。否則就會很容易的違背自然規律。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所以說,社會活動本質上是實踐。

1.從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關系看,實踐是決定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根本原因,即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實踐既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也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
2.從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現象的關系看,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社會實踐構成的.
3.從社會發展的過程看,實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而社會基本矛盾是直接由生產實踐引起的,且社會矛盾的解決也有賴於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人類實踐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思想不僅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的本質。而且進一步說明了實踐在人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質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會的主體是人,人以實踐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從人類生存的前提來看,正是實踐活動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來看,動物是在消極地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人則是在利用積極地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成為社會的主體。人類的產生、生存和活動,是以實踐為基本方式和標志的。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
第二、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徵。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和「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徵,把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和提升出來,形成了人類社會。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關系系統。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物質世界的社會性活動,物質生產實踐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人們正是在實踐中創造和產生了人的社會關系、社會本質和人類歷史等全部社會關系。
第四、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這三種實踐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並對象化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第五、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發展的動力只能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中,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就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社會發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過程。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是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的實際體現。可見,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總之,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一切社會現象最後的根源。人通過實踐活動把握物質世界,又通過實踐活動改造物質世界,並改造人自己。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是實踐的產物和過程。
這是馬克思關於社會本質的科學論斷。這是因為:
①實踐是人類社會的發源地,實踐創造了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全部社會關系。
②實踐構成了人類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質內容,人類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的。
③實踐是杜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實踐活動,人類社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④社會規律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它是"社會行動的規律",即實踐的規律。
⑤這一科學命題指明並論述了"物質實踐決定觀念",說明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本質區別,實踐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和運動方式,深刻揭露了舊歷史觀的根本錯誤,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科學的歷史觀,即唯物史觀。
第一節 社會的本質和物質生活條件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同於自然界的物質世界,因為社會里邊都是一個個有意識有目的的人,而社會的發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立場出發,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物質基礎和實踐本質,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史」過程,說明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具有客觀物質性;同時還要看到,作為物質世界的高級存在形式,人類社會又有著不同於自然界的獨特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存在兩種錯誤的歷史觀。一種是將社會本質精神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包括 主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唯意志論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宿命論兩種基本形式。前者誇大人的主觀意志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把少數歷史人物的主觀意志看作社會變化的根源;後者則把 社會發展歸因於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或力量。另一種是把社會本質自然化的自然主義歷史 觀。這種歷史觀把社會的本質和發展動力歸結為地理環境或人口因素,把社會還原為人「身外的自然」或「人本身的自然」,否定了社會物質過程通過人的自覺活動而實現的特殊性。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然主義的歷史觀……是片面的,它認為只是自然界作用於人,只是 自然條件到處決定人的歷史發展,它忘記了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9頁。)
上述兩種歷史觀的共同錯誤就在於,不懂得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革命的 、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實踐的觀點引入社會生活,把唯物辯證 法的觀點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的本質,明確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實踐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實踐之所以構成社會的本質,這是因為:
第一、實踐是構成社會特殊運動形式的基礎。社會發展史不同於自然發展史,社會的運動、變化及其規律是通過社會主體自覺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歷史存在,人類實踐的過程創造著人類歷史的進程。但動物的生存活動沒有使它們產生「歷史」的概念。千百年來蜜蜂在造著同樣的蜂巢,老鼠在打著同樣的地洞。動物除了生物物種的規定性之外,沒有自己歷史的規定性。動物只有「現在」,沒有「過去」和「未來」。因為動物的活動不具備實踐的特性,動物不能超越「此時此地」的時空限制,只是對當下外部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它既不能接受先前活動的成果,也不會考慮和預計未來。人類社會則不同。人的能力和生存方式都是後天的,是在自己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因而是歷史的。沒有歷史就沒有人類社會本身。
自然界的運動僅僅服從因果律的支配,結果由先在的原因所支配,未來狀態由過去的已存狀態所支配。在社會運動中,因果律仍然是支配性力量,但是,由於主體實踐活動的介入,因果鏈條中被插入了人的主觀目的,出現了自在世界不曾有的從目的到結果、從未來到現在的運動,即合目的的運動。目的作為主觀性的理想性存在,首先是對自身需要的意識,反映著主體意志、願望的「內在尺度」。正確的目的是依據現實性的目的,人在實踐活動中把目的作為環節插入客觀的因果鏈條之中,使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原因起作用,就能利用客觀規律去實現人的意志,把對象改變成為符合人的需要的「為我存在」。這正是社會過程基於實踐的獨特本質。因此,社會過程總是表現為物質性與屬人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第二,實踐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發源地。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又不是實體性的存在,看不見,摸不著,因而其來源容易被神秘化、非人化。這一點在階級社會又常常 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將其說成是永恆不變的「自然秩序」,或者是上帝安排好的「神聖秩序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自然世界中分化出來的人類世界,因此 ,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實際上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歸根到底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的產物。
在生產實踐中,必然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即生產關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人們又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起反映並服務於特定生產關系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圍繞「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這一主幹,又派生出許多其他社會關系,由此形成復雜的社 會關系網路。生產實踐的發展,必然通過生產關系的變化向政治、思想和其他社會關系傳遞 ,並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部社會關系的轉型。可見,生產實踐不僅生產出物質產品,而且直接和間接地生產出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成為全部社會關系和結構的發源地。
第三,實踐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的實踐活動,包括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創立和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以及創造精神文化的實踐。這三種實踐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並對象化為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在各種實踐活動形式中,物質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形式,由此決定了經濟生活、經濟結構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隨著經濟領域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領域、精神領域的變革。因此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構成社會變革的原動力,而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直接觸及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促成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遷和進步。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質,就是把社會「當作實踐去理解」,就是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這一觀點的確立,克服了唯心主義歷史觀和自然主義歷史觀的局限性,為我們認識社會的結構和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⑥ 以佛教來看,人類社會的活動歸根到底是沒有意義的嗎

首先佛教的苦,不是人活著痛苦的意思,是有所思考而心內苦惱的意思,是指的心理問題,所以才說是煩惱。

其次,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但不是不讓我們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所以,學佛法對我們在社會中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是有幫助的。

最後,政治,經濟,文學,商業的發展活動都是我們作為人,社會一員,無論生死,都不能逃避的客觀環境、客觀現實。我們需要自我約束、自我改變,然後創造出合乎善業的政治,經濟,文學,商業工作、活動。這些事務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佛教思想、更好的與其他社會成員交往。

所以,在不同環境、不同場合各有自己的意義。

⑦ 在人們創造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活動是

這時,一陣熱烈的掌聲打斷了他的思緒,他猛的一抬頭,看見肖大名正從講台上走下來。他立馬又緊張起來。他的目光四處移動,似乎在搜尋什麼,他是那麼的不安,甚至不敢接觸任何人的目光。然後他又把頭低下去,好像怕被別人看見似的。

⑧ 1.為什麼創造「法」 2.法滿足了人們哪些需要 3.創造法滿足人們需要的標準是什麼 (分各個

法是社會的規范,社會需要維系就需要有維系社會發展的社會規范。因此人們創造了法。

人們可以通過法來預測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社會規范相沖突,從而通過法來規劃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法滿足了人們預測行為後果和規劃生活的需要。

法要滿足人們需要應當具備權威性,權威來自憲法授權,憲法權威來自廣泛的民意基礎,因此創造法滿足人們無數的標準是民主與憲政。

閱讀全文

與人們的創造活動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