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液晶屏電腦什麼時候發明的,什麼時候在中國上市的
液晶顯示器原型發明人、現年69歲的美國人喬治·海爾邁耶。
稻盛基金會在新聞回公報中說,海爾答邁耶「在實現利用液晶的平板顯示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因此授予他本年度京都大獎。
海爾邁耶現為美國新澤西著名的通信公司Telcordia的名譽董事,上個世紀60年代,他最先將液晶應用到顯示器領域,開發出液晶顯示器原型。
1996年以後,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投巨資建第三代的TFT-lcd生產線,內地從八十年代初就開始引進了TN-LCD生產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TN-LCD生產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引進和建立LCD生產線40多條,有LCD配套廠30餘家, 其中不乏TFT-LCD生產線。
2. 液晶電腦是誰發明的
液晶顯示技術的發明 液晶的發現是由奧地利植物學家F·Reinetzer在一百年前完成的,然而長期以來並未給人類帶來多少好處。直到20世紀60年代,幾個年輕的電子學家才打破了沉寂。 1961年,美國RCA公司普林斯頓試驗室有一個年輕電子學者F·Heimeier正在准備博士論文的答辯,他的專業是微波固體元件。他在這方面很有造詣。這天,他的一個朋友向他講述了正在從事的有機半導體方面的研究,跨學科的課題引起了他的極大的興趣。他徵求了導師的意見,在導師的支持、鼓勵下,他毅然放棄了學有所成的專業領域,進入了一個他還知之甚少的新領域。他把電子學方面的知識應用於有機化學,很快便取得了成績。不久,他對另一個新課題---激光又產生了興趣,從而又與晶體打上了交道。為了研究外部電場對晶體內部電場的作用,他想到了液晶。他將兩片透明導電玻璃之間夾上摻有染料的向列液晶。當在液晶層的兩面施以幾伏電壓時,液晶層就由紅色變成了透明態。出身於電子學的他立刻意識到這不就是彩色平板電視嗎!興奮的小組成員與他立即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他們相繼發現了液晶的動態散射和相變等一系列液晶的電光效應。並研製成功一系列數字、字元的顯示器件,以及液晶顯示的鍾表、駕駛台顯示器等實用產品。RCA公司對他們的研究極為重視,一直將其列為企業的重大機密項目,直到1968年,才在一項最新科技成果的廣播報導中向世界報導。這一報導立刻引起了日本科技界、工業界的重視。日本將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與液晶相結合,以"個人電子化"市場為導向,很快開發了一系列商品化產品,打開了液晶顯示實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動,致使這一發展勢頭促成了日本微電子業的驚人發展。而在美國,RCA公司中一些生產間部門的領導人一方面局限於傳統的半導體產品,一方面又過分強調了初出茅廬的液晶顯示器件的缺點,以市場還未開拓為借口,極力抵毀液晶顯示的產業化。為此, 液晶 小組成員開始外流, 液晶顯示 的專利也被賣出。據說,當70年代中期,液晶顯示已經形成一個產業的時候,RCA公司在一次董事會上沉痛地總結,在RCA百年發展歷史上液晶顯示技術的流失是了大的一次失誤。 回顧這一歷史,不能不使我們感到: (1)一代新技術、新產品的問市,特別是當代高新技術產品的問市,總是由那些跨學科、跨行業的,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年輕人來發現和完成的。 (2)一個新技術的發現、發明雖然重要,但其真正的發展則必須建立在切切實實的應用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的。應用技術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保障,市場需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 (3)一個企業的領導,特別是生產部門的領導,應該具有科學發展的頭腦。只局限於原有的產業和產品,被近期、表面的、暫時的利害所困擾,往往會葬送一些非常可貴、極有前途、極有生命力和極高利潤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造成了事業損失,抱撼終身。 (4)一個突破傳統束縛的發明,大都出現在那些規模不大,極有創新能力的,能夠從事多學科的獨立工作小組。這些小組應該能夠經學得起失敗,經受得起不被承認,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一切壓力。 液晶的發現 液晶的發現可回溯到1888年,當時奧地利植物學者Reinitzer在加熱安息香酸膽石醇時,意外發現異常的融解現象。因為此物質雖在145℃ 融解,卻呈現混濁的糊狀,達179℃ 時突然成為透明的潺潺液體;若從高溫往下降溫的過程觀察,在179℃ 突然成為糊狀液體,超過145℃ 時成為固體的結晶。其後由德國物理學者Lehmann[1]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此安息香酸膽石醇的混濁狀態 ,證實是一種「具有組織方位性的液體」(crystalline liquid),至此才正式確認液晶的存在, 並開始了液晶的研究。 LCD發展過程 1、1888年發現液晶材料;1968年美國首先做出LCD產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1984年發明了STN-LCD和TFT-LCD。 2、發展過程: -- 1888~1968年為液晶材料性能和應用研究時期。 --1973~1985年為TN-LCD獲得廣泛應用時期。 --1985~1993年為STN-LCD推廣應用時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與CRT媲美。 --LCD發展大大擴展了顯示器的應用范圍,使個人使用移動型手持顯示器成為可能,因此,2000年以後將進入LCD與CRT爭奪顯示器主流市場的時代。 3、LCD主要技術發展過程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術。 --低溫多晶硅(P-Si)LCD大生產技術。 --大尺寸、寬視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發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產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產品;1993~1997年主要生產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產品;1997~1999年主要生產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產品;1999年以後開始生產20英寸~30英寸的產品。 --1998年以後開始大力開發高解析度、大屏幕液晶投影電視。 LCD產品特性 1、快速的產品周期 1993年之後日本LCD大廠紛紛擴大產能,使1995年下半年生產量大於市場需求,價格大幅滑落50%,但由於縮小了LCD與CRT(傳統顯像管)價格差距,促進LCD產品推廣,1996年便引發了新一波需求高峰,在日本廠商持續擴廠,加上韓國大企業急起直追之下,1997年底後進入另一波供大於求,直到1998年第四季開始復甦,由於LCD朝大尺寸發展,生產線由6片12.1英寸面板改為4片13.3英寸,產量趕不上需求,價格向上攀升長達一年之久,然而由於以來日韓擴廠,台灣新廠商加入,LCD價格已自高峰急速滑落。 2、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 LCD產品製造涉及光學、半導體、電機、化工、材料等各項領域,上下游所需技術層面極廣,技術障礙頗高,而由於成本競爭考慮,大型化面板產能規劃已不可避免,因此設廠成本愈來愈高,投資規模快與晶元廠無分軒輊,例如台灣廣達轉投資生產TFT-LCD的廣輝,林口一廠投資金額約550億台幣,可謂極度高資本密集產業,資金取得已成為重要課題。 3、材料種類繁多復雜、占產品成本比重大 LCD材料橫跨光電、半導體、印刷製造等技術,不但種類多且領域不同,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占整個成本約六成左右,因此若要確保原料來源及控製成本,必須深入經營,或採取策略聯盟,或以轉投資方式涉略,台灣因1998年後LCD面板廠商大舉進入,創造了上游材料龐大商機,有志廠商逐漸進入。 復製得挺多嘛
3. 液晶顯示屏是誰發明的
1.液晶是什麼?( 液晶,liquid crystal )
液晶(Liquid Crystal,簡稱LC)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因為其特殊的物理、化學、光學特性,20世紀中葉開始被廣泛應用在輕薄型的顯示技術上。
人們熟悉的物質狀態(又稱相)為氣、液、固,較為生疏的是電漿和液晶(Liquid Crystal,簡稱LC)。液晶相要具有特殊形狀分子組合始會產生,它們可以流動,又擁有結晶的光學性質。液晶的定義,現在已放寬而囊括了在某一溫度范圍可以是現液晶相,在較低溫度為正常結晶之物質。而液晶的組成物質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也就是以碳為中心所構成的化合物。 同時具有兩種物質的液晶,是以分子間力量組合的,它們的特殊光學性質,又對電磁場敏感,極有實用價值。
1888年,奧地利叫萊尼茨爾的科學家,合成了一種奇怪的有機化合物,它有兩個熔點。把它的固態晶體加熱到145℃時,便熔成液體,只不過是渾濁的,而一切純凈物質熔化時卻是透明的。如果繼續加熱到175℃時,它似乎再次熔化,變成清澈透明的液體。後來,德國物理學家列曼把處於「中間地帶」的渾濁液體叫做晶體。它好比是既不象馬,又不象驢的騾子,所以有人稱它為有機界的騾子.液晶自被發現後,人們並不知道它有何用途,直到1968年,人們才把它作為電子工業上的的材料.
液晶顯示材料最常見的用途是電子表和計算器的顯示板,為什麼會顯示數字呢?原來這種液態光電顯示材料,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1]把電信號轉換成字元、圖像等可見信號。液晶在正常情況下,其分子排列很有秩序,顯得清澈透明,一旦加上直流電場後,分子的排列被打亂,一部分液晶變得不透明,顏色加深,因而能顯示數字和圖象。
液晶的電光效應是指它的干涉、散射、衍射、旋光、吸收等受電場調制的光學現象。
一些有機化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在一定溫度或濃度的溶液中,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又具有晶體的各向異性,這就是液晶。液晶光電效應受溫度條件控制的液晶稱為熱致液晶;溶致液晶則受控於濃度條件。顯示用液晶一般是低分子熱致液晶。
根據液晶會變色的特點,人們利用它來指示溫度、報警毒氣等。例如,液晶能隨著溫度的變化,使顏色從紅變綠、藍。這樣可以指示出某個實驗中的溫度。液晶遇上氯化氫、氫氰酸之類的有毒氣體,也會變色。在化工廠,人們把液晶片掛在牆上,一旦有微量毒氣逸出,液晶變色了,就提醒人們趕緊去檢查、補漏。
液晶種類很多,通常按液晶分子的中心橋鍵和環的特徵進行分類。目前已合成了1萬多種液晶材料,其中常用的液晶顯示材料有上千種,主要有聯苯液晶、苯基環己烷液晶及酯類液晶等。液晶顯示材料具有明顯的優點:驅動電壓低、功耗微小、可靠性高、顯示信息量大、彩色顯示、無閃爍、對人體無危害、生產過程自動化、成本低廉、可以製成各種規格和類型的液晶顯示器,便於攜帶等。由於這些優點。用液晶材料製成的計算機終端和電視可以大幅度減小體積等。液晶顯示技術對顯示顯像產品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微電子技術和光電信息技術的發展。 2.為什麼叫液晶? 具結晶性的液體 ——液晶早在1850年,普魯士醫生魯道夫
4. 液晶顯示器誰發明的
液晶顯示器原型抄發明襲人、現年69歲的美國人喬治·海爾邁耶。
稻盛基金會在新聞公報中說,海爾邁耶「在實現利用液晶的平板顯示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因此授予他本年度京都大獎。
海爾邁耶現為美國新澤西著名的通信公司Telcordia的名譽董事,上個世紀60年代,他最先將液晶應用到顯示器領域,開發出液晶顯示器原型。
5. 液晶顯示器的發展歷程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並不算新鮮的名詞了,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植物學家就發現了液晶,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在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它的光學性質,這種現象叫做電光效應。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上世紀製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顯示器中廣泛採用的是定線狀液晶,如果我們微觀去看它,會發現它特像棉花棒。與傳統的CRT相比,LCD不但體積小,厚度薄(14.1英寸的整機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輕、耗能少(1到10 微瓦/平方厘米)、工作電壓低(1.5到6V)且無輻射,無閃爍並能直接與CMOS集成電路匹配。由於優點眾多,LCD從1998年開始進入台式機應用領域。
第一台可操作的LCD基於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RCA公司喬治·海爾曼帶領的小組開發了這種LCD。海爾曼創建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於這種技術的的LCD。 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注冊為專利。 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並於1971年2月在美國注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產了第一台基於這種特性的LCD,很快的替代了性能較差的DSM型LCD。
在1985年之後,這一發現才產生了商業價值,1973年日本的聲寶公司首次將它運用於製作電子計算器的數字顯示。LCD是筆記本電腦和掌上計算機的主要顯示設備,在投影機中,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開始逐漸滲入到桌面顯示器市場中。 一直以來,追求更完美的視覺享受都是我們桌面顯示設備的目標,回顧顯示技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它都是圍繞著同樣一個主題-「追求更佳的人類肉眼視覺舒適性」!
作為近幾年才突然新興起的新產品,液晶顯示器已經全面取代笨重的CRT顯示器成為主流的顯示設備。可是,液晶顯示器的發展之路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一帆風順。下面,我們與新老用戶一起回顧一下LCD發展的艱辛曲折之路。
LCD早期發展(1986~2001)—過高成本抑制其發展之路技術不成熟的早期,LCD主要應用於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我們平時所說的LCD,它的英文全稱為Liquid Crystal Display,直譯成中文就是液態晶體顯示器,簡稱為液晶顯示器。
液晶是一種幾乎完全透明的物質。它的分子排列決定了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給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繼而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由此引發了人們發明液晶顯示設備的念頭。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顯示設備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稱之為TN-LCD(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盡管是單色顯示,它仍被推廣到了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 機身薄,節省空間
與比較笨重的CRT顯示器相比,液晶顯示器只要前者三分之一的空間。
省電,不產生高溫
它屬於低耗電產品,可以做到完全不發熱(主要耗電和發熱部分存在於背光燈管或LED),而CRT顯示器,因顯像技術不可避免產生高溫。
低輻射,益健康
液晶顯示器的輻射遠低於CRT顯示器(僅僅是低,並不是完全沒有輻射,電子產品多多少少都有輻射),這對於整天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福音。
畫面柔和不傷眼
不同於CRT技術,液晶顯示器畫面不會閃爍,可以減少顯示器對眼睛的傷害,眼睛不容易疲勞。
液晶顯示器綠色環保,它的能源消耗相對於傳統的CRT來說,簡直是太小了(17''功率大概在65-12W之間);對於逐漸引起國人重視的噪音污染也與它無緣,因為它的自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它不會產生噪音(對於那種喜歡一邊使用電腦,一邊有節奏的敲打顯示器的用戶發出的噪音,這里不予以考慮);液晶顯示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發熱量比較低,長時間使用不會有烤熱的感覺,這一點也是以前的顯示器無可比擬的,以前的顯示器可是寶貴,尤其是夏天,家裡的空調、電扇都得為它服務給它降溫。使用液晶顯示器無形中為大氣降了溫,也為阻止日益升溫的大氣作貢獻。同時減少輻射,降低環境污染。當然了,環保也不會少了輻射這個指數的,雖然我們不能說液晶顯示器就完全沒有輻射,但是相對於輻射大戶CRT,以及日常家電的輻射來說,液晶顯示器那一點點輻射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時代其實還是模擬時代,而未來的時代從發展趨勢來看是數字時代。顯示器智能化操作,數字控制、數碼顯示是未來顯示器的必要條件。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技術必將全面取代模擬技術,LCD不久就會全面取代模擬CRT顯示器。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講液晶顯示器的數字介面並不普及,還遠遠沒有到應用領域。從理論上說,液晶顯示器是純數字設備,與電腦主機的連接也應該是採用數字式介面,採用數字介面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以減少在模數轉換過程中的信號損失和干擾;減少相應的轉化電路和元件;其次不需要進行時鍾頻率、向量的調整。
市場上大部分液晶顯示器的介面是模擬介面,存在著傳輸信號易受干擾、顯示器內部需要加入模數轉換電路、無法升級到數字介面等問題。並且,為了避免像素閃爍的出現,必須做到時鍾頻率、向量與模擬信號的完全一致。
此外,液晶顯示器的數字介面尚未形成統一標准,帶有數字輸出的顯示卡在市面上並不多見。這樣一來,液晶顯示器的關鍵性的優勢卻很難充分發揮。
這個問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們舉例子說明一下吧。使用過液晶顯示器的人都知道液晶顯示器很容易產生影像拖尾現象。
響應時間是液晶顯示器的一個特殊指標。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指的是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響應時間短,則顯示運動畫面時就不會產生影像拖尾的現象。這一點在玩游戲、看快速動作的影像時十分重要。足夠快的響應時間才能保證畫面的連貫。市面上一般的液晶顯示器,響應時間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一般為40ms左右。不過隨著技術的日益發展LCD和CRT的這個差距在逐漸的被彌補上,一款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就已經縮短到了5ms.
從外形上看液晶顯示器的外觀輕巧超薄,與傳統球面顯示器相比,其厚度、體積僅是CRT顯示器的一半(比如華碩的MS系列產品,其厚度更是達到了讓人驚訝的1.65cm),大大減少了佔地空間。
香港和東京是世界上液晶顯示器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香港液晶顯示器的出貨量佔到了顯示器總出貨量的七成。我們觀察一下液晶顯示器普及率高的地區就不難發現,這些地方大多是比較繁華,比較擁擠,生活水平比較高,而且寫字樓、金融大廈林立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可謂是寸土寸金。顯示器節省下來的空間的地皮價格遠遠高於液晶顯示器和CRT顯示器的差價。我國大陸的一些大城市的繁華區域也有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這個問題其實是問您對顯示器的用途。眾所周知,由於液晶分子不能自已發光,所以,液晶顯示器需要靠外界光源輔助發光。一般來講140流明每平方米才夠。有些廠商的參數標准和實際標准還存在差距。這里要說明一下,就是一些小尺寸的液晶顯示器以往主要應用於筆記本電腦當中,採用兩燈調節,因此它們的亮度和對比度都不是很好。不過主流的桌面版本的液晶顯示器的亮度一般都可以達到250流明到400流明,已經開始逐漸接近CRT的水平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把CRT和LCD擺放在一起的話,可以比較輕松的分辨出液晶顯示器和普通的CRT顯示器的亮度和對比度以及色彩飽和度的不同,但是就一般使用來說,這一點點差距並不會影響您的工作。
但是對於專業的美工等要求准確色彩的工作來說,液晶顯示器還不能完全達到其工作的要求。
6. 液晶屏電腦什麼時候發明的什麼時候在中國上市的
液晶顯示器原型發明人、現年69歲的美國人喬治·海爾邁耶。
稻盛基金會在新聞公報中說,海爾邁耶「在實現利用液晶的平板顯示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因此授予他本年度京都大獎。
海爾邁耶現為美國新澤西著名的通信公司Telcordia的名譽董事,上個世紀60年代,他最先將液晶應用到顯示器領域,開發出液晶顯示器原型。
1996年以後,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投巨資建第三代的TFT-lcd生產線,內地從八十年代初就開始引進了TN-LCD生產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TN-LCD生產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引進和建立LCD生產線40多條,有LCD配套廠30餘家, 其中不乏TFT-LCD生產線。
7. 液晶顯示屏的液晶的誕生
要追溯液晶顯示器的來源,必須先從「液晶」的誕生開始講起。在公元1888年,一位奧地利的植物學家,菲德烈.萊尼澤(Friedrich Reinitzer)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物質。他從植物中提煉出一種稱為螺旋性甲苯酸鹽的化合物,在為這種化合物做加熱實驗時,意外的發現此種化合物具有兩個不同溫度的熔點。而它的狀態介於我們一般所熟知的液態與固態物質之間,有點類似肥皂水的膠狀溶液,但它在某一溫度范圍內卻具有液體和結晶雙方性質的物質,也由於其獨特的狀態,後來便把它命名為「Liquid Crystal」,就是液態結晶物質的意思。不過,雖然液晶早在1888年就被發現,但是真正實用在生活周遭的用品時,卻是在80年後的事情了。
公元1968年,在美國RCA公司(收音機與電視的發明公司)的沙諾夫研發中心,工程師們發現液晶分子會受到電壓的影響,改變其分子的排列狀態,並且可以讓射入的光線產生偏轉的現象。利用此一原理,RCA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台使用液晶顯示的屏幕。爾後,液晶顯示技術被廣泛的用在一般的電子產品中,舉凡計算器、電子表、手機屏幕、醫院所使用的儀器(因為有輻射計量的考慮)或是數字相機上面的屏幕等等。令人玩味的是,液晶的發現比真空管或是陰極射線管還早,但世人了解此一現象的並不多,直到1962年才有第一本,由RCA研究小組的化學家喬.卡司特雷諾(Joe Castellano)先生所出版的書籍來描述。而與映像管相同的,這兩項技術雖然都是由美國的RCA公司所發明的,卻分別被日本的新力(Sony)與夏普(Sharp)兩家公司發揚光大。
8. 世界上第一個液晶顯示器是哪個國家生產的
TN-LCD 六十年代起,人們發現給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繼而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經過反復測試,1968年,在美國發明了液晶顯示器件,隨後LCD液晶顯示屏就正式面世了。然而從第一台LCD顯示屏的誕生以來,短短30年,液晶顯示器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七十年代初,日本開始生產TN-LCD,並推廣應用;八十年代初,TN-LCD產品在計算器上得到廣泛應用;在1984年,歐美國家提出TFT-LCD和STN-LCD顯示技術之後,從八十年代末起,日本掌握了STN-LC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使LCD產業獲得飛速發展。
9. 最早的液晶平板電視,是誰發明的
夏普,全球液晶之父。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的前幾年,國內好一點大一點的電視都是合資或進口的。國產還停留在只能產十幾二十寸,用個兩三年還沒啥毛病的時代。加入世貿以後,日本人率先將他們的車企,電子電器打入中國本土,從而使得類似奇瑞,吉利,比亞迪等車業。海信,長城,長虹,康佳等電子電器品牌的崛起。說句實話,就是仿製品崛起了。研發的技術么,真的還是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說,這些發家起身的民族企業,真要感謝日本人。
十餘年的市場競爭,廉價的國產,尤其是以華強北為首的「翻新機」「廉價機」的出現,終於使得大部分日系品牌走向低迷。類似索尼,東芝,松下等品牌還有其他領域可走,而基本只靠生產電視,手機的夏普瀕臨絕境,在台灣的面板生產線已經賣給富士康。
但百年夏普絕不是靠虛吹而走到現在的。目前不論是在日本本土,或者是全球范圍,夏普依然是行業老大。目前國內產的索尼,東芝,松下等60寸和65寸的都是夏普屏,但都是夏普上一代的ASV低反射面板,和夏普60LX531面板一個檔次。 X50採用的是目前業界最先進的四色面板技術,在色彩表達和對比度方面完全超越以往夏普自己的ASV面板。四色面板是夏普最新最好的技術,經過幾年的測試和改進,現在已走進成熟。日本人不成熟的技術是不會浪費廣告費的。目前只是自供60寸以上的高端機型。 目前60寸機型全部出自夏普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的第十代液晶面板工廠,這個工廠主要就是切割60,65,70寸液晶面板。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條十代線面板工廠,可以上網去搜搜看。 而且告訴你的是,夏普的產地有幾個:佛山,煙台,南京,你想買哪個地方生產的呢?答案就是:佛山--富士康代工面板(SDP),煙台--冠捷代工面板(INX),南京--夏普自產的面板(X超晶)。(也就是說,國內的夏普面板最好的是南京產的X超晶面板,這種面板不論是顯像還是壽命都是國產機無法比擬的,其餘兩家都是走市場的低端便宜貨,質量跟海信康佳長虹等品牌差不多) 每樣產品都有最專業的品牌,比如:相機=佳能,尼康。專業和民用的攝像廣播器材=索尼。洗衣機=松下,三洋。冰箱=松下,櫻花。空調=三菱,大金。電腦=富士通,NEC,索尼。等離子=先鋒,日立,富士通,松下。 汽車=豐田,本田,馬自達。以上所列出的都是全球級的知名企業。1953年日本自己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就是夏普製造,1973年全球第一塊液晶顯示屏是由夏普研發出來並使用在液晶計算器上面,第一台液晶電視以及現在全球最大108寸的液晶電視都是夏普製造。 看看東京最大,最現代化的電影城裡面用來展示電影廣告的電視全部是夏普108寸。 看看首都機場最大,最先進的T2和T3航站樓,裡面的信息顯示就是百萬級得夏普108寸。 再看看世博會日本館裡面的顯示牆,全部都是由夏普60大屏拼接而成。 最專業的電視機製造商,在這些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如果你抵制日貨,你可以不選擇夏普。但如果你是想買60寸以上的大平板LED液晶電視,毫無疑問,不論從畫質還是使用壽命方面來說,夏普就是不二選擇。
10. 液晶顯示器是誰發明的
SHARP公司發明 沒有具體哪個人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顯示器出現在七十年代初,被稱之專為TN型液屬晶顯示器(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八十年代,STN型液晶顯示器(Super Twisted Nematic,超扭曲向列)出現,同時TFT液晶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體管)技術被提出。 補充: 1988年,世界上第一款14寸液晶顯示器的研發正式上馬。到1990年,夏普因為14寸彩色液晶TFT顯示器的研發成就,獲得德國AV最高榮譽的Eard Rhein Award (E.R大獎)。14寸彩色液晶顯示器的研發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液晶顯示器實用化的開端。