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武帝對中國古代作出的貢獻
漢武帝時我國歷史上接觸的封建軍事家。他在位期間,能針對現實及時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設置刺史、限制封君,改革玄關制度,廣開用人途徑,使漢王朝的政治局面大為改觀;軍事上,在漢朝實力大增的前提下,毅然放棄「和親政策」,反擊匈奴,消除了積年的外患,開拓了漢朝疆域,保障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思想上,面對「人才輩出,文武並興」的大好形勢,放棄無為思想,立志文治武功,大力提倡新儒學並使其取得了統治地位;經濟上,進行改革,統一貨幣,國營鹽鐵,下算緡告緡令、設平準均輸官,是政府財政收入猛增。漢武帝晚年就,階級矛盾激化,統治發生危機時,他又能及時改弦更張,下詔罪己,改變統治政策,相對緩和了階級矛盾,在封建帝王中這也是極為少見的。
但是,也應該看到,漢武帝畢竟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專斷,「外事征伐,內事興作」,浪費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他為了自己的享受,廣斂民財,大修宮殿,到處巡狩,封泰山,求仙葯,一次就「用帛百餘匹,錢金以巨萬計」,肆意揮霍人民的血汗。他還多次發動對周圍少數民族的戰爭,除反擊匈奴是正義戰爭外,多為非正義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慎重的災難。他晚年還增訂刑法,重用酷吏,採用殘暴手段,廢殺許多大臣。重用酷吏雖然只是為了打擊豪強地主和宗室外戚,但是也枉殺了一些無辜的人民。
漢武帝統治時期,雖然稅賦繁重,用刑殘酷,階級矛盾有所激化,但漢武帝「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漢武帝不失為一位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Ⅱ 如何解釋漢武帝創造的六個「第一」
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
一獨尊儒術;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漢武帝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
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44年, 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千古絲綢之路,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對匈奴作戰的三大重要戰役,都由漢武帝親自決策部署,選將調兵。至於具體的用兵時間、出兵地點、兵力部署、攻擊方向,漢武帝都事無巨細,總攬無遺。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劍指東方、南方、東南方、東北方,使漢朝的勢力到達今天西方的中亞,西南的雲貴川,東北的黑吉遼,南方的海南與福建,勾勒出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
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藉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年僅18歲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歷朝歷皇,誰可比擬?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千古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於公元前113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前140—前104),後來四年一個年號(前104—前87)。
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
Ⅲ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作者: 金惠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書號: NA
發行時間: 1984年01月06日
地區: 台灣
語言: 繁體中文
Ⅳ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的內容簡介
漢武帝時代的民族精神
我們說「漢武帝時代」,通常是指漢武帝執政的歷史階段,也就是劉徹於漢景帝後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到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這一時期,前後54年又一個月。如果是指漢武帝生活的年代,則從劉徹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出生到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去世,前後近70年。
對於「民族」的定義還存在不同意見。如果我們姑且使用一般理解的「民族」一語的涵義,承認漢王朝管理地域的民眾可以看作一個民族共同體,那麼,是可以討論當時這個共同體的時代精神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回顧當時歷史文化的面貌,認識漢武帝時代的民族精神。
魯迅曾經由鑒賞漢代銅鏡這樣的藝術品,發表過對漢代文化特徵的評論。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對於美術風格,魯迅也曾經說:「惟漢代石刻,氣魄深沈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境界也。」這里所說的「魄力」、「氣魄」,當然已經不限於藝術,而涉及了文化精神。
所謂「閎放」和「雄大」,其實既可以看作對漢武帝時代社會文化風格的總結,也可以看作對當時我們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表述。當時的漢人,比後來一些時代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質朴,更多的剛強。而我們國民性中為近代激進學者所深惡痛絕的虛偽與懦弱,曲折與陰暗,在當時還並不明顯。有人說,當時是中國文化的少年時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太平御覽》卷七七四引《漢武故事》記錄了著名的顏駟事跡:漢武帝有一天乘輦來到郎署,看到一位白頭發白鬍子的「老郎」。漢武帝問:「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回答說:「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以文帝時為郎。」漢武帝詫異這位在自己祖父當政時就已經作了「郎」的顏駟,何以始終未得提升,又問道:「何其不遇也?」顏駟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漢武帝時代「好少」,如果超越帝王個人情趣,理解為當時的社會習尚,可能也是適宜的。
有人在談到漢武帝的時候說,「漢武帝所有的事都『愣』,都過度,荷爾蒙旺盛,當一個人的人性得到最張揚的發揮時,肯定是他人的邊界被壓縮到最小的時候。漢武帝做事,除了他自己痛快,誰都不痛快。」這樣的評斷,不免簡單化絕對化之嫌。專制帝王「做事」,自然大都是「除了他自己痛快,誰都不痛快」。然而進行跨時代的歷史比較,以漢武帝和宋代以後的歷史時期對照,所謂「愣」,所謂「過度」,所謂「旺盛」以及「人性」「張揚」等等,是漢武帝的個性特徵,同時可能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共同的特徵。
當時雖然是在專制制度之下,依然有不少敢想敢說敢作的人,他們的心理,並沒有完全被臣民的奴性所鎖錮。俠風的盛起,就是這種精神傾向的社會表現之一。
當時所謂「游俠」,指壯勇豪放,重義輕死,雖然未必據有權位和財富,然而在民間的影響卻十分顯著的人。荀悅在《漢紀》卷一○《孝武一》中說:「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游俠』。」司馬遷《史記》特別為他們立傳,又稱述其獨異於社會其他人等的品格,說他們能夠「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不既信,不倍言」,所謂「仁者」、「義者」,與他們相比,也有不足。他們實際上在另一層次上實踐了「仁」「義」。當時的「游俠」,其實是社會文化活潑生動之特色的一種人格代表,也是時代精神豪邁閎放之風貌的一種人格象徵。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開篇就說到游俠的文化品格:韓非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都受到批評,而社會聲譽依然很高。「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為了實踐諾言,救人危難,往往奮不顧身。游俠的行為雖然並不遵循傳統的社會規范,但是他們的誠信品德與犧牲精神,表現出強有力的文化影響。司馬遷注意到游俠精神傳遞的悠遠,這種傳遞,並不憑借經典文獻而得以承繼;也注意到游俠社會聲譽的廣大,這種聲譽,也並不憑借權勢地位而得以張揚。司馬遷寫道:世間「閭巷之俠」,「匹夫之俠」,雖然往往違犯當時法禁,對於社會卻並無貪求,因而值得肯定。其名聲之遠播,群眾之追隨,不是沒有原因的。對於放縱私慾,奴役貧民,欺凌孤弱的行為,游俠其實也是鄙視的。司馬遷不滿意將游俠與「暴豪之徒」等同的官方見解,似乎反映了一種「體制外」的思想個性。然而他的見解,也是大體符合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的「游俠」曾經進行過引人注目的表演。他們的活動和影響,為當時的社會風貌塗染了鮮麗的色彩。而司馬遷的態度,則表現出較高層次的文化人的情感傾向。看來,當時文化「正統」的力量還並不十分強大,人們堅持與執政者不同的立場,發表與執政者不同的意見,尚有一定的自由空間。《漢書·游俠傳》分析游俠興起的背景時所謂「禁網疏闊,未之匡改也」,應當說是客觀的分析。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種變化往往也是與文化節奏的歷史差異有關的。漢武帝生活的歷史時期,社會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借用當時人的表述習慣,這種時代精神表現出「奮迅」、「騁馳」、「奔揚」、「馳騖」的節奏特徵。漢武帝執政,用事四夷,以武力拓邊,尚武之風益起,影響到社會生活節奏轉而更為驟急。當時人們熱心一種飛車競驅的「馳逐」運動,《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東方朔傳》中都有反映。被《淮南子·說林》稱作「追速致遠」的這種追求高速度的競技形式,為社會上下普遍喜好。漢武帝喜好親手擊殺熊和野豬,挽弓縱馬,追逐野獸,也可以看作相關社會風尚的表現。
《漢書·陳湯傳》記載,西漢晚期,甘延壽、陳湯經營西域,克敵立功,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語。這種強烈的國家意識,應當是在漢武帝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時開始形成。這種意識的心理基礎,是民族自尊心。不過,我們在進行相應的心理分析時,應當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注意與民族沙文意識和軍事霸權主義劃清界限。我們看到,漢武帝決策發起對匈奴的遠征,有足夠的雄心和魄力,但是他本人的民族情結,其實卻一點兒也不狹隘。比如匈奴貴族子弟金日磾受到信用,甚至受顧命,輔幼主,就是明顯的例子。著名秦漢史學者勞榦在為《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一書所寫的序言中說,「舊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然自武帝託孤於休屠王子,天下向風,共欽華化,而金氏亦歷世為漢忠臣,雖改朝而不變」。這樣的歷史事實,值得我們深思。當時漢王朝的主力軍中有「胡騎」部隊。「巫蠱之禍」時,和政府軍抗爭的太子劉據爭取「長水胡騎」和「宣曲胡騎」的支持而未遂,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人私自越境前往匈奴地區的諸多「亡人」,也把中原先進技術帶到了草原地區。而張騫和蘇武都曾經娶匈奴女子為妻,也體現當時民族關系中,在戰爭的怒濤之下,也有親和的緩流。
就漢武帝時代社會文化風格的總體趨勢而言,按照魯迅的表述,「閎放」是基於「自信」,「雄大」的另一面,則是「深沈」。這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漢代社會的精神現象時應當注意的。
Ⅳ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的圖書目錄
一 漢武帝像
二 漢武帝時代疆域圖
三 序文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漢武帝的家世
第一節 先世史略
第二節 母系家世
第三節 立儲經過
第四節 後妃與皇子
第二章 漢武帝的賦性
第一節 幼少時顯露的稟賦
第二節 即位後表現的性格
第一項 賦性天真親情濃厚
第二項 愛好田獵居心公義
第三項 既饒感情又重理智
第四項 氣魄雄偉意志堅毅
第五項 好賢納諫改過革新
第六項 仁心義行恤老憐貧
第三章 漢武帝的才智
第一節 文學方面的發揮
第一項 辭賦
一 李夫人賦
二 秋風辭
第二項 詩歌
一 李夫人歌
二 瓠子歌
三 太乙歌
四 西極天馬歌
五 落葉哀禪曲
六 柏梁詩
第三項 詔文
一 元光元年(前134年)親策董仲舒文
二 元光五年(前130年)策詔儲儒
三 元朔元年(前128年)議不舉孝廉者罪詔
四 元朔五年(前124年)勸學詔
五 封三皇子詔
六 元朔元年(前128年)春赦詔
七 元狩元年(前122年)夏遣謁者巡行天下詔
八 元封五年(前106年)求賢詔
九 定禮儀詔
十 報桑弘羊等請屯田輪台詔
第二節 人事方面的統御
第一項 賜庄助書
第二項 敕責楊仆
第三項 激發李廣
第四項 許胡建行法
第五項 詔報石慶
第六項 折服汲黯
第七項 鐵腕誅戮滌垢除腐
第八項 立子去母託孤霍光
第四章 漢武帝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政治狀況
第二節 經濟形態
第三節 四夷情勢
第四節 學術思想
第五節 社會風尚
第六節 宗教信仰
第五章 重要的輔弼
第一節 重要的丞相與謀士——公孫弘和主父偃
第二節 著名的儒家與作家——董仲舒,司馬相如
第三節 打敗匈奴的主要將帥——衛青,霍去病
第四節 理財重臣——桑弘羊
第五節 開通西域的使節——張騫
第二篇 本論
第一章 政治方面的創制
第一節 建年號
第二節 改正朔
第三節 求賢育士
第一項 察舉
第二項 上書言事
第三項 徵召方伎名士
第四項 育士任官
第四節 削除封國
第五節 置部刺史
第二章 文教方面的創立
第一節 尊崇儒術
第二節 興辦太學
第三節 設置郡學
第四節 建設秘府——中國首創的圖書館
第五節 創立樂府
第三章 水利方面的創修
第一節 改良漕運兼溉民田
一 穿渠引渭
二 溉田引汾
三 鑿穿褒斜
第二節 鑿井渠與塞瓠子口
第三節 開渠引川溉田
第四章 農業方面的創設
第一節 農田的墾開與田產的限制
一 賜民苑地
二 限民名田
三 倡種宿麥
四 移民墾殖
五 興辦屯田
第二節 農業技術的改進
一 推行代田
二 改良農具
第五章 財經方面的創行
第一節 統一貨幣
第二節 初算車船緡錢
第三節 山林鹽鐵酒酤收歸國營
第四節 均輸平準
第五節 創行諸法的得失
第六章 交通方面的創建
第一節 整修馳道
第二節 開通西南夷道路
第三節 開建河西大道
第一項 甘肅黃河以東的道路
第二項 河西大道的興建
第三項 西長城及其附屬工程
第四節 船尾舵的發明
第一項 中國水運工具的演進
第二項 樓船的式樣與結構
第三項 船尾舵的發明
第四項 南洋各地航運的發展
第五項 船尾舵的傳播及其影響
第七章 軍事方面的創舉
第一節 當時情勢應否作戰
第二節 當時國力能否作戰
第一項 馬政
第二項 交通
第三項 兵制
第一目 兵役制度
第二目 京師軍
第三目 郡國兵(鄉兵)
第四目 邊防軍(戍軍)
第五目 屬國兵
第六目 校閱
第四項 國民講武和經濟富裕
第三節 對匈戰爭的始末
第一項 試探性的序幕戰
第一目 馬邑誘敵
第二目 關市出擊
第二項 戰略地的爭奪戰
第一目 戰略形勢
第二目 作戰經過
第三目 漢與匈奴戰後國家地位的改易
第三項 政治性的軍事行動
第一目 廓清河西走廊
第二目 招降與離間
第四項 後期決戰
第一目 戰前情勢
第二目 第一次決戰
第三目 第二次決戰
第四目 第三次決戰
第五項 兩期征伐匈奴的利弊及其結果
第八章 國境(疆域)方面的創辟
第一節 拓辟四境的意義
第二節 收復閩越
第三節 平定南越
第四節 通西南夷
第一項 探察經過
第二項 區域概括
第三項 建立郡縣
第五節 征服朝鮮
第六節 河南河西先後置郡
第七節 托辟後的疆域
第一項 闢建後的郡縣
第二項 西域諸藩國的分布及其感略
第九章 外交方面的創興——經略西域
第一節 外交活動
第一項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第二項 張騫死後產生的效果
第二節 軍事征伐
第一項 破樓蘭姑師
第二項 遠征大宛
第三節 領護西域
第一項 領護始末
第二項 經略西域政策
第四節 經略西域對於東西文明的影響
第一項 經濟交流
第一目 往來使節
第二目 絲貨西銷
第三目 皮毛東來
第四目 蔬果及特產異物的傳入
第二項 文化交流
第一目 穿井,鑄鐵,及織絲技術的西傳
第二目 西域技術東漸
第三目 西域樂器傳入對歌舞的影響
第三篇 余論
第一 揭開史記【今上本紀】(即武帝本紀)闕失之謎
第二 司馬遷卒年新考證
第三 李陵降敵始末及其評議
第四 漢武帝經濟措施的前因後果
第五 司馬遷對漢武帝不公不實的重要記述
第六 漢武帝是否【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Ⅵ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皇帝,他開創了六個第一,它們分別是什麼
一、獨尊儒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 中年劉徹
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四、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
五、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蘿卜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Ⅶ 關於漢朝漢武帝的歷史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劉徹。漢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建議,將「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採用法術、刑名,加強統治。頒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據勢力。設十三郡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營和場輸平準等措施,並打擊富商大賈;農業方面,實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兩派張騫至西域,加強對西域統治和經濟文化交流,用衛青、霍去病為將進擊匈奴,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時才16歲,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為止,總共做了54年皇帝,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的社會經濟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國力更加強盛,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所實行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對於以後歷史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哪些?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總之,漢武帝在位期間,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階段。
Ⅷ 漢武帝為中國古代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 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Ⅸ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貢獻
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封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Ⅹ 漢武帝創造了哪六個「第一」
【漢武帝25項歷史性首創】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於公元前113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前140—前104),後來四年一個年號(前104—前87)。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謂的察舉徵召制度。
6、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朝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至此,西邊直達裏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